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以來的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文獻綜述

2012-09-22 07:01白大范
經濟視角·下半月 2012年3期
關鍵詞:影響

白大范

摘要:隨著中美雙邊貿易關系的迅速發展,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成為最受關注的美國對外政策之一。本文系統梳理了2001年以來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變化及其原因,詳細闡述了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變化對中美雙邊貿易的影響,對影響美國制定對華貿易政策的多方面因素進行了總結,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貿易保護;影響

中圖分類號:F7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32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3-69-03

美國對華貿易政策作為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多年來一直是我國國內和美國學術界高度關注的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美雙邊貿易關系的迅速發展,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在其整個貿易政策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為此,對2001年以來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變化、原因及其影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2001年以來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變化

自2001年以來,美國歷任小布什、奧巴馬兩屆總統執政時期。這期間的美國對華貿易政策一直處于一個動態的調整過程,復雜且又多變。

2001年至2008年,是小布什總統執政時期。自2001年開始,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喪失了明顯的導向性,“接觸”與“遏制”并存是這一時期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主要特征。張曙霄和蔡麗(2001)認為,“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一改上臺初期的強硬態度,開始以“接觸”為主要手段拉攏中國,主要表現為積極支持中國加入WTO,并在中國入世初期允許中國在過渡期內逐步開放國內市場。美中自此開始了“建設性合作關系”。然而,隨著美中貿易的嚴重失衡,又使布什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趨緊。Lardy(2005)以及李靜(2010)指出,此時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重心發生了轉移。美方將對中國的要求從敦促中國遵守貿易規則轉變為監督中國履行“入世”承諾,并要求中國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順理成章地成為美國“督促”中國履行入世承諾的一種手段。

2009年至今,是巴拉克·奧巴馬執政時期。張建新(2009)、蔣珠燕(2009)、李靜(2010)以及馬光明和趙鋒(2010)認為,奧巴馬時期美國的對華貿易政策似乎是以“穩健、理性和務實”為主,具有自由貿易和實用主義兼容的特點。與小布什的保守主義相比,奧巴馬更強調與中國進行合作,并致力于促進美中貿易關系的穩定發展。但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對美中貿易關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隨著危機的加深,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逐步擴大,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利益集團持續向奧巴馬政府和國會施壓;另一方面,危機重創了美國經濟,奧巴馬政府的首要任務被限定在創造就業和恢復美國實體經濟的元氣。因此,奧巴馬政府不得不在對華貿易方面采取進一步的保護主義措施。

二、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變化的原因

美國政府對華貿易政策的制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李榮林和馬海(2006)、梁碧波(2007)指出,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除了必須要納入考慮的比較優勢等經濟因素之外,美國整體的對外戰略以及美國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的博弈也會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制定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了解其對華貿易政策變化的原因對分析其政策走向至關重要。國內外學者對這一時期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變化的原因做了如下分析。

對于小布什執政時期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變化的原因,梁碧波(2006)指出, 首先,貿易政策需符合國家戰略需要。在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國家利益和政治戰略總是排在其他因素之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影響美國的全球戰略的制定,進而制約著美國對華貿易政策。馮耀祥(2009)認為,在小布什總統上臺初期,美中關系降至最低點,因而美國對華態度強硬。而蔡強(2011)認為,在“9.11”事件后,國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性上升,需要中國在政治上的支持與合作。因此,在這一時期,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增加了合作的色彩。其次,小布什政府的對華貿易采用了雙重標準。李靜(2010)指出,一方面,美國積極鼓勵中國加入多邊貿易體系,并認可中國貿易發展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另一方面,隨著中美貿易規模的擴大,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一路攀升,促使美國政府從人民幣匯率和反傾銷等方面向中國施壓。最后,中國貿易自身的特點也構成了美國對華貿易歧視的重要原因。 Chad P.Bown和Rachel McCulloch(2005)認為,美國針對中國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貿易本身的一些內容容易受到特別關注。中國集中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領了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如中國紡織業的競爭力如此之強,使其在美國以及其他工業化國家一直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這自然而然會招來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針對措施。

對于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原因,馬相東(2010)指出,首先,由于總統個人因素以及民主黨一直以來的務實態度,奧巴馬上臺初期積極發展美中貿易關系。但由于美國經濟陷入高赤字、高失業的雙重困境,奧巴馬政府在國內的支持率不斷下降。為轉移國內視線、緩解國內矛盾,奧巴馬政府不得不在國際上尋找“替罪羊”。這些因素使作為美國最大逆差來源國的中國不可避免地成為美國打壓的對象。其次,國內利益集團勢力龐大。蔡強(2011)指出,隨著中美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對美國國內不同利益集團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各個利益集團如企業集團、勞工集團和公共利益集團等,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極力進行游說。如奧巴馬在選舉中獲得了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即“勞聯—產聯”(AFL-CIO)的支持。而該工會認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被人為地壓低,低成本吸引了大量的美國投資者,一部分美國普通工人因此失去了工作。奧巴馬在競選初期承諾會實現公平貿易以保障美國工人的工作機會??紤]到危機期間美國工人的焦慮和工會組織在美國的影響力,奧巴馬選擇了遵守承諾。李坤望和王孝松(2008)指出,美國反傾銷稅率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國申訴者的影響,他們提供給國會議員政治捐資。這些政治勢力是美國對華反傾銷呈現出歧視性的重要原因。最后,國內外政治環境促使美國對華敵意加深。張建新(2009)認為,由于中美兩國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的差異,雙邊經貿關系仍潛存著較大的政治風險。盡管危機過后奧巴馬政府不得不借助中美合作促進經濟發展,但是,“中國威脅論”在美國仍然很流行。美國政府認為,對外貿易機會的擴大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進而轉化為軍事實力,從而對美國的霸權地位構成挑戰,因此需要從經濟領域對中國進行遏制。

三、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變化對中美雙邊貿易的影響

小布什政府對中國矛盾不一的貿易政策對美中兩國貿易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首先,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嚴重限制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彭錚(2010)指出,美國經常指責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并借此頻繁對中國發起“337”調查,從而使中國失去了許多出口機會,或者以付出高額專利許可費為代價繼續出口。俞錢榮(2010)也認為,小布什政府集中對中國鋼材和輪胎實施反傾銷的特保措施之后,這兩類商品出口額穩步下降。除此之外,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也有積極影響的一面。金澤虎(2009)指出,歧視性貿易政策有助于提高中國企業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促使企業加強自主研發和管理,最終提高中國出口產品非價格方面的競爭力。其次,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美國限制對中國的出口不僅沒有保護其國內產業,反而造成了美國工業的空洞化。蔡強(2011)指出,在2000年至2009年期間,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制造業產值占GDP比重處于低位。他認為,美國限制對中國的出口實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僅不能阻礙中國經濟的崛起,反而損害了本國制造業的發展。

至于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中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首先,貿易保護主義嚴重影響了美中貿易關系。王艷秀(2011)指出,通過貿易保護措施限制中國產品的進口經常引發美中貿易摩擦和糾紛,甚至是貿易戰。而且,當貿易糾紛激烈到一定程度后,經濟問題就會轉化為政治問題。其次,苛刻的限制措施會減少中國企業的出口量,影響中國的產業安全。蔡強(2011)指出,中國很多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行業以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出口量的減少直接影響了企業就業崗位的數量。例如,美國在2009年發起的輪胎特保案導致中國上萬人失業。同時,奧巴馬不斷向中國政府施壓,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這不僅會抬高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價格,削弱中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而且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日益強烈使得大批熱錢涌入中國,危害中國的金融安全。最后,貿易保護政策在損害中國利益的同時也給美國自身帶來不利影響。蔡強(2011)認為,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的直接后果是提高了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直接影響了美國消費者的利益。此外,由于進口商品價格提升,美國人民為了保持生活水平要求工資上漲,由此形成了物價和工資輪番上漲的惡性循環。這會導致美國產品價格的進一步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進一步下降。一旦產品過剩,就會導致更多的美國人失業??傊?,對華貿易保護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傷人且傷己。

四、總結性評論

從上述梳理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呈現出貿易保護主義、自由貿易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自由貿易”等不同的特點。貿易政策作為美國外交政策中最持久的內容之一(金燦榮,2000),不僅涉及經濟問題,而且還涉及同樣多的政治問題。換言之,美國的貿易政策嚴重依賴其國內的政治環境,是一種受國內政治集團影響的獨特的經濟政策;此外,美國的貿易政策也受國際政治因素的制約。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的貿易政策既是其國內經濟、政治力量角逐的結果,又是國際之間經濟、政治力量博弈的結果①。研究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必須充分認識美國貿易政治的復雜性。從目前來看,美中貿易關系發展的前景仍主要取決于美國國內的經濟形勢。如果美國經濟能夠持續復蘇并逐步降低高企的失業率,那么美中貿易的互補性將能夠得到更好的體現,美國政府也將會對美中貿易失衡的調節有更高的容忍度和更加克制的態度;反之,如果美國經濟長期低迷甚至陷入衰退,中國將必不可免地繼續成為美國轉移國內矛盾的主要目標,美中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也將因此而受到影響。因此,對中國政府而言,只有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步伐,才能逐步擺脫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并糾正美中貿易失衡。

注釋:

① 美國學者Pastor(1980)認為,經濟學家們關于貿易政策的定義都排除了該政策背后的“政治過程”,所以不能令人滿意。他認為,美國的貿易政策是指“美國政府試圖影響國際經濟環境的全部行為,或者是直接影響國際經濟環境,或者是調整美國經濟以適應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 金燦榮.國會與美國貿易政策的制定—歷史和現實的考察[J].美國研究,2000,(02):7-30.

[2] 蔣珠燕.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9,(12):55-59.

[3] 梁碧波、李永杰.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政治邏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01):44-49.

[4] 李榮林、馬海.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J].亞太經濟,2006,(05):59-63.

[5] 李靜.布什政府與奧巴馬政府對華貿易政策比較分析[J].經濟觀察,2010,(08).

[6] 劉永濤.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會與總統關系的變化及對華政策影響[J].太平洋學報,2001,(03).

[7] 馬光明、趙峰.美國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加速的政策原因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0,(02).

[8] 張建新.奧巴馬政府對華貿易政策與中美經貿關系[J].國際論壇,2009,(04):30-36.

[9] 張曙霄、蔡麗.布什執政后的中美經貿關系及其走勢[J].當代經濟研究,2001,(10):66-68.

[10] 蔡強.美國對華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負效應[D].吉林大學商學院,2011.

[11] 馮耀祥.美國對華貿易保護成因研究——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實證檢驗[D].南開大學經濟學院,2009.

[12] 彭崢.小布什時期的對外貿易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D].保定:河北大學,2010.

[13] 王艷秀.美國貿易保護的動因與效應研究[D].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2011.

[14]Chad p.Bown and Rachel McCulloch.U.S.Trade Policy toward China:Discrimi-n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R].Conference Paper,2005.

[15] Lardy,Nicholas R.China the Great New Economic Challenge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Economy.Washington DC: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

[16] Robert.A.Pastor,Congressand the Politics of U.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1929-1976,Berkeley. CA:Vniv. OfCalifornia Press,1980,pp,7-9.

猜你喜歡
影響
RCEP對山東省高質量對外開放的影響
社交媒體中的影響者
民法典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這是一份不受影響的骨子里直白的表達書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一張圖告訴你:2014年,中央如何影響你生活
如何搞好期末復習
你喜歡什么樣的床
小頑兒系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