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靜的頓河》中格里高里與肖洛霍夫性格解析

2013-08-15 00:49張曉冰
關鍵詞:哥薩克格里性格

張曉冰

(齊齊哈爾高等師范??茖W校 外語系,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1905~1984),是20世紀蘇聯文學的杰出代表,他憑借小說《靜靜的頓河》獲得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肖洛霍夫是文學巨匠,是世界文壇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說在字里行間充滿愛的力量。

自1931年《靜靜的頓河》傳入中國以來,中國媒體對肖洛霍夫及其作品一直保持高度的熱情和關注。肖洛霍夫受到文學愛好者和評論家的爭議和誤解,其性格的兩面性在作品中也有所體現,在《靜靜的頓河》中的主人公格里高里的身上得到充分的反映。肖洛霍夫對腳下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表現出強烈的熱愛之情,他用極富表現力的手法描寫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作為哥薩克人的杰出代表,肖洛霍夫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哥薩克人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哥薩克形象深深地印在讀者心中。

一、哥薩克民族性格

小說描寫了兩次戰爭,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戰爭的血腥和廝殺與哥薩克人獨有的生活場面形成鮮明對比。小說中既有重大政治事件,也存在普通人的家長里短?!案缢_克”一詞來自突厥語,意為自由人。這一追逐沼澤水草為生的游牧民族,被稱為“勇敢和堅強的人民”。他們熱愛勞動,勤勞善良,崇尚自由,個性鮮明,追逐自由的個性特質在與大自然的長期斗爭中得到了錘煉和加強。天生的叛逆性使他們多次起義,沙皇的愚民政策使他們遠離文明,固步自封。他們在自由的渴望與搖擺的信念、反抗的精神與守舊的思想之間徘徊與迷茫。他們身上流淌著滾燙的熱血,這些熱血又一次次地沖昏了他們的頭腦。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哥薩克并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具有共同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和文化屬性的一群人的統稱。在頓河流域居住著的有俄羅斯人、烏克蘭人,還有白俄羅斯人和其他國家來的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由于政治原因、經濟地理等因素,聚居在此的人越來越多。哥薩克人具有包容性和多樣性,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氣質和生活習慣。他們的目標就是自由地生活在頓河流域,生活在美麗的大草原。無論是紅軍還是白軍,都是侵犯他們的生存權利和自由精神的外來入侵者。哥薩克人用生命去捍衛領土完整,抵御外來思想的入侵。他們不關心政治,不關心時局,他們既幫助紅軍,又幫助白軍,沒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哥薩克人一次又一次淪為戰爭的工具,數以萬計的哥薩克人死于戰爭,俄國歷史上的多次農民起義多發源于頓河流域。他們既是無辜的,又是可悲的。

哥薩克人在與紅軍作戰時表現得異常兇悍和勇敢,經常打敗紅軍。但他們缺乏對勝利的信心,缺乏堅定的信念,強烈的必然被滅亡的念頭經常困擾著他們。他們參與的戰爭也沒有體現出對社會的強烈關注和對勞苦大眾命運的極度關心。與之相反,紅軍即使在處境最慘烈、革命形勢最惡劣之時,依然保持著必勝的信念。

二、格里高里的性格悲劇

小說中,格里高里從19歲踏上人生路程到白發蒼蒼返回家鄉,幾十年的風雨兼程消磨了格里高里的斗志,至死他也沒有對周圍的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是一個十分復雜而又很有個性的人物,在他身上承載著哥薩克人的悲喜和苦難,同時體現了格里高里不屈的、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動蕩的時局不斷挑戰哥薩克人的處世哲學,顛覆了格里高里多年來形成的思維和習慣。在戰爭中,他在白軍和紅軍之間猶豫不決,進退兩難,無從選擇。復雜的形勢與自身的性格矛盾相互糾結,互相妥協,最后使格里高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消失在歷史塵埃之中?!獋€獨立、渴望自由與真理的人,生活在—個無法找到自由與真理的世界,這便是格里高里最大的悲劇之所在。[1](P132)

格里高里還有一個追求就是愛情。對待愛情,他仍然猶豫不決,搖擺不定。如同在白軍與紅軍之間猶豫不決一樣,他反復搖擺在兩個女人之間,最終導致妻子自殺,情人死于槍下。生于頓河,長于頓河,肖洛霍夫對家鄉的熱愛無以復加,他把這種熱愛傾注在善良勇敢的格里高里身上。性格多變,信仰缺失,對愛情的背叛,注定格里高里的命運多舛。

三、肖洛霍夫性格的兩面性

格里高里性格的復雜性與肖洛霍夫性格的兩面性極其相似?!鹅o靜的頓河》出版后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直至今日,備受尊崇和飽受爭議這兩種聲音從未間斷過。在出版之初,小說獲得了蘇聯文學界領導和權威人士,如高爾基、綏拉菲莫維奇、盧那察爾斯基等的高度評價。中國翻譯家戈寶權認為:“這部書是一部碑石似的作品,是蘇聯文壇上的不朽之作?!敝Z貝爾評獎委員會在授獎詞中這樣評價肖洛霍夫:“給人的感覺是作者心靈深處對人性的崇高敬意?!迸c此同時,對作品的指責聲一直未斷。肖洛霍夫被批判成“富農的同謀者”,作家在美化富農階級和白衛軍。法捷耶夫認為肖洛霍夫極具天分,作品展示了哥薩克家庭的故事和反革命失敗的必然性,他對肖洛霍夫沒有把主人公格里高里塑造成共產黨員感到不滿。處于創作巔峰時期的肖洛霍夫此后沉寂了幾十年,他的內心世界充滿了矛盾和痛苦。肖洛霍夫的傳記作家奧西波夫這樣形容他當時的狀態:“他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念頭縈回于心:到底繼續寫,還是不繼續寫?是去趕‘時機’,還是不趕‘時機’……正是在這些夜晚形成了文章中的這句話:‘糟糕的是這樣的作家,他為了粉飾現實而直接犧牲真理?!保?](P64)

20世紀30年代,蘇聯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清黨”運動,開始逐一對每個黨員進行重新審查,肖洛霍夫成功地通過了“清黨“運動,獲得新黨證,并發誓要用筆為黨和工人階級服務。肖洛霍夫不敢想象他脫離了黨、脫離了蘇聯而獨自存活的境遇,他堅定地認為自己是蘇聯人民的兒子。他不止一次地為了討好偉大領袖而歌頌勃列日涅夫和斯大林,也曾一度成為他們的座上賓。為此,我們不得不感嘆,肖洛霍夫生存的時代是沉重的,這種時代折彎了很多人。文學巨匠肖洛霍夫在藝術領域固守自己的底線,創作偉大的作品;而在現實世界中卻違心地討好當權者,成為政治的工具。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執著與搖擺之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充滿智慧,同時也充滿無奈的作家——肖洛霍夫。

作品《靜靜的頓河》本身超越了意識形態,體現了人性,肖洛霍夫能保持獨立于黨性之外的眼光和勇氣,確實是“無愧于他的前輩所開辟的道路”。[3]在生活和工作中,作家卻全面展示了自己的生存智慧和中庸之道,有很多人對肖洛霍夫給予同情和理解。正如下面這句話所言:“有多少次我從孩子般的沖動變成駑馬般的麻木……有多少次我像雄鷹般展翅飛翔、搏擊長空,到頭來卻像一只碎了殼的蝸牛爬回原地!”[3]

[1] 孫美玲.肖洛霍夫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2] 何云波.肖洛霍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榮潔.肖洛霍夫研究史——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的肖洛霍夫研究[J].外語學刊,2010(4).

猜你喜歡
哥薩克格里性格
哥薩克與1917年俄國革命
“棋子”的無奈:哥薩克國覆亡記
消失中的哥薩克:土匪還是游俠?
貓的性格爪知道
黑天鵝格里布
俄羅斯作家筆下哥薩克形象管窺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你的性格像《哆啦A夢》中的誰
拼音大比武
性格描繪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