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及教師的角色

2013-11-22 07:40曹小露
瘋狂英語·教師版 2013年4期
關鍵詞:理論基礎教師角色自主學習

曹小露

摘 要:本文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人的獨特性和自主性,主張把個人的思想、意愿與情感放在所有人的發展的中心地位為理論基礎,闡述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個體差異、資源的利用、學習氛圍的建立、自主學習的任務、評估自主學習等六個方面的實施過程,并提出了教師的新角色,如引導者、參與者、鼓勵者、促進者。

關鍵詞:自主學習;理論基礎;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11-006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17

1 . 引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中指出21世紀是學習的社會,終身學習、終身接受教育將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21世紀教育應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愛好。為了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式,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2004年1月國家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課程要求》),并以此作為各高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墩n程要求》在關于“教學模式”方面指出:(1)“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保?)同時指出“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在21世紀信息時代的呼喚下,《課程要求》鼓勵建立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全新教學模式,提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鼓勵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中國學生在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中,主要依靠老師的幫忙、牽引,學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不會自己主動采取行動。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轉變傳統、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本文將結合自主學習的概念、自主學習的理論基礎,探討如何實施自主學習及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2 . 自主學習的概念

自主學習這一概念是教育學領域對于教與學的新認識,反映了教育正朝個性化、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方向發展。Henri Holec最先于1981年把這個概念引入到外語教學中,他認為自主學習是對自己的學習愿意負責的一種能力。從學習者角度看,具備自主性學習能力意味著獲得確定學習的目標、內容、材料和方法,確定學習的時間、地點和進度,以及對學習進行評估的能力(Holec, 1981)。而以Dickinson為代表的語言學家則把自主性看作是一種對于語言學習的態度和獨立學習的能力。態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學習做出決策的責任,能力就是對學習過程的決策和反思(Dickinson, 1993)。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在《走進新課程》中談到“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美國當代認知心理學代表人物布魯納和奧蘇伯爾(D.P. Ausubel)也曾說過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認知的過程,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是一個積極主動并不斷內化的過程。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控制學習的能力,關鍵在于學生自己知識的內化,教師的鼓勵、引導、幫助與參與。

3 . 自主學習的理論基礎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強調了人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并且指出學習者內心世界的重要性,主張把個人的思想、意愿與情感放在所有人的發展的中心地位(Williams & Burden, 1997)。學習者是一個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習者都具有個人發展和獨立學習的潛能。因此,教育要以學習者的發展為本,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要采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主張學習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同時該理論也對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教師最合適的身份是作為幫助者的角色出現,應盡量少地進行干預。目前,這種把教師作為幫助者的觀點已成為教學和學習中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中心。

元認知理論認為“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元認知理論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調控”。就學生而言的元認知就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認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自主、自動、自由地參與,這就離不開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調節的學習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并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可從“學習的含義”(即關于“什么是學習”)與“學習的方法”(即關于“如何進行學習”)這兩個方面進行說明。Williams和Burden在吸取了人本主義、認知主義等理論的思想精華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尊重個體差異,同時也重視教師、任務、環境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不但強調學習者的內因作用,而且強調教師、任務和環境等因素的外部影響。

4 . 關于自主學習的實施

4 . 1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積極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實踐、體驗、交流互動的能力,增強外語的交際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及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的能力。學習策略是靈活的,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學習策略是可以學習、教授的。因此教師要提供相應的學習策略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就學習策略和技巧的使用進行交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上廣泛而豐富的英語資源,去下載一些新穎、富有時代感的原汁原味的英語資料,如原版電影、電子有聲雜志、英文歌曲等,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4 . 2 重視個體的差異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不同的個體,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進度、學習效率等方面均有很大差異,學生必須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估,分析自己的優缺點,量身定做學習進度,實時進行自我評估,分析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之處,增強英語學習的效率,提升自己學習的信心,發現自己的潛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習規律、鼓勵學生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

4 . 3 資源的利用

學生可以利用校園局域網、因特網、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網上BBS討論、網上集中答疑、報紙雜志等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學生不僅得到老師的幫助,還可以從同伴、同學之間獲取幫助。教師應提供相應的信息資源比如如何獲取、從哪里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分享資源。

4 . 4 學習氛圍的建立

通過英語校園廣播、英語演講、專題講座、英語詩歌朗誦、英文歌曲大賽、英語戲劇、英語晚會等一系列活動建立一個現代的、開放的、自由的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內驅力,喚起學生新的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探索者。此外,良好的課堂師生關系和集體關系也是非常有利的因素,如果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就喜歡學習,學習自主性就會增強。

4 . 5 自主學習的任務

在學期初,對于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并建立學生個性化的電子檔案。要求學生確立學習目標、獨立制訂并實施學習任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材料、安排學生閱讀、查閱相關資料。積極鼓勵學習程度不一樣的學生在一個小組討論或者組成學習伙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

4 . 6 評估學習進程和結果

自主學習不是自學也不是自由學習,我們可以利用網上學習監控軟件,確保對每個學生網上學習的時間和內容實時有效地監控,此外,教師可以不定期地抽查布置的學習任務,或者通過其他學生側面了解情況,同時也要鼓勵并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估,訓練學生寫學習日志,用反思的方法記錄自己經歷的學習活動的感受。教師可以定期將統計的學習情況,每個月公布一次,對于學習結果不滿意的進行交流指導,對于學習結果較好的同學設定更高層次的學習目標。

5 . 教師角色的定位

5 . 1 激趣、創境的引導者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如在《21世紀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一單元讀寫部分談論Winston Churchill的“never surrender attitude”時,可以聯系在第二冊第一單元學過的“Winston Churchill—His Other Life”,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建構新知識。

5 . 2 教學活動的參與者

教學活動不僅是一種個體活動,而且是一種團隊活動。應該提倡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教師要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要從講臺上走下講臺,俯下身子,走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學習,要與學生親密接觸,甚至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教師應對學習過程進行引導,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如在《21世紀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一單元聽說部分談論“Wining and Dining”,老師可以和學生們一起準備一些刀叉、菜單、酒、飲料、食物等道具,在教室模擬餐館用餐的情景,把課文里學到的訂餐、點菜、付賬單等知識靈活運用起來,這樣既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對內容的掌握程度。

5 . 3 批判性思維的鼓勵者

尊重學生的思維,賞識學生,激勵學生對問題解決提供多種觀點,鼓勵創造性的思維。學生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僅要發現答案,而且必須認識到可能有多種答案。如在《21世紀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三單元讀寫部分談論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時候,可以在學完課文后詢問學生:Do you agree with Dr. A. A. Bridger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word for crisis? 通過提問,可以啟發學生們得出自己的見解,同時讓他們意識到客觀地對待作者觀點的必要性。

5 . 4 知識內化的促進者

知識內化就是把外部知識經過學生的認知活動重新組合轉變成其內部的知識,也就是使新知識與學生主體認知結構中的原有知識建立內在聯系,形成其新的認知結構,即實現知識結構向認識結構的轉化。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經歷感性到理性,結合未知及已知,把“知”貫徹到“行”,使外在的知識內化。

參考文獻

Dickinson, L. Aspects of Autonomous Learning[J]. ELT Journal, 1993(47).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Williams, M. & Burden, R. 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理論基礎教師角色自主學習
淺議中職計算機基礎課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會計準則變革的非預期效應理論框架構建
教師角色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及角色轉換
淺談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與教學行為
新媒體環境下多模態商務英語課堂教師角色定位
中職學?!吧菊n堂”的調查研究與實踐
踐行少教多學,構建高效課堂
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
淺析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
元認知策略在大學非英語專業自主學習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