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時無聲勝有聲——略論老子“大音希聲”

2013-08-15 00:42衛秀榮
文教資料 2013年29期
關鍵詞:大音希聲老子萬物

衛秀榮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蘇東坡曰:“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濟慈《希臘古甕歌》也說:“Heard melodies are sweet,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朱光潛譯:聽的見的聲調固然幽美,聽不見的聲調尤其幽美),這仿佛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音樂的最高境界正是無聲之樂,是在無聲勝有聲處,是千百年前老子所參悟的“大音希聲”。

一、古今對“大音希聲”的闡釋

“大音希聲”出現在《老子》四十一章中,全文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p>

就其中“大音希聲”而言,古人有以下幾種典型的闡釋:一、河上公《老子章句》站在先秦黃老思想和道教養生術、長生術思想的立場上,將“大音希聲”解釋為“大音猶雷霆待時而動,喻當愛氣希言也”,頗有白居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既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的藝術意境;二、《韓非子》:“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皋,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边@與河上公的說法較為相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美妙的聲音是長期凝聚力量的結果,所以平時罕有聞。三、王弼《<老子>指略》(輯佚)從魏晉玄學的角度出發,將“大音希聲”解釋為“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故其為物也則混成,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呈。故能為物品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經也。若溫也則不能涼矣,宮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卑凑胀蹂龅慕忉?,“大音”即是無聲,所以才“聽之不聞”。這些解釋對后世人理解“大音希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漢代王充《論衡·自紀》說:“大羹必有淡味”,唐代司空圖《詩品·含蓄》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清代鑒賞家李佐賢題黃公望《富春大嶺圖》說:“聲希味淡,無跡可求,《詩品》所謂‘羚羊掛角’、‘香角渡河’者,其斯之謂歟?!钡鹊?。

現在對“大音希聲”的理解較為普遍的有四種:一、以蔣永青先生為代表,在其《“大音希聲”辨》中,認為“大音”即合道之音,“聲”指音樂的情感以聲音的形式表達出來,“希聲”主要指對音樂情感之聲的超越;二、以李槐子先生為代表,認為“大音希聲”是“與天地同和的音樂,是旋律簡單的音樂”,最大的聲音聽起來反而是稀疏的,將這里的“?!苯忉尀槿纭跋Q宰匀弧被颉疤煜孪D芗爸敝械摹跋∩佟敝x;三、以錢鐘書先生為代表,他在《管錐編》說:“……強為之容,則陸機《連珠》:“繁會之音,生于絕弦”,白居易《琵琶行》“此時無聲勝有聲”,其庶幾乎。聆樂時每有聽于無聲之境,樂中音聲之作與止,交織輔佐,相宣互襯……寂之與音,或為先聲,或為遺響,當聲之無,有聲之用,是以有絕響闃響之靜,亦有蘊響醞響之靜,靜故曰‘希聲’,雖‘希聲’而蘊響醞響,是謂‘大音’。樂止響息之時太久,則靜之與聲若長別久暌,疏闊遺忘,不復相關交接?!杜眯小贰藭r’二字最宜著眼,上文亦曰‘聲暫歇’,正謂聲與聲之間隔必暫而非永,方能蓄孕‘大音’也?!边@與老子本義相輔相成。四、以周武彥先生為代表,認為“大音希聲”是指“僅有意象的無聲的天樂”,“?!弊鳌巴苯?,即不用耳朵去聽,而是用眼睛去望那永恒的和諧的龐大的“天樂”。

老子哲學帶有濃重的唯心主義虛無色彩,“道”是其核心,體現了“本無末無”的宇宙本體論?!独献印返诙逭玛U明了“道”的來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庇帧独献印返谝徽略唬骸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章曰:“有無相生”,第四十章曰:“天下萬物生于有,生于無?!庇墒强梢?,“道”是天下萬物的本體,是先天地而存在的,“道”實質上就是天下萬物的孳生規律和循環規律,是有與無的統一,是老子用形而上的思辨假定的宇宙萬物生成發展的規律本體,因為“道”“不可名”、“常無名樸”,老子才“強字之曰道”,“道”超越了人類認知能力范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知的,是超驗的?!暗馈边€是無形無象的,是虛實結合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暗馈钡谋举|是無,故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俊”(《老子》十四章)。正是站在“道”這一宇宙本源的基礎上,老子才有了“大音希聲”一說,也是由此可知,“大音希聲”實為無聲勝有聲。

二、無聲之樂的體悟方式

既然“大音”是“希聲”的,無聲的,如何才能“聆聽”呢?《老子》十六章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即致虛守靜,妙道自然。以虛靜無為之心去感受外界的一切,使自己忘記周圍,忘記自身的存在,物我合一,從而達到“大明”的境界。另《老子》第十章又名為“滌除玄覽”,“滌除”即洗去塵埃污垢,洗去主觀欲念、偏見和迷信,使頭腦變得純凈清明;“玄覽”即“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物,故謂之玄覽?!保ê由瞎独献雍由瞎戮洹纷ⅲ┲挥信懦磺兄骺陀^因素的干擾,內心虛靜,方能洞察宇宙,覽知萬物,也才能聽那無聲之樂。

這種虛靜無為的體悟方式也是莊子所說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莊子·達生》),莊子還提倡 “心齋”、“坐忘”,所謂“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濫觴于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后世人也多提倡之。如晉人陸機《演連珠》三十五章曰:“臣聞弦有常音,故曲終則改;鏡無蓄影,故觸形則照。是以虛己應物,必究千變之容;挾情適事,不觀萬殊之妙?!奔词钦f:弦有定音,故需要變調,否則宮調就不能適應商調的弦;而鏡無留影,虛靜一片,故可照萬物,所以,虛心應物便可以窮究萬物之形質,抱有成見而對待其他事物就不會得到它的妙處,因為成見已排斥了這個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曰:“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守其神,專其一”;李世民《論筆法》曰:“絕慮凝神”;王維《繡如意輪象贊》“審象于凈心,成形于纖手”;宋代宗炳《畫山水序》曰:“圣人含道印物,賢者澄懷味象”,又《宋書·宗炳傳》曰:“澄懷觀道”等等。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中對此也有很好的說明:“虛靜的自身,是超時空而一無限隔的存在;故當其與物相接,也是超時空的而一無限隔的相接。有迎有將,即有限隔,不將不迎,應而不藏,這是自由的心?!Y心于知識的人,精心于此一物,即不能精心于彼一物,這即是不勝物。奪情于好惡的人,匿情于此一物,即會抗拒其他之物,這即是不勝物?!?/p>

正因為道是萬物之本體,道又是無形無象的,所以才不能對之作一般的視、聽、感,唯有“心觀”方能得之。蘇軾“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送參寥師》)說的便是心空了,心靜了,才能化萬境入我心,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宋代程顥《秋日偶成》)。這與老子的“反者,道之動?!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相得益彰,王弼為此作注曰:“有之所始,以無為體,將欲全有,必反于無也?!薄肚f子·天道》也有一段論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也,”“積”就是“蓄”,指存有的成見。不存成見,便無排斥異己的力量,故能成萬物。正是在“無”中,以虛靜的審美體驗,拋棄思維和俗塵的負累,達到心靈的明凈,才能得“大音”之妙。

三、“大音希聲”對藝術的影響

“大音希聲”對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為空無之美在藝術中的運用??諢o是意境創造中一種至高的藝術境界,也是意境創造中最難求之境界。從儒家孔子曰“繪事后素”,到嚴羽《滄浪詩話》云:“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以形容盛唐詩人透徹玲瓏、空明圓融的藝術境界,再到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所追求的“清空”妙境,以及宗白華先生的“空靈中傳出動蕩,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是中國藝術的一切造境”,黃賓宏先生的“話言實處易,虛處難,虛是內美”無不表明中國美學對一種空明靈透、物我兩忘的至臻化境的追尋。

老子所謂恍惚之象,似有若無等在中國古典藝術中俯拾皆是。例如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云:“天階小雨潤如穌,草色遙看近卻無”說的便是那種朦朧恍惚的空無之美。明代畫家方密之自號“無道人”,他愛用禿筆,點染山水云煙,戲曰:“此何物,正‘無道人’得‘無’處也?!倍翱侦`論”對于中國詩畫美學的影響,宗白華先生有一段很好的敘述:

王船山在《詩繹》里說:“論畫者日:咫尺有萬里之勢。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珰馑?,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高日甫論畫歌曰:“即其筆墨所未到,亦有靈氣空中行?!斌沃毓庹f:“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比说脑挾际亲⒁獾剿囆g境界里的虛空要素。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里,表現著同樣的意境結構,代表著中國人的宇宙意識。中國人對“道”的體驗,是“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唯道集虛,體用不二,這構成中國人的生命情調和藝術意境的實相。

明人醉月子《新選掛枝兒》有《空書》一曲,道:“寄情書,淚滴在封皮上。奴親手拆開看,只見紙半張,俏冤家啞謎鶻突賬。話兒沒半句,字句沒半行。教我獨對著空書也,白白的把你想?!边@“無字”實在比“有字”更多情,更有意。清顏白德《霓裳續譜·寄生草》收曲“欲寫情書,我可不識字。煩個人兒,使不的。無奈何畫幾個圈兒為表記。此封書唯有情人知此意:單圈是奴家,雙圈是你。訴不盡的苦,一溜圈兒圈下去?!崩疃贰稉P州畫舫錄》(卷十一):“吳天緒效張翼德據水斷橋,先作欲叱咤之狀,眾傾耳聽之,則唯張口努目,以手作勢,不出一聲,而滿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庇跓o聲處驚雷,“狀其意,使聲不出于吾口,而出于各人之心”,這才將張飛模仿的惟妙惟肖。另外,中國戲曲中有虛擬表演,揚鞭寓騎馬,舉杯寓飲酒,劃漿寓行船,“二三步走遍天下,三五人百萬雄兵”,雖然沒有門、坡、嶺、馬、船、橋、酒、飯等東西,但觀眾完全可以以“在場”想象“不在場”,明白無中生有;中國書法中有“人知無墨處為虛,不知實處亦不離虛。即如筆著于紙有實有虛,筆始靈活,而況于境乎?更不知無墨處是實”,“知白守黑,計白當黑,知其白,守其黑”,這些書法藝術中的虛實關系體現的便是空靈之境;中國繪畫亦不離虛實之度,在藏與露,隱與顯,有與無中展現空白之美?!痘茨献印吩疲骸胺驘o形者,物之大祖也”,在一張空白紙中,畫家可以任意揮灑意趣,廣納萬境,任想象馳騁,任志情充盈。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論》提出“白畫”之說,對空白在國畫中的地位與作用做了高度肯定。南宋四家的馬遠、夏圭被人稱為“馬一角”、“夏半邊”,他們的畫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以大幅空白表現空濛的空間及濃郁的詩情,這種“邊角之景”雖“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而孤山泛月而一人獨坐”,但卻可以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玩味不盡的韻味,恰如清人惲正叔《南田論畫》“有處恰似無,無處恰似有”。

在西方,空無之美亦是被提倡的。據說羅莎·盧森堡在布累斯勞監獄里遇到一個女犯人,她如女王般高貴,愛神樣美麗,可是漂亮的外表下卻是卑劣、愚蠢、下流。這位女革命家就此感嘆道:“米羅斯的維納斯歸根到底正是由于她不講話,才得以在千百年中間保持她那最美麗的婦女的榮譽;但只要她一開口,說不定她的魅力就煙消云散了?!绷_斯金描摹透納名畫《巴比倫》所說:“天際片云。其輪廓始則不可見,漸乃差許意會。然后不注目時才覺存在,稍一注目又消失無痕?!狈▏娙笋R拉美曾在1867年5月14日的一封信中重申:“為得以道出真實,我墜入‘無’的幽谷之底。這里別無他物,只有‘美’——其絕無僅有的高尚稱號——詩?!笨梢?,“大音希聲”那無聲之美,那“聲斷氣不斷”,余音未盡、回音裊裊的美是為美之至上境界。

[1]蔣永青.“大音希聲”辨[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1995.

[2]李槐子.大音并非無聲——也解“大音希聲”[J].中國音樂,1992.

[3]錢鐘書.管錐編: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周武彥.揭開“大音希聲”之謎[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1.

[5]宗白華.美學散步·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歡
大音希聲老子萬物
萬物皆可折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萬物生
老子“大音希聲”的深層義理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大音希聲,溫婉如玉 Bowers&Wilkins PX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智者老子
大音希聲默奉獻“氫彈之父”樹棟梁——于敏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