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探析

2012-08-15 00:47肖靜芬羅文雅
河北職業教育 2012年12期
關鍵詞:貧困學生助學貧困生

謝 軍,肖靜芬,蔣 燕,羅文雅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一、高職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被調查的本校320名學生中共有貧困生106人,其中包括特困生26人,非貧困生197人,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27人。通過此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研究和與他們的座談,可以看出,在眾多的高職貧困生中,大部分人的心態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他們能夠正視貧困,自立自強。但也的確有一些貧困生因為經濟上的窘迫而自慚形穢、郁郁寡歡。主要表現為:自卑、長期焦慮、對事物敏感、虛榮心強、交際能力弱、嫉妒心強、依賴心理強、整天壓抑、矛盾困惑等等。

二、高職貧困學生的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

貧困大學生的自卑心理是造成他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境貧寒,使他們從小就學會獨立自強,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貧困處境、出人頭地,憑著這種精神,他們往往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然而,由于大學環境與中學環境的巨大反差,社會對大學生發展多樣性的需求更加迫切與現實,迫使大學生要花時間和精力關注學習和適應新的環境、新的事物,參與各種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但如果不能夠正確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對待學習和生活,必然會在學習和處理其他事物及能力發展方面顧此失彼,疲于應付,出現焦慮、緊張等應激反應。當一個人的應激反應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造成心理問題。

2.焦慮心理

持久的焦慮感是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疾病之一。由于家境貧困,貧困生的生活和學習沒有穩定的保證。長期的生活壓力以及困苦的家庭環境,使部分貧困生產生一種緊張、焦慮、煩躁的情緒。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細算、斤斤計較,對同學們聚會、集體活動的消費更是顧慮重重。經濟的困擾,嚴重破壞了他們正常的參與意識。阻礙了交往技能的培養、遏制了個性的發展,使他們總是處于焦灼不安中。

3.敏感心理

極度的敏感心理使貧困大學生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不少麻煩。長期的自卑和壓抑會使部分貧困生們內心非常脆弱、敏感,通常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困難情況,寧可自己艱苦一些,也從不輕易求助。經濟條件困難容易造成自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敏感多疑。與經濟條件較好的同學相比,貧困生在日常交往中無法和其他人互相在經濟上互利,這種情況造成很多貧困大學生不敢與同學交往,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

4.嫉妒心理

貧困大學生的嫉妒心理是危害他們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貧困大學生嫉妒的產生是基于相對主體的差別。比如和非貧困學生的財富差距;才能、地位的差別;例如總感覺室友之間特別親熱,但因為自己家庭貧困他們老看不起自己;還可以是對將來可能會遇到的威脅和傷害的假設,例如自己從小就獨立,很多方面都比他們強,也可能因為這個不給自己努力的機會。

5.壓抑心理

心理壓抑也是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疾病表現之一。大學時期是情感最豐富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壓力和沖突的時期。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情緒壓抑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相當多的貧困大學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緒得不到盡情傾訴,因為他們老感到自己家庭貧困,和其他人難以有共同語言,把這些繁瑣的事都憋在心里,得不到發泄,因此在這個群體中流行的郁悶情緒就是壓抑的表現。覺得自己有一種不滿、煩惱、空虛、寂寞、孤獨、苦悶、疑惑的感覺。

三、高職貧困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

1.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環境、父母的素質和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格特點和心理素質。貧困生主要來自四個方面,農村家庭、單親家庭、城鎮下崗家庭、遭受天災人禍突發變故的家庭。貧困家庭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確對待貧困而造成心理失衡,會極大地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2.社會環境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社會矛盾和社會不公現象明顯表露出來,貧富差距、城鄉差別、職工下崗、農民失地、大學生就業難、百姓就醫難、住房難、教育資源不公平等狀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由于大學生生活閱歷單薄、年紀輕,其心理承受力、心理穩定性較弱,價值觀尚未成熟,這就使得貧困大學生在良莠不齊的社會思潮中迷茫、困惑,他們還不能理性地認識這些不公現象的歷史淵源、本質和發展趨勢,有可能導致其心理向不健康方向發展,容易產生偏激乃至憎恨等情緒。

3.學校環境

學校關于貧困生的工作存在不足是產生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間接原因。首先,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各級各類學校長期以來忽視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中小學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無論社會、學校、家長還是學生本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試成績上,不重視健康人格的培養。而對貧困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更是沒有引起社會、學校應有的重視,導致貧困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從中學到大學,衡量評價學生的標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學時期主要看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好就是好學生,而大學衡量人才的標準則是多元的,更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貧困生特別是來自邊遠、經濟落后地區的學生,有的除了學習之外,在知識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著許多不足,因而壓力很大。

其次,是學生之間貧富對比產生的影響。來自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與邊遠經濟落后地區的學生消費水平相差懸殊。有調查顯示,在北京地區,普通大學生月生活和學習費用為353元和185元,分別是貧困生該項費用的1.7和1.6倍。這無疑給囊中羞澀的貧困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增添了許多煩惱。

另外,校園文化環境對貧困生心理發展也產生情境化影響。如果大學校園中缺乏一種以獲取知識和追求真理為榮耀的良好學風的話,貧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自卑感,進而導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閉。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成因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困難,它實際上是與社會貧困階層的生活狀況相伴隨的“貧困文化”現象遺傳到青少年身上的綜合性反映。因此,與之相適應的教育也不應該采取單一性的方式。高校首先應充分認識到青年貧困大學生的社會人格和心理發展是具有可塑性的;其次應認識到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決不應僅僅限于心理咨詢,而應該形成一個包括校園文化建設、思想道德教育和經濟幫助體系在內的綜合性的教育環境。

4.貧困生自身的原因

對自我的不正確認識是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有的貧困生一向都認為自己由于貧困各方面都比不上別人,常常自哀自憐,過于自我否定,沉迷在“我貧困,我不行”的想法中,因而愈發自卑,不敢肯定自己的成績,不敢展現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各種機會的時候也往往因為不敢挑戰自己而錯失良機,然后又沉迷于失敗中更感自卑。由于不正確的歸因而導致貧困生心理問題的也不在少數。當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他們傾向于把這個結果歸因為自身能力的缺乏,或者說是外界對自己的不公平的對待,難以理智地評價自己,這就加劇了他們的心理問題。

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年輕人只圖享受,不喜歡磨難,部分貧困生也不例外。所以,他們不愿意把貧困看成是磨難,而是當成生活中難以承受的挫折,并由此產生了種種心理問題。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社會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種以金錢為惟一目標的亞文化,人際關系變得勢利和冷漠,加劇了貧困生對金錢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質利益的作用,導致心理失衡。一旦別人譏笑自己穿戴不時髦、經濟不寬裕,貧困生就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和焦慮感。

四、對策與建議

1.針對高職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展開具體救助

(1)培養貧困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人的各種心理特點的總和,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人格具有穩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過教育加以培養。心理健康教育要幫助學生了解、認識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對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質,如自信、合作、適應、真誠、責任感、創新能力等進行訓練。

(2)幫助他們樹立自尊、自主、自強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現代人的心理特點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養學生在自我選擇、自我成長方面具有自覺意識,學會自主地確定個人成長的發展方向、發展計劃和發展行動,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自強不息、堅忍不拔、頑強進取的精神。

(3)對貧困生進行情緒教育。情緒是一種與人格、社會適應、創造能力密切相關的心理狀況。從本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SAS和SDS測試結果可知,較多的貧困學生有不良情緒反應,不善于調節情緒。因此應對學生的情緒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進行情緒教育,培養學生準確知覺、理解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善于用積極健康的情緒直面環境,推動學習,對情緒進行成熟的調節。

(4)引導貧困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心理學家皮亞杰把人際關系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約束型關系和協作型關系。協作型關系強調通情達理的協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轉換,擴大心理相容性,能夠容納自己,也能容納他人,人與人之間自在、愉快、友好地相處,享受友情的滋潤。心理健康教育基于這一思路,教育學生能夠認識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領悟人際交往的技巧,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理解的態度與人相處,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

2.幫助貧困大學生擺脫敏感的心理困境,克服膽怯心理,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1)引導貧困生提高思想認識,正確對待貧困。

幫助貧困大學生正確看待經濟上的貧困,澄清對“貧困”的錯誤認識,消除對“貧困”的恐懼心理。家庭貧困只是一個暫時經濟上的困難,它并不能決定貧困生的人品、學績、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趨勢;經濟貧困不等于沒有尊嚴和權利,也不要過于敏感“貧困”的外表。要正確對待“貧困”給自己帶來的種種困難和壓力,認清自己所處的經濟困境。

(2)引導貧困生轉移注意力,克服不良情緒。人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部分貧困生都能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很多學生通過勤工儉學順利完成了學業,圓了父輩們的夢想。引導、教育學生與其他同學一樣,多參加讀書活動,積極從事體育與文娛活動,融入集體,努力學習,樂觀向上,心理的不良情緒就會自然消失。

無論是物質的幫助,還是精神的輔導,都是為貧困生擺脫心理困擾提供的外在條件的幫助。他們要克服心理困擾,擺脫不良的心境,最重要的還在于自身努力,樹立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不懈的拼搏,才能拂去貧困家境帶來的心理陰霾,健康地成長。

3.切實落實對家庭貧困學生的資助和扶持政策

要完善國家助學獎學金管理辦法,確保占學生總數5%的特別困難的貧困學生得到每人每月150元的助學獎學金。要確保高校學費收入10%用于資助貧困家庭學生的政策措施。完善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政策,使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更加完善。要大力推進高校按新機制和新政策全面落實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千方百計確保占學生總數20%的貧困家庭學生(約240萬人)能夠得到國家助學貸款,認真研究解決在運行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加強貧困大學生資助和扶持工作的主要措施:一是進一步加大工作的督辦力度,對尚未按新機制、新政策落實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現場檢查、督辦,一個省一個省地研究、解決問題;二是對一些確有困難的?。▍^),協調財政部在貼息資金和風險補償資金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三是明確要求高校與銀行開展全面的銀校合作,進一步調動銀行開展國家助學貸款業務的積極性;四是建立畢業生到基層、到艱苦地區工作的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機制,積極推動生源地助學貸款業務。

助學貸款制度是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方式。而建立和完善助學貸款制度首先是一種政府行為,應該由政府牽頭,統籌安排,以規則、條令的形式確定下來,并在切實保障銀行的積極性與工作有效性的前提下組織銀行具體實施。要依照教育和經濟規律,根據大學生需要設立不同種類的貸學金,擴大貧困生貸款的比例和額度;改革借貸方式,充分考慮學生中途突遭變故及繼續深造的可能性,允許多次借貸;延長還款年限,允許貧困生在本科畢業后10年內以按揭方式還款。同時,積極促進大學生個人信用系統的建立,建議由教育部門組織專門的咨訊公司參與建構學生個人信用信息系統,這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也將是一個極有意義的嘗試。高校應積極建立扶助貧困生的有效機制。要端正辦學思想,調整支出結構,增加面向學生特別是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服務的開支;要嚴格控制辦學成本,規范收費行為,堅決治理各種亂收費現象,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目前高校的資助經費多用在“獎、貸、助、補、減、免”上,但所涉及貧困生的面仍較小,補助金額低。為更好地解決貧困生問題,高校首先要依據相應的政策法規,明確界定獎學金和助學金的范圍,突出獎學金“獎優”和助學金“助貧”的功能,并進一步完善貧困生學雜費的“減、免、緩”。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鼓勵學生進行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是關注、幫助、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可以及時疏通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沖突和心理困惑。作為學校來說,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尤其需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進行專門研究,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檔案,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形成針對性強、效果好的心理咨詢方案。

(2)個別咨詢和小組咨詢相結合,尤其應發揮小組咨詢的特殊優勢。因為在個別咨詢的情境中,許多求助的貧困大學生常常會認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感到恐懼、無助與失望。所以,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人際互動,會使貧困大學生發現和自己相同處境的人有不少,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去認識貧困,分享經驗與感受,降低其孤獨感。

(3)貧困大學生更應該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當出現心理的各種不良癥狀時,主動尋求幫助,以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及適應環境的能力。

(4)加強各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建設,完善各種服務設施(如電話、電腦等),完善各種信息服務網絡,發揮學生干部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對某些貧困生的心理“應激”和個性“異變”及時監測和控制。

[1] 林芙蓉.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探析[J].集美大學學報,2007,(2).

[2] 盧秉繁.高校農村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與對策芻議[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5).

[3] 謝宜勤,張海亮.淺談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7,(3).

猜你喜歡
貧困學生助學貧困生
軍旅書法家李洪海捐助蘭考縣貧困學生
26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關愛·幫扶·助學
“貧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為助學一諾千金
郭萬里“三幫”助學子
籌資百萬救助貧困學生
十年籌資千萬元 資助八千貧困生
扎實幫困助學造福貧困少年
結對"百千萬"情暖貧困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