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學科視域下詩學通感隱喻的哲學基礎及審美特征

2012-08-15 00:50王牧群任洪玲
關鍵詞:通感隱喻萬物

王牧群,任洪玲

(燕山大學 外語學院,河北 秦皇島066004)

跨學科視域下詩學通感隱喻的哲學基礎及審美特征

王牧群,任洪玲

(燕山大學 外語學院,河北 秦皇島066004)

象征主義認為客觀世界不是無生命的對象。它特別關注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尋求人與自然的融合。通感隱喻被象征派詩人發揮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成為其語言風格的標志。象征主義對通感隱喻為何如此青睞?本文運用文學批評和認知語言學理論,通過分析象征派詩歌中通感隱喻的認知機制、哲學基礎及審美特征,闡釋其中的緣由。

通感隱喻;象征派詩歌;哲學基礎;審美特征

感官通道的互動是人類生存的必要。從心理學上講,人們感知客觀事物時,不僅引起單一的相應感覺,基于聯想的作用,大腦原有的經驗和知識都參與信息加工,對新感知進行補充、豐富和發展,這就需要高級感官綜合來自不同感知通道的經驗參與。從生理學上講,人體五官各司其職,但大腦皮層的各區域間并非絕緣,其邊緣區有諸多疊合帶,具有相互溝通能力,可互相協調參與各種機能性活動。人的五種感官通道是生命體與周圍環境進行信息交換的路徑。面對殘酷的物競天擇,這些通道能否互相作用,對周圍的一切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直接影響到生命體的生存和繁衍[3]。

近年來隨著概念隱喻理論的發展,對通感隱喻認知機制的理解越來越深入。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研究通感隱喻的認知機制、翻譯方法、心智體驗、審美體驗的文章增多。我們認為象征主義作為文藝思潮影響極大、成因復雜,對其語言標志性特征的分析離不開跨學科知識。因此我們試圖將語言學理論與美學及文學批評的知識結合起來,以研究象征派詩歌中通感隱喻的哲學基礎和審美特征。

一、通感隱喻作為生命體與客觀世界感應關系的媒介

象征派認為客觀世界不是無生命的對象,而是和人一樣有內在的生命。這與原始先民的信仰一致,先民認為樹木花鳥、山河日月與人類一樣無不具有靈魂。人的靈魂與自然萬物的靈魂既相通,又可以互相轉化,這就是萬物有靈論。詩人把物質世界看成有生命的形態是“萬物有靈”的自然觀。世界萬物構成一個象征的森林在它背后暗藏著神秘的奧義,而人同世界的關系應該是親密無間的,只要愿意去親近它,人與世界的溝通就是有可能的。詩人的使命就是找到開啟自然神殿的鑰匙。世界是一個統一整體,世間萬物既對應又相通,而人的感官也是既對應又相通,人類要從整體上體驗世界,人有生命,自然也有生命,一切生命的存在都是不可割裂的,它們只有作為整體才是存在的[4]。

象征派詩人的使命不是去呈現虛幻、丑陋的現實世界,而是表現超時空、超物質、超感覺的另一個理想化世界。生命的對話是詩人的追求,詩人不斷尋覓著人與自然萬物對話的路徑,象征被認為是表達這種超感覺的最佳手法。象征主義詩歌頻頻采用象征、暗示、隱喻的方法,表現自然與自我之間的相通。象征成了溝通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的橋梁。要追尋生命的本質,喚起人們對生命的激情,詩人認為客觀事物與神秘的精神間應有互相契合的關系。象征主義把日月山河、草木鳥蟲看成向人發出信息的“象征森林”,他們運用千姿百態的物象來暗示不可言傳的內心世界。象征派先驅波德萊爾在《感應》中吟誦:“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時發出含糊不清的話語,/行人經過這里,穿過象征森林,/森林用親切的目光注視著人們。/仿佛遠處傳來悠長的回音,/幽昧而深邃,渾然一體/似黑夜又像光明,漫無邊際,/氣味、色彩、聲響在一起感應?!痹谶@首詩里,是感應在呼喚人類通過重溫舊情,獲得生命的靈覺。行人經過這里,穿過象征森林,森林用親切的目光凝視著人們,仿佛是在說:“生命無處不在,人要不斷超拔自我,生命如生機勃勃的參天巨樹,直聳云霄,喚醒人類,讓他們像崇愛太陽般地熱愛生命,遠處傳來神秘、深邃的回應,瞧,黑夜應和光明,死亡蘊育再生,音樂飄出芳香,色彩奏起樂章,芳香散發出色彩,自然萬物以不同的形式,爭相綻放,理想的世界,不再有恐懼與絕情,處處蕩漾著勃勃的生機,彌漫著愛和生命的永恒?!痹诓ǖ氯R爾眼中,大自然是萬物復合的整體,生命間存在對話方式,而這種對話方式是神秘的,是“含糊不清的話語”,“氣味、色彩、聲響是大自然的話語,詩人要捕捉到這些話語。神秘的‘感應’就是象征主義與大自然交流的方式?!保?]

象征派詩人主張用直覺和經驗去體驗生命世界,通過直覺和經驗,人們對紛繁蕪雜的自然萬物的感覺和理解可達到統一。象征派詩歌提倡詩的音樂性。寫詩如作曲,文字即音符,詩篇要產生交響樂般的藝術效果[6]。象征派詩人需要象征、暗示和隱喻的藝術形式,他們選擇了感官通道作為生命體與客觀世界進行溝通的媒體。首先,這是由于不同感官的體驗可以互相補充、相互借鑒,感官特征之間可以相互映射。其次,對一個感官的刺激可激活其他感官的反應。聯想作用可以使一個感官被激活后,其他感官出現交響與和聲。詩人要用氣味、色彩、聲響的交感來表達“大自然的話語”,與大自然交流,表達生命體與客觀世界的感應關系,作為語言形式,通感隱喻是最佳選擇。萬物有靈的自然觀認為世間萬物既對應又相通,而人的感官也是既對應又相通,這一事實似乎驗證了人們的信念。通感隱喻歷來被賦予神秘色彩。象征派詩人認為生命間的對話方式是神秘的,是“模糊話語”,通感隱喻最切合他們的口味。

二、意象通感作為象征派詩人心靈對象化和心靈回歸的媒介

法國象征派大師波德萊爾在《黃昏的協調》里這樣描寫音樂:“花兒在枝干上發顫,每朵花都在吐香,像個香爐一樣;音響和清香在暮靄之中蕩漾,憂郁的圓舞曲和倦人的昏眩!每朵花都在吐香,像丁香爐一樣;小提琴像一顆傷痛的心嗚咽,憂郁的圓舞曲,懶洋洋的眩暈!”詩人以嗅覺、視覺表達聽覺,聽覺感知被移入嗅覺域后,聽覺美獲得了質感,優美的音樂飄出香氣,又有了形體和動感。魏爾倫在《月光曲》中吟誦:“白楊傾訴著無盡的悲哀,噴泉傾吐著雪白的呢喃”[7]。象征派詩歌有大量的景物描寫,在純詩理論的要求下,象征派詩人讓物質性的景物以精神屬性出現,以此來構筑詩歌意境,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描繪來表達詩人的精神世界。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要能展現詩人的精神世界,成為轉達情感的詩歌意象。于海斌認為,在瓦雷里看來,自然景物要脫離原來的物質屬性,以精神屬性再現,成為精神化的自然。他稱這種轉變為心靈的對象化。自然景物被詩人的心靈捕獲,注入詩人的情感,成為情感的寄托和關照[8]。把人的內在精神展現出來,常規語言總是言不盡意,用音樂式的語言才能酣暢淋漓。人有肉體感覺,視、聽、嗅、味、觸,也有精神感覺,如喜、怒、哀、樂、驚。這兩種感覺的相通被稱為“意象通感”。在前引詩句中詩人化物為情、以虛帶實,或物以意傳神,或意通于象?!皣娙獌A吐呢喃”、“小提琴傷心地嗚咽”,等等屬于心靈的對象化,表示自然喚醒了心靈,心靈回歸自然。在詩人筆下自然化為精神,精神與人以同等身份交流,與人的精神溝通、彼此呼喚、彼此啟發,意象融合。這一過程中,是通感隱喻經過“意象合一”把情感賦予自然景物,搭建了精神與自然交流的意象平臺。在這個意義上說,意象通感是象征派詩人心靈對象化及心靈回歸的媒介。

三、通感意象是人類高層次精神交流和建構的媒介

象征派詩歌的意象既是對象,也是主體與客體轉換關系的平臺。審美過程中作者將人生感悟用意象表達于詩歌中,意象激勵讀者進入詩境,讀者在作者提供的意象空間激發想象,主體意識提升,反客為主,對意象的意義進行再創造,給詩歌注入新的內容,在閱讀快感中提升自我[9]。通感隱喻對審美客體主體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他在撫摸古希臘石雕時,好像感到了人的體溫。其實,冰涼的石雕,是摸不出體溫來的。體溫是羅丹看出來的,但是用“眼”看,也看不出體溫。作為雕塑藝術家,羅丹是在用“心”在看,才看出了體溫。藝術家將自己的情感用意象傾注于雕塑中,作為心理表征,意象承載著作者生命的體驗,可以用來烘托所指對象。一般杰作都具有通感意象,通感意象建立在多維感知基礎上,即有生理聯覺也有心理聯覺的表現能力。所以我們稱贊一幅好畫時常說“呼之欲出”。雕像作為審視對象,打動了羅丹,視覺聯通了觸覺感知,是通感意象的作用賦予雕像體溫。意象激勵羅丹進入藝術意境,讓羅丹在作者提供的意象空間遨游。羅丹的自我和意象融合到一起,在幻覺與現實中跳躍。如果繼續注入情感,任想象翱翔,會出現多重通感,兩個以上的表象互相轉移,視覺還會打通聽覺通道,羅丹可能聽到石雕的呼吸聲。按象征派詩人的理解,他很可能解脫理性的羈絆,在意象的暗示中移入自我,感受自己的靈魂。意象還可以激活索取感,讓人進入超感世界,用祈禱與超自然溝通,以想象彌補夙愿。在審美的快感中宣泄自己,超拔自我。這讓人聯想到古希臘神話里的皮格馬利翁(Pygmalion),他雕刻一尊女人的雕像然后深深地愛上了她。他無盡的傾注、走火入魔般的投入和宣泄感動了愛神,阿佛洛狄忒賦予石像以生命。

與雕塑家不同,詩人用語言雕琢出通感意象,詩歌的通感意象與其他藝術杰作一樣可以喚起讀者的回憶和想象。從通感的審美過程看,通感隱喻是概念系統中感官域之間特征相似性的心理聯想。通感意象通過跨域映射,利用感官域之間感受的相似性,來描寫審美對象的主要特征,這樣主要特征可以得到它本來不具有的特征,在展示主體感情世界時,通過對聲、色、味之美惟妙惟肖地渲染,精神世界得以入木三分地描寫。通感意象的作用會激活讀者的心理圖式和認知環境,通感意象可以與讀者的生命意象重疊,讀者就可以移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象征派詩歌以此呈現生命的本真。所以通感隱喻還是人類高層次精神交流和建構的媒介,是打開心靈世界的一把鑰匙。象征主義認為了解人類精神活動的唯一途徑是讀者與作者建立精神上的通感與共鳴。綜上所述,通感隱喻在這方面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感隱喻體現的是隱喻思維,而隱喻思維是原始先民在混沌狀態下的某種被動式的創造性思維模式。隱喻思維缺乏邏輯性,對自然的認識總是不自覺的,充滿想象力、細膩和詩意的成分。在萬物有靈觀念的支配下,原始先民不自覺地運用隱喻思維,隱喻思維是先民天人合一世界觀的體現[10]。象征主義對通感隱喻如此青睞主要是由于他們和原始先民分享“萬物有靈”、“天人合一”的思想。而隱喻思維可從語言與神話相生的角度還原審美的本來面目,以此來滿足他們對精神家園的索求。由于通感隱喻獨特的內在屬性,其研究要求注入心理學、美學、文學、語言學、哲學和認知科學等等領域的知識[11]。通感隱喻豐富的內涵要求研究者運用大量的跨學科的知識,目前在這方面還要付出更大的努力[12]。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3.

[2]王寅.再論語言的體驗性——認知語言學的語言體驗觀[J].山東外語教學,2006(8):3-8.

[3]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82-86.

[4]尹麗,劉波.探索“象征主義的現代資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4):35-41.

[5]柳東林.法國早期象征派詩歌的生命意識[J].外國問題研究,2009(2):66-70.

[6]朱喜奎.西方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特征[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4):149-151.

[7]歐陽友權.藝術的絕響[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249-342.

[8]于海斌.自然喚醒心靈,心靈回歸自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5):228-229.

[9]哈建軍.論審美客體的主體性提升[J].河西學院學報,2008(6):24-26

[10]吳加才.詩性的還原與隱喻思維[J].文藝研究,2007(11):76-79.

[11]王牧群.外國詩歌審美通感的認知機制與體驗哲學[J].外語學刊,2009(4):132-134.

[12]鞠晶,孫啟耀.中國英語學習者隱喻能力發展障礙探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109.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Poetic Synaesthesia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WANG Mu-qun,REN Hong-l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Symbolism believes that the physical world is not a lifeless object.It concerns about man's relation with other beings and attempts to communicate with nature.Symbolic poems are marked by the use of synaesthetic metaphor.Based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symbolic poems and illustrates why synaesthetic metaphor is so much favored by the symbolic poets.

Synaesthetic metaphor;Symbolic poems;Philosophical basis;Aesthetic features

H030

A

1001-6201(2012)01-0109-04

2011-11-06

王牧群(1950-),男,黑龍江哈爾濱人,燕山大學外語學院教授;任洪玲(1983-),女,河北人,燕山大學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樹武]

象征主義對20世紀西方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象征派詩人認為現實世界是虛假、丑惡的,而幻想中的彼岸世界才是美好的。詩人的使命是通過象征和暗示描寫另一個世界,通過詩與現實的同構完成自然與精神的融合,通過完美的詩篇來拯救現實。由此象征派詩人開始關注客體世界的生命力量和人與自然界的感應關系。詩人力求從理性主義的羈絆中解脫,在他們看來自然界萬物有靈、關系隱秘,文學旨在尋求人與自然的對話,揭示生命間的奧秘。1840年波德萊爾發表的十四行詩《交感》被認為是象征派的理論宣言。他認為自然萬物既對應也相通,人們感受世界的感官也是既對應也相通。自然界的色彩、氣味、聲音、味道可以互相呼應和轉化,自然界的萬物皆可以與人的精神進行溝通。通感隱喻被認為是象征派詩歌的風格標志,交感被當作象征派詩人同自然萬物溝通的媒介。他們不僅對通感隱喻情有獨鐘,還把它演繹到淋漓盡致的程度。

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隱喻源于生理需要,后來才用來滿足心理需求。隱喻的本質是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另一種事物,是用具體、形象性的事物來表達抽象概念,文學隱喻與日常語言交際中的隱喻沒有本質差異。隱喻由人們熟悉的源域和人們比較生疏的目標域構成。隱喻過程是源域的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上,人們通過源域的結構來理解目標域。通感也是隱喻性的。與隱喻不同,通感隱喻是用感官A的經驗來體驗、理解或描述感官B的經驗。通感是感官特征間的映射過程。從生理和心理學角度看,對高級感官的刺激可引起較低級感官的反應,一個感官被激活,聯想或共鳴的作用使另一感官出現回聲。通感是一種感知聯通現象,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就是通感隱喻[1]。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證明概念是通過體驗,特別是通過感知和肌肉運動能力獲得的。概念不是自治的,不能獨立于身體的心智能力,而是基于身體經驗?!罢J知語言學強調語言的體驗性,著力挖掘語言是如何通過體驗和認知形成的,分析語言表達背后的認知機制,透析出人們認知世界的基本方法”[2]。根據體驗哲學,人通過身體,特別是通過身體的感官體驗客觀世界。人類的范疇、概念、推理和心智建立在身體體驗的基礎上,其基本形式源于對身體部位、空間關系、運動力等的感知。

猜你喜歡
通感隱喻萬物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活的隱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通感:一扇讓詩人不老實的門(外一則)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風過洞庭》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兒玩教具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