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理念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2012-08-15 00:50李衛華孫鵬飛曲保忠
關鍵詞:低碳責任感校園

李衛華,孫鵬飛,楊 春,曲保忠

“低碳”理念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李衛華1,孫鵬飛2,楊 春3,曲保忠1

發展“低碳”經濟是當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大學生是傳播“低碳”理念和實踐“低碳”發展的生力軍。因此,加強大學生“低碳”理念培養意義重大。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應積極履行其在倡導“低碳”文化,建設“低碳”校園以及“低碳”生活等方面的社會義務?!暗吞肌鄙畈粏问俏覀冏非蟮囊环N時尚,更是一種應該履行的社會義務。在借鑒外國低碳生活模式的基礎上,提出這種責任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三方共同履行才能共同建立和諧校園。

低碳;教育;社會責任

據調查,缺乏社會責任感不僅是目前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面臨的難題之一。然而,必須明確,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又是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課題。因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專家以及學者都對此開展詳細研究,并提出了多種應對措施。大學生是高校的主要組成群體;是初升的太陽,朝氣蓬勃;心態開放,最易接受新生事物;其不僅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接受和消化新生事物,還不因循守舊,崇尚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因此,在高校進行“低碳”理念的灌輸及推動其發展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低碳”理念的內涵

“低碳”理念是把“低碳”經濟作為基礎,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低碳”社會運行狀態下呈現出來的并與之相對應的人們的思想、精神和追求?!暗吞肌苯洕且宰非笕伺c自然的和諧共存為實質,以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1]。伴隨著人們對“低碳”經濟長時間觀察、了解、探索和實踐,逐漸認識到要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首先必須在順應“低碳”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對人類傳統的生產、生活模式進行合理改進,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對“低碳”理念的認知,進而通過一系列例如“低碳”出行、“低碳”辦公、“低碳”人生等“低碳”文化形態展現出對“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的時代呼喚與要求?!暗吞肌崩砟?,不僅是人類對生存發展困境反思批判后的現實抉擇,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更是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關系的三個維度推進社會全面性、協調性、有機性發展的必由之路?!暗吞肌崩砟罴仁邱R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內在要求,是可持續發展思路的最新拓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我國當前走出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局面的科學選擇?!暗吞肌笔且环N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自然而然地去節儉我們身邊的資源,通過自愿、自主的約束,倡導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當然這種特殊生活方式,并非特意去勤儉節約,放棄屬于我們享受生活的機會?!暗吞肌钡膶嶋H意義是在保障我們有著舒心愉悅的生活和健康身體前提下,對大自然影響更小或者更有助于改善環境。

“低碳”理念的微觀表現,即以法律的形式出臺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改進或創新現有的“低碳”技術、實踐“低碳”生活,從而使“低碳”社會化,以此反映人們的目前的價值取向、生產生活模式及藝術審美。伴隨“低碳”理念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逐漸對其進行了價值認同,從而使“低碳”理念一步步成為社會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用“低碳”理念指導人們的社會生產生活,讓“低碳”成為新形勢下的一種文化擔當,成為一種文化需求和夢想,并為之付諸行動,通過新的制度和技術使每一個人形成“低碳”消費觀和“低碳”生活方式,最終完成新時代賦予的文化訴求,實行“低碳”社會。

二、當代大學生是傳播“低碳”理念的生力軍

(一)從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上講

大學生在追求人生價值、探索人生真諦的過程中,面對理想與現實、奉獻與索取、責任與權利、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等人生問題時,很容易產生困惑和不適宜的情況。大學生如何成長以及具有怎樣的成才思想,在大學期間形成怎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規范,將會對中國未來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傳播并且身體力行“低碳”文化既是新時代賦予大學生的責任,又是他們健康成長的必經之路。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先鋒隊,承擔著歷史賦予的建設“低碳”社會使命,其在環境問題上的意識形態和行為都直接影響到建設“低碳”社會的進度。因而,高等教育應當充分挖掘當代大學生傳播和實踐“低碳”文化的潛力所在,將他們打造成為一支獨具特色的傳播和踐行“低碳”理念的有生力量,使其活躍在華夏的熱土地上[2]。

(二)從“90后”大學生特點上講

當代大學生彰顯獨特個性,尤以“90后”大學生為顯著,這一群體希望樂觀,洞察悟性,個性張揚,創造并緊跟時尚步伐,作為一群引領時尚潮流先鋒,他們大膽前衛,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接受新生事物。他們伴隨著網絡而成長,這就使得他們能夠從多重渠道獲得知識,從網絡里接納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和西方現代價值理念,并受之影響。他們這種勇于開拓創新、大膽前衛的思想符合高級人才的優秀品質。因而,“90后”大學生完全有能力作為傳播和實踐“低碳”理念的生力軍,他們不斷在傳播和踐行“低碳”理念的時尚潮流中檢驗和克服自身缺點,一步步實現自我認可和轉換,進一步實現自我超越;在營造和豐富“低碳”理念的社會環境下,以個人為圓心,向四周逐步輻射“低碳”理念,鼓舞更多的人群為實現“低碳”社會而貢獻出知識、奉獻出青春與熱情,從而也增強了自我的社會責任榮譽感。

三、用“低碳”理念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

與同齡人比較,當代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和理解有著明顯的優勢,諸如勇于投身志愿服務行列,為社會貢獻自己力量,對惡疾進行鞭撻等,體現出新青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青年大學生作為時代新興力量,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應該走在“低碳”生活的前列,成為應對環境惡化這一歷史新使命的承擔者。除此之外,強大的精神動力來源于強烈的責任意識,這就需要青年大學生要把自己的人生規劃、個人命運同社會發展方向、國家需要有機地結合,將自己培養成一名有利于社會和國家的優秀人才。

(一)創造“低碳”校園,提升校園“低碳”生活感染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作為培養“低碳”科技人才的孕育器備受關注,這就要求高?!暗吞肌毙@建設在符合《教育規劃綱要》要求前提下,緊跟時代發展方向,注重強化文化建設,“低碳”辦學,節約辦學成本,提高高校核心競爭力,成為傳播“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載體?!暗吞肌毙@符合科學發展觀,是從“低碳”社會經濟理論、環境可持續發展理論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論等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有著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符合時代要求特征。高校作為前沿理論發祥地,新技術孵化地,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根據“90后”大學生獨具個性的特點和新時期社會需求,積極引導和增強高校學子的“低碳”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支持和鼓勵高校學子對“低碳”理念的傳播,這不僅是高校的責任所在,也將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意義。

高??梢酝ㄟ^開設一些與“低碳”理論和知識相關的專業,通過采取專題講座、主題論壇、參觀調研以及座談討論等教育形式,同時結合大學生社團組織、志愿者服務站、“三下鄉”活動以及現實生活體驗等教育方式,以及結合多種比如網絡、校園廣播、宣傳海報等媒介來宣傳,讓學校師生真正理解構建“低碳”校園的意義。高校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學校是個家,構建靠大家”的責任感教育,把符合“低碳”特點的先進的學習生活理念,深深地植根于“90后”大學生的思想深處,促使其“低碳”理念形成,并積極支持和培養具有傳播和踐行“低碳”文化的時代踐行者。與此同時,高校要建設一些“低碳”設施,只有切實將節約、環保的理念貫穿在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并從不同的角度來倡導全校師生過簡單、健康的“低碳”生活,讓“低碳”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校園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這樣才能從硬件和軟件上同時給師生傳達“低碳”理念。

(二)導入“低碳”教育,教師言傳身教

高校教師,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者,是引導大學生做校園“低碳”生活的踐行者。高校教師是大學生大學期間最為親密的朋友,是大學生的知識來源和模仿對象,其一言一行對學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這種一言一行不僅包含在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中,也表現在其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中??偠灾?,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師生活和學習行為的影響,尤其是受到不經意的行為影響。做為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面授者,教師應積極提倡“低碳”生活,樹立節能環保意識,引導學生養成更低能量、更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通過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質修養和對學生正確積極的期待才能使大學生“低碳”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三)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積極宣傳“低碳”理念

“參與等同于學習,活動本身不但可以傳導很多知識性的信息,還教育人們: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3]。當代大學生是新文化、理念的傳播者,是大眾文化新鮮血液的提供者。大學生知識廣博,充滿朝氣,思想認識趨于理性,踐行“低碳”熱情高漲,有著承前啟后的社會責任,是“低碳”理念的生力軍和先鋒力量,是最好的踐行者、宣傳者。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素質提高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的重要過程。大學生只有將生態意識付諸行動,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追隨“低碳”生活,建設綠色文明,才能實現大學生生態意識由知到行的轉化。

當代大學生應把“低碳”理念宣傳和教育活動作為前提條件,漸漸加強和提高自我對“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文化等“低碳”理念的認知。值得注意的是,“低碳”不等同于環保,環保與“低碳”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在校內,大學生以“低碳”理念為指導,積極參與各種“低碳”宣傳和實踐活動,例如:“低碳”簽名宣傳,環境保護日宣傳,地球一小時活動等,在豐富多樣的校園“低碳”理念宣傳和教育活動中成為“低碳”校園行中的策劃者和推動者,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諸于“低碳”校園活動中,讓校園內遍布“低碳”理念之花,吸引更多的有著“低碳”夢想的大學生加入隊伍之中。在校外,大學生通過開展以生態環保為主題的“三下鄉”活動,調查了解學校所處的城鎮周邊生態環境現狀,了解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狀況;通過游覽自然風景區和生態保護區、參觀名勝古跡和“荒野”,促使大學生更加親近自然、傾聽自然、發現自然。

綜上所述,大學生中蘊藏著巨大的道德力量和“低碳”實踐的積極性,高校教育是激發和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只有高校、教師、學生三維一體相互協作,共同挖掘“低碳”理念精髓,才能夠使得“低碳”理念得到推廣,使“低碳”實踐成為促成大學生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有效平臺。

[1]劉世勇.低碳經濟時代的高校社會責任[J].貴州社會科學,2010,252(12):127-129.

[2]李光普,檀麗麗.當代大學生應成為低碳文化的有力推動者[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5(5):95-97.

[3]王繼軍.論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1(2):79-81.

(作者單位:1.吉林醫藥學院口腔影像系;2.大連醫科大學研究生院;3.海南大學三亞學院管理分院)

G643.1

A

1001-6201(2012)01-0234-03

2011-10-20

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539號)。

[責任編輯:何宏儉]

猜你喜歡
低碳責任感校園
英國“大爺”的責任感
國企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責任感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低碳經濟視閾下的廣東省新農村建設研究
引發“失敗”實驗中蘊藏的正能量
媒體品牌推廣中的社會責任感
學佛能使世界變的更“低碳”嗎?
責任感油然而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