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生窮眼:杜甫隴右“目生活”論略

2013-02-15 09:21薛世昌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秦州杜甫境界

薛世昌

(天水師范學院 文史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生活,真是一個內涵太為豐富的詞語。如果說為了治療身體疾病的生活可稱“藥生活”,如果說為了聽覺歡娛的生活可稱“耳生活”,那么,“為了眼睛的生活”或者“為了看的生活”就可稱“目生活”!“目生活”和“性生活”、“詩生活”、“政治生活”或者“經濟生活”等等一樣,都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構成者。由于人類對于外部世界的信息獲取其90%以上都是通過視覺而獲得,所以“目生活”甚至是人類生活中一個最為重要也最具高雅品味的生活方式。當代詩論家耿占春云:“所謂人與世界之間的美學關系,主要是通過目光建立的聯系?!盵1]

一般而言,人類“目生活”的主要方式約有兩種。其一:視點確定式,即定點而環顧或遠望。其二:視點移動式,即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觀察。其移動距離較大者,即古人所謂的“游歷”——行萬里路!如果說“行萬里路”是為了獲得“目生活”的“廣度”,則“讀萬卷書”就是為了獲得“目生活”的“深度”。因為不論是追求廣度的游歷,還是追求深度的閱讀,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關懷,那就是:離開本土本位,面對新天新地,拉開自我距離,形成審美觀照,獲得生命喜悅。以唐代的士人為例,除了飽讀詩書之外,他們幾乎都有一種行游天下的共同愿望,一有機會,他們就負篋出游,仗劍遠行,如西出陽關之高適,如遠抵塞外之王昌齡,如云游四海之李白……所謂好男兒志在四方者,換言之就是:好腳印應該留在遠山遠水,好眼睛應該看到四極八荒!

在這些楚天湘水之間云來鶴往的行者中,有一個文弱而清瘦的身影,他就是杜甫!

一、杜甫的“目生活”:詩人的“目生活”

杜甫的一生,堪稱浪跡天涯。年輕時他游吳越、歷齊魯,后來他入長安、履中原,公元759年他翻關山、度隴右、下四川,再后來他沿長江東去,在楚湘一帶流離往返而最終客死旅舟……他的人生閱歷堪稱豐富,他的“目生活”也堪稱豐富!

而且,杜甫的“目生活”與一般人的“目生活”還有所不同,因為他的“目生活”是一個詩人的“目生活”。

一個詩人,貴在有一雙“詩眼”——詩歌之眼:詩歌的觀察之眼與發現之眼。而圍繞著這種詩歌之眼的,就是一個詩人與眾不同的“目生活”:從它的舉目四顧之渴望,到它的如饑似渴之飽覽,從它的面對觀察之攝取,到它的刻骨銘心之存留,到最后在詩歌創作時得心應手之成就意象……詩人的“目生活”,是為了詩歌的“目生活”!杜甫說:“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保ā额}新津北橋樓得郊字》),一個地方之美好,不只是宜人所居,而且應該是可供客眼!杜甫說:“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漫成二首》之一),是呀,眼邊如果是多有俗物,則這樣的“目生活”就不能說是幸福的;杜甫也說:“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漫成二首》之二)、“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望岳》),杜甫為了“貪看鳥”,不是也曾經“決眥”么?杜甫說:“坦腹江亭臥,長吟野望詩”(《江亭》),飽覽山川,放足野望,詩之長吟,方可吟出意味。足不到,目即不到;目不到,心即不到;心不到,詩自然也不到。當代美學家宗白華說:“以新鮮活潑自由自在的心靈領悟這世界,使觸著的一切顯露新的靈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陳’,這理不是機械的陳腐的理,乃是活潑的宇宙生機中所含至深的理?!盵2]“目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如此通過養眼而終養心!對于詩人而言,“目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通過養眼而養心,通過養心而養一身浩然正氣——最終養育出自己的詩歌。梅堯臣有句名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盵3]杜甫之所以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首先得益于他的觀察之豐富與銳利,即首先得益于他豐富且深刻的“目生活”!

二、豐富多姿:杜甫在隴右的“目生活”

楊倫《杜詩鏡銓》曾說杜甫:“計公生平,唯為拾遺侍從半載,安居草堂僅及年余,此外皆饑餓窮山,流離道路,乃短詠長吟,激昂頓挫,蒿目者民生,系懷者君國,所遇之困厄,曾不少芥蒂于其胸中?!盵4]語中“蒿目”二字,耐人尋味?!拜锬俊闭?,正目及下塵即“民生”之謂也,但是“蒿目”二字,卻也可以表示杜甫到達隴右之后一種特殊的“目生活”——他看到了僻域西陲的秦州隴右那些與中原絕然不同也與江南絕然不同的自然和人事。對于一個詩人而言,意味著他來到了一個豐富而獨特的表象世界!就像一個牧羊人不期來到一片水草豐茂的遼闊草原!隴右的動物(如饑鷹,如病馬,如汗血馬,如歸燕,如促織,如螢火蟲,如山猿)、植物(如蒹葭,如苦竹,如瓠瓜)、風物(如露,如月,如山根水,如松上雨,如翳復吐的初日,如仲冬見到的虹霓,如爭輔佐之遠岫,如自崩奔之千巖)以及這里的“新人民”,無不讓杜甫眼界大開而欣然納其為自己詩歌中的隴右特色意象。

對此,陳貽焮的《杜甫評傳》早就以“即目抒情”為題,對杜甫在隴右的“目生活”有過相應的論述,[5]陳先生其實已感覺到了杜甫隴右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內容:目生活!

但不論人們注意到了還是沒有注意到,一個確鑿的事實是:杜甫確乎是看到了地處隴蜀之交的隴右山水之千姿百態與蒼莽俊秀,而這一“看到”,同時也意味著隴右山川向著杜甫心靈的“進入”,而這種“進入”,同時也意味著隴右山川對杜甫詩歌“形形色色”的“江山之助”。也就是說,杜甫所看到的隴右山川,確乎是豐富了杜甫的“目生活”,也確乎是啟迪了杜甫的詩歌靈感、滋潤了杜甫的詩意世界。以《秦州雜詩二十首》為代表的杜甫隴右詩,就是這一滋養的產物。一句話,杜甫在隴右別開生面的江山行旅,給杜甫帶來了獨特豐富的“目生活”,也給杜甫帶來了別開生面的詩題詩想。如果說杜甫在隴右對諸如隗囂宮、南郭寺、麥積山、太平寺等名勝古跡的登臨朝謁以及歌詩吟詠,并不具有相比于一般文人學士即興賦之的獨特性,那么杜甫在隴右對諸如赤谷西崦、東樓、歸燕、病馬、銅瓶等普通地方與普通事物的歌詠,就堪稱“別開生面”。尤其是他的由秦州至同谷十二首紀行詩以及由同谷至成都的十二首紀行詩,更是步入自古以來人跡罕至之境而飽覽風光之后山鳴谷應的“原生態”題詠,何止是別開生面,幾乎就是別開天地!“杜甫透過山水的形貌,深入捕捉其神采氣質,在精描細刻中,再現中華大地河岳山巒的奇偉壯觀”,杜甫更“善于運用質直精細的筆觸,將那些往往被人熟視無睹,或是人們鮮見寡聞的山水景觀,如實寫來,卻又栩栩如生”。[6]杜甫確乎擁有這樣卓越的能力,杜甫隴右山水詩亦確乎再現了隴右山川的獨特神采與其優秀詩人深邃的“目生活”視閾。

在杜甫的隴右詩中,有好多直接描寫“目生活”的句子,如“今日明人眼”,如“出郊已清目”,如“今朝好睛景”等,這樣的詩句無不暗暗透露著杜甫對“目生活”的喜愛!而他的《寓目》一詩,直接以“寓目”為題者,正因為“寓目”的意思,就是安頓好自己的眼睛、安撫著自己的眼睛、招待著自己的眼睛,諸如此意!用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的話說,“寓目”,“表現的是杜甫的一種凝神狀態”。[7]而這也正是杜甫于身體之流寓的過程中對眼睛的一種款待——至少也是對自己眼睛的一種發現與重視。就在這首《寓目》中,杜甫的目光落在了“一縣葡萄”之上,且言其“熟”;落在了“秋山苜?!敝?,且言其“多”;落在了“常帶雨”的“關云”之上;落在了“不成河”的“塞水”之上;落在了“輕烽燧”的“羌女”身上;落在了“掣駱駝”的“胡兒”身上……也就在這一首詩里,杜甫因為自己飽經喪亂而已顯老態的“遲暮眼”而略感“自傷”。

杜甫多么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地明眸皓齒??!他也多么希望自己看到的永遠是青山秀水!杜甫也許不知道:客體永遠反映著主體,象永遠表現著意,一個人看到的,永遠是這個人能夠看到的以及愿意看到的!

在杜甫的隴右詩中,僅直接表示詩人主體之“看”的動詞,已然十分豐富,如“煙塵獨長望”、“悵望但烽火”、“每望東南云”、“徒勞望斗?!敝巴?,而《野望》一詩則直接以“望”字入詩題;再如“仰看云中雁”、“忽看皮寢處”、“愁眼看霜露”、“傳聲看驛使”之“看”;如“四顧但茫然”之“顧”;如“但見暮光滅”“百里見積雪”、“百里見秋毫”、“不見秋云動”之“見”;如“出郭眄細岑”之“眄”;如“幽姿可時睹”之“睹”等等。仁者見仁,唯有善于“看”者方可“看到”別人的“看”。在杜甫的隴右詩中,正有這樣一些杜甫的“看中之看”,如“鸕鶿窺淺井”、“千門立馬看”、“留得一錢看”、“羌童看渭水”等。羌童在看渭水,而杜甫卻在看“羌童看渭水”,這正是現代詩人卞之琳那首《斷章》所描述的情景:“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倍瓶粗?,往往也極善聽,杜甫在隴右,在看到很多的同時,也聽到了好多:高樓夜吹之笛、幽咽哀怨之笳、斷人行之戍鼓、動邊秋之雁聲、哀音動人之促織、縈回不去之蟲鳴、語還笑之羌婦、行且歌之胡兒……他們是杜甫的隴右影像中悠揚的背景聲,把杜甫的偉大詩想一步一步引向深遠!

杜甫在隴右的“目生活”,當然以杜甫作為常人關于隴右山川的現場目擊為主,如他看到的“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七),如他在東柯谷看到的“落日邀雙鳥,晴天卷片云。野人矜絕險,水竹會平分”等,可稱之為“目見”。但由于杜甫的“目生活”同時也是一個“詩人”的“目生活”,所以還必須言及杜甫對隴右山川心靈之眼的“想見”,如同樣是對東柯谷的描述,“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三),卻并非杜甫的現場直擊而是杜甫的遙想之詞。同樣屬于心靈之眼想象所見者,還有他關于仇池山的描寫:“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今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當一茅屋,送老白云邊?!保ā肚刂蓦s詩二十首》之十四),寫得如臨其境,如已然置身丘壑之間,其實杜甫并沒有到達那里。

三、睹物生情而心領神會:杜甫隴右“目生活”達到的藝術境界

詩人杜甫,他觀察,而有觀察之所得;他看,而有看之所見,這無疑與他心靈卓越的內在資質及其深厚的詩學修養有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詩人杜甫所看到的,也自然是詩人杜甫能夠看到的。

而“看”也是有境界的。關于“看”的境界,古人的表述早已至確至當:有些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目中沒有“我”,而徑以物喜,而徑以己悲,其目、其心、其文,自然境界不高,乏善可陳;高一層次的目生活,“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目中有了“我”——而且是一個歡喜的我,于是性之所至,率性而為,其情真,其文奇,唯少一“趣”。蘇軾《評柳詩》云:“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以為趣?!庇谑恰翱础钡淖罡呔辰?,可謂“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此時物我交融,化而為一,世界萬物風生水長一如我蘇醒的身體,于是目之所及,觸物皆情,秋夜聽雨也喜,隔窗賞花也樂,似乎是種種喜悅非關己身,卻分明帶著“我佛慈悲”的超脫。換言之,“目生活”的三重境界也可以表述為:目之所見的境界、心之所見的境界、靈之所見的境界。

杜甫的隴右詩,首先是目見境界的恢宏展示。聶大受認為:“(杜甫隴右詩)直陳時事的作品雖仍可看到,但數量大大減少,力度明顯減弱……代之而來的則是抒寫自然風物、生活景象的詩作大量涌現?!盵8]杜甫的隴右詩,確實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在天一方”的奇異山川。對此,蘇軾也早有指陳:“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歷輒作一詩,數千里山川在人目中,古今詩人殆無可擬者?!盵9]雖然杜甫的隴右詩以目見的世界最為普遍,但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杜甫的隴右詩之心見的世界,同樣多有呈現,他“憑借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地刻畫了秦州一帶崎嶇險拔、突兀嶙峋的山石形象”,[10]并“將山河破敗、萬物蕭疏的景象同萬家漂泊的悲痛融為一爐”,[11]由于杜甫的字里行間與畫面深處無處不是對自身窮途潦倒的哀嘆、對國家苦難命運的悲愁、對時代傷亡離亂的憫憂——無不有“我”,所以杜甫隴右詩中的心見世界,由于杜甫生命內涵的表現與高揚,顯然誠屬可貴!不過,靈之所見的境界無疑是目生活的高級境界。在這一境界,人與世界神遇而靈通——世界與心靈共臻美好,意義彰顯而相映生輝。這也是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竭力追求的境界:情與景會,物我合一,主客融合,超然于天地之外。而要到達這一境界,需要的卻是“靈見”對“心見”的一次艱難超越——神性寫作對人性寫作的一次艱難超越,需要的是一種更為高邁的激情與更為深刻的理性,需要一次艱難的然而卻是瀟灑的藝術轉身。

陶鑄《贈曾志》詩有句云:“心底無私天地寬”,換言之,詩中有神,天地也寬,但是真正要做到“筆落驚風雨,下筆如有神”,卻殊非易事!杜甫到達隴右之后,對官場的失望與絕望,幫助他完成著這一轉身;他與贊公和阮昉的清風明月般的交往,也幫助他完成著這一轉身。對杜甫隴右詩這一悄然的轉身意圖,聶大受的直覺是:“寓秦期間……他不再專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政治追求,也不執著于‘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事君篤念,而是尋求一種‘適已任性’的新的境地?!盵8]事實也確乎如此,在杜甫的隴右詩中,靈見的山水與風物多有呈現,如“月明垂葉露,云逐渡溪風”(《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二),風在渡溪,云在逐月,月在照葉,葉在垂露,此間諸物,物物關情,物物又自在;再如“抱葉寒蟬靜,歸山鳥獨遲”(《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四),真正的超然于天地之外,恰恰是筆觸于實在的具體之物,抱葉之寒蟬也好,葉抱之寒蟬也好,杜甫觸目于此情此景之時,神通靈動,語出天成;再如他描寫當年秦州的名句:“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七),“無風(但是)云(卻緩緩)出塞,不夜(但是)月(已悄然)臨關”,這是多么景與情會的詩句,因為下文之“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不過是對前文的“注釋”而已。凡此種種,無不是杜甫睹物生情而心領神會的詩歌藝術在隴右詩中的鮮明體現。

當然,我們不能說杜甫在隴右的“目生活”,已然達到了時時處處皆有靈見的境界,因為杜甫到達隴右之后,人生的漂泊剛剛開始,而其詩歌藝術上的高遠追求,也應該處在探索的時期。

[1]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詩歌、經驗與修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90.

[2]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40.

[3]歐陽修,著.鄭文,校點.六一詩話:十二條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9.

[4]楊倫.杜詩鏡銓·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

[5]陳貽焮.杜甫評傳[D].北京大學,2003:495.

[6]李建峰.淺論杜甫山水詩的藝術特征與美學意蘊[J].安徽文學,2007,(10):87.

[7]吉川幸次郎.讀杜札記[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203.

[8]聶大受.從秦州詩看杜甫詩歌創作的轉變[J].杜甫研究學刊,2002,(2):61-64.

[9]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上引[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6.

[10]蒲惠民.論杜甫的秦州山水詩[J].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2001,(2):59.

[11]向昕.淺析杜甫山水詩中的美學追求[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8):343.

猜你喜歡
秦州杜甫境界
明代秦州衛考略
三重“境界” 讓宣講回味無窮
地方志的繼承與創新論議*
——以清代與民國“秦州志”編纂為例
中國畫《杜甫秦州雜詩-七》
包裝設計創意在流通領域的品牌溢出效應分析
——評《產品包裝設計( 第2 版)》
品“境界”
杜甫改詩
絕句
慎獨的境界
“人師”的境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