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完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2012-08-15 00:50韓寶成
關鍵詞:英語課程外語大學

韓寶成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100000)

重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完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韓寶成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100000)

一、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局限性

大學英語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2007年,經過試用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頒布,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p>

對照1986年及1999年出版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大學英語教學從注重打語言基礎過渡到有效交際,從注重閱讀能力轉移到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這在方向上是正確的,但《課程要求》沒有明確解釋什么是綜合應用能力,對這一關鍵概念缺乏明確界定,有可能使教學走進誤區?!墩n程要求》同時提出,大學英語要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但從教學要求的具體描述來看,核心內容是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和語言知識(推薦詞匯量)。雖然《課程要求》提出大學英語也是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但對有關文化素質的要求缺乏明確描述。

顯然,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還是沒有脫離以語言本體為核心。它重視語言運用,凸顯了外語教育的外部目標,但忽視了外語教育的內部目標,即英語作為一門課程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精神發展所起的作用;它重視語言技能訓練,忽視了英語與學科內容之間的關聯,使學生在智力上得不到滿足。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大學英語課程背后的哲學假設和價值取向,即本能地把大學英語視為一門工具課,這實際上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哲學觀和價值觀。針對這種觀念的特點和后果,許國璋先生曾經寫道:“實用主義的教學以表現敏捷為第一,以好學深思為迂腐,它是一堵墻,擋住了青年的視野。它只求速效,不求深造,妨礙了學習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它害了學生,也害了老師?!惫P者引用這段話的目的不是否認和抹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取得的成績,而是想說明,隨著大學生入學英語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學英語作為面向我國所有高校學生的一門課程,不應再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作為主要內容,一味強調語言基本功,否則無法實現大學英語作為素質教育課程的任務;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全部,還有其他重要目標;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取法乎上”,應該從語言的本質和功能、大學的使命和國家發展等多角度進行重構,并以此完善課程設置,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重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是一門語言課程,其教學目標的設定首先取決于課程設計者采取什么樣的語言觀,即回答“語言是什么”,而不是所謂的需求分析。關于語言的定義,這是一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茖W主義者認為,語言是一套客觀的符號系統。人本主義者認為,語言是人們基于對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而形成的。關于語言的功能,人們常說,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是思維的工具,是認知世界的媒介。對課程設計者而言,持什么樣的語言觀就決定了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它決定了大學英語教育的發展方向,并由此引出教材觀、內容觀、教學觀、測試觀等。堅持科學主義的觀點,語言教學重在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堅持人本主義的看法,語言教學則以意義為核心,強調知識的構建。把語言、文化和思維統一起來,意味著外語教學有了扎實的落腳點,即通過語言傳授文化知識、提升文化素養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弄清了語言的性質,也就確定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而現行目標凸顯的是英語教育的外在目標,即“實用”語言運用目標。如果秉持一個全面而又深刻的外語教育觀,大學英語教學還要十分重視英語教育的內在目標,包括心智發展,精神世界的發展,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發展優秀的公民素養,成為一個既有民族性、又有國際意識的公民等[1]。

關于語言教育外部目標的一種常見提法是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傳統意義上的語言交際能力往往指口頭交流能力,《課程要求》突出“聽說能力”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這種認識有失偏頗。實際上,語言交際能力不僅指學習者運用外語從事聽、說、讀、寫、譯等各種語言實踐活動,更重要的是能夠對這門語言所承載的文化進行理性思考;聽、說、讀、寫、譯不是孤立的語言技能,而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互補手段。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不應局限于以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而是當下對英語文化及其他文化和思想的攝取。交流也不應局限于“工作和社會生活”,還應包括更高層次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內容的交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按照人本主義的觀點,外語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構建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構建,也應包括社會文化知識和學科知識的構建。社會文化知識可以概括為通識內容,學科知識指與專業有關的內容?!墩n程要求》的教學目標對此缺乏具體描述,忽視了語言作為知識載體對學生認知發展所起的作用,與課程性質的定位亦不相符。

綜上所述,理想的、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的、綜合的和多層的。它以英語作為載體或媒介,實現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提升思辨能力和陶冶情操、體認多元文化、促進自我完善、開展有效交際等目標。不同高??稍诙嘣?、綜合目標體系下,根據本校的特點和學生的水平確定具體的目標。

或許有人認為,大學英語是一門公共課,課時也沒那么多,有必要考慮這么多事情嗎?答案是肯定的。以美國為例,1996年美國制定了涵蓋中小學和大學外語教育的標準——《迎接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這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語言和交際是人類經驗的核心,美國必須培養學生能夠在多元社會的語言和文化中進行交際的能力,所有學生必須在繼續保持英語水平的基礎上掌握至少一門現代外語或古典外語。來自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學生也必須有機會提高他們的母語水平?!睒藴视?個以字母C開頭的單詞代表外語學習的目標,即Communication(交 流)、Cultures(文 化)、Connections(銜 接)、Comparisons(比 較)、Communities(社團)。這5個目標的內涵分別是:交流是外語學習的核心;學生通過外語學習獲得知識,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和洞察;連貫其他學科,拓展各方面的知識;比較不同文化的特征并以多元途徑洞察世界,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用得體的方式在本國或世界不同文化中進行成功的交流?!?C”標準揭示了美國在新時期確立的外語學習目標,再也不是過去那種以針對不同敵情訓練只要能聽能說的外語人員和精通某一假想敵國情況的專家。遺憾的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于2007年頒布,比美國的外語教學標準晚了11年,很多有價值的思想沒有吸收過來,哲學基礎和描述指標也與之相去甚遠。

三、完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課程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各高等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痹谶@一要求的指導下,目前各大學在一、二年級主要為學生開設綜合英語課(讀寫課和聽說課)。很多學校四年不斷線,三、四年級繼續開設此類課程,一些以“專業英語”或“高級英語”為名的課程也是以語言技能訓練為主的“空心”課程。我們認為,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年,大學生的入學英語水平已普遍提高。在這種形勢下,繼續開設以打基礎為目的的普通英語或通用英語課程已無必要[2][3][4][5],必須改弦易張,重新構建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核心、以文化知識和學科知識為載體,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以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紤]到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層次和不同學校的特點,大學英語課程可分三個類別:

第一,通識英語(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面向所有專業,所有學生。它不是英美文學、報刊選讀、影視文化、演講與口才、商務禮儀等模塊的拼湊,也不是在英語課上普及文理經管法工等學科知識,而是結合大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以英語語言為載體,以人類文明、文化發展為主題,有內容、有深度,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中小學英語教育本應該也是通識教育,而不是“空心的”普通英語教育,英語專業更應如此)。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專門用途英語”。

第二,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與學科密切結合,側重專業學術交流,培養與世界同行專家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既包括獲取信息的能力(聽、讀),也包括表達信息(說、寫)和轉述信息的能力(譯)。

第三,專業英語(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與行業、工作相關,側重實用,以培養“懂行”的專業人士為目標。

以上三個類別的英語課程,都要有高質量的內涵,要有別于現有的各類“空心”課程。有人會問:聽說讀寫哪去了?詞匯量哪去了?語法哪去了?語言教育課內容是本,思想是本,聽說讀寫和語言形式是表達內容和思想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心生則言立,言立則文明。意思是說,思想是語言的出發點。思想雖然通過語言才能表達,但言而無心,何用之有?

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國際化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科學的課程體系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保證。然而,如何保證上述各類課程具有高質量的內涵?合格的教師在哪里?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三類不同的課程如何設置,各安排多少課時?這一系列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1]Cook V.The goal of ELT:Reproducing native-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ng second language users?[A].In J.Cummins & C.Davison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C].New York:Springer,2007:237-248.

[2]張紹杰.擴大教育開放給外語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兼論外語人才培養[J].中國外語,2011(5):15-21.

[3]蔡基剛,廖雷朝.ELE還是ESP,再論我國大學英語的發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2010(9):20-26.

[4]王哲,李軍軍.大學外語通識教育改革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0(5):3-8.

[5]史光孝,趙德杰.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英語教學走向:通識教育抑或學術英語教育[J].山東外語教學,2011(2):104-108.

2011-11-06

韓寶成(1965-),男,河北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英語課程外語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大山教你學外語
金融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大學英語課程委婉語教學研究
大山教你學外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