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婉陳忠直,苦吟抱負

2012-10-22 08:06馬偉平
新語文學習·初中 2012年9期
關鍵詞:長安城全詩時事

馬偉平

《春望》一詩歷來被認為是“詩圣”杜甫感時傷懷的代表之作,流露出無盡悲涼和憂傷。其實,在詩人憔悴的面容背后,在亂世飄搖的景象之中,我們還是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堅定和執著,只不過表現形式比較曲折,被蒙上了些許悲情色彩。讓我們循著杜甫的腳步,追隨杜甫的目光,說說《春望》前后發生的故事,看看杜甫都“望”到了什么,從而走近杜甫,聆聽杜甫內心的波瀾吧。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3月,詩人寫下《春望》,4月則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奔赴陜西鳳翔,終于得見天子。此時杜甫有詩云:“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彪m然狼狽,但為國分憂的忠心感人至深。亂世之中,杜甫腳步踉蹌,在追隨國家的道路上歷盡艱辛。如此看來,《春望》中的許多憂憤、悲戚、感傷,都有一個最初的出發點,那就是杜甫心中仍懷有振邦興國的雄心抱負,但在那個紛亂的時代里,這個抱負的實現多少有點遙遠。

《春望》一詩,以“望”字為題干,啟示我們全詩的主要內容圍繞“望”字來寫。如果我們拓展一下“望”的內涵,可以發現“望”字統領全詩,“望”的視角不一樣,景致便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但都隱含著杜甫內心的期盼和對抱負的堅守,在困頓中有希望,在灰暗中有光明。

首聯“望”長安。長安城里春色依舊,但物是人非。杜甫原本是胸懷壯志的朝廷命官,現在成了階下之囚,環堵蕭然,自是傷悲。然而首句“國破山河在”則表達了杜甫內心的豪邁,“山河”不變色,“江山”依舊在,長安城早晚還是要回歸為大唐的領土。如此看來,這句話是全詩中最鏗鏘有力的詩句,也奠定了全詩傷而不頹的格調,起到了振起全篇的作用。

頷聯“望”時事。這里的“望”其實是詩人的內心獨白,通過寫“花濺淚”“鳥驚心”來烘托詩人心中的不平和對時事的憤慨。試想往日,長安城里繁花似錦、鳥棲枝頭,一派生機蓬勃的景象;現在叛軍鐵蹄肆虐,花凋鳥倦,再也沒有往日的寧靜,取而代之的是殺戮和喧囂。詩人心中豈能不燃燒起仇恨的火焰?

頸聯“望”家鄉?!胺榛疬B三月”,家人的安危自是詩人心中最放不下的牽掛。詩人通過遙望家鄉,期望在硝煙中收到來自家鄉的書信?!凹視秩f金”一句,雖然不一定寫實,但至少給詩人帶來了精神上的寄托,讓詩人在囚禁生活中有了一份深切的期盼,也隱含詩人期望早日平息戰亂,讓天下離散之人早日團聚的心愿。

尾聯“望”自己。作者寫自己白發稀疏,連簪子都戴不上了,這樣憔悴蒼老,固然有思親的原因,也有感慨時事的成分,更多的還是為自己的抱負不能實現而惆悵。試想,杜甫本為一展才華,不料在亂世中遭難,日漸衰老,不免心中驚惶。不過,在唏噓感慨中,我們還是讀出了杜甫對自我的一番期許,那應該是一個英姿勃發的形象,應該是危難時刻擔當重任的豪杰,可能那才是杜甫心向往之的。

縱觀全詩,杜甫“望”不斷一片忠君之志、滿腔愛國熱忱。當我們學會聯系“背景”,抓住“詩題”、緊扣“主旨”、展開“聯想”等方法來賞析詩歌時,或許我們能有一些新的發現和感悟。

課文背后的故事:

杜甫在公元756年,也就是寫作《春望》前一年的秋天,在北上投奔肅宗途中,不幸被叛軍捕獲,度過了將近一年的囚禁生活。這一年中杜甫生活艱難,情緒低落,目睹長安城被叛軍劫掠一空、滿目瘡痍的頹敗景象,有感而發,寫下了《春望》《月夜》《哀江頭》《哀王孫》等詩作。

這些詩歌作品標志著杜甫創作主旨的轉向,即由關注個人前途,轉向對國家命運的關注,閃耀著精神之光,脈絡清晰地勾勒出杜甫的愛國深情,正所謂“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韓愈語)。

猜你喜歡
長安城全詩時事
我擁有滿地的落葉
時事繪
勸學
“三言二拍”對唐代小說中長安城改寫的數字化研究
柳樹
本期主題:梅花
大圣歸來
網約車(雙語加油站●時事新語)
漢長安城營建及布局
“新”時事類作文素材 點給你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