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賤憂戚 玉汝于成——杜甫流寓隴右對其詩歌藝術的影響

2013-02-15 09:21胡大浚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杜詩杜甫詩人

胡大浚

(西北師范大學 文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初秋,偉大詩人杜甫拋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微官,攜家帶口,千里迢迢,艱難跋涉,走過了剛被戰火蹂躪的關中大地,翻越隴山邊關,來到了西塞重鎮秦州城,開始了“流寓”隴右將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間從秦州南下成州,十二月初一離開成州南行,年底到達成都。居隴時間雖然不足半年,但在杜甫的生活、思想、創作上,卻具有重要的標志意義。一言以蔽之,它是杜甫一生的“轉折”:生活道路的轉折,思想追求的轉折,詩歌創作的轉折。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詩人之一,其詩歌藝術的成就和旺盛創造力,莫不與他人生這一轉折息息相關。

杜甫在隴右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在秦州,主要是靠賣藥和旁人的周濟度日;但居無定所,四處“流寓”;陰歷十月,“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便動身赴同谷,不料卻陷入走投無路更加艱難的境地。但是艱難玉成了偉大的詩人!

從杜甫的人生道路而言,此前他走的是科舉、求官、為官之途,此后則走上棄官、流寓、漂泊之路——馮至先生曾用“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總結他從求官到棄官的變化,我以為這正是從隴右時期開始的詩人人生道路轉折的實質。盡管此后寓居成都期間,劍南東西川節度使嚴武曾引杜甫入幕為參謀,舉薦朝廷給了個“檢校工部員外郎”的頭銜,但這主要是老友的好意汲引,只有半年杜甫就辭職了,而且發出“白頭趨幕府,深覺負平生”的慨嘆;可知有違此時老杜的心志。

從他的思想追求、社會理想而言,此前他把貞觀、開元時代作為理想中堯舜稷契“太平治世”的現實版,信心滿懷地追求古代“大同社會”的再現;此后則從理想與現實的尖銳對立中,不斷增強對社會黑暗的認識和批判現實的力量,從而獲得理想精神的升華,完成一位殉道者的涅磐。

從他的詩作而言,馮至、朱東潤等研究者都認為,“三吏”、“三別”以及隴右的一部分詩,代表了杜詩的最高成就,是杜甫創作的一個高峰。這無疑是對的。但假若更全面考察杜甫一生的創作道路,從詩歌的內容與形式、風格特征與藝術的創造做總體的把握,則不妨說隴右時期又是杜詩創作的轉折點:以隴右為界,可以把他的詩作分為前、后期,后期詩作數量大、內容豐富、反映生活面廣,眼界更加開闊,思想更為深沉,藝術更加成熟,詩體形式無所不包,諸多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整體說來其成就超過前期。我以為:這與他生活思想的轉折互為表里,離開官場和皇帝開拓了他藝術創造的廣闊天地,開始了他作為詩人全身心專力為詩的新時期,給了他更為博大深遠的關于社會人生的文化省思,最終成就了作為“詩圣”“詩史”在詩歌藝術上“集大成”的成就。韓愈講“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東坡論杜說“詩人例窮苦,天意遣奔逃”。沈德潛解釋:“大抵遭放逐,處逆境,有足以激發性情,使之怪偉特絕,縱欲自掩其芒角而不可得者也?!边@便是人們常說的詩“窮而后工”的道理,可以說是從古至今文學創造的一條基本規律。

杜甫一生活了五十九年,從七歲開始寫詩,自稱四十歲以前就寫過千首詩,但從現存杜詩看,入隴以前四十七年,存詩僅二百六十余首,入隴后十二年,存詩近一千二百首,占現存詩一千四百四十多首(各本存詩數微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隴右不足半年即存詩近一百二十首,占百分之八。這是最簡單明了的事實。在這近一千二百首詩里,他的視角,不但時時關注著國家的政治形勢,更以切膚之痛深入描寫了社會的苦難,民眾的痛苦,以自身的所歷所見回顧總結唐王朝盛衰的經驗教訓,譴責制造戰亂、害民虐民的官吏,歌頌勤政愛民救國的良將廉吏,描摹所經之地的江山勝跡、民情風俗,以至花草樹木,無不熔鑄著濃濃的愛國憂民、熱愛生命、憎愛分明的思想感情,抒物情、寫友情,寫愛情、親情,無不充滿真情至性,感人肺腑??梢哉f他所經歷的生活的一切情事,全都納入他藝術創造的領域。這后期詩歌,恰成為他的時代和社會文化生活最廣闊的圖畫。

從藝術形式上講,杜甫早期創作主要成就在古詩,入隴以后,律詩的創作逐漸成為其詩作的主要形式。據浦起龍的統計,他一生創作五古260多首,七古141首,五律630首,七律151首,加上排律135首,律詩達到900首以上,占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律詩的出現及其成熟,是唐詩藝術成熟的主要標志,也是唐詩藝術新成就的主要體現。杜甫五律、尤其是他的七律的成就,更是唐代律詩杰出的代表,這些都主要在他的后期創作中完成。葉嘉瑩先生說:“七言律詩一體,則杜甫之成就,乃全出于一己之開拓與建立?!庇诖宋覀儽憧汕宄鸥笃谠谠姼杷囆g上的革新與創造,及其所建立的豐功偉績!至于在藝術手法、描寫技巧、體制結構、語言創新等等,人們論之已多,毋庸于此細說。

所以說,流寓隴右,既是杜甫個人生涯中最艱難的時期,更是對詩人有標志意義的時期。

杜甫流寓隴右,也為隴右地域文化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隴右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作為古代中西交通必經的主要通道,在我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漢唐之際歷代中原王朝的版圖中,它所呈現的主要還是拱衛王朝安全的西塞邊關、攻守戰伐之區;杜佑《通典》說它“接近胡戎,多尚武節”?!吧形洹闭瞧湮幕木?。以詩歌系統描摹隴右自然、社會境況及其文化精神的,在杜甫之前尚未有過??梢?,隴右地域文化和隴右山川不但滋養了杜甫,杜甫描寫隴右山川、展現隴右文化精神及詩人居隴期間的思想情懷的百多篇詩歌,不但是詩歌史上的第一,就其藝術高超、影響深遠、膾炙人口、傳誦不衰而言,也是詩歌史上的唯一,堪稱空前絕后!杜甫的隴右詩,永遠是隴右文化的瑰寶,沾溉后人。明清到現當代,產生許多歌詠隴右的詩作,數量不少,其優秀者自可視為是對杜詩的繼承傳揚;總體上能超過杜甫的似乎沒有。

作為世界文化名人的杜甫,不但是全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杜甫被尊為“詩圣”、“詩史”、“情圣”、“集大成的詩人”,眾多桂冠集于一身,在文學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何謂詩圣?圣人,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是對道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之人的稱謂;詩中圣人,就是說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思想品德最高尚、詩歌藝術也高超的詩人。杜甫不但是中國傳統思想道德倫理最忠實的繼承者、最執著的捍衛者,他在詩中盡情抒寫了對自己的國家、人民、親朋以至自然萬類深摯的愛,對進步社會理想死而后已的不懈追求,他的詩正是這樣一個偉大靈魂的不朽詠嘆,在詩國里發揮著永久的感化教育作用。

何謂詩史?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的民族,從《左傳》、《國語》到二十五史,國史記載綿延不絕,世界罕有其匹。尊杜甫為詩史,是這種文化心理的體現。內涵是什么?盡管說者各有側重,其主要內涵,一是說杜詩深刻而生動地展現了自己時代廣闊的歷史生活圖景,“讀之可以知其世”,可以與史傳記載互參,甚至可以“補史傳之不足”;側重關注的是“史實”。而精神內核,應在于杜甫詩歌表達了民眾的愿望,時代的需求,歷史前進的足音,即“史識”與“史德”;與其相聯系,還應該看到,杜詩可以發揮“史鑒”的作用,這方面更顯示了杜詩永久的魅力!

所謂“情圣”——寫情圣手,是梁啟超提出的,一是說杜詩中展現的是淳樸崇高的真情,二是說寫情藝術手法之高超,洞悉人心人情之至微至妙。用今天的話說,即杜詩具有深厚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

所謂“集大成”,包含了集大成、開眾流兩方面的意義,即是說杜詩在思想內容上和藝術形式上,集前代、當代之大成——繼承、融合、總結了前人的優秀成果,也開啟了后代眾多的風格流派,為詩歌史上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既是代表中國古代詩歌最高成就的盛唐詩壇最優秀的詩人,更影響、滋養了中唐以后古典詩歌發展的新趨勢、新面貌,成為后代眾多詩人學習效法的榜樣。

顯然,杜詩乃是中華民族精神、中國文化傳統在古典詩歌領域里的完美體現。凡是希望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能不讀杜詩;凡是企望進入中國文學傳統的人,都不能不深切解讀杜詩。杜甫是最摯誠堅守中華文化傳統的詩人,杜甫也是最具創造革新精神的作家,其創作——無論詩歌內容、詩體形式、藝術方法、語言運用一切方面,無不體現了他無畏開拓藝術新天地的活潑潑的創造力,展現了他生動、執著的個性!因此,中國人愛讀杜詩,世界熱愛中國文化的人愛讀杜詩,年輕人讀杜詩,老年人更喜愛讀杜詩;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加深,人們會更加熱愛、讀懂杜詩。他實在是一個博大淵深的傳統文化思想和藝術精神的寶庫!過去如此,今后將依然如此。杜詩對于處在傳統與現代交匯點上的當代中國人,仍然充滿繼承效法的無窮魅力,杜詩對新時代的文化創新,仍然具有無可替代的榜樣的意義。學習杜甫,繼承杜詩,在民族優秀傳統滋養中繁榮時代新文化,這是我們紀念杜甫合乎邏輯的結論,也是我們深心期盼的成果。

猜你喜歡
杜詩杜甫詩人
杜甫改詩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貧困無田杜太守
貧困無田杜太守
絕句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詩人與花
在當代我們如何讀杜甫的詩
想當詩人的小老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