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德育視域下“反求諸己”的運用價值與途徑

2013-08-15 00:49
關鍵詞:人格道德德育

李 芳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 學工處,廣東 廣州 510925)

“反求諸己”在《孟子》中出現兩次:一為《公孫丑》,一為《離婁》?!叭收呷缟?,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保?](P348)“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保?]其義指在主客體關系中,在行為實踐中,如有所不能,有所不達,不應怨天尤人,歸咎客體,而是從主體方面尋找原因?!胺辞笾T己”是貫穿《孟子》一書的主要哲學理念,是中國人最具特征的思維指向和思維形式。這種思維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主要探討“反求諸己”在高校德育中的運用價值與途徑。

一、“反求諸己”在高校德育中的運用價值

有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道德水平。大學生若想正確認識自我道德水平,“反求諸己”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認,社會和他人的提醒、啟發、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我道德水平,但是這些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發生根本的作用。大學生只有通過“反求諸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自我認知能力,經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檢查自己的道德,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準確把握自己的道德水平。大學生不但要反省自己的錯誤,看到別人有錯誤也要反省,即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人為鑒,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道德狀況,發現自身存在的道德問題,從而為完善自己的道德水平做好準備。

有助于提升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境界。道德人格隱藏在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人品行、德性、情操的總和。馬克思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2](P234)。道德人格并非天生的,它是人們接受各種教育之后逐步形成的。道德人格一旦形成,將對人的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毫無疑問,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道德人格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然而,學校教育也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重要渠道。在大學階段,學校不僅要教給學生系統的倫理道德規范知識,而且應該賦予其實際的內涵,不能停留在形式上,這種道德教育只有內化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要使道德教育內化,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讓大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大學生“反求諸己”的思維方式,實現道德教育自律化,發揮道德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這種道德教育才不會脫離教育對象,才能真正提升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境界。

有助于大學生追求正確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人們對道德生活應然狀態的觀念構建,寄寓著人們在道德方面的向往和追求,是社會道德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道德理想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目標,是一種正確的價值導向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改革開放以來,在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為目標的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出現了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錢權交易的現象,在一些社會成員中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思想日益膨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理想遭到冷落甚至嘲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大力地褒揚符合或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楷模和道德典范,借助這種道德宣傳和道德輿論的作用,使大學生把各類道德規范的他律轉化為自律,通過“反求諸己”的思維方式,把道德理想內化為自覺的追求。

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進行道德實踐?!八^道德實踐,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或道德規范,在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作用下,通過一定的途徑與中介,所進行的旨在改造人們之間的道德關系,且具有善惡意義的活動?!保?]道德實踐活動是促進社會道德需求轉化為學生自身品德的基礎。大學生品德的發展是在道德實踐中能動地實現的。大學生不僅要從現實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汲取道德思想,形成善惡、是非等道德觀念,產生好惡、愛憎等道德情感,并在學校的引導下,有目的地參與德育活動,提高自我修養。與家庭教育和社會影響相比較,學校的德育活動是有目的的、有組織的,它能調控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在學生的品德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決定著品德發展的方向。然而,外部的教育影響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品德,需要學生與社會的互動,道德實踐就是促進德育轉化為學生內在品德的基礎。在道德實踐過程中,如能引導學生運用“反求諸己”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反省自身,發現自身道德品質與學校德育要求之間的差距,這將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進行道德實踐。

二、“反求諸己”在高校德育中的運用途徑

第一,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過去的精英教育發展到大眾教育,在校大學生的數量迅速增加。與此同時,大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自主性,逃課、曠課現象普遍等問題。這既有外在的因素,例如: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學管理和監督力度還需不斷加強,教師知識陳舊等;也有學生內在的因素,例如: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轉變學習方式的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大學階段強調的是自主學習,培養的也是自主學習能力。受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希望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忽視了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性。為此,高校除了采取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管理和加大監督力度等措施外,還要引導大學生利用“反求諸己”的思維方式,多從自身尋找不足,端正學習態度。

第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是人與社會關系的具體體現。在大學校園里,學生之間免不了產生矛盾,矛盾產生的原因不一而足,責任可能在某一方,也可能雙方都有過錯,但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把責任推向對方,這不僅無益于矛盾的解決,甚至會激化矛盾。要有效地解決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就要運用“反求諸己”的思維方式,從自身尋找原因,提高自我修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第三,抵制不良文化產品的侵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然而,由于社會的錯綜復雜性,當今社會仍存在一些不良文化產品。這些不良文化產品侵襲大學生的心靈,影響他們的成長。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抵御和防范各種不良文化產品的侵襲,提高個人思想品德和道德修養,關系著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一方面,社會執法部門和主管機構要依靠人民群眾,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極占領社會主義文化陣地,共同對文化市場進行整頓和清理;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思想教育,對大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激勵大學生奮發進取,培養高尚的精神風貌和人格品質,提高他們對不良文化產品的免疫能力。同時,要教育他們運用“反求諸己”的思維方式,面對社會不良文化產品的侵襲,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提高覺悟,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增強法制觀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自覺抵御不良文化產品的侵襲。

總之,“反求諸己”的思維方式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積極引導大學生,讓“反求諸己”成為大學生立身處世的準則。

[1] 孟子.四書集注·孟子[M].長沙:岳麓書社,198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樓竟洲.論道德實踐在道德現象中的基礎地位[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1).

猜你喜歡
人格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論君子人格的養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