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任務下中英雙語者非目標語言的詞匯通達

2013-12-02 07:34吳劍鋒陳超瑩王瑞明
關鍵詞:目標語言正確率雙語

李 利,吳劍鋒,陳超瑩,王瑞明

(1.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2.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631)

一、前 言

在心理學研究中,雙語者能夠靈活地從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這種現象被稱為語言轉換(language switching)。在語言轉換過程中,雙語者能夠有效地理解和使用一種語言(稱之為目標語言)而不受另一種語言(稱之為非目標語言)的干擾。雙語者這種語言轉換能力的內在機制是近年來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關注的焦點[1-3]。

研究者從行為實驗和認知神經科學多個角度、運用多種方法對語言轉換進行了研究[4-6]。語言轉換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雙語者從詞庫中提取詞匯以滿足當前任務的需要,這一階段稱為詞匯通達(lexical access)。而不同類型的語言任務中,詞匯通達所指的過程不同。語言產生任務中詞匯通達指的是講話者從哪種語言的詞匯中提取哪些詞匯才能滿足表達的需要;而在語言理解任務中,詞匯通達指的是雙語者如何借助于兩種語言詞庫中的信息,辨別理解所看到的或聽到的詞匯。

在語言理解轉換方面,目前的研究者探索的并不多,在僅有的幾項研究中也存在比較大的爭議,而當前的研究者關注的核心問題是雙語者加工目標語言時非目標語言是否激活。Penfield等人最早提出了“input switch”的語言機制,該機制是指語言轉換中雙語者能夠有效地抑制非目標語言的激活,從而有選擇性的通達目標語言的詞匯。即當遇到語言轉換情境時,進行中的任務的語言立即關閉,而需要使用的另一種語言的通路會自動打開,語言理解可看成一個自動化加工的過程[7]。Scarborough等人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他們讓西班牙語—英語雙語被試接受包含西班牙語、英語和非詞的混合任務,在研究中要求被試判斷目標詞是否是真詞,其他詞都按否鍵,結果發現跟目標語言相比,非目標語言單詞反應時間上沒有詞頻效應,非目標語言單詞拒絕時間和非詞一樣快。由此他們認為,雙語被試能夠有效地抑制非目標語言的激活[8]。Rodriguez-Fornells等人使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觀點,研究使用了西班牙語單語被試和西班牙語—加泰羅尼亞語雙語被試,實驗任務是讓被試判斷屏幕上出現的西班牙語單詞的第一個字母是元音還是輔音,用左右手快速按鍵。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兩組被試來說,目標語言(西班牙語)的單詞出現了詞頻效應,這種詞頻效應主要表現在N400的波幅上。值得注意的是,兩組被試都沒有表現出非目標語言(加泰羅尼亞語)的詞頻效應,研究者據此認為非目標語言的語義沒有通達[9]。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雙語者不能有選擇性地通達兩種語言的詞匯,使用目標語言時,不能有效的抑制非目標語言,非目標語言會激活。Dijkstra等人提出了雙語詞匯識別BIA(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模型,該模型認為雙語詞匯識別是完全的非選擇性的,使用一種語言時需要對兩種共同激活的語言進行平行的詞匯搜索,兩種語言的詞庫會自動激活,只是在任務中目標語言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激活[10]。Moreno等人選擇了母語為英語、二語為西班牙語的被試參加了一項ERP實驗,實驗要求被試閱讀英語句子(如:He put a clean sheet on the_),句末詞設置了三種條件:(1)最符合預期的英文單詞,如bed;(2)最符合預期的英文單詞的同義詞,如mattress;(3)最符合預期的英文單詞的西班牙語翻譯對等詞,如cama。根據已有的研究,出現的單詞與預期背離越大時,N400的波幅就會越大?;谶@一理論前提,若雙語者完全不激活西班牙語cama這個單詞,那么條件(3)則會引起最大的N400波幅,但結果并非如此。Moreno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加工一種語言時,另一種語言也相應的激活[11]。Martin等人采用詞長判斷任務,要求威爾士—英語熟練雙語者只對目標語言做反應,而忽略非目標語言,結果發現,雖然要求被試忽略非目標語言但其仍對目標語言產生了啟動效應(相關條件下N400波幅小于不相關條件),由此他們認為非目標語言會進行自動化的語義激活,支持了BIA模型[12]。

仔細分析先前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范式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在語言理解轉換過程中非目標語言是否激活這一核心問題上還未達成一致,甚至有些研究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Scarborough等人和Rodriguez-Fornells等人都認為語言理解轉換中非目標語言的語義沒有激活,但是他們僅讓被試完成詞匯判斷任務,即讓被試判斷目標語言單詞第一個字母是元音還是輔音,這種任務只需在詞匯層面上對單詞進行加工,并不涉及語義層面的加工。所以這一結果很可能是他們的實驗任務造成的。另外,他們根據非目標語言的詞頻高低對語言加工沒有影響來說明非目標語言的語義沒有激活也不夠妥當。詞頻并不是反映概念加工的一個敏感指標,他們的研究結果有待于使用更敏感的指標進一步驗證。

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語言理解轉換現象,普遍需要雙語者在概念層面上進行語言加工,但先前的多數語言理解轉換研究使用的都是詞匯判斷任務,那么,概念判斷任務下雙語者在語言理解轉換中如何加工非目標語言?概念判斷任務下雙語者語言理解轉換中非目標語言的加工機制跟詞匯判斷任務下雙語者語言理解轉換中非目標語言的加工機制有何不同,這些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另外,先前關于語言理解轉換的研究多集中于拼音文字,雙語被試的兩種語言也都屬于拼音文字系統。而中文是表義文字,在正字法規則上與拼音文字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先前關于語言理解轉換的有關研究成果是否適用于中英雙語者,這一問題也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準備在改進Scarborough等人和Rodriguez-Fornells等人的研究的基礎上,使用概念判斷任務,讓中—英雙語者對目標語言的單詞是否是生物詞進行判斷,生物詞判斷為“是”,非生物詞和非目標語言的單詞全部判斷為“否”,通過分析非目標語言生物詞和非生物詞反應時和正確率的差異,對雙語者語言理解轉換中非目標語言的詞匯通達機制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本研究的實驗邏輯是:如果被試非目標語言的語義層面有激活,拒絕非目標語言的生物詞要比拒絕非目標語言非生物詞需要更多的加工,這樣非目標語言中生物詞的反應時要長于非生物詞的反應時,或非目標語言中生物詞的正確率低于非生物詞的正確率,或者兩種情況都出現;如果被試非目標語言的語義層面沒有激活,那么非目標語言中生物詞的反應時和正確率跟非生物詞的反應時和正確率應該沒有顯著差異。本研究包括兩個實驗。

二、實驗1

(一)研究目的

探討概念判斷任務下目標語言為英文非目標語言為中文時中英雙語者非目標語言的詞匯通達機制。

(二)研究方法

1.被試。華南師范大學非外語專業學生30名,英語已過四級。所有被試均裸眼或矯正視力正常,母語為漢語,開始接觸英語年齡為11-13歲,年齡在20-22歲之間。參加實驗后有一定的報酬。

2.實驗設計。本實驗為單因素被試內設計,自變量是非目標語言中文單字詞的類型,包括生物詞和非生物詞兩個水平。因變量是被試對非目標語言中文單字詞的反應時和正確率。

3.實驗材料與程序。正式實驗材料包括中文生物詞、中文非生物詞、英文生物詞、英文非生物詞各32個,中英文詞都不是翻譯對等詞,其中中文詞均為單字詞。請58名華南師范大學大學生(不參加正式實驗,中文、英文熟練程度和被試相當)用7點量表對這四類材料做熟悉度評定,最熟悉的詞評定為7,最不熟悉的詞評定為1。結果表明,中文生物詞平均熟悉度為6.86,中文非生物詞平均熟悉度為6.86,兩者差異不顯著,t=0.13,p > 0.05;英文生物詞平均熟悉度為6.81,英文非生物詞平均熟悉度為 6.79,兩者差異也不顯著,t=0.66,p > 0.05。另外,統計了中文詞的筆劃數和英文詞的詞長,結果表明,中文生物詞平均筆劃數為8.54,中文非生物詞平均筆劃數為9.03,兩者差異不顯著,t=0.64,p >0.05;英文生物詞平均字母數為 4.79,英文非生物詞平均字母數為4.74,兩者差異也不顯著,t=0.18,p >0.05。

實驗在計算機上進行,實驗程序采用 E -Prime軟件編制。屏幕上一次只呈現一個詞。每個詞呈現之前,屏幕上先呈現一串“*”號,持續500ms。緊接著呈現單詞,要求被試判斷呈現的英文單詞是否為生物或者生物體的一部分,是生物詞則按“是”鍵,不是生物詞則按“否”鍵,中文詞全部按“否”鍵,計算機自動記錄被試的反應時和正確率。被試回答錯誤時,屏幕上會呈現“錯誤”一詞,持續1 000 ms后自動消失。實驗開始前讓被試將左手食指放在“F”鍵(貼有標簽“是”)上,將右手食指放在“J”鍵(貼有標簽“否”)上,指導被試仔細看每一個詞,并告訴被試他們的反應時將被記錄,要求他們盡快做出判斷。整個實驗大約需要10分鐘完成。正式實驗前有12個詞的練習。

(三)結果與分析

統計時刪除3名總正確率低于80%的被試,最后統計的平均反應時和正確率見表1。

表1 被試對非目標中文生物詞和非生物詞判斷的平均反應時和正確率

統計結果表明,非目標語言中文生物詞的反應時長于非生物詞的反應時,差異達到邊緣顯著水平,t(26)=1.97,p=0.06;而非目標語言中文生物詞的正確率顯著低于非生物詞的正確率,t(26)=2.42,p=0.02。實驗1反應時和正確率的統計結果說明,中英雙語者在完成概念判斷任務的語言理解轉換中,其作為非目標語言的中文詞的語義得到自動激活。

三、實驗2

(一)研究目的

探討概念判斷任務下目標語言為中文非目標語言為英文時中英雙語者非目標語言的詞匯通達機制。

(二)研究方法

1.被試。華南師范大學非外語專業學生31名,英語已過四級。所有被試均裸眼或矯正視力正常,母語為漢語,開始接觸英語年齡為11-13歲,年齡在20-22歲之間。參加實驗后有一定的報酬。他們均未參加前面的實驗。

2.實驗設計。本實驗為單因素被試內設計,自變量是非目標語言英文單詞的類型,包括生物詞和非生物詞兩個水平。因變量是被試對非目標語言英文單詞判斷的反應時和正確率。

3.實驗材料與程序。同實驗1。本實驗的目標語言是中文,非目標語言是英文。

(三)結果與分析

所有被試總正確率都高于80%,因此沒有刪除任何被試。最后統計的平均反應時和正確率見表2。

表2 被試對非目標英文生物詞和非生物詞判斷的平均反應時和正確率

統計結果表明,非目標語言英文生物詞的反應時長于非生物詞的反應時,差異達到邊緣顯著水平,t(30)=1.874,p=0.07;非目標語言英文生物詞的正確率顯著低于非生物詞的正確率,t(26)=2.42,p=0.02。實驗2反應時和正確率的統計結果說明,中英雙語者在完成概念判斷任務的語言理解轉換中,其作為非目標語言的英文詞的語義得到自動激活。

四、討 論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加深,第二語言的學習成為學習者和研究者都非常重視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對雙語者來說,一種普遍發生的現象就是語言轉換,即雙語者能夠靈活地從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關于語言轉換中的詞匯通達機制,目前研究者在語言產生領域,做了比較多的探討,但在語言理解領域,探討得不多,并且爭議較大。

在語言理解轉換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Rodriguez-Fornells等人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9]。在研究中,Rodriguez-Fornells等人使用詞匯判斷任務,讓雙語被試判斷目標語言單詞第一個字母是元音還是輔音,實驗結果顯示非目標語言沒有表現出詞頻效應,由此他們認為雙語者非目標語言的語義沒有激活。在Rodriguez-Fornells等人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使用概念判斷任務,讓中英雙語被試判斷目標語言單詞是不是生物詞,最后比較被試在非目標語言生物詞和非生物詞反應時和正確率上的差異,由此進一步探討語言理解轉換中非目標語言的詞匯通達機制。在實驗1中,目標語言為英文,非目標語言為中文,結果發現中英雙語被試非目標語言中文的語義自動激活。在實驗2中,目標語言為中文,非目標語言為英文,結果發現中英雙語被試非目標語言英文的語義也自動激活。

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語言理解轉換現象,普遍需要雙語者在概念層面上進行語言加工,概念判斷任務跟現實生活中的語言轉換更為相似,使用概念判斷任務對于現實生活中語言理解轉換現象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先前的多數研究使用的被試都屬于拼音文字系統的雙語者,研究者使用的都是詞匯判斷任務,結果發現語言理解轉換中非目標語言的語義沒有激活。本研究使用中英雙語者進行概念判斷任務,結果發現語言理解轉換中非目標語言的語義有激活,由此可以推測,實驗任務應該是影響語言轉換中非目標語言詞匯通達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量雙語研究表明,雙語語言的加工機制與第二語言獲得年齡和熟練程度有關[13]。第二語言獲得越早,大腦結構就與單語使用者的腦結構越相似,第二語言語音就越接近母語使用者。但是,有些研究表明大腦中語言表征更多依賴的是語言的熟練程度,而不是獲得的年齡。McElree等人用移居英國、母語為俄語的三類雙語者進行了語言熟練程度對語義加工的影響的考察,10名被試英語和俄語熟練程度相當,9名被試母語為優勢語,7名被試英語為優勢語。結果發現,第一種類型的被試提取俄語和英語語義的速度相同,而后兩種被試加工優勢語的語義速度明顯快于加工劣勢語語義的速度[14]。McElree等人認為,語言的熟練程度影響語義提取的時間進程,對不熟練的第二語言,被試會以第一語言為中介提取第二語言的語義信息,加工速度相對慢。若第二語言達到一定水平,第二語言與語義之間的連結會加強,從而可直接提取語義信息。

對于本研究中的中英雙語被試,他們都是初中時開始學習英語的(年齡為11-13歲),但是,他們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差異很大,母語中文的熟練程度遠遠高于二語英文的熟練程度。實驗結果發現,不管非目標語言是絕對熟練的中文,還是相對不熟練的英文,在概念判斷任務下的語言理解轉換中,其語義信息都得到了自動激活。也就是說,本研究中,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并沒有對非目標語言的激活狀況產生顯著影響。仔細分析本研究中的實驗材料,我們發現本研究中的英文單詞和中文單字詞的熟悉度評定都在6.50以上(7級評定),都是被試很熟悉的詞,兩者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在實驗結果上也就沒有表現出差異。我們推測,如果被試非目標語言單詞的熟悉程度較低,那么在語言理解轉換中它們就可能不會自動激活。當然,這個推測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驗證。

五、結 論

本研究使用生物決定任務探討了中英雙語者語言理解轉換中非目標語言的詞匯通達,研究結果初步表明,在概念任務下,不管非目標語言是中文還是英文,其語義信息都會自動激活。

附錄:實驗材料

[1]J.Abutalebi,D.Green.Bilingual language production:The neurocognition of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and control.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07,20:242-275.

[2]A.Colome.Lexical activation in bilinguals-speech production:Language-specific or language-independent?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1,45:721-736.

[3]L.Li,L.Mo,R.M.Wang,X.Y.Luo,Z.Chen.Evidence for long-term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in low fluency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9,12:13-21.

[4]E.Orfanidou,P.Sumner.Language switching and the effects of orthographic specificity and response repetition.Memory& Cognition,2005,33:355-369.

[5]A.Rodriguez-Fornells,A.Van Derlugt,M.Rotte,B.Brittil,H-J.Heinze,T.F.Munte.Second Language Interferes with Word Production in Fluent Bilinguals:Brain Potential and Functional Imaging Evidence.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5,17:422-433.

[6]K.Chauncey,J.Grainger,P.J.Holcomb.Code-switching effects in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A masked priming study with event-related potentials.Brain and language,2008,105:161-174.

[7]W.Penfield,L.Roberts.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9.

[8]D.Scarborough,L.Gerard,C.Cortese.Independence of lexical access in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84,23:84-99.

[9]A.Rodriguez-Fornells,M.Rotte,H-J.Heinze,T.Nosselt,T.F.Munte.Brain potential and functional MRI evidence for how to handle two languages with one brain.Nature,2002,415:1026-1029.

[10]T.Dijkstra,W.J.B.Van Heuven.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system:From identification to decision.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2,5:175-197.

[11]E.M.Moreno,K.D.Federmeier,M.Kutas.Switching languages,switching palabras(words):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code switching.Brain and Language,2002,80:188-207.

[12]C.D.Martin,B.Dering,E.M.Thomas,G.Thierry.Brain potentials reveal semantic priming in both the‘active’and the‘non-attended’language of early bilinguals.Neuroimage,2009,47:326-3334.

[13]R.Zeelenberg,D.Peche.Evidence for long-term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in conceptual implicit memory task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3,49:80-94.

[14]B.McElree,G.X.Jia,A.Litvak.The time course of conceptual processing in three bilingual population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0,42:229-254.

猜你喜歡
目標語言正確率雙語
門診分診服務態度與正確率對護患關系的影響
中國大學生對越南語虛詞的誤用
教材插圖在英語課堂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及實例探討
生意
品管圈活動在提高介入手術安全核查正確率中的應用
生意
快樂雙語
快樂雙語
快樂雙語
多媒體英語學習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