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014-02-12 16:30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年12期
關鍵詞:就業指導畢業生辦學

邱 峰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已有30多年,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教育理念、辦學機制等諸多方面對學生培養產生了深遠影響,培養的學生具有國際化復合型的人才特征,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形式。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的實現,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27萬人,畢業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因此加強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就業工作研究,系統全面地開展就業指導,能夠更好地實現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促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

一、當前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培養的大學生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會認可度低,就業難度更大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培養的學生一般具有本科學籍,培養合格畢業能夠拿到我國教育部門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同時可以拿到合作外方院校所頒發的文憑。由于國內企業對國外文憑缺乏感性認識,對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的綜合能力不能給予肯定。加之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尚處在創辦初期,沒有形成社會認可的品牌效應,生源往往通過征求平行志愿和降分等方式完成,質量難以保證,社會認可度低,就業難度更大。

2.專業知識薄弱,國內升學壓力大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中為了增強學生后期出國學習的適應,學校會開設大量的語言類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外語水平。學生在語言類課程學習上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中外合作辦學在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中相比國內同專業的課程設置有些距離,外方的專業基礎知識要求相對較低,教學更注重實用性,對理論要求相對較低。這種培養模式導致了中外合作培養的學生專業知識薄弱,參加國內研究生考試在數學和專業等基礎課程方面沒有競爭優勢,這一瓶頸將影響其在國內繼續深造。

3.學生素質參差不起,就業去向多樣化

在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招生中,學生的分數往往是本科二批的尾巴,他們的學習能力相對正常的普通本科有些差距。由于家庭條件優越(中外合作辦學學費較高),他們性格張揚,情商不高,對家庭的依賴心理強,做事情往往虎頭蛇尾,有時自控能力不強往往忽視學業,綜合這些情況學生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但盡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學生就業也呈現多樣化,他們對就業茫然,由于家庭經濟基礎較好,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和人脈較多,往往就業目標難以確定而且變化較快,給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帶來了困難。他們的就業選擇去向往往有以下選擇:國外深造、國外工作、國內升學和國內工作,在國內工作中可以分為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和選調生,應聘國有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和國外企業駐華機構等。

二、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培養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中外合作辦學培養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中的學生原因

1.就業觀念陳舊,就業思想復雜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就業觀念陳舊、就業思想復雜。他們往往受家庭的影響具有“干部意識”和“白領情愫”,認為自己讀了十幾年的書,應該找個輕松體面的工作,就業講究工作單位、工作待遇和工作環境,不愿意到基層、到一線企業去工作。另外在中外合作辦學教育中淡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塑造,導致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缺失。陳舊的就業觀念和復雜的就業思想是就業指導乏力的根源。

2.就業能力有限,就業意志品質薄弱

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他們綜合就業能力不高,觀察視野狹窄,有時很難全面地看問題。在實踐能力上,動手能力差,整合能力比較死板。他們在工作中表現為好高騖遠,小事情做不好,大事情不會做,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做不好,工作紀律約束不強,作風散漫。這些體現了學生就業能力有限,就業意志品質薄弱,影響了學生的就業選擇。

3.創新意識淡薄,就業指導需求弱化

在當前復雜的就業環境中,只有創新意識的增強才能行之有效地解決當前的就業問題。但是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創新意識淡漠,具體表現在:一是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往往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沒有大刀闊斧的創新精神,缺乏發散性思維;二是過分依賴家庭及人脈關系,就業往往是“等靠要”,很少考慮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就業崗位,這就滋生了懶惰的惡習,直接導致就業指導需求的弱化。長此以往,他們很難把握創業的機遇,實際上他們是國際化的人才應成為創業的主力軍。

(二)中外合作辦學培養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中的學校原因

1.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衡

中外合作辦學有時存在盲目性,專業設置沒有和市場需求有效對接,存在教育與市場需求的結構化失衡,培養的國際化復合型畢業生沒有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造成了畢業生就業困難。在辦學中往往從辦學成本的角度出發,開發的合作項目為經濟管理類、人文社科類等項目,這些項目辦學成本低,師資要求不高且容易獲得,培養的學生并非社會所緊缺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

2.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不完善,就業指導內容陳舊

中外合作辦學就業服務指導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中方與外方辦學機構、企業、學生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至今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不是很完善,就業指導內容陳舊,沒有形成符合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人才培養就業服務體系。外方學校在學生培養中就業指導方面參與甚少,導致學生在國外就業水土不服,國內就業競爭力有限。當前就業指導服務方式單一,僅“照本宣科”式的開展就業指導課程的傳授,無法滿足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個性化就業指導需求。就業指導師資缺乏專業服務,沒有引入國外先進就業指導理念,很難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型人才,指導教師往往是學生工作管理人員,他們缺乏有關的專業背景和實踐就業指導工作能力。

(三)中外合作辦學培養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中的社會原因

1.社會整體就業環境壓力大

1999年以來的高校擴招帶來了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一個個“萬人大學”拔地而起,一個個“大學城”應運而生,2014年畢業生數量達到727萬,這15年間的畢業生數量漲幅達到近七倍。擴招帶來了勞動力市場高端人才的供大于求,畢業生就業陷入困境。在社會大學生整體就業壓力大環境下,中外合作辦學培養的畢業生也深在其中。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既無學術優勢又無技能優勢,因此就業困難較大。

2.社會“門第歧視”思想嚴重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面對傳統類型的大學生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不占有任何優勢,加之現在很多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招聘只招收“985”和“211”本科院校的大學生,這樣導致很多匹配的工作崗位與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失之交臂。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生“門第”“出生”要求使得他們遭遇就業“歧視”。

三、提升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培養的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

(一)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為就業提供思想保障

中外合作辦學的本質是通過借鑒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和優秀科學技術培養我國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外方的社會制度、宗教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和我國不相同,同時大學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發展的重要階段,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因此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需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就業提供思想保障。教育引導學生將自身與社會、民族的發展緊密結合,不要過分追求個人物質享受,要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要追求精神上的獲得,注重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度,要將自身發展融入時代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振興中,最終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一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程作用。通過在中外合作學生中開展各類講座和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真諦;通過各類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創新發揮新媒體等媒介平臺功能。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興事物較快,在4G時代的今天應充分應用新媒體技術開展豐富多彩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學生在寓教于樂中自覺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二)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創業意識的培養,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活潑,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在一些問題處理上有獨到的見解。因此針對學生特點積極引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在平時的教育、管理和服務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我探索,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引入國外合作學校的創業教育和職業發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創新創業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解決學生在國內外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強化抗挫折能力,提升誠信意識,最終能夠很快融入國外復雜的學習生活環境。通過培養不僅能讓學生適應國外學習生活,而且還能夠增強他們應對復雜的國內外的就業環境,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

(三)確立全程立體化就業指導理念,服務學生個性化職業指導需求

根據中外辦學近幾年畢業生流向為國外深造、國外就業、國內升學和國內就業等特點,加之就業的目標確定晚且隨意變動性大等因素,必須在大學全過程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和就業輔導,及時建立學生就業目標并根據每位學生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指導方案。針對國內升學目標的同學進行國內考研政策指導,根據其需求和教務部門協商加開數學等專業基礎課程;對準備出國深造的同學,邀請留學機構、成功獲得國外大學入學資格同學和海外留學回國校友為他們就海外大學申請、語言水平測試和國外大學學習準備及適應等進行指導提前準備;對準備在國內外企業就業的同學邀請國內外企業人事高管和成功就業校友結合實際做具體就業指導。在就業指導中改變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存在著的“開始不著急,后面來不及,最后團團轉”狀態,及時把握學生就業的思想變化,有計劃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指導,將職業規劃前移至學生進校之時,通過各類數據化的量表測試如SDS(自我定向探索量表)、HVPI(霍蘭德職業愛好量表)和WVI(賽普爾工作觀量表)等幫助學生充分自我認知,自我實踐,最終達到自我價值實現的目標。注重加強國際化視野的就業與職業規劃指導隊伍建設,組織合作辦學就業指導教師赴國外合作大學考察,學習外方就業指導先進經驗;進入國際化公司人力資源公司實習,提高他們對中外合作學生企業就業針對性指導。加強課程中植入可雇傭性訓練,可雇傭性訓練就是指大學畢業生獲得最初就業、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得新職業的可能性。在課程中融入可雇傭性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滿足學生個性化職業指導需求。

(四)聯合外方學校共同建立境內外實習實踐就業基地,提升實踐能力

較好的實踐能力是跨國公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學校要和外方辦學機構利用各種關系在境內外建立實習基地。充分利用寒暑假和課程實習階段將學生派往境內外的實習基地,從事管理實習生崗位實習,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書本學習的知識,增強學生對未來工作環境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要加強改革,建立合理的實習實訓體系,將實踐轉移到企業,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一屆屆畢業生在合作單位留下的良好實踐能力能夠帶動企業對學生實踐能力提高的積極性,達到校企合作雙贏。

(五)加大宣傳形成良好的中外合作辦學就業的良好環境

由于中外合作辦學是在中國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當前的社會整體就業環境壓力大,社會人才消費存在著嚴重的“門第歧視”,因此需加大宣傳,形成良好的中外合作辦學就業的良好環境非常重要。中外合作辦學是國內高校和國外辦學機構進行聯合的雙贏合作形式,雖然中外辦學已30多年,但是其蓬勃發展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當前社會以及家長對中外辦學情況往往一知半解存在誤解,因此中外合作辦學須加強辦學成果的宣傳,以讓社會了解這種辦學模式具有優秀的國內外師資,培養學生具有國際化視野,畢業生成為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擴大其辦學影響力。與此同時中外合作辦學需積極參與社會各項建設特別是人才培養智力支持,逐步在社會上建立起良好的辦學形象,為中外合作辦學就業爭取廣闊的社會前景。

[1]孫慧敏等.中英合作辦學視野下畢業生就業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山東農業大學中英合作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為例[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6):157-160.

[2]牛嫻.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職業價值觀問題應用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1):117-118.

[3]劉慎軍.中美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比較研究[J].江蘇高教,2014(3):109-110.

猜你喜歡
就業指導畢業生辦學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案例教學法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初探——以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為例
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工作開展對策探討
傷心的畢業生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略談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性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