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學分銀行研究與實踐述評

2013-11-08 03:18湯詩華朱祖林郭允建
中國遠程教育 2013年5期
關鍵詞:學分銀行建設

□ 湯詩華 畢 磊 朱祖林 郭允建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了“建立學分銀行”,“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之后,學分銀行建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的研究和實踐不斷展開。

據CNKI、百度搜索和政府門戶網站檢索,國內最早以“學分互換(學分互認)”、“學分累積(學分積累)”、“學分轉換(學分轉移)”、“學分銀行”、“學分認證(先前學習)”為相關主題詞的文獻,分別 始 見 于1991[1]、1991[2]、2002[3]、2003[4]、2006[5]年。近年來,以這些關鍵詞為主題的相關研究和實踐報道不斷增加。迄今的相關文獻報道量見表1。

表1 國內學分銀行文獻報道量簡況(單位:篇)

從現有研究看,我國學分銀行建設的現狀、進展如何?相關方有著怎樣的認識、態度和反應?學分銀行理論探究與實踐探索呈現怎樣的關系?對這些問題進行回溯梳理與反思述評,將有利于我國學分銀行建設的不斷深入。2012 年5 月,在中國遠程教育學術論壇“學分銀行:國際經驗與本土探索”上,我們曾從政府、學者、用戶三個視角對這些文獻作了多維觀察與探究分析[6]。這里,我們從理論與實踐的維度,對我國學分銀行相關文獻作進一步的內容分析,以期為我國學分銀行建設相關方提供若干借鑒。

二、理論探究

(一)國外經驗借鑒

我國學分銀行的研究與實踐,比較重視對國外相關經驗的借鑒,主要涉及歐洲學分轉換系統、韓國學分銀行系統、加拿大學分轉移制度、美國學分銜接和轉移系統、澳大利亞資格框架、英國資格與學分框架[7-13]等。其中,尤以歐洲學分轉換系統和韓國學分銀行系統備受重視。此外,對北美、意大利、俄羅斯的先前學習評價、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研究亦有少量涉及[14-16]。雖然名稱和定位各不相同,但上述系統、制度或框架的核心功能均包含學分認證、累積與轉換。

總體來看,國外學分銀行系統有效地推進了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機會均衡,同時激發了全民學習的熱情,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為我國的學分銀行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參考。對國外經驗的研究主要包含譯介和嫁接構想兩種形式。譯介內容涉及國外學分銀行系統的背景、發展歷程、主要特征、系統構成、運作模式、重要文件、實施效果等;嫁接構想主要是在分析國內建立學分銀行的必要性、可行性基礎上,將國際經驗與本土實際相結合的基本思路、建設重點等。

當然,國外學分銀行的實踐探索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如:法律法規不完善,缺乏統一的學分換算標準,缺乏資金支持,部分高校參與度不高,精力和時間的大量消耗,人才特色體現不足,強化社會結構性失業和片面追求文憑的“功利主義”等負向功能[17-18]。

相對于經驗介紹而言,關注國外學分銀行的實踐困境與局限的文獻較少。我們需要對這種選擇性的忽略保持足夠的清醒,以避免在復制他國經驗的同時亦復制其實踐困境。

(二)基礎理論研究

1.理論內核、功能定位與組成要素

對學分銀行的界定大致可概括為三種:①學分銀行是一種模擬或借鑒銀行的功能特點,使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時間與地點的教育管理制度[19];②學分銀行是一種教育管理模式[20];③學分銀行具有多方面的屬性,既是管理制度又是管理模式[21],在用戶視野中,還是管理學分的機構[22]。已有界定體現了不同側重的理論定位,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學分銀行的本質屬性。當前,我國學分銀行建設尚處在試點探索階段,學分銀行作為學分認證、累積與轉換的系統,在不同群體的視野中呈現出不同定位。在政府、研究者、學習者視野中,學分銀行分別主要表現為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模式、學分管理機構。

學分銀行的功能定位可分為三種:宏觀定位基于學分銀行的制度屬性,認為學分銀行的功能應定位于“各類高等學歷教育之間的開放兼容,中等學歷教育和高等學歷教育之間的銜接溝通,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之間的聯合融通”[23-24];中觀定位基于學分銀行的模式屬性,認為學分銀行有“學分的記錄與累積、學分的互換、學分的兌換”三種功能[25-26];微觀定位基于學分銀行的機構屬性,認為學分銀行應定位于“對各類學習成果進行認證,轉換成標準學分,并進行學分存儲、積累、兌換、借貸與折舊的學習管理機構”[27-28],是“提供學分查詢、學分互認等服務的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29]等。盡管研究者的立場、視角不同,但均認為學分銀行具備學分存儲、轉換、匯兌的基本功能。

關于學分銀行的組成要素,比較典型的觀點有:以課程標準、學分累積、學分互認、學分兌換、學分誠信五個子系統作為學分銀行建設的基本架構[30];以學分銀行系統、選課系統、兌換系統及評估委員會作為學分銀行的組成要素[31];也有將學分銀行劃分成為更加細致的課程體系、選課制度、存分機制、貸分機制、兌分機制、學生管理機制六個方面[32]。雖然角度和側重各不相同,但這些觀點均內含了學分互認、學分累積、學分兌換等學分銀行的核心要素。對于組成要素的厘清與界定,將直接影響學分銀行運行機制的有效設計及其實踐前景的清晰程度。

2.運行機制、管理模式與構建策略

關于運行機制,學分銀行采用多部門協調或專門機構負責的運行模式[33],基于“存—貸—兌”的基本框架進行基本業務活動[34]。學習者通過先前學習評價對學習成果進行學分換算,獲得學分并記錄、存儲[35]。存儲的學分經過認定,在各學分銀行成員單位間互認。累積足夠學分后,學習者可憑借學分兌換學歷。如果學分銀行系統足夠成熟,學習者可按照規則進行學分借貸,提前支取學分以換取文憑。學分銀行運作成熟后,學習者可在各成員高校間自由存儲、匯兌學分??傊?,學分銀行沿著“學分獲取—學分存儲(記錄)—(學分借貸)—學分認定—學分互認—學分兌換—學分通兌”這一路 線[36-37]開展運作并深化發展。其中,存分機制是起點,貸分機制是深化與完善,兌分機制則是更高境界,三者間存在聯動效應[38]。

管理模式方面,學分銀行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制訂總體規劃,并由政府出資的非營利性公共服務機構作為獨立第三方擔任學分銀行的投資主體和運行主體[39-40]。一般設置學分銀行管理委員會作為最高管理機構,負責宏觀指導學分銀行的構建和運行,下設專家委員會和專家工作組,負責為學分銀行提供指導與咨詢意見,制定并執行學分認定標準,設置學分銀行管理中心負責學分銀行的具體運行管理工作[41]。學分銀行采取總部與分部相結合的方式。其中,管理中心是總部,負責管理各分部和合作高校(機構)。合作高校間以“契約”方式進行學分互認[42],并接受學分銀行的協調。此外,還需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門、獨立委員會和協議教育機構分級管理的三級運行管理機制[43]。

學分銀行的構建在“邊研究邊試點,待運作成熟后再逐步推廣”[44]的整體思路下,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進行[45-52]。一是組建研究團隊和統籌規劃機構,積極進行學分銀行的理論研究和國際比較,并結合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需要,進行學分銀行框架體系的總體設計。二是依據教育發展狀況,選擇適宜的教育形式如開放大學、自學考試等作為學分銀行建設的依托和支撐。三是組建學分銀行機構,如學分銀行管理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管理中心等。四是制定各種通用的課程標準體系,包括學歷、非學歷教育的課程認定及非正式學習成果認證的標準體系。五是逐步建立學分認定、累積和轉換制度及質量保證體系。六是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工作,包括建立和完善與“學分銀行”相配套的人才選拔制度,搭建并維護好實施平臺,完善課程資源,建立個人終身學習檔案等。當然,不同地域、主體的學分銀行的構建需結合特定的市場需要和教育發展狀況調整構建策略。

國內對學分銀行的理論探究,初期以借鑒國外經驗為主,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重心逐漸轉移到本土的理論探討。對于先前學習、學分互認、學分累積(學分積累)、學分轉移(學分轉換)等學分銀行核心要素的理論研究,正逐步展開。

三、實踐探索

(一)政府推動

1.國家層面

從2001 年開始,教育部頒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指導學分銀行建設。2001年8月提出,“建立校際之間、相近專業之間、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和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之間學分相互承認的機制”[53],開始了不同教育類型之間學分互認的嘗試。三年之后又更加系統、全面、靈活地規定了學分互認要點[54]。2005 年開始,教育部醞釀建立職業教育“學分銀行”。2006年首次提出在中等職業教育中進行學分銀行試點[55]。2008 年進一步落實“在中等職業教育中進行學分銀行試點,建立‘學分銀行’”[56],中等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不斷深入。2010 年教育部強調探索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制度”[57],學分銀行建設開始由職業教育領域向其他教育領域拓展。在2010 年工作要點基礎上,教育部2011、2012 的工作要點中將有關學分銀行的表述進一步具體為“深入開展繼續教育課程認證、學分積累和轉換試點”[58-59],2013 年的工作要點要求“積極推進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研究與實踐”[60]。由“深入試點”到“積極研究與實踐”,映射了學分銀行建設重點、進展的深入。2010 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綱要》要求“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建立‘學分銀行’制度”[61],這在政策層面上將學分銀行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2010年12月,國務院發文將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廣東省、云南省、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作為開放大學試點省市和學校[62],進一步“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制度”,學分銀行建設不斷深入實踐。

2.地方層面

國務院和教育部頒布學分銀行相關政策后,地方政府均以地方性政策的形式加以響應。尤其是《綱要》頒布后,各省級地方政府紛紛醞釀并發布了地方的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或促進地方學分銀行建設的政策法規,均以相似表述提出建設學分銀行的任務,響應國家關于“建設學分銀行”的要求。如北京市先后發文提出“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和‘學分銀行’制度”[63],“推動課程學分互認,建立學分銀行和學習成果認證機制”[64],“深入推進‘學分銀行計劃’”,“探索建立學分銀行與學習成果認證體系”[65];上海市明確規定了將學分銀行作為一種制度,進一步打通不同教育類型之間的隔閡,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和交融,以加快推進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66-67]等等。2012 年7 月,上海市教委發文正式決定委托上海開放大學成立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68],隨后,在政府的推動下成立了國內第一家覆蓋全市的學分銀行。

可見,學分銀行建設已獲得了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層面的關注和重視。政策文本語境下的學分銀行,主要是面向繼續教育的學分累積與轉換制度設計。作為一項教育制度的學分銀行具備超越單個教育類型的可推廣性,學分互認、累積、兌換可以在不同類型的教育之間發生。最后,國家層面的政策文本明確了學分銀行作為一種教育制度的存在,以及建設學分銀行對于構建終身教育“立交橋”、溝通不同層次與不同類型教育、實現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地方政策文本與國家政策文本保持精神一致,高度重視學分銀行建設。由于政策執行的時間不長,尚未清晰出現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本土特色、本土策略。對于執行方案中的承建主體、成員組織、建設思路、運作框架、管理模式、評價體系等,還有待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以提高其切實可行性。

(二)機構探索

國內的學分銀行相關實踐形式多樣,其中以合作高校間的學分互認和學分銀行試點探索最為典型。學習成果認證的整體框架和基礎標準尚未建立[69],先前學習認證、學分累積、學分轉換等涉及學分換算的相關實踐較為少見。

1.校際學分互認

其一,相同類型、層次高校間的學分互認。此種學分互認占據了校際學分互認的主流,且一般以高校教學聯盟為基礎[70],通過跨校選課、合作開設輔修專業、學生校際交流、課程免修等方式[71],實現資源共享和學分互認。高校間合作形式包括行業性高校合作[72]、政府推動的區域間高校集群合作[73]、高校間進行公共課程的有限互選合作[74]等。

其二,不同類型、層次高校間的學分互認。這種性質的學分互認比較少見,一般都是在相同專業內先從單向認可做起,然后經過學分轉換系統的折算,實現學分的等量值轉換。這類合作以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間的學分互認[75]最為典型。還有少量不同教育類型間的學分互認嘗試,如自考與普通高校[76]、本科與高職[77]等。

在機構探索方面,校際學分互認大多發生在同一區域或相鄰區域的高校之間,也有少量同級別高??鐓^域合作[78]、基于網絡開展學歷教育的學分互認合作[79]等。高校間及高校內部的學分互認主要限于學歷教育層面,且學分互認的方式主要是合作機構相同或相近課程之間的簡單等價轉換,而非遵循一定標準的學分折算。由于操作難度大,非等價轉換的學分實踐較為少見,且很多學分合作僅停留在協議層面。

2.學分銀行試點

其一,國家學分銀行。2012 年6 月,中央電大(國家開放大學)“國家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研究與實踐”獲教育部批準立項[80],該項目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學分銀行試點項目。此項目屬廣播電視大學向開放大學戰略轉型的重要改革舉措之一,中央電大(國家開放大學)依托該項目正式開始探索與實踐面向全國的學分銀行制度。當前,中央電大(國家開放大學)設立了專門的學分認證機構,正積極開展學分銀行的頂層設計,并圍繞“學分銀行”標準等關鍵問題展開研究[81]。

其二,地方學分銀行。國內不少地方在探索學分銀行建設,其中以京、滬兩地最為活躍。北京市包括教育管理部門、群眾組織、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企業等的多方主體參與探討與實踐[82-84]。上海市在市教委和上海開放大學的共同努力下,于2012 年8 月成立了全國首家覆蓋全區域的省級學分銀行[85-88],并已投入試運行,試點不同課程間的“通存通兌”。廣西、澳門和浙江省慈溪市等地亦有相關報道。

關于學分銀行試點,多方參與,進展不一,雖有先行建成試運行,但多數尚在積極探索或醞釀之中,實質性的進展鮮有報道。

四、結論與討論

(一)從注重國外經驗借鑒到重視本土理論研究,理論探究不斷深入,但值得深究的領域還很多

我國學分銀行的理論研究,最初以國外經驗的譯介和借鑒為主,具體表現為對國外經驗的一般性介紹及國外框架的本土嫁接構想。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發展的需要,理論探究的重心開始向本土理論研究轉移,聚焦于學分銀行的理論內核、功能定位、組成要素、運行機制、管理模式、構建策略等基礎理論的探索,同時探討各類教育領域構建學分銀行的必要性、可行性、基本思路和重點工作等。而對于學分銀行制度構建、政策法規,尤其是學習成果認證的整體框架和具體標準等內容的研究,則比較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學分銀行建設的實踐進程,亟待未來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與未來實踐的檢驗和完善。

(二)實踐探索領域多樣,成熟典范的本土經驗尚未進入期待視野

國內的學分銀行實踐圍繞理論探究的相關主題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呈現出領域多樣化的特征。這些探索既有先前學習成果認證,也有校際學分互認和校企間學分轉換,還有多地平行推進的學分銀行試點。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合作高校間有限度的學分互認,以及各地進展不一的學分銀行試點探索。學分換算的實踐比較少,學習成果認證的整體框架和具體標準尚未形成和付諸實踐檢驗。由于現階段實踐進展有限,實踐中的種種困難尚未完全凸顯,學分銀行相關方的利益訴求還未全面清晰呈現,有關學分銀行建設的政策還有待進一步落實。學分銀行實踐尚處于初級階段,至今還沒有形成成熟典范的實踐經驗。

(三)理論與實踐的不斷靠近、相互驗證、彼此促進,將有助于理論研究的深入,實踐探索的加速,學分銀行建設質量的不斷提升

“學分銀行”是一個兼具理論和實踐屬性的領域。我國開始學分銀行建設之初,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就在不斷交互、靠近中彼此促進。就當前而言,我國學分銀行研究與實踐均處于起步階段。不同學習成果的認證框架與標準成為制約理論研究的深化和實踐探索的推進的瓶頸。未來的學分銀行建設,需要理論與實踐同步推進,一方面加強對成果認證框架和標準的研究,利用相應成果指導實踐的展開,另一方面又以實踐反饋作為修訂框架和標準的依據和素材。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促進理論研究的深入、加速實踐探索的進程,進而保障學分銀行的建設質量。

[1]龔祥國,陸海云,王泰健.課程頂替和學分互換辦法改革芻議[J].中國電大教育,1991,(6):15-18.

[2]曹偉濤,夏國強.常州市制訂衛生技術人員學分累積制繼續醫學教育條例[Z].江蘇衛生年鑒,1991.

[3]李聯明.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的歐洲學分轉換系統[J].職業技術教育,2002,(19):65-67.

[4]王家鈞.論遠程高等教育結構學分銀行與模塊課程超市管理體制的建立[J].中國遠程教育,2003,(23):71-74.

[5]朱力南,林娟.臺生就業學分認證素質教育[N].福建日報,2006-12-13(007).

[6][22]孔磊.學分銀行制度:國際經驗與本土探索:“中國遠程教育學術論壇”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2,(5):5-20.

[7]陳濤,劉晶蕾,張寶昆.走向自由、終身學習之路:歐洲學分轉換系統的發展歷程、規程與前程[J].比較教育研究,2012,(9):75-80.

[8]袁松鶴.歐洲學分體系中ECTS 和ECVET 的分析與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2011,(5):30-39.

[9]覃兵,胡蓉.韓國高等教育學分銀行制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9,(12):65-68.

[10]陳娟.加拿大學分轉移制度及其啟示[J].職教論壇,2009,(18):59-61.

[11]邱萍,劉丹.美國大學學分轉換模式新探:以三所美國公立大學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12,(11):39-43.

[12]王紅玲.澳大利亞先前學習認定制度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1):78-83.

[13]王冬梅.英國高等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踐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6,(4):92-95.

[14]孔磊,殷雙緒.歐洲和北美學分積累與轉換系統的比較研究:以歐洲ECTS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CTS為例[J].遠程教育雜志,2012,(3):44-51.

[15]佛朝暉.歐洲學分轉換與積累系統和意大利高校學分體系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129-133.

[16]李春生,時月芹.歐洲學分轉換系統與俄羅斯高校的學分制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6,(4):81-84.

[17]楊晨,顧鳳佳.國外學分互認與轉移的探索及啟示[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4):9-14.

[18]吳韶華.韓國“學分銀行”的負向功能及其引發的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12,(11):23-26.

[19][29]張德明.上海建設學分銀行的基本構想和戰略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2,(1):52.

[20]郝克明.終身學習與“學分銀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2,(1):12.

[21][38]熊惠平.論高職院?!皩W分銀行”運行機制的聯動效應[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47-49.

[23]張秀梅.論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系統互通機制的構建:兼談學分制改革和綜合性高等教育學歷資格框架體系的建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2):30-34.

[24]樓一峰.建立“學分銀行”溝通銜接終身學習成果[N].中國教育報,2011-07-14(004).

[25]黃健.學分銀行:實現終身學習理想的重要途徑[J].成才與就業,2009,(17):49-50.

[26]李萍萍.略論學分銀行在開放大學建設中的價值體現:建設中國開放大學不可或缺的要素[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4):23-26.

[27][45]張瑩.論學分銀行的體系建設及其功能定位[J].云南電大學報,2011,(02):10.

[28]趙宇紅.我國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的研究與構想:區域性繼續教育領域中的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13,(2):33.

[30]楊黎明.關于構建我國“學分銀行”框架的設想[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1):15-16.

[31]鄧澳利.“學分銀行”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2007:22-23.

[32]郭慶春,寇立群,孔令軍,張小永,史永博,崔文娟.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1,(8):33-35.

[33][46][69]張潤芝,王迎,黃榮懷.我國學分銀行建設模型及其路徑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6):33、33、36.

[34][36]熊惠平.“學分銀行”的信貸運行機理解讀[J].職業技術教育,2005,(25):34-36.

[35]王迎,殷雙緒.先前學習評價:一種非正式學習評價方式的實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2,(1):133-137.

[37]劉耘疆.基于內在機理的研究:“學分銀行”的一種分析范式[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36-38.

[39]吳鈞.“學分銀行”實施的困惑與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11,(Z1):89-92.

[40]劉仁坤.建設中國開放大學的理性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1,(4):33-38.

[41]李惠康.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構建[J].開放教育研究,2012,(1):46-49.

[42]顧玲玲.高校學分互換規范問題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23.

[43]歐斯瑪尼·張.學分銀行體系中學分轉換制度建設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2,(5):7-9.

[44]黃欣,吳遵民,蔣侯玲.論現代“學分銀行”制度的建設[J].開放教育研究,2011,(3):42-46.

[47]王賀元,樂傳永.論成人教育學分銀行制度建設中學分轉換體系的構建[J].教育學術月刊,2010,(6):92-94.

[48]王海東,劉素娟.依托自學考試制度構建國家繼續教育學分銀行[J].開放教育研究,2011,(3):47-51.

[49]張巒嶠,姜玉田.開放大學在終身學習立交橋建設中的生態學視角[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4):15-19.

[50]孫冬喆,吳遵民,趙華.論學分銀行建設與自學考試制度轉型[J].開放教育研究,2012,(6):40-44.

[51]胡澤民,楊雄,楊摯誠.廣西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的研究[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9-13.

[52]劉永權.開放大學建設與“立交橋”的搭建——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制度的啟示[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05):20-25.

[53]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職業學校進行學分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廳[2001]3 號)[EB/OL].[2001-08-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56/200407/825.html.

[54]教育部.關于在職業學校逐步推行學分制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0號)[EB/OL].[2004-08-02].http://www.moe.gov.cn/.

[55]教育部.教育部2006 年職業教育工作要點(教職成廳函[2006]3號)[EB/OL].[2010-02-2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xxgk/200602/xxgk_60681.html.

[56]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8]8 號)[EB/OL].[2008-12-13].http://www.moe.gov.cn/.

[57]教育部.教育部2010 年工作要點(教政法[2010]2 號)[EB/OL].[2010-02-25].http://www.moe.gov.cn/.

[58]教育部.教育部2011 年工作要點(教政法[2011]2 號)[EB/OL].[2011-02-10].http://www.edu.cn/.

[59]教育部.教育部2012 年工作要點(教政法[2012]2 號)[EB/OL].[2012-01-20].http://www.moe.gov.cn/.

[60]教育部.教育部2013 年工作要點(教政法[2013]2 號)[EB/OL].[2013-01-24].http://www.moe.gov.cn/.

[6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

[6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2010]48號)[EB/OL].[2011-01-12].http://www.gov.cn/.

[63]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EB/OL].[2011-03-25].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3/25/5365024_0.shtml

[64]北京市總工會等.首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五年規劃(2011—2015年)(京工發[2011]47號)[EB/OL].[2011-05-26].http://zhengwu.beijing.gov.cn/xxt/gggs/t1217471.htm.

[65]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京教計[2012]1 號)[EB/OL].[2012-05-01].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sewgh/t1222812.htm.

[66]上海市委.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9-14].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442103.html.

[67]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上海市人代會常委會公告第32號)[EB/OL].[2011-01-05].http://baike.baidu.com/view/5292558.htm.

[68]上海市教委.關于成立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通知(滬教委終[2012]6 號)[EB/OL].[2012-07-23].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26ai32873.html.

[70]吳宏元,鄭曉齊.學分互換:高校教學聯盟與合作的有效途徑[J].教育發展研究,2006,(13):71-74.

[71]殷雙緒,姚文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學分互認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啟示[J].中國遠程教 育,2012,(11):27-34.

[72]練玉春.行業高校聯合打造中國高教世界品牌[N].光明日報,2011-10-21(006).

[73]顏維琦.長三角推進高校學分互認[N].光明日報,2011-04-09(001).

[74]傅斌,楊偉吉,成信法.杭州濱江高教園區跨校選課學分互認的實踐及其前景[J].西北醫學教育,2011,(1):40.

[75]丁輝,楊勁松,馬雙琴.關于常州高職園區實施學分互認體系的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10):175-176.

[76]葉輝.浙江探索自考與普通高校學分互認[N].光明日報,2003-03-21.

[77]魏海政.山東將推本科高職學分互認制[N].中國教育報,2012-05-02(001).

[78]柯昌萬.9 所“985 工程”高校共育拔尖人才[N].中國教育報,2009-10-11(001).

[79]范新民,曾海軍.基于公共服務體系的網絡教育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的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7,(9):49-51.

[80]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獲批開展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研究與實踐[EB/OL].[2012-06-21].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6/21/c_123316692.htm.

[81]李令群.“學分銀行”建設切入實質標準制定“問診”專家[EB/OL].[2012-08-27].http://dianda.china.com.cn/news/2012-08/27/content_5282907.htm.

[82]易鑫.北京“學分銀行計劃”首批學生畢業[N].中國教育報,2010-05-10(002).

[83]齊航.北京市建立學分銀行的理論與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11,(02):89-92.

[84]高琳.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召開學分銀行網絡平臺設計工作會[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2.

[85]徐晶晶.滿足需求與促進公平上海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網銀上線試行[J].上海教育,2012,(1):33.

[86]王宏.學分銀行構建的初步嘗試:上海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非學歷證書認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2,(4):44-49.

[87]顏維琦,曹繼軍.上海成立終身教育“學分銀行”[N].光明日報,2012-08-05(005).

[88]韓曉蓉.上?!皩W分銀行”昨起“開業”[N].東方早報,2012-08-08(A11).

猜你喜歡
學分銀行建設
如何用學分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學分美食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到拥貧獾摹巴零y行”
“存夢銀行”破產記
斯皮爾伯格為什么要歷時33年修完學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