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留守兒童生活教育探究

2013-07-25 08:15高中建王潭
教育探索 2013年5期
關鍵詞:生活教育留守兒童

高中建 王潭

摘要: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無論在學校方面,還是在家長和學生自身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應該采取組織活動、豐富學生生活和培養教師樹立生活教育知識觀等措施來解決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生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5-0077-02

據權威數據顯示,截止2011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達到了5 800萬人,也就是說每四個中國兒童就有一個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根據相關解決策略研究,寄宿制學校是解決時下問題的一種途徑。它集學習和生活為一體,成為留守兒童成長的主要場所。針對當前我國的生產生活現狀來說,這種模式是合理的,但就我國現階段寄宿制學校的狀況來看,寄宿制學校教育依然存在著多種問題。本文主要探討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方面的問題。

一、寄宿制學校中留守兒童生活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告訴我們:教育源于生活,又能促進生活的發展,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留守兒童在寄宿制學校的生活主要為課堂學習生活和課余生活。但據觀察來看,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的生活除了學習生活外,課余生活極為單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學校方面

學校是留守兒童成長生活的主要場所,但就目前寄宿制學校的現狀來看,學校未能充分發揮此種功能。首先,教育在實用主義和功利性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判斷事情的標準都靠向了眼前的利益,教育使人異化的現象十分嚴重。學校的教育以抓學生的成績為主,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極為機械化。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被扼殺了,學生作為個體的價值也就被抹殺了。過于繁重的課業,侵占了學生課余生活的時間,學生淪為了分數的奴隸。其次,由于農村學校教師缺乏系統的生活教育的知識和方法,在生活實踐課上,不能給予學生很好的指導。教師除了分派勞動、命令似的要求學生打掃校園、打掃寢室外,就無其他生活方面的知識教育。再次,學校供學生活動的場地和設施遠遠達不到要求?;@球場、足球場、閱覽室等場所對農村寄宿制學校來說是奢侈品。面對如此情形,寄宿制學校的兒童只能呆在教室、寢室和食堂里,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

2.家長方面

和常規“核心家庭”中的孩子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其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與子女面對面交談的機會少,很少給予子女必要的生活知識教育。目前,寄宿制學校中留守兒童的父母也只能通過電話的方式了解其子女的成長狀況。但通話的時間有限,父母往往只能關注子女在學校的一些基本情況:如孩子聽不聽話、在學校有沒有打架、成績如何等一些常規話題,很少問及孩子在學校的課余生活內容、校園生活是否有趣、是否喜歡校園生活等。家長這樣的態度,容易使子女形成一種心態:我只要學習成績好父母就會高興。于是慢慢形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狀況。學校也在家長的壓力下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教育,所以培養出的學生只是學習方面的能手,生活的能力極度匱乏。

3.學生自身方面

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的原因,在身體的發育期,沒有成年人的正確引導,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性格內向的留守兒童極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他們往往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埋頭學習,缺乏與同伴良好溝通的能力,長此以往,此類兒童極易形成心理問題,對他們今后的人生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性格外向的留守兒童則表現得極度活潑好動,不聽管教。他們為逃脫學??菰锏膶W習生活,便在課余時間到鎮上網吧、游戲廳打發時間,極易導致成績下降、逃學厭學。

二、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留守兒童生活教育存在的問題的措施

羅素曾指出,“教育要使兒童過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不僅要有吸取知識的滿足感,而且還要能體驗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情。留守兒童由于缺失親情,在其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沒有至親的親人給他生活上以指導,所以極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觀,影響到整個人生。所以寄宿制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中責任重大。寄宿制學校的任務不僅僅只是教會孩子如何學習,還應教會孩子如何生活。寄宿制學校的生活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組織活動。豐富學生生活

農村寄宿制學校要把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作為學校的首要目標。通過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合理安排,從方方面面滲透生活教育。杜威曾指出,教育要融入兒童的生活當中去,只有生活中的教育才是兒童真正需要的教育。因此,農村寄宿制學校要結合自身的特色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

(1)校外生活教育

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具有他們個人興趣的人的世界,要使兒童更好地發展個性,形成創造力,就必須構建符合兒童特征的教育環境。因此,必要的校外活動場所,是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農村寄宿制學校由于身處農村,自然環境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熟悉的環境極易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因此,學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環境優勢讓學生體驗到大自然的美麗,借此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比如季節性校外活動的開展,組織校外春游活動等。寄宿制學校要把計劃落實到每班級,在班級老師的帶領下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如農忙季節,學??梢越M織學生進行校外勞動實踐課,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到生活的價值。校外活動是學生生活的真實體驗,組織好該活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2)校園生活教育

寄宿制學校由于受條件的制約,沒有足夠的場地開展大型校園活動,但是寄宿制學??梢猿浞掷米约河邢薜馁Y源開展學生活動。比如在操場興建一個較為合理的籃球場地,再利用小片地方放上乒乓球桌,并在每個年級組之間開展知識競賽活動,比賽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如此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使學生擺脫了校園枯燥乏味的生活狀態,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在活動中學習社會經驗。這也是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的體現。但學校生活教育切忌流于形式,要在活動中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寄宿制學校生活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

2.培養教師樹立生活教育知識觀

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過程。學校生活與日常生活相比,帶有一種明顯的人為性,是一種“為了教育的生活”。寄宿制學校的教師面對著的大部分是缺乏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其教育的復雜性更為突出。因而寄宿制學校的教師除了教育兒童學習知識外,還應該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讓兒童了解生活的真正內涵。所以寄宿制學校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生活教育知識,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但目前寄宿制學校的教師,教育思想依舊流于傳統化、形式化,他們考慮的往往只是自己所認為的兒童的好的將來,總是把“考個好學校,找份好工作”當作鼓勵孩子努力學習的指導語。殊不知,他們這種“教育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理念存在著嚴重缺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培養教師正確的生活教育理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首先,教師要意識到學生的未來生活是不可限定、不可全盤計劃的。學校教育必須以兒童生活的特性為基礎,幫助學生構建有意義的生活。而當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更多的淪為成年人為實現自己意志和生活觀念的場所。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時候,不能限定其生活,不能只是讓學生從書本、從成人的經驗里去被告知生活的樣子。教師真正要做的是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讓他們參與到現實生活中,逐漸積累生活經驗。

其次,教師可以改變課堂教學形式,可以把課堂搬到教室外,結合場景講解知識。讓兒童切身體會到書本知識源于生活的感悟和發現。如此,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書本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兒童真正需要的知識,才能真正有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2)把時間還給學生

教師要意識到課余生活是兒童成長的一部分,合理安排課余生活能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但當前寄宿制學校教師往往把學習生活和課余生活明顯地區分開來。教師認為只有學習生活才是學生最重要的。因此將兒童的時間切割成不同的塊分給不同的學科,再加上各種補習活動,屬于兒童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就是本該屬于兒童自由支配的課余時間,也正在被上課時間侵占。這樣的教育只會導致學生的生活淪為一潭死水,沒有生機,無疑對學生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寄宿制學校的教師要樹立起生活教育的理念,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余生活當中去。并要善于引導,讓兒童在課余生活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發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內容。這樣的教育,才會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三、結語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發展教育。農村寄宿制學校作為當前留守兒童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應該將留守兒童的學習教育與生活教育融為一體,充分認識到生活教育在留守兒童認知及生活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學校、家庭及留守兒童自身三方面的努力,提高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

猜你喜歡
生活教育留守兒童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研究
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論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的生存寫照與人文關懷
語文教育教學與生活實踐思考
基于情感需求的農村留守兒童產品設計研究
傳遞真愛
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教育
淺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目前的狀況成因及策略
幼兒美術教學回歸生活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