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糊美學在旅游開發中的應用研究

2014-03-29 01:29
池州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界限旅游者美學

張 濤

(合肥學院 旅游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模糊美學在旅游開發中的應用研究

張 濤

(合肥學院 旅游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根據模糊美學和旅游開發學基本理論,提出模糊美學在旅游開發中應用的六種方法:保護旅游資源的原有模糊美,創造人工景觀與設施的模糊美,策劃具有模糊美的旅游體驗項目,設計具有模糊美的旅游紀念品,運用文藝作品渲染模糊美,為旅游者解讀模糊美。旨在拓展旅游開發研究的學科視角,為旅游規劃設計者在旅游開發工作中創造富于審美價值的旅游產品提供新的理論參考。

旅游開發;模糊美學;應用方法;模糊美;模糊美感

1 模糊美學:旅游開發研究的新視角

旅游開發,是為吸引和招徠旅游者而進行的旅游設施建設和培育旅游環境等綜合性的社會和技術經濟活動[1]。它是一個國家和地方發展旅游經濟產業與旅游文化事業的重要工作,也是旅游科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

審美,是旅游體驗的重要內容。若能將旅游地開發成審美價值較高的整體旅游產品,則有利于旅游者提高旅游體驗質量,提高旅游滿意度,進而有助于旅游經濟效益提升;有利于發揮旅游的美育功能,促進旅游者身心和諧,進而促進社會和諧,也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模糊美學是美學的新興分支學科,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其研究對象是模糊美和模糊美感,將不確定性引入美學領域,遵從多值邏輯而非二值邏輯,認為某些審美對象具有亦此亦彼的模糊美。模糊美,在大自然中,在社會生活中,在藝術作品中,都是存在著的[2]。目前,旅游開發實踐與研究對模糊美關注不足。從傳統美學角度進行旅游開發研究的文獻已有一些,但從模糊美學角度切入的研究很少。將模糊美學引入旅游開發研究,有助于拓展旅游開發研究的學科視角,推動旅游開發理論進一步深化,為旅游規劃設計者在旅游開發工作中創造具有審美價值的旅游產品提供新的理論指導。

“使旅游產品具有模糊美,讓旅游者產生模糊美感”應成為模糊美學在旅游開發中應用的原則。旅游資源模糊美包括形態模糊美、界限模糊美和內涵模糊美三種類型[3]。形態模糊美是指整體形態模糊之美,界限模糊美是因組成成分或特征界限不清而呈現的模糊美,內涵模糊美則指某些人文作品因內涵的多義性而呈現的模糊美。因此,旅游產品模糊美的塑造可從這三種類型入手。此外,旅游模糊美感由客觀世界的模糊美和旅游者的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審美心理要素聯合作用而形成,因此,要讓旅游者產生模糊美感,就不僅要在旅游開發中保護旅游資源的模糊美,塑造旅游產品的模糊美,而且要設法影響旅游者的審美心理?;谶@些認識,筆者嘗試提出模糊美學在旅游開發中應用的六種方法,覆蓋旅游地綜合開發和單體項目開發兩種空間尺度以及硬開發(即建設人工景觀與設施)和軟開發(即對旅游地的審美價值、文化內涵、生態價值、整體氛圍進行挖掘、塑造、展示)兩種方式。

2 模糊美學在旅游開發中的應用方法

2.1 保護旅游資源的原有模糊美

2.1.1 自然旅游資源模糊美保護 在山岳旅游資源地,往往既有高大陡峭的山體和飛瀉轟鳴的瀑布,又有奇巧秀麗的山峰、石頭和潺潺流淌的小溪;以黃山松為代表的生長在高山巖石中或懸崖峭壁邊的植被,自身形態秀美,又因生長環境十分艱苦而顯示出崇高之美。因此,山岳旅游資源具有亦美亦高的界限模糊美。山中云霧聚散變幻,既有自身的形態模糊美,又使山因真實面貌被遮掩而產生形態模糊美,還能讓旅游者產生人間與仙境的界限模糊美感。因此,為了保護好山岳旅游資源的模糊美,應保護好山體、植被、水系;盡量不建索道,如確有必要修建,也需科學論證索道的位置和數量。

在溶洞,鐘乳石有柱、塔、鼓、簾、旗、芽、筍、樹、花、藤、葡萄、動物、人物等千奇百怪的形狀,栩栩如生,具有亦真亦幻的界限模糊美。因此,在洞內修建游覽道路和照明系統時應注意避免損壞鐘乳石,慎開人工洞口以避免鐘乳石風化脫落,控制旅游者日接待量以避免鐘乳石因水汽和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溶蝕以及因洞內溫度升高、濕度下降而脫水剝落,加強巡查執法力度以遏制鐘乳石盜采買賣現象。

在森林旅游區,應保護好森林旅游資源,讓旅游者體驗到光線被樹木遮擋而呈現的光影明暗互滲的界限模糊美;在草原旅游區,應控制人工設施的數量和高度,避免破壞陰天時草原與天色渾然一體的粗獷雄渾的整體模糊美;在建設濱海、濱湖、濱江旅游度假區時,應注意控制濱水區域人工建筑的高度并使其與水域保持足夠的距離,以保護水天相接的界限模糊美。

2.1.2 人文旅游資源模糊美保護 旅游地歷代遺存的書畫、假山、雕塑、建筑、園林、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旅游資源均具有模糊美[3],應對它們加以保護;一些石窟古跡的壁畫和雕塑具有模糊美,管理者應控制旅游者日接待量,避免因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使壁畫和雕塑受損而導致模糊美衰減為美感質量下降的模糊性;在鄉村旅游地,不可盲目地開展“城鎮化”建設,建造和城市一樣的高樓大廈和寬闊道路,而應保持鄉村風貌的自然性特征,從而保護鄉村環境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形態模糊美;主管部門應保護好古城鎮和古村落的完整性和本真性,合理規劃歷史文化遺址景區內商業設施的布局和數量,嚴格控制歷史文化遺址景區周邊建筑的高度和風格,不可使商業氣息和現代氣息過濃,而且,應保護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和民俗風情,避免破壞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亦真亦幻的時空界限模糊美。

2.2 創造人工景觀與設施的模糊美

2.2.1 景區 首先,應營造整體模糊美,不可醉心于局部的風采而打破了整體的和諧[3]。人工設施應在位置、體量、造型、材質、色彩、風格等方面與自然環境和歷史氛圍融為一體,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人工植被的體量、造型、色彩、意蘊應與景區的主題意境相協調。

其次,塑造界限模糊美。善用曲線來設計景區道路,以營造無盡綿延的空間感,形成有限與無限的界限模糊美;運用草坪、鋪地、水流等的延伸、滲透,使一些空間漸變轉換而非界限分明,形成空間融合的模糊美;運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路轉溪頭忽見”的古詩意蘊[3],藏露有致,營造明暗掩映的模糊美;運用象征、隱喻、變形等藝術手法設計建筑、水系、綠地,創造有無相生的模糊美;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借景”藝術,實現景區內外景色交融的模糊美;根據史實、神話傳說、文學作品、動漫作品等旅游資源,合理地規劃設計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或街區)及現代科技娛樂主題公園,力求場景逼真,時空界限模糊,呈現亦真亦幻的模糊美;合理地規劃設計微縮自然或人文主題公園,塑造以小見大、亦美亦高的模糊美。

第三,在一些景區,可設計具有模糊美的、內容符合景區主題的假山和雕塑。

2.2.2 住宿與餐飲設施 在界限模糊美設計方面,賓館建筑可以融雕塑于一體,整體高大,細部優美,亦美亦高;大堂可以設計瀑布景觀,客房可以放置微縮盆景,以小見大,亦美亦高;在賓館內部建透光庭園,組以綠植、水系、游魚、假山、亭臺、廊橋,模糊室內外的界限;在西餐廳,可以運用色彩學原理,使燈光柔和、色調模糊,營造明暗掩映的模糊美溫馨氛圍;運用文學方式對餐廳和菜點命名,使客人產生聯想和想象,體驗象外之象的模糊美;注意菜點造型的藝術化,創造以小見大或不似之似的模糊美;配合景區或旅游地的文化氛圍,合理地設計以特定歷史時期文化、童話故事、異域風情等為主題的賓館,創造亦真亦幻的模糊美。

一些繪畫作品具有畫面的形態模糊美;繪畫的界限模糊美主要為不似之似和寓動于靜,而中國傳統水墨畫還常呈現黑白互滲、有無相生的模糊美。中國書法藝術,尤其草書,具有斷與連、枯與潤、剛與柔的界限模糊美,又因吸收了繪畫的形象性、音樂的旋律和節奏美、舞蹈的流動美而與這些藝術品類之間具有界限模糊美。因此,作為裝飾,大堂、客房、餐廳、會議室可以懸掛此類書畫作品,屏風和窗簾也可采用此類圖案。

此外,可以在賓館里設計內涵模糊美,引發客人的思考,豐富其審美體驗。例如:在客房和會議室布置具有內涵模糊美的繪畫作品,在大堂布置具有內涵模糊美的假山或雕塑,將柔和靜謐、富于內涵模糊美的器樂作品選為客房走廊、西餐廳和草坪的背景音樂。

2.2.3 旅游地整體景觀 在旅游地,尤其是民族和地方傳統文化氣息強烈的地區(如:古城鎮、古村落、少數民族村寨等),為接待旅游者而建的旅游咨詢中心、住宿設施、娛樂場所、旅游紀念品商店等新建筑的外觀設計均應體現民族和地方的傳統文化特色,與原有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仿佛是當地社會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自然生成的,形成整體模糊美。

假山能以小見大、以假亂真,具有亦美亦高、亦真亦幻的界限模糊美,雕塑可呈現以靜顯動、有無相生的界限模糊美,而有些假山和雕塑還能體現內涵模糊美,因此,可以在旅游地的街道、廣場、綠地、水岸,設計一些具有模糊美的假山和雕塑。

2.3 策劃具有模糊美的旅游體驗項目

2.3.1 夜旅游月光較淡,在云層的掩映下更是半明半暗,于是,當旅游者月下夜游,便會體驗到一種明暗掩映的幽靜、含蓄的模糊美;夜旅游的環境以靜態美為總體特征,但又因有動態美的因素而呈現寓動于靜、動靜相生的模糊美(如:夏日湖泊夜游,月光靜靜地灑在湖面上,船槳輕輕地劃破倒映在水面的人影,螢火蟲閃爍著迷人的光芒,蟋蟀和青蛙合奏出動聽的旋律,微風吹過,湖面波光粼粼,岸邊的草叢發出沙沙的聲響……);由于月色朦朧,旅游者在觀景時看不真切,便會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產生虛實相生的界限模糊美感;如有觀月聽琴之類的古典音樂欣賞活動,則更有助于讓旅游者的思緒飄飛至千里之外,強化虛實相生的模糊美感。即便在看不見月光的夜晚,只要照明系統設計得當,也能營造模糊美體驗空間。

因此,旅游規劃設計者應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資源,策劃夜旅游產品,讓旅游者體驗夜旅游的模糊美。

2.3.2 演藝娛樂 很多表演藝術是富于模糊美的。曲藝和戲劇表演中的停頓,時常產生“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有無相生模糊美;不少戲曲融歌舞、武術、雜技等于一體,其唱腔由多地、多時、多種聲腔曲調演化而成,具有藝術品類互滲的界限模糊美;戲曲表演充分運用虛擬的時空、場景和動作,引發觀眾的聯想和想象,具有虛實相生的模糊美;啞劇還有內涵模糊美。音樂因音符之間的流動性、連續性以及能使聽者情思翻涌、品味象外之象而具有界限模糊美,而且,一些作品還有內涵模糊美。舞蹈通過動作造型來表達內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象征性,具有內涵模糊美,又因動作的連續性很強而具有界限模糊美。雜技和武術融優美和力量于一體,有剛柔相濟的模糊美。魔術和川劇中的變臉都有亦真亦幻的模糊美。

因此,應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種表演藝術資源,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開發演藝娛樂項目,向旅游者充分展示模糊美。

2.3.3 角色模仿 旅游作為脫離日常生活內容和方式而在異地發生的暫時性行為,決定了模仿在旅游活動中的地位和意義[4]。在角色的暫時性變換中,旅游者可以獲得亦真亦幻的模糊美感。因此,應設計一些角色模仿活動供旅游者體驗。如在某一歷史時期場景,穿上歷史服裝去品味歷史;在民族地區,象土著居民那樣,穿上民族服飾,入住特色民居,制作、品嘗民族傳統特色美食,乘坐特色交通工具,參與傳統歌舞盛會、節日慶典、婚嫁儀式、祭祀儀式等民俗活動,體驗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活;在宗教圣地,參與宗教儀式,深入體驗宗教文化;在鄉村地區,參與農事勞動和民俗活動;在工廠參與工業旅游活動時,穿上工作服,學習動手操作個別工序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歷史已經翻頁,歷史文化旅游中的角色模仿項目應注重營造場景的真實感。應通過主題、情節以及服裝、道具、演員等符號系統來營造富于真實感的場景,充分調動旅游者的感官、情感和思維,引導旅游者像演員拍戲一樣“入戲”。同理,在民族地區、宗教圣地、鄉村和工廠,能否讓旅游者“沉浸”于場景之中,對于旅游者是否能真正體驗到亦真亦幻的模糊美至關重要。

2.4 設計具有模糊美的旅游紀念品

首先,從模糊美學的角度來看,旅游紀念品如果地方特色鮮明,就有地方文化象征意義,就有虛實相生(旅游紀念品為實,地方文化象征意義為虛)的界限模糊美。其次,旅游紀念品是旅游者在旅游結束之后回憶旅游經歷的載體,因此,能讓旅游者獲得另一種虛實相生(旅游紀念品為實,過往的旅游經歷為虛)的模糊美體驗。第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是饋贈親朋的佳品,可成為傳播旅游地模糊美的一種載體。因此,應依據旅游地的特色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紀念品,使之具有良好的模糊美鑒賞價值。遺憾的是,我國很多景區的旅游紀念品商店銷售的所謂“紀念品”實為普通工藝品,地方特色不突出,千店一面,吸引力不強。

此外,就具體的表現形式和表征內容而言,可從造型、圖案、色彩及具體象征意義等方面來考慮,設計畫面具有形態模糊美的旅游紀念品,也可設計具有以小見大、不似之似、有無相生的界限模糊美和內涵模糊美的旅游紀念品,包括雕刻 (竹雕、木雕、核雕、根雕、玉雕等)、泥塑、陶瓷、臉譜面具、蠟染、刺繡、裝飾畫、書簽、文化衫、傘、扇、帽等。

2.5 運用文藝作品渲染模糊美

文藝作品能豐富旅游地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引導旅游者的審美注意,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營造旅游模糊美情境,深化旅游模糊美體驗。例如:一些旅游者在情感上深陷某影視劇,在“移情”心理的驅使下,來到影視劇拍攝地旅游,仿佛劇情再現,實現了情感滿足,獲得了亦真亦幻的模糊美體驗;一些游記和詩歌生動地描繪了旅游地的模糊美,當旅游者實地旅游時,想起、看到、聽到這些文學作品,就能引導、強化模糊美感;一些書法、繪畫、攝影作品本身具有模糊美,能直接使旅游者在觀照中獲得模糊美感。

因此,應重視收集旅游地的游記、詩歌、楹聯、匾額、題刻、書畫、神話傳說、小說、戲劇、影視劇等古今文藝資源,合理地轉化為景區景觀、演藝娛樂項目、旅游紀念品、導游解說詞、旅游宣傳廣告等旅游審美對象,并積極創作攝影、繪畫、音樂、游記、宣傳片、影視劇、動漫片等文藝作品,通過互聯網、電視、報紙、雜志、廣播、手機等各種傳媒渠道傳播,從而描繪、渲染、展示旅游地的模糊美。

2.6 為旅游者解讀模糊美

旅游者的審美能力參差不齊,因此,為了讓旅游者更好地體驗模糊美,旅游地和旅游企業應設法為旅游者解讀模糊美,提高其模糊美鑒賞能力。

首先,可對旅游地的一些模糊美景命名,引導旅游者欣賞模糊美。但應注意,有些模糊美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如果硬性命名,則違背了模糊美學的“不確定性”精神,適得其反。

其次,通過由旅游指南手冊、景區景物介紹牌、電子觸摸顯示屏、自動講解器、手機APP自助導游、服務人員等構成的旅游解說系統,使旅游者知曉該旅游地模糊美的存在,并掌握欣賞模糊美的方法。例如:一些奇峰怪石的形態象兩種以上的動物、人物,從不同的角度和位置看才能欣賞到不確定的形態模糊美;在高山或大海觀日出、日落過程中明暗交錯的模糊美,在高山賞云海亦真亦幻的模糊美,在森林感受光影明暗互滲的模糊美,均需注意時間的把握;善于凝神觀照、潛心品味,才能體驗到自然景觀的景外之景和人文景觀的界限模糊美及內涵模糊美。此外,導游人員還應重視將實景講解和典故、傳說、軼聞、趣事介紹相結合的解說方法,用藝術化的語言為旅游者創造虛實相生的模糊美感。

3 結語

本文根據模糊美學和旅游開發學基本理論,對模糊美學在旅游開發中的應用方法進行了探索。需要指出的是,關注模糊美,并非意味著排斥清晰美。旅游者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審美欲望是多樣化的,因此,將模糊美學應用于旅游開發,并非要把旅游地完全塑造成模糊美的世界,而應統籌兼顧,使模糊美與清晰美共同為旅游審美體驗服務。

[1]王德剛.旅游開發學[M].2版.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3.

[2]王明居.模糊美學[M].2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42.

[3]張濤,刁宗廣.旅游資源的模糊美分析[J].學術界,2010(3):162-166.

[4]謝彥君.旅游體驗研究—一種現象學的視角[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179.

[責任編輯:李榮富]

A Study of Application of Fuzzy Aesthetic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Zhang Tao
(Department of Tourism,Hefe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601)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fuzzy aesthetic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six applying methods of fuzzy aesthetic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Protecting the original fuzzy beauty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creating the fuzzy beauty of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facilities,planning the tourism projects with fuzzy beauty,designing the tourist souvenirs with fuzzy beauty,using literature to strengthen the fuzzy beauty,interpreting the fuzzy beauty for the tourists,which is aimed at expanding the subject perspective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and help the tourism planning designers create the tourism products with high aesthetic value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work by providing a new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urism Development;Fuzzy Aesthetics;Application Method;Fuzzy Beauty;Sense of Fuzzy Beauty

F590

A

1674-1102(2014)06-0078-04

10.13420/j.cnki.jczu.2014.06.022

2014-06-10

安徽高校省級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3A168);合肥學院科研發展基金重點項目(13KY09ZD)。

張濤(1978-),男,安徽霍山人,合肥學院旅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旅游體驗,旅游經濟,旅游規劃與開發。

猜你喜歡
界限旅游者美學
界限
盤中的意式美學
間隙
喀拉峻風景區旅游者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研究
外婆的美學
破次元
看看德國人的家庭界限感
純白美學
旅行社未經旅游者同意安排購物屬違約
“妝”飾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