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2014-03-20 07:18馬天書
科技視界 2014年21期
關鍵詞:傳統媒體媒介受眾

馬天書

(渤海大學 文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1 手機媒體的特征

1.1 開啟全民媒體化時代

手機作為媒體,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社會的個體具有獨立自主的傳播權,從以往的群體接收信息轉變為差異化的個體接收,由單向的傳播變成互動傳播。同時在時間上,手機媒體擁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人們能夠在第一時間迅速獲得想要的訊息,并及時反饋和互動。這樣帶來了社會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意識的變化。個體思想活躍,能與其他個體自由評論探討事件,參與度空前提高,可以說手機媒體開啟了全民媒體化時代。

在傳統的大眾傳播中,“傳者”和“受者”是固定的傳受關系,前者主動進行傳播,后者被動接受,傳播著擁有壟斷地位。手機媒體打破了這種固定模式,使得獲得和傳播信息機會逐步向均衡方向發展的交互關系。近年來智能機逐漸發展,應用功能大大提升,除了基本的通信功能外,各種基于系統平臺的應用軟件層出不窮,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和參與各種信息。如今手機作為移動終端設備,涵蓋了包括手機即時通訊、手機社交、手機安全、手機支付、手機購物、手機出行、手機游戲、手機視頻在內的諸多應用。在3G4G 網絡的平臺下,手機上網速度更快,應用范圍更加廣泛,這同時也推動了高性能、高質量手機的制造。

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是人的延伸”。手機媒體證實了這句話的真實性。之前的媒介,包括報刊、廣播、電視,實際上是與人分離的,直到互聯網的出現才讓人感覺到獲取信息的自由,而手機更是能實現人與信息的無縫對接,讓人能有控制媒體的能力。人們依賴手機與外界溝通,若是有一天缺了它,必然會感到不習慣,如同摘掉了自身的器官一樣。

1.2 “媒介融合”下的手機媒體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傳播形態聚合”概念,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在功能上呈現出融合一體化趨勢,這種媒介融合主要針對的是傳統媒體范疇。其后,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納奇森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介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他強調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媒介之間的合作和聯盟。

手機媒體基于網絡平臺,融合進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其他媒介的信息。人們可以通過應用軟件閱讀報紙,瀏覽最新雜志,收聽各地廣播,同時也能實時收看電視和最新的電影,儼然就是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電腦。人們可以邊走路,邊和他人打電話,邊閱讀新聞,這是其他媒介難以達到的,人和機器獲得解放,使手機成為信息傳播最方便快捷的媒介。

融合了多種媒介的手機媒體,究其意義,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手機一體化的功能使得人們出行只用帶手機就可以了,可以照相、攝像、錄音、記筆記、上網查閱新聞、看電影電視,多種功能能充分滿足人們生活娛樂的正常需要,這也是手機媒體近些年迅速發展壯大的原因,可以這么說之前從未有哪種媒介如同手機媒介一樣發展如此之快,應用如此之廣的。有人大膽預測,手機媒體將擊敗其他媒體,其他媒體會逐步消亡。這種擔心大概是不會發生的,但我們卻不得不不承認“移動改變生活”,人們已經離不開手機了。

2 手機媒體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優勢

2.1 信息傳播方式的自由化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人們對信息獲取方式有了巨大改變,對信息的需求也遠遠超過以往,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已是人們的生活常態,但因為硬件過于龐大,無論是臺式電腦還是筆記本,都無法完成隨時隨地對信息進行獲取與處理的需求。而3G 手機媒體的出現,將這一問題完美解決,并依靠手機自身的攝像、文字錄入功能,使用戶能對任何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以E-mail、微博、網站等方式實現信息共享,及時掌握信息動態,自由表達意見建議,參與到國家和政府工作當中。

2.2 傳播功能的全面性

手機因為便攜性和信息化,使其具有往多功能全方位方向拓展的可能,在當前已有手機掃描條碼的使用,只要在有條碼的物品或地方,用手機掃一掃,即可連上產品網頁,對其信息進行瀏覽,實現了解、購買的需求。另外還有手機錢包、手機證件等功能,前者通過在手機中植入特定芯片,將銀行賬戶與芯片進行同步綁定,讓用戶在購買商品付款時,把手機一刷,即可完成支付功能;后者通過將身份證、學生證、駕駛證等證件信息編碼錄入手機中,實現手機證件功能,省去忘記攜帶證件的后顧之憂。

2.3 界面溝通的互動性強

與傳統媒體相比,手機媒體最大特色便是具有良好互動性。傳統媒體雖也有交流溝通,但往往具有滯后性和不充分性,而手機媒體因為3G4G 等強大技術支持和更低的技術門檻,只需接入無線信號,不用網線連接,即可實現集多種媒體于一身,在線對新聞消息、突發事件及電視電影等發表評論,與相關人員實時進行溝通交流,極大提高用戶參與度和反饋效果。

3 手機媒體新聞傳播的創新策略

3.1 打造語言風格審美新范式

當前,由于傳統媒體對傳播報道形式還較為單一,未能全方位調動起受眾參與其中的積極性。手機媒體作為新媒體形態的一種,更應充分適應新媒體時代背景,構建符合人們審美心理范式的多重有效宣傳渠道。

3.2 融入當前流行的“微元素”

以往,傳統媒體在報道新聞時,行文大都篇幅冗長、文風平淡。而今,各種“微元素”廣泛流行于新媒體網絡平臺,具有碎片化、數字化、個性化等特性。在手機媒體方面,“微元素”的流行受到廣大年輕人的追捧。從具體方面來看,“微元素”可以是單幅圖片(包括攝影圖片或漫畫圖片、動態圖片)、單個音視頻等等。

當前,無論是在手機微博平臺,還是手機音樂、手機報等平臺,皆可支持圖片、視音頻鏈接。以手機微博平臺的圖片博文為例,無需過多修飾,僅是一張與眾不同的圖片,配上少許解釋性文字,就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各方關注。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報道,“裁剪”為更適應當前受眾喜愛的“微文本”,更容易吸引廣大受眾的持續關注。

3.3 增強受眾的互動交流和反饋

借助手機媒體,提升新聞傳播的高效宣傳,還需做到增強手機媒體和受眾的互動交流。尤其還需開展調研受眾對手機媒體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反饋的調查。如此,有利于手機媒體在今后進一步宣傳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時,滿足受眾媒介內容期待和需求。具體開展措施,如在手機報板塊中增添“讀者留言”互動板塊,增大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交流。

[1]丁士,真才基.應對手機媒體的挑戰[J].理論前沿,2013(01).

[2]別林娟.手機報現狀及發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2.

[3]黃展.手機媒體的影響力[J].商場現代化,2012(24).

猜你喜歡
傳統媒體媒介受眾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統媒體為什么要包裝自己的“網紅”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傳統媒體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突圍
五問傳統媒體:你以為熬過寒冬就是春天嗎?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