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2013-07-25 08:15朱黔左瑞勇
教育探索 2013年5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問題對策

朱黔 左瑞勇

摘要:開發少數民族地區校本課程必須立足當地社會生產生活實際,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彰顯少數民族地方獨特的民族特色,使學生在達到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同時增強對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5-0032-02

高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分水嶺,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過渡階段,所以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十分重要。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立足當地社會生產生活實際,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彰顯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民族特色,使學生在達到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同時增強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教師富有民族特色的專業發展。

一、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

校本課程研發的目標在于彌補國家課程大一統的局限性,激發地方和學校在課程決策方面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加強地方和學校課程決策的自主權。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我國很多地區和學校都依據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校本課程研發,然而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嚴重脫離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由于經濟的發展程度和地方政策的影響,許多中學對“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認識模糊,把“開發”簡單地等同于“自主規定”,強化和凸顯了學校所具有的課程決策權力,卻弱化了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在校本開發過程中,把校本課程開發簡單地理解成課程的羅列。尤其是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的校本課程開發僅僅是形式上的,忽略了校本課程開發目的是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課程的開設、教學內容的確定,不是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需要,而是取決于升學考試的需要。然而,廣大少數民族地區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順利進入高校,更多的人畢業后可能會投身到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之中,在農村尤其如此?,F今的農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屈從于城市價值取向的,對農村學生來說是“他者”的課程與教學,不能適應農村學生的真正需要。教育知識的城市化取向嚴重排斥了在農村生活中長期積累起來的淳樸的生活經驗和智慧,最后導致向經濟發達的城市輸送的精英人才很少,而留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卻由于缺乏本地區生存發展的知識技能以及本民族的知識文化,務農生存能力也不高。同時基礎教育也沒有為他們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產業轉移就業提供知識支撐,去城市就業機會也非常有限。不難看出,這樣的課程設置忽略了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要,嚴重脫離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2.課程內容缺乏民族性,過于陳舊、死板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及延續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繁榮的動力與活力的源泉。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它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它的文化;發展一個民族,必須發展它的文化”。

在傳統一元化的教育評價體制下,為了使本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一致,讓少數民族學生不在各級教育競爭中處于不利境地,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許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逐步向主流文化靠近,地方性文化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較小,一些民族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和當地的一些勞動技藝等教材很少真正進入學校課堂,學校大多用漢語授課,學校對校本課程的重視程度也明顯不夠。課程內容側重于國家入學考試的內容,過分依賴國家課程的主題資源,內容過于死板,課程開發的力度小,很少反映本地區文化傳統和生產生活方式,缺乏民族性和多元文化的特點,忽視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智慧潛能的開發。這樣的校本課程違背了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的初衷,不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使少數民族文化逐漸被邊緣化。

3.教師修養不夠,開發課程的能力欠缺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最重要角色。高中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創設出自己的課程,這不僅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而且還需要教師對課程開發有深入的理論研究。目前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整體素質不高,存在著缺乏骨干教師、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缺乏培訓機會、教師的多元文化修養不足等許多問題。特別是多元文化教育修養的不足,已成為制約民族地區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瓶頸”。

首先,在少數民族地區教師中未接受正規培訓的教師占一定比例,他們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知識。很多教師缺乏系統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知識,不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特點。許多教師的教學思想很陳舊,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由于統一考試的評價制度以及學校對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不重視,許多教師更是缺乏對本民族本地區文化學習研究的緊迫感。由于他們對本族的歷史、文化、語言和風俗了解很少,導致很多高中想開設一些與本民族文化有關的課程也有心無力,只有放棄。

其次,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缺乏雙語教師,導致雙語教學只能在小學三年級以下開設。許多高中缺少雙語教師,教師授課講漢語,學生學漢語,忽略了對本民族語言的學習,減少了學生與本族語言接觸的機會,導致許多人對本民族語言不熟悉或許多人甚至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

最后,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缺乏現代化信息知識和素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政府對教育重視程度不高,學校發展資金短缺,學校軟硬件設施缺乏,教師工資待遇不高,沒有出去學習、培訓的機會,導致教師缺乏現代化信息知識,教學思想落后、陳舊,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和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的對策

1.強化民族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課程是具體的和短暫的歷史行為,而文化是民族發展的血脈,沒有血脈的集成和發展,作為傳承根據的課程就失去了基礎和活力,所以課程要想發揮引導力,必須扎根于文化的積淀之中。要創新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必須先發展民族教育,讓一代又一代人了解、學習少數民族文化。處在教育核心地位的高中教育應起到積極的作用,積極開發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設置要本著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在學習國家統一規定課程的同時了解本民族和本地區的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習俗,少數民族地區擁有遠近聞名的人文景觀和美麗的自然景觀,這些都具有極大的課程挖掘潛力,可以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獨特的自然景觀不僅讓學生了解家鄉的自然景觀,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樹立和諧的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觀。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對于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都十分重要。

當然,校本課程的內容不僅要反映民族地區的自然地理風情和人文社會特點,而且要結合本校的獨特之處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課程內容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能力

少數民族地區地處邊遠,經濟落后,教師隊伍建設滯后。因此,提高教師的整體綜合素質刻不容緩。

首先,要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強化教師自主開發研制校本課程的意識。建立教師培訓基金,定期選派教師外出接受培訓;定期組織本校教師進行理論文化學習,更新教師的知識和教學理念;努力建設一支教學研討團隊,通過團隊學習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其次,民族地區校本課程的改革不同于一般地區的校本課程改革,長期處于高中階段的很多教師把教學和學習重點都放在高考上,忽略了對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對民族文化把握不準。因此,在開發課程時應外聘一些兼具文化素養和民族技藝的民族人士對教師進行本民族文化和語言培訓,加強教師對本地區、本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學習,以便他們能結合本地區和本民族的特征進行雙語教學。

再次,因為民族文化本身具有獨特性,而許多教師對民族文化認識不深,所以應聘請一些民族人士參與到校本課程研發中,形成以學校教師為指導、以外請民族人士為骨干、以學生為中心的“三結合”的校本課程開發模式,探索民族地區校本課程改革新路。

最后,要加強學校軟硬件設施建設,定期組織教師學習現代化信息技術,讓教師學會運用現代化媒介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情況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3.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制度

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既要完成國家課程教育的任務,又肩負著發揚、傳承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責任。然而在國家統一的評價機制的影響下,學校的一切教學活動安排都圍繞高考進行,無論教師和學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主流文化的高考上,忽視了本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

因此,應該建立不同于我國其他地方普通高中的課程評價機制。學校在針對實際情況開設一些特色課程的同時,應建立與之相應的評價體系。學校的評價體系中除了主流文化學習的評價體系外還應該加入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通過這些評價,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修改校本課程的設計,以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和水平。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不僅要包含學生的評價,而且應包括教師的評價。評價的內容和方式也應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教師的自我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合作評價、課程專家評價和學生家長評價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采用形成性評價,如建立檔案袋、注重階段性綜合測試成績等。在考試科目中應增加本民族文化以及一系列實際操作課程的考核,并以此作為參加國家統一入學考試的一項指標。

猜你喜歡
少數民族地區問題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少數民族地區大學數學范式教學探析
論湘西地區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
天柱縣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思考
少數民族地區居民消費結構研究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