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祥林嫂死因新論

2014-03-20 20:58汲安慶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13期
關鍵詞:柳媽祥林嫂魯迅

汲安慶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州350007)

一、眾說紛紜的“死因”

祥林嫂因何而死,一直眾說紛紜。

《祝?!分?,那位魯四老爺家的短工用不可置疑的口吻說:“還不是窮死的?”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祥林嫂被魯四老爺家解雇,淪為乞丐,且饑寒交迫,完全有可能。但是,在死前的幾個月,這個四十上下的女人還“默默的跑街,掃地,洗菜,淘米”,很富有活力;和四嬸說捐門檻的事時,還“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即使是死前的頭一天,問“我”靈魂的有無時,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還“忽然發光了”。如此“陽氣”尚存,怎么突然就死了呢?再窮,討一口飯,特別是在各家各戶食物比較充沛的年關討一口飯,以維持生命機體的正常運轉,應該不難做到。所以,“窮死”一說只看到了表面,并未涉及根本的原因。

后世學者多套用毛澤東的理論,將祥林嫂的死因歸結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大“繩索”的束縛。魯四老爺代表政權,婆婆代表族權,地獄代表神權,祥林代表夫權,各種勢力交相壓迫,于是祥林嫂被“絞”死了。這種說法頗具權威,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盛行,至今還余威尚存。但細究起來,依然牽強,生硬,有些地方甚至還很荒謬。

魯四老爺雖然對祥林嫂沒什么好感,但也僅是“皺了皺眉”而已,還不是當著祥林嫂的面。是出言不遜了,罵祥林嫂是“謬種”,但這已經發生在祥林嫂死后。這種情況,按照孫紹振的說法,即使是1949年以后“鎮壓反革命”,或者“清理階級隊伍”,“無產階級專政的鐵拳頭”都拿他沒有辦法,因為這只是思想意識問題,不是人身侵犯。[1]106更何況,祥林嫂干活,魯四老爺付工錢,你情我愿,也談不上迫害。即使開除祥林嫂,也完全合理??偛荒馨尊B一個丟三落四,近乎失去勞動力的傭人,也不是開慈善機構,僅憑“皺了皺眉”就說人家束縛、壓迫、摧殘,還代表了“政權”,未免上綱上線得有些離譜。

象征族權的婆婆確實是壓迫了祥林嫂。采用暴力手段,強行將祥林嫂綁架,賣給賀老六為妻,凈賺八十千。除去替二兒子娶媳婦花財禮的費用,辦喜事的費用,還剩十多千。另外,祥林嫂做工所掙的一千七百五十文一股腦兒都被她獨吞。說她壓榨、欺凌、摧殘,不把祥林嫂當人看,一點都不為過。不過,她沒有將祥林嫂壓迫致死,反而意外地讓祥林嫂活得更滋潤了——與賀老六生了兒子,自己胖了,兒子也胖;上頭又沒有婆婆,丈夫有的是力氣,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用衛老婆子的話說是“交了好運了”。所以,“族權束縛說”也需要再推敲。

至于夫權的束縛,更是沒影的事了。小說中,沒有一句寫到祥林對妻子的壓迫——賀老六也沒有。不錯,夫死要守節,這委實是夫權的殘酷之處。祥林、賀老六沒壓迫,不代表夫權觀念沒壓迫,周圍持這種觀念的人所形成的社會環境沒壓迫。問題是,祥林嫂對這種所謂的“壓迫”不但沒有一絲一毫的怨言,反而是心甘情愿地認同,還誓死捍衛,把腦袋都撞出一個洞了,血流不止。僅憑這一點,“夫權束縛致死說”就會不攻自破!

“神權束縛說”其實也難以成立。因為小說中沒寫到一個神摧殘祥林嫂,倒是一個虛構的閻王讓祥林嫂深感恐懼——據說閻王會將她鋸為兩半,分給兩個死鬼男人,這個所謂的終極審判使祥林嫂的勞動力、記憶力迅速走向轟毀,并最終走向了死亡。為合理起見,最好說是“鬼權束縛”。

但這依然難以立足。因為這閻王不是自己找上門來摧殘祥林嫂的,而只是柳媽嘴中的虛擬鬼,祥林嫂的心中鬼,發揮了折磨效力。祥林嫂心理發酵得兇,那個虛擬的鬼(閻王)對她折磨得就越嚴重。但是,僅憑一個荒誕的念想,還張冠李戴,將罪名扣在虛無的神身上,也是說不過去的。

源于此,孫紹振的“觀念吃人說”顯得比較客觀——祥林嫂是被封建禮教觀念以及對女人和寡婦的成見與偏見吃掉的。她悲劇的特點是沒有兇手,是沒有劊子手的死亡,她是被一種觀念逼上死路的。[1]96錢理群先生與之同聲相應,將之歸因于“看客的麻木和殘酷”,“咀嚼鑒賞祥林嫂的痛苦”,成為“渣滓”后,立刻“厭煩和唾棄”,施以“又冷又尖”的笑,祥林嫂是“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的祭壇上的犧牲品”。[2]107這結論很類似于劉再復先生所說的“共犯結構”,是人處于社會關系結構之中成為“結構人質”[3]312的悲劇,是一種對個體生命的群體性獵殺,但又不是有意為之的硬性暴力,而只是一種無意而為,自然流露出的觀念、意識。這些論述與魯迅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還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似乎也是可以相通的。

與貼標簽式的“四權束縛說”比,“封建禮教觀念吃人說”,或者“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說”,開始關注到了祥林嫂的精神被虐殺現象,這在小說意蘊層的揭秘上,顯然是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因為偏重于外因的鞭撻,且不知不覺地將祥林嫂定位在恐懼而死,而忽略了更深層面的精神內因,從而也削弱了魯迅作品對存在思考的深度與力度。

試想,祥林嫂如果內心的能量足夠強大,這些觀念,或者說無主名意識,又怎能奈何得了她呢?且不說這鬼柳媽沒見過,祥林嫂沒見過,即使這個閻王真的存在,也完全可以和他理論一番嘛!嫁給兩個男人并非我的意思,我是想和第一個男人從一而終的,誰讓閻王老爺您派人把他的魂勾走了呢?嫁第二個男人,純屬婆婆的逼迫,要清算也只能把賬記到她頭上,跟我祥林嫂有什么關系呢?更何況,鋸成兩半,我就不是我了,怎么能陪伴兩個死鬼男人呢?如果閻王還是不聽,硬要鋸,那就享受吧,無端地可以擁有一分為二的法力,同時過上兩種生活,豈不快哉!如果作這樣的推想,祥林嫂就不會被成見、偏見所束縛,反而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反彈出更加強勁的生命活力??上龥]有!一聽到這個子虛烏有的說法,立刻惴惴不安,神情恍惚,結果自我折磨,自我恐嚇而亡。

如此,祥林嫂死于“自我折磨,自我恐嚇”的說法,似乎又可以成立了!誰讓她那么愚昧,那么膽小,那么死腦筋呢!

還有學者將祥林嫂的死因歸結為“滲透于魯鎮社會的儒、釋、道文化”,說在《祝?!防?,無論是魯四老爺書房里理學入門書(《近思錄》)與傳說中道教始祖陳摶老祖的朱拓“壽”字并存,還是歲末的祝福習俗與寡婦再嫁在陰間要遭分尸(人死以后,尸體或腐爛,或火化,還能分么?)酷刑的傳說,以及土地廟捐門檻尋替身的廟規,無不“賦予魯鎮一種帶有原始多神教意味且雜糅著儒、釋、道多種成分的混沌性質”,正是這些最終吞噬了祥林嫂的生命。[4]北京大學孔慶東也持此說:“儒釋道組成的禮教,到了民國后就退化了,禮教本來是個好東西,但好東西會耗散,能量散盡了之后就變成黑洞,就像天文學的黑洞一樣,變成壞東西,要吞噬人。我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講祥林嫂是如何被封建禮教的黑洞吞噬的?!保?]

這些說法更讓人摸不著北。祥林嫂的死與寡婦再嫁,在陰間要遭分尸酷刑的傳說有關,這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與《近思錄》有關,和陳摶老祖的“壽”字有聯系,還跟捐門檻尋替身有關,實在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事情?!督间洝芬粫饕劇翱最仒诽帯钡氖ト藲庀?,格物窮理,存養心性之道,是“養生”“養心”,而非“害生”“戮心”,怎么就沒來由地成了跨越時空的間接殺人犯了呢?祥林嫂倘若真的注意這方面的修煉,反而不會致死啊!陳摶老祖比較注重將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加以調和,寫一個“壽”字,寄托了長命百歲的美好愿望,祥林嫂如果受其影響,心存順其自然,或者“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念頭,也斷然不會輕易衰老,以致快速死去啊!如果相信門檻是自己的替身,可以躲過被鋸成兩半的厄運,更是可以心安理得地面對未來,活得極其淡定的啊!所以,“儒、釋、道文化吃人說”,或“禮教黑洞吞噬說”,依然給人有隔靴搔癢,無法命中要害的感覺。

耐人尋味的是,盡管上述說法各異,但是“祥林嫂對陰間被分尸的恐懼”,則成了各家闡釋祥林嫂死因,以及小說主旨的“交集”。祥林嫂死于一種心感、心造的壓力、暴力,大家都沒有疑義。但是,為什么這種心感、心造的壓力、暴力致祥林嫂于死地,則沒有作進一步深入開掘。

二、被多重屠戮的希望

在我們看來,祥林嫂死于希望的被剿滅!

關于這一過程,魯迅在《祝?!分凶髁藰O為充分的表現!

作為普通的農村婦女,祥林嫂和其他女人一樣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希望,可是天不遂人愿,丈夫很匆忙地撒手人寰。于是,祥林嫂的希望只能按照社會的慣例,降格為“從一而終,為夫守節”。她設法逃離婆家,到魯鎮打工;被捉,又以死抗婚,歸根到底都是對這一微薄希望的持守。與賀老六生子,逐漸步入生活的常軌,說明她又滋生了做一個普通女人的希望:就像蕓蕓眾生一樣安安生生地過日子!可是,上天再次剝奪了她的這一希望:丈夫因傷寒而死,婚姻的結晶阿毛被狼吃掉。加上大伯的收屋,驅逐,她連獨自在家中生活的希望也被徹底鏟除。于是,她只能再次流浪。好在魯四老爺家收留了她,讓她有了一個存身之地。在魯四老爺家二度打工的日子里,祥林嫂的希望更是低微、可憐——本能地一遍又一遍地描述兒子阿毛慘死的過程,其實只是渴望別人能聽聽就行。但這依然被撲滅——因為她后來再想開口講述,人們已經很不耐煩,立刻會粗暴地打斷她。

文中,魯迅先生這樣寫到——

她還妄想,希圖從別的事,如小籃,豆,別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來。倘一看見兩三歲的小孩子,她就說:

“唉唉,我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也就有這么大了……”

孩子看見她的眼光就吃驚,牽著母親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個,終于沒趣的也走了,后來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氣,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問她,道:

“祥林嫂,你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不是也就有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煩厭和唾棄;但從人們的笑影上,也仿佛覺得這又冷又尖,自己再沒有開口的必要了。她單是一瞥他們,并不回答一句話。

只是讓別人聽聽自己訴苦就成了“妄想”“希圖”,如此卑微的要求在祥林嫂心里竟然成了巨大的希望,卻依然無法得到滿足,社會的荒寒,人心的冷酷的確是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祥林嫂竭力想從小籃,豆,別人的孩子等不同視角暴露自己的悲慘經歷,人們非但已經懶得傾聽,懶得安慰,反而掉過頭來施以煩厭和唾棄。于是,她的那低到塵埃里的希望只能無奈地走向了灰飛煙滅。如果說喪夫、失子屬于天災的話,想傾訴而不得,就是人禍。努力越大,失望越大,傷痛就越深。這種寫法和契訶夫的小說《苦惱》有異曲同工之處?!犊鄲馈窋⑹龅氖且晃获R車夫在兒子去世后,內心的無邊的悲傷。他先是找他的乘客傾訴,但是乘客卻不理他;回到旅店,也沒有人聽他訴苦。無奈之下,他最后只有在寒冷的冬天對著他那匹瘦弱的馬傾訴。以卑微希望的破滅折射心靈結冰的社會的可怖、可惡,這種皮里陽秋的寫法,更具控訴的力量!

魯迅通過這個細節,實際上已經將祥林嫂的物性處境很尖銳地揭示出來了。在魯鎮,祥林嫂充其量只是一個別樣的玩物而已,她的悲劇性經歷沒有引起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同情,只不過是人們鑒賞、咀嚼以達到獲得心理優越感的一種材料罷了。從魯四老爺的皺眉,還有“謬種”之說,我們還知道:祥林嫂是屬于不潔之物,甚至是不祥之物的范疇的,像騾馬一樣做點體力活可以,涉及年終祭祀之類的大事情,神圣事情,這樣的人是不能讓她染指的。如果將之視為作者的互文手法,那么魯鎮的其他人其實也是持這種想法的。這樣,祥林嫂就無可避免地成為魯鎮中的一個異類,一個結構之外的人物,一如阿Q之于未莊,瘋子之于吉光屯,魏連殳之于寒石山,只能是被觀賞,被取笑,被打擊,最終被殲滅。無論你是斗士代表,還是庸眾一員,都難逃此厄。于是,環境成了異化人性,虐殺精神的象征物。

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中國人的素質》一書里這樣寫到:“中國人對別人的痛苦所表現出來的冷漠,任何文明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濒斞笇Υ水斎桓惺芨?,他自己就明確說過:“中國的社會,實際太缺乏相愛相助的心思?!保?]254《祝?!吠ㄟ^對祥林嫂物性處境的細致刻畫,實際上也是在傳遞這種體驗,只不過采取了更為含蓄的表現手法罷了。在《祝?!吠瓿傻耐粫r期,徐志摩也描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暴力侵凌著人道,黑暗踐踏著光明?!保?]91完全是一個沒有宗教、沒有愛的世界??梢?,無愛的人間是一種普遍性的體認。因此,祥林嫂形象的出現,更能一下子接通這種共感,完成對自私冷酷,哀苦無告社會的有力鞭撻,而像螻蟻一樣苦苦掙扎,卻勢單力薄,最終走向死滅的祥林嫂形象才更能發人深省,令人扼腕。

但就在這樣陰郁、無愛的環境中,祥林嫂作為一個正常女人的生之希望依然還存在,盡管已經日薄黃昏,氣息奄奄!

她生之希望被凌遲的最后幾刀,可以說來自柳媽嘴里的那個“死后被分尸”虛妄傳說!四嬸見祥林嫂要拿祭祖用的酒杯和筷子時,慌了神的一聲大喊:“你放著罷,祥林嫂!”還有“我”為了“不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而借坡下驢說出的話“也許有吧”,“論理,就該也有”。

這一過程,在小說中同樣有極為清晰的呈現。

聽了柳媽的話,祥林嫂“臉上就顯出恐怖的神色來”,“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上便都圍著大黑圈”。本以為用兩年左右辛辛苦苦賺來的工錢買了門檻,捐到寺廟當作自己的替身,可以萬事大吉,沒想到四嬸的那句看似關懷,實際上卻是朝心窩上捅刀子的一句話,使她一下子跌進了失望的萬丈深淵。

關于這,小說也有極為詳盡的描寫——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直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半年,頭發也花白起來了,記性尤其壞,甚而至于常常忘卻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這樣了?倒不如那時不留她?!彼膵鹩袝r當面就這樣說,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總如此,全不見有伶俐起來的希望。

連解雇的威脅都感應不到,失望何其深!心何其痛!痛到淪陷死后被分身的恐懼中,不知抽身返歸現實生活的地步,說明已經恐懼、失望得近乎麻木了。

但還沒有徹底崩潰。真正崩潰的是等到“我”的親口回答之后。因為在祥林嫂眼中,我“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所以最權威,最可信,但是陰差陽錯,“我”誤判祥林嫂的心理,本想幫她,卻最終完成了剿滅祥林嫂生之希望的最后一刀。

因此,祥林嫂的死就成了必然!

柳媽出于取樂①柳媽拿祥林嫂“取樂”,文中有含蓄的暗示:聽祥林嫂傾訴失子之痛,柳媽很不耐煩,但對祥林嫂起先抗爭,最后順從賀老的隱私卻極感興趣,剝絲抽繭,問得比警察還細。當祥林嫂說“你倒自己試試”,柳媽“打皺的臉”立刻笑起來,“蹙縮得像一個核桃”——在移情、替換中,她獲得了虛擬的性滿足。思維隨即更加活躍,很詭秘地說起了“死后被分身”的傳說,這是拿別人的受難,再度獲得自我的想象性心理滿足。說她“出于好心”,有美化之嫌。,四嬸出于自私,“我”出于善意,卻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祥林嫂生命希望的最后屠戮,且以一種極為自然,極為家常的方式,很輕松地完成。這恰恰是看似閑淡的筆墨,卻讓人心靈無比驚悚的主要原因,因為其間隱藏了魯迅極為悲憤和痛苦的人生體察。但丁在《神曲》中對地獄之門上的銘文有這樣的描寫:“你們走進這里來的,把一切希望都捐棄了吧!”[8]12這其實暗喻了一個無比深刻的人生哲理:對一個人最殘酷的懲罰,不是凌辱他的肉體,毀滅他的生命,而是剝奪他的希望。魯迅通過祥林嫂這一形象的塑造,恰好傳遞了這種人生通感!

“我”之所以“愧疚”“不安”,有“不詳的預感”,也正是由于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自己也參與了對祥林嫂希望的圍殲——我這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待證實祥林嫂的死訊后,他的心更為沉重了。爆竹的鈍響,天空的昏沉,實際上正是他沉重心情的投射。為什么所有的魯鎮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獨獨“我”意識到了?這在文中其實已有伏筆交待,說“百無聊賴的祥林嫂”,是“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可是“我”不同,因為我將祥林嫂視作了“人”,甚至是“靈魂的審判者”。這種懺悔和反思,混合著“我”對現實和自我的絕望,與祥林嫂的絕望人生恰好形成了小說的復調,非常有力地展現了生命希望泯滅的悲哀與凄涼。

沿著這樣的思路去思考,祥林嫂沒被魯迅刻畫成和閻王對峙的真正烈女,也沒被刻畫成圓滑、世俗,精于算計的女性(不讓我幫忙,我就趁機歇著,養養神也好嘛),或者很冷靜,很有頭腦的女性(柳媽的話靠譜嗎?既然靠譜了,我又何必介意女主人的看法呢?再說,那個見識多的知識分子也對陰間的有無拿不準,我何必自尋煩惱呢),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說到底,祥林嫂盡管有時很清醒,又很有尊嚴,比如她從人們的笑影上,也仿佛覺得這又冷又尖,自己再沒有開口的必要了。她單是一瞥他們,并不回答一句話。但從本質上說,她其實是個一直生活在別人思想、言說中的人。比如說,起先深信柳媽的“死后被鋸”說,信到什么程度?連失子之痛都消失了,或者說被柳媽的可怖描述覆蓋了。但是,當她捐了門檻作為自己的替身,以為可以近神、祭祖,卻被四嬸斷然阻止時,她再次跌入恐怖的深淵。這說明,相對于柳媽,四嬸的想法更為可信。但是見到“我”的蹤影,垂垂朽矣的她毫不猶豫地迎了過來,眼睛竟然是“瞪著”的,這說明“我”才是她心中可怖謎團的終結裁定者,只因“我”是“出門人”“見識多”。信來信去,唯獨沒有信自己。

祥林嫂因迷信他人的虛妄之說,自沉于虛擬的終極審判之中,無法從新的角度來看待當下的生活和渺茫的未來,所以只能過著陳舊的、恐怖的生活。這樣,走向死亡便成了必然。這就是祥林嫂!一個愚拙而善良,內向而烈性,強韌而脆弱,癡情而清醒,清醒而混沌,混沌而簡單,簡單而復雜的普通女性!魯迅著意將她這種心理深層的意識挑破,顯然有一種無比痛苦的發現:這是一個小如微塵,賤如奴隸的平凡生命的悲劇,一個微薄、尋常的希望被踐踏,被蠶食,被凌遲的悲劇!可是當事人自己,也參與了自我生命希望的屠戮!因為沒有將罪全部推在封建禮教觀念,或者說儒釋道文化上,使它們成為一種單一化的吃人象征物,所以希望死滅的過程就更加充滿了悲劇性!

三、希望死滅的多重表現

說祥林嫂死于希望的死滅,還可以從小說暗示的春天意象中見出。

“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是“新年才過”被婆婆請出的人綁架的;兒子阿毛是春天的清早被吃掉的;最終死于迫近新春的年終。春天,草長鶯飛,萬紫千紅,最富生機,最富希望的季節,可是卑微如草芥的祥林嫂在四十上下的生命盛年,卻無權享用,只能被動地喪失希望,被動地喪失生機,無可奈何、滿懷恐懼地走向死地。將生氣郁勃的春天作為災難、死亡,以及希望被凌遲的背景,這是作者有意識地以美景寫哀,此為其一。

其二,祥林嫂的希望最終走向死亡,被設置在了一個極其熱鬧、極其歡快的氣氛中?!八驮畹谋瘛甭曧懖粩?,“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家家戶戶在忙著“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堪稱“活得有趣”,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墒?,祥林嫂在這樣的喜慶氛圍中很不知趣地死了!以至她要么被忽略,要么被視為“謬種”。即使她那年輕而衰敗的僵硬尸體,還有那雙被絕望和恐懼填充而無法閉上的眼睛,能向天地發出無聲的吶喊與抗議,也會很快被“團團飛舞的雪花”掩蓋,“被無常打掃得干干凈凈了”。無人在意這個卑微生物的死去,連祝福的神也視而不見,對于舉國歡騰、萬民狂歡的信念,死亡這點“瑕疵”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以樂景寫哀,這里達到了一個高潮。

其三,“我”的不安也折射了希望的死滅。有學者認為:“在《祝?!分?,魯迅有很多筆墨觸及‘我’的內心世界,從‘我’的內心世界挖掘出來的往往是一種不安和懺悔,一種精神上的無助感,其核心就在于,當面對被啟蒙的民眾的悲慘命運時,啟蒙者感到一種無能為力?!保?]40這種精神上“無助感”“無能為力”感,其實就是啟蒙希望的破滅,而這種破滅恰恰又是因為祥林嫂希望的破滅。從理論上講,啟蒙者在思想、能量、應對危難的智慧方面,一定是高于被啟蒙者的,可是落實到實際中,“我”竟然手足無措,一籌莫展,且在不知不覺中還參與了剿滅被啟蒙者的希望的行動,這種荒謬的現實無疑映照了社會的荒誕,從而加重了祥林嫂命運的悲劇色彩。

最后不妨來看看題目《祝?!?,誰在祝?

是蕓蕓眾生么?用烹熟的“福禮”向福神拜求來年的好運氣??墒?,面對身邊同伴的死亡,不聞不問,卻絲毫不擔心報應之說,或者神靈怪罪!這樣的功利、自私、怪胎的祝福,神敢悅納么?

是“天地圣眾”么?在“歆享了牲醴和香煙”后,“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可是面對慘死戶外的子民,卻閉上祝福的雙眼,豈不正好驗證了閻王的盲目和蠻橫?這樣的祝福,真正有頭腦的人,誰信呢?

因此,題目與意象、氛圍等一起,也構成了一種反諷,不僅道出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寄寓了魯迅對希望死滅的椎心泣血的思索。聯系《藥》《故鄉》《明天》《在酒樓上》《孤獨者》等眾多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對生命希望的思索,對人性烏托邦的守望,魯迅從未終止過。雖然他也說過“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透著一種無邊的悲涼,但是他同時也承認“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10]418-419,所以不論是寫希望的萌生,如夏瑜墳頭上的小野花,還是對“走得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自勵,甚至是將希望的被毀滅清晰地呈現給人看,如單四嫂子、祥林嫂希望凋零的表現,都體現了他以希望反抗絕望,在絕望中種植希望的艱難努力。

從這個角度說,魯迅描寫祥林嫂生命的毀滅,就不是僅局限于對冷酷社會的揭露,對丑陋國民性的鞭撻,對封建禮教野蠻吃人的控訴了,因為其間還分明包融了他對蕩滌偽飾陋習,沖破生存“鐵屋子”的莊嚴思考,對“致吾人于美善剛健”[11]的叩問與探求,對人性烏托邦的苦苦守望。魯迅通過對一個卑微生命的卑微希望的死滅過程的藝術表現,能揭示上述那么豐富的思想內涵,且達到生命哲學的高度。馮友蘭說過:“中國哲學的功能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保?2]6魯迅的《祝?!吠瑯訉崿F了這個功能,這或許正是他的思想超拔常人的敏銳與深刻之處吧!

[1]孫紹振.禮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劇的四層深度[M]//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2]錢理群.“我”的故事與祥林嫂的故事[M]//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3]劉再復.悲劇與荒誕劇的雙重意蘊[M]//人文十三步,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高遠東.《祝?!?儒釋道“吃人”的寓言[J].魯迅研究動態,1989,(2):18-24.

[5]孔慶東.魯迅是語文的金鑰匙[J].語文建設,2013,(31):6-8.

[6]魯迅.我們現在怎么做父親[M]//魯迅全集:雜文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7]徐志摩.毒藥[M]//宋炳輝.徐志摩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8][意]但丁.神曲·地獄篇[M].王維克,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

[9]鄭家建.關于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解讀[M]//藏在紙背的眺望.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3.

[10]魯迅.《吶喊》自序[M]//魯迅全集:第 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1]魯迅.摩羅詩力說[M]//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柳媽祥林嫂魯迅
基于祥林嫂稱謂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返奈谋炯氉x與推理
魯迅,好可愛一爹
不可忽視的“局內人”
魯迅《自嘲》句
吃人的封建禮教披著“善”的外衣
柳媽的善良是把刀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祥林嫂與二姑姑之比較
《祝?!分辛鴭尩乃囆g形象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