?

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對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啟示

2012-08-15 00:50李洪玲
關鍵詞:系統化理論職業

李洪玲

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對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啟示

李洪玲

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指導下的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實施,具有職業性、適應性、實用性、合作性、開放性、實踐性及個性化特點。該理論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尊重學生職業成長的客觀規律,為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學習到就業、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開辟了綠色通道。借鑒該理論,重新考慮高師音樂教育培養方案、改革途徑、課程設置、教學實踐等問題,是解決長期以來高師音樂教育嚴重脫離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的新探索。

工作過程;課程;高師;音樂教育;改革

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最早由德國人提出并運用于職業教育當中。該理論的運用,為推動德國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并在經濟危機時期繼續保持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汽車工業甚至整個經濟領域的創新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并受到全世界的矚目。為此,歐美各國以及中國的職業教育也加入到該理論的研究與應用中來。音樂教師教育與職業教育雖然在學院(校)歸屬性質上存在差異,但是,由于音樂教師教育是為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服務,是為擬從事音樂教師職業的人而進行的一種專門職業教育。因此,在培養方案的研制、課程的設置、教學的日常管理均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等方面,音樂教師教育與職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相似性甚至一致性。借鑒職業教育中已取得巨大成功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解決長期以來形成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嚴重脫離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的問題,是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一、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內涵

工作過程是指個體“為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始見于1996年德國職業學?!皩W習領域”中的課程指南。該理論認為,有效的職業教育應以分析職業的整個工作過程為切入點,針對職業中不同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內容,將整體職業工作細分為若干不同任務,再以其不同的任務需求和工作能力要求為出發點,確定該職業所需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以此為依據建構學生學習所需的課程體系,即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這種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設置,不在盲目或片面追求脫離實際工作需要的學科體系的完整和系統,實踐是極富職業性、適應性、實用性的新的課程理念,它標志著以學科為中心的體系的解構和以行動為中心的體系的重構。另外,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強調課程體系的實施必須與供職單位相合作,使學生與職業工作零距離接觸,以保證學生在真實、具體的職業情境中消化理論知識,發現個性問題,獲得職業體驗。因此,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又兼具合作性、開放性、實踐性及個性化特點。由此可知,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從設置到實施,都非常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尊重學生職業成長的客觀規律,為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學習到就業、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開辟了綠色通道。

二、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對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啟示

(一)借鑒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明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設計程序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是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搖籃。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科學分析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工作任務、工作內容,研究該工作任務、工作內容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尤其是2001年以來在基礎音樂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新任務對教師素質提出的新要求,確定適應新任務、新要求的新的課程內容,重視中小學音樂教學情境的創建,合理實施教學評價等,是科學制定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前提和關鍵。

1.分析工作任務

借鑒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深入中小學,了解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過程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結構,確定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素質要求。調查表明,中小學音樂教師工作任務主要包括:音樂課堂教學與研究以及課外藝術實踐活動。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主要有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大領域;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主要有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等六大模塊。在課外藝術實踐活動中,主要有為參加藝術節展演或為興趣小組組建合唱隊、舞蹈隊、小樂隊等工作任務。以上工作任務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音樂專業基礎知識、教育教學知識和廣博的相關科學文化知識,以及聲樂、鋼琴、舞蹈、欣賞及常見樂器演奏等方面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合唱隊、舞蹈隊、小樂隊等的組織排練能力及思想品德教育能力等等。

2.確定課程結構和內容

基于上述中小學音樂教師工作過程和任務分析,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應由音樂專業類課程(含音樂理論課和音樂技能課)、教師教育類課程、教學實踐類課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課程等四部分組成。音樂專業類課程包括基本樂理與視唱、和聲與曲式分析、中外音樂簡史及其欣賞、民族民間音樂等基礎音樂理論知識及聲樂演唱、鋼琴演奏、鋼琴彈唱與即興伴奏、手風琴演奏、舞蹈表演與編導、常見打擊樂演奏、合唱等專業知識技能。該類課程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是音樂教師教育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師教育的標志所在,不可或缺;教師教育類課程包括教育學、中小學生心理學、音樂教材教法與教學導論、教學技能訓練等教育理論知識與教學技能課程,它們是音樂教師教育專業有別于音樂表演專業的分水嶺,是“師范性”的重要體現;教學實踐類課程包括到中小學見習、實習以及教學調查等,這是保障學生與職業無縫對接、獲得職業體驗、鍛煉職業能力的重要課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課程包括美術欣賞、中外文學作品欣賞、自然科學發展史等課程,它們對于開闊學生視野、增進學生人文修養、保障學生就職后勝任“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的教學會提供強有力地支持。

3.創建中小學教學情境

傳統培養方案培育出來的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之所以難以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學期間“閉門造車”,只關注舞臺上的表演情境,忽視或者輕視中小學講臺上的教學情境。雖然形式上有實習,但由于實習時間過短,考核監管不到位,導致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學生不熟悉教材、不了解教學內容和中小學生、不會確定教學目標、不能靈活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懂得如何評價學生和自己等不適應癥在入職后都會全盤出現。因此,通過到中小學觀摩優秀教師的音樂教學或在大學期間觀看中小學優質音樂師范課例錄像,到中小學親自授課、組織藝術實踐活動,并結合說課、評課等方式創建教學情境,使學生熟悉中小學音樂教學各要素,是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策略。

4.科學實施教學評價

目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內容片面,導向錯誤,已是不爭的事實。該評價只關注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學習過程的考核;只關注學生知識的積累,忽視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獲得;只關注記憶能力的結果,忽視研究能力的獲得;只關注專業技術的掌握,忽視藝術表現力的獲得;只關注音樂能力的提高,忽視職業能力的獲得;只關注西方音樂的習得,忽視地方音樂的獲得;只關注音樂學科知識的拓展,忽視其他學科知識的獲得;只關注模仿能力的進步,忽視創新能力的獲得。而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要求會學習,善研究;既是知識能力的繼承者,又是知識能力的創新者;既是世界音樂的傳播者,又是民族音樂的宣傳者;既是富有表現力的音樂表演藝術家,又是深諳教學規律、掌握多種教學方法、擁有多種教學手段的教育家。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需要從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知識積累、學術研究、藝術表演、從教能力、創新能力等全方位進行考核。

(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探索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改革策略

借鑒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高師音樂教育應開放式辦專業,既要加強音樂教育與其他教育領域的比較研究,從中吸納有利于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又要主動尋求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密切合作,立足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實際,注重中小學音樂教師崗位分析,以中小學音樂教師工作任務為參照調整課程設置,精選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實踐,找準改革的出發點和立腳點,提高高師音樂教育教學質量

1.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研究為杠桿,加強教學科研,探索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

近20多年來,從地方院校的分散到多所院校的聯合,從單科到整個課程體系,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改革一直未曾停止,但影響有限。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缺乏能被同仁一致認可的先進的理論做指導,缺乏真正的行動研究,系統性、科學性不足。而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恰恰彌補了這一空白,其理論的參考價值已在世界多個國家的職業教育實踐取得的成績中得以驗證。因此,跳出原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紙上談兵”等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老路,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研究為杠桿,兼收并蓄各種先進的教育理論與研究成果,是探索高師音樂教育改革有效途徑的必然選擇。

2.根據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任務需要,優化課程體系

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調整只有以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工作過程為出發點、以服務學生就業為宗旨、以滿足工作需要為導向調整課程內容,才能保障課程體系的最優化。在此基礎上,高師音樂教育課程體系調整還要考慮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課程內容的取舍增減問題;二是課程內容的排序問題。即,它應該留取哪些內容?刪除哪些內容?又該增加哪些內容?所選內容如何排序才符合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特征等等。鑒于高師音樂教育在校生以及在職中小學音樂教師普遍人文素養較差的現實,高師音樂教育應特別注重構建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實用性、動態性的課程體系,如:在音樂專業類課程中,增加中小學音樂教材分析與教法指導、中小學歌曲彈唱與伴奏、地方音樂及影視音樂欣賞、常見打擊樂器演奏與配器常識等,以利于學生熟悉中小學音樂教材,掌握教學方法,積累中小學歌曲演唱、演奏曲目,了解地方音樂和優秀影視音樂,開發校本音樂課程,認識并能夠演奏、排練打擊樂等;在教師教育類課程中,變《普通心理學》為《中小學學生心理學》,增加中小學音樂教學技能訓練,以便于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為學生科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學等提供全方位的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課程中,增加中外文學作品欣賞、美術欣賞、自然科學發展簡史等必修課程,用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適應、滿足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音樂與相關文化”內容標準;在實踐類課程中,增加見習課程和見習時間,變獨立頂崗實習為有輔導教師指導的頂崗實習,并延長實習時間至一學期,增加見習、實習期間的評課,以促進學生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等。在課程內容排序方面,高師音樂教育改革既要借鑒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理論中的由低級向高級過渡、呈階梯狀的連續——線性結構化形式,將基本樂理、視唱練耳與和聲,和聲與曲式分析,曲式分析與音樂欣賞,教育學、心理學、中學音樂教學論與中學音樂教材分析教法指導、教學技能訓練,鋼琴與鋼琴伴奏等課程的同時安排在前后兩個學期開課;又要借鑒其非連續——同心圓結構化形式,以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為中心點,將內容呈非連續性的聲樂、鋼琴、手風琴、舞蹈、美術欣賞、中外文學欣賞及公共基礎課等課程安排在同一學期開課,以促成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技能的整體性和復合性,避免教師的知識技能結構失衡。

3.增加教學實踐,強化學生音樂教育教學能力培養

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要求教育既要重視課程教學本體,又要重視實踐,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而傳統高師音樂教育過分強調音樂單項能力,忽視綜合、系統的音樂教育能力;過于重視藝術實踐,忽視教學實踐;過分強調學習過程的單一性和靜態性,脫離實際工作任務,忽視未來工作過程的動態發展性。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在目前由傳統的實習改革為頂崗實習的基礎上,應努力做到音樂教育實踐四年不斷線:一年級,初步感知音樂教育階段,讓學生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聽課,撰寫中小學音樂教學聽課筆錄;二年級,理解音樂教育階段,在深入中小學音樂課堂聽課的基礎上,讓高師學生嘗試撰寫音樂教學教案,在寫教案的基礎上,查找與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差距;三年級,開展音樂教育實踐活動階段,要求高師學生與中小學教師一起開展音樂教育實踐活動,把所學的知識帶入到中小學音樂教育實踐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從教能力;四年級,頂崗實習階段,將高師學生分派到各個中小學,在高師優秀教師與在職中小學音樂教師指導下,開始獨立承擔音樂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

4.建設實訓基地,搭建教學實踐平臺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需要創設與之配套的、能夠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環境。但在目前情況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沒有足夠的環境和條件來保證教學實踐的順利進行。一是因當下的頂崗實習只限于與教育管理部門以及中小學不足兩個月的臨時性合作,學生教學實踐的時間有限,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教學經驗;二是因國家、地方均把教師培訓的重點放在了農村教師隊伍上。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頂崗實習主要是與農村中小學合作,其音樂教師崗位有限,不足以承擔全部實習生的實習任務,只有少部分學生獲得頂崗實習的機會,多數學生的教學實踐流于空談;三是因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被“頂”到高校參加脫崗培訓,實習生得不到老教師的有效指導,影響了教學能力的快速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實習生多、實習崗位少,有實習、無指導,有合作、無長效,有實踐、無實效等,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教學實踐環節最突出的問題。與教育管理部門以及所有中小學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建設長久的實訓基地,搭建教學實踐平臺,制定完善的實習指導辦法和考核辦法,是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否則,將難以實現由學習到工作、由學生到中小學音樂教師角色的轉變。

總之,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的研究,將為高師音樂教育改革開辟新的道路。借鑒、吸收其理論精髓,發展和創造出適于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新途徑,是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自身的進一步發展,更是深化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有力推手。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的運用將為高師音樂教育改革譜寫新的篇章。

(作者單位: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

G65

A

1001-6201(2012)01-0228-03

2011-09-20

201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1YS003)。

[責任編輯:何宏儉]

猜你喜歡
系統化理論職業
堅持系統化思維 構建大安全格局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系統化推進回遷提速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職業寫作
我愛的職業
系統化護理干預在預防腦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