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探究高職生個體幸福感

2014-02-12 16:30李曉榮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年12期
關鍵詞:積極情緒高職生幸福感

李曉榮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積極、正面的取向,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研究心理,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充分挖掘個體潛在的、固有的力量,意在促進個人的健康幸福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使個體擁有充足的幸福感體驗。高職生作為特殊群體,因高考成績的不如意、與周遭同學的相互比較、父母親友的失望等因素極易造成其產生挫折感、自卑感,但同時心底又有強烈的被尊重的需要,需要在逆境中積極地、全力地追尋個體的幸福感。因此,論文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對高職生個體幸福感的追尋進行探究,以求將高職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心理健康,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勇于追求幸福的新一代生力軍。

一、積極心理學探源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自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興起以來受到廣泛關注,其代表人物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謝爾頓(Kennon M.Sheldon)和勞拉金(Laura King)。短短幾年時間內,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涉足于該領域,從美國傳播至加拿大、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地,成為響應時代感召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視角不同,傳統心理學只關注部分問題人的負面情緒和負面行為的研究取向,而積極心理學重點關注的是人類積極、正面、具有正能量的品質。具體而言,過去的心理學主要是以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為中心,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人類的心理問題,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幻覺、狂躁、抑郁、焦慮等。這種以消極取向的心理學模式過多地關注人類的負面情緒和負面行為,缺乏對人類積極品質的追求和探討,由此造成心理學知識體系上的漏洞,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和應用。在此情況下,積極心理學應運而生,主張突破傳統心理學只關注部分問題人的負面情緒和負面行為的研究取向,認為心理學應該轉換為以積極的價值觀研究人類正面的、積極的心理特點的新型科學,應該注重人類自身所擁有的潛能、力量的發掘,應是關于工作、教育、愛、成長和娛樂的科學,應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逐漸形成三個層面的研究內容。在主觀層面上,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在個體層面上,研究積極的人格特質,包括興趣、創造性、堅持性、公正、感激、希望等;在集體層面上,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等。

二、提升高職生個體幸福感的必要性

幸福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體驗和生命價值的終極追求,當個體的各種需要均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幸福感。對于高職生而言,影響幸福感形成的要素來自于多方面,既包括社會、學校、家庭,也包括自身的性格、價值觀以及對未來的期許。提升高職生個體幸福感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升高職生個體幸福感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和貢獻,高職生亦不例外?,F今社會犯罪率的不斷上升,不安定因素的逐漸增多,均可追根溯源至個體幸福感的缺失。當個體對未來心灰意冷,不斷遭到來自周遭環境的鄙視和嘲諷,不能從親朋好友處得到安慰和鼓勵時,必然會影響幸福感的構建,進而做出反社會的行為,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當高職生尚處于學校這一相對穩定的環境時,我們教育工作者就應抓住這一契機,從根源處積極塑造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與人格,使得他們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提升高職生個體幸福感有利于學校良好學風的形成

學生是學校這個機體的重要組成細胞,只有細胞良性發展,機體才能正常運轉;只有學生幸福感得到提升和加強,學校才能形成良好學風。依前所述,高職生因高考成績的不如意、與周遭同學的相互比較、父母親友的失望等因素極易造成其產生挫折感、自卑感,與幸福感形成的目標背道而馳。但從另一角度來說,他們思維活躍,活潑向上,樂于參加課外活動,從中可以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幸福感自然而然形成。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勢必使得整個學校顯得生機盎然,充滿朝氣,良好學風順勢形成。

(三)提升高職生個體幸福感有利于整個家庭的安定團結

現階段的高職生均為90后,獨生子女一代,整個家庭的核心,他們的幸福感直接關系到整個家庭的安定團結。以往關于學生和家長的關系研究均側重于家庭的教育氛圍、父母的教養方式等對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但事實上,只有學生真正從主觀上達到提升幸福感的目標,才能使父母心情暢順,教育方式更為民主,教育氛圍更為融洽。

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提升高職生個體幸福感的途徑

積極心理學是幸??茖W的主干學科和基礎學科,因此,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個體幸福感進行探究渾然天成,可以增強教育的實效性。論文主要選取高職生這一群體進行探究,強調教育者關注學生積極品質的重要性。筆者認為,通過營造積極的軟硬件育人環境,引導學生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讓積極心態成為大學生的主導心理狀態;注重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并在積極人格特質形成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外在行為習慣。具體而言,教育工作者可從以下幾方面提升高職生個體幸福感:

(一)全面優化高職院校軟硬件教育環境

積極心理學在集體層面上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等,認為積極的國家制度、社會文化、家庭和學校教育環境對個體積極品質的形成意義重大。就當前我國的高職生個體幸福感的營造而言,高職院校軟硬件教學環境與其緊密相連。這就要求我們高職院校努力營造積極的育人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建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健全合理的制度,形成優良的校風學風,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心理健康宣傳月”“校園文化藝術節”等,使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潛移默化地認同社會主流文化。同時,要把積極心理學“人人都有積極的潛能,人人都是教育者”的理念滲透到高校各個學科課堂,滲透到學生社會實踐乃至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積極整合利用院校軟硬件的各種教育因素,拓寬幸福感培養的陣地。

(二)運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積極心理學在工作方法上強調情感性,關注工作對象的內心需求。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應借鑒積極心理學的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將教育性與情感性相結合,將社會、學校、教師對學生的要求與他們的內心需求相結合,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升個人幸福感,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除此之外,在當前拜金思潮、物質至上思想的影響下,很多高職生對幸福的定義和理解已經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將教育性和情感性相結合的同時,向他們闡述、滲透正確的幸福觀,保證其身心健康發展。

(三)注重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

馬丁·塞利格曼認為,使個體不斷感受到積極情緒體驗,發展個體的積極人格力量和美德是積極干預的主要內容,加之積極情緒體驗的增進是個體積極人格品質形成的強大助推力。因此,高職生個體幸福感的培養應將工作重心置于增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塑造積極的人格力量。教育者可以依據意識與活動相關聯的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知行的轉化,通過體驗快樂、幸福、成功等積極情緒,在實踐中掌握自我認知、評價、管理的方法,把外在的理論觀點、行為規范內化為個人意識信念,在個人意識信念的支配下形成穩定的外在行為習慣。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提升高職生個體幸福感,就是讓他們不斷體會積極情緒情感,不斷領悟和成長,不斷自我肯定,從而保證其發展和人格完善的過程。

(四)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積極心理學提倡用開放、欣賞的眼光看待人類的積極力量,高揚人的存在和人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主張恢復心理學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并生活幸福的使命,體現了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博愛和人性。對高職生而言,入學時本身分數門檻較低,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吸收能力有限,課堂上知識的學習很容易讓他們產生挫敗感,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與此相反,他們思維活躍,精力充沛,與坐在教室被動地接受知識相比較,他們更樂意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希望能從眾人艷羨的目光中、熱烈的掌聲中肯定自己,使自信心得到滿足。根據高職生這一心理特點,教育者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囿于僅僅依據學習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判,更應該對學生素質進行綜合考量,把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的表現也納入學生考核的范圍,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重拾自信。

總之,高職生個體意識幸福感的提升關乎個人、學校、家庭乃至社會,對個人的健康向上、學校工作的穩定有序運行、家庭的和諧美滿以及社會的長治久安均有長遠意義。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探究高職生個體幸福感,可以從多方面、多維度挖掘個體固有的、潛在的力量,可以讓教育工作者以積極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使得學生有機會在當前生存環境較為嚴峻的情況下依然保有強烈的幸福感。

[1]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梁寧建.當代心理學理論與重要實驗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張立.大學生幸福感教育的積極心理學解析[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5).

[4]胡慧.運用積極心理學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猜你喜歡
積極情緒高職生幸福感
高職生生涯適應力與求職主動性關系實證研究
中小學生積極情緒現狀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積極情緒助力更好記憶
試論積極情緒對中學生的創新力的影響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變我們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讓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
如何引導高職生理解《三國演義》中的英雄情懷
基于自律的當代高職生自我教育探析
幸福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