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高中語文中的的情境教學

2012-12-29 03:15劉嬋娜
現代教育教學探索雜志 2012年19期
關鍵詞:琵琶行美的情境

劉嬋娜

(元氏縣第一中學 河北 元氏 051130)

在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實施中,我深刻體會到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的全面發展,而語文就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因此,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我非常注意在教學中實踐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在課堂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下面就以《琵琶行》一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琵琶行》乃千古絕唱,字字珠璣,絲絲縷縷都浸染了詩人心靈深處最深沉熾烈的情感,它始終閃耀著語言、文學、音樂三位一體的真美之藝術光芒,以此作為培養學生美趣的文本載體再好不過,因此我設想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品味、想象、遷移等途徑來達到熏陶學生審美情趣的目的,應是可行的教學構思。

于是,我首先讀了近年有關白居易研究的一些文章,重溫了白居易的詩歌,認真看了《唐之韻》等資料,以期對盛唐詩歌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影響有更新更深的感受。因為教師的文學文化底蘊是教學成功的基本保障。針對學生實際,我將其定位為文學欣賞課,并大膽取舍,摒棄傳統的窠臼,摒棄逐字逐句的解說,而是抓住“情”與“美”,抓住音樂描寫和幾處名句,突出重難點,創設美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美、領悟美,把學生的思維從感性納入理性,讓學生隨著認識的逐漸深化而獲得美的享受。

上課時,我先在低沉幽婉的古樂曲背景中用形象深情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了那個凄清冷落的深秋:秋天的傍晚,潯陽江畔。秋風瑟瑟,楓葉簌簌,荻花零亂。江岸上,兩匹瘦馬;江岸邊,一葉小船。主客兩人,相對無言,默默舉酒,可惜無樂相伴,真是舉杯消愁愁難斷!只見江水茫茫,如愁思不斷;月光凄冷,令人舉目傷感……這幽婉低徊、如泣如訴的描述營造出一種凄涼哀傷的氛圍,讓學生腦中漸漸浮出“楓葉荻花秋瑟瑟”的場景。學生漸漸地進入了角色,都沉浸在語言、樂曲描繪的情境中,體驗、領悟作者的心境。這就是美的境界。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開始受到美的熏陶。創設情境這一手段蕩起了學生情感的浪花,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的思維進入詩歌描寫的特定情境中。教師藝術化的開場白就像打破堅冰的航船,讓下面的教學過程左右逢源,揚帆前進。

然后我再讓學生聽配樂誦讀,感受“秋夜慘別圖”,感受籠罩全詩的沉郁、凄涼的氣氛。有了這些鋪墊,再讓學生尋找詩中有關音樂的描寫,品味詩中的語言美、意境美,就不再是困難的事了。

在欣賞音樂描寫一節時,我用《陽春白雪》、《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加深學生對“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等詩句的理解,比如“十面埋伏”這個歷史故事的視覺形象和樂曲本身激昂緊張的節奏和情調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身臨其境,其所見所聞也成為了理解和欣賞的主要心理依據。貝多芬曾說過:音樂應從男人心中燒出火來,從女人眼中帶出淚來。這充分說明了音樂與激情融為一體的關系。我與學生在樂曲聲中誦讀詩歌,一同進入想象的音樂空間,學生似乎親耳聽到了琵琶樂聲由舒緩流暢到冷澀阻塞再到激越雄壯,最后戛然而止,這一切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琵琶女“似訴平生不得志”的情感起伏。這種借助音樂形象調動審美想象的過程對學生的情感無疑是一種強烈的震撼!這挖掘美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美。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同時又是審美活動,語文課的審美活動,與名畫、名曲的審美活動有著相通之處,就是都必須完成二度審美。當我們欣賞一件藝術品,贊美它的構思、語言、色彩、形象的美,這只是淺層次的美;當我們進而探究藝術家是如何捕捉構思、語言、色彩、形象的美,這又是一次審美活動,而且是更富內容、更高層次的審美活動,這就是二度審美?!杜眯小芬徽n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新設計的可貴之處就是運用“蓄勢”進行二度審美活動,不是只停留在朗誦或對詩歌語言的表層分析上,而是深入到“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的層次中去理解作者創造審美意象的過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審美的天地。比如:開場蓄勢——背景音樂,低沉、緩慢而又凄楚的描述,讓學生感受凄涼、悲傷的氛圍;過渡蓄勢——聽配樂誦讀,進入凄涼、悲傷的意境;高潮蓄勢——體會“詩眼”,作者為何這樣寫,理解主題及作者感情。

當學生的情緒進入“憤”、“悱”狀態,當學生理解到全詩凄涼、悲傷的感情基調,進而理解到琵琶女的漂淪憔悴與作者的遷謫失意是同病相憐的,這時來思考并回答“作者為何這樣寫”就水到渠成了。教師及時拋出本詩“詩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讓學生體會作者何以生出此感,抓住“同”字進行比較:同為京城人,同為失意人,同為淪落人!由此,學生很容易就能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觸摸到作者跳動的靈魂。從而使學生把握作者的心路歷程,把握作品塑造的美,學生的情感素養也由此得到升華。

至此,潯陽江頭的琴聲,琵琶女的不幸,作者的人生感慨,優美的詩句,已激起了學生對我國古典詩歌的極大興趣。我又將準備好的一些描寫音樂的名句的資料投影給學生,讓他們比較閱讀,作出一定的評價。最后我布置了兩項作業,要求任選一題完成。一是聽古樂曲《高山流水》,運用一些修辭方法仿寫一段描寫音樂的文字,二是想象在“江洲司馬青衫濕”之后的情景續寫《琵琶行》,要求在原詩的基礎上加以合理的豐富的想象。結果學生欣然接受并完成得較好。

以前教《琵琶行》,至少也要用三節課,還不算處理作業。而新的教學設計加上作業評講才用三課時,而學生的欣賞理解能力、評析能力、聽說讀寫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這說明語文教學如能抓住“情” 與“美”為切入點進行情境教學,既有精美的導語誘發,又有聲情并茂的范讀與音樂的雙重影響,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觀此課,注重將審美融于語文教學,吸引學生走進文學的藝術世界。課堂結構安排也合乎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先是教師創設美的情境,然后師生一起感受美,共同賞析品味美,最后是遷移、運用,再創美。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的學習既有激情又得其法,師生都體會到了新的教學理念帶給我們的美妙。

猜你喜歡
琵琶行美的情境
呂楠作品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朋友
打破平衡
學理審思:真實情境寫作之中考命題
畫好運動情境圖——解決追擊與相遇問題
美的校 美的人
這美的朋友 這美的如畫
從《琵琶行》淺談知音情結
吳緒經水墨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