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孔子為師 以行知為友——池州學院新校訓的文化解構與實踐策略

2014-03-29 01:29何根海
池州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池州校訓陶行知

何根海

(池州學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校訓是一所大學獨立思想、傳統精神和辦學特色的集中表述,是一所大學所錘煉的對全校師生員工具有導向性、規范性、勉勵性的訓示、號召與要求,是一種賦予大學以生命、品格與范型并深刻體現了其辦學旨歸、治學傳統、文化底蘊、團體精神、社會責任和學校個性化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形態?!吨袊逃o典》對校訓的解釋是:“校訓,學校為訓育上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制成匾額,懸見于校中公見之地,是為校訓。其目的在使個人隨時注意該種德目而實踐之?!痹F仁部長對大學校訓則這樣概述:“所謂校訓,不過是一個大學對其文化傳統、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認同?!惫沤裰型?,校訓的訂立莫不遵循本校的風格特色與歷史傳統,集中表達了一所大學的文化精神、制度精神和理想主義精神。池州學院前身是池州師范??茖W校,創辦于1977年,1999年合并了池州工業技校,2002年又合并了安徽省經貿學校,原池州師范??茖W校校訓為“團結、勤奮、嚴謹、開拓”,池州工業技校校訓為“團結、進取、敬業、奉獻”,安徽省經貿學校校訓為“團結、文明、求實、奮進”,2007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合并后的池州師范??茖W校升格為池州學院。新升本的池州學院確立了地方性、師范性、開放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倡導“以生為本,以用為先”的辦學理念,培養面對崗位和職業需求,有學業專長和通識博雅的應用型人才?;谏竞髮W校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的調整與變化,學校研究將與時俱進地的對過去執行了三十年普遍雷同化的校訓進行修改,經過認真考察和研究,我在2010年牽頭提出并確定了“以孔子為師,以行知為友”的新校訓。池州學院“以孔子為師,以行知為友”新校訓,充分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辦學理念和大學精神。本文擬針對池州學院建設、改革與發展的實際,對“以孔子為師,以行知為友”新校訓的文化內涵及其實踐策略進行闡釋、解構與探索,以期正本清源,存史備要,并以此正學校師生視聽,祈盼同仁指教。

1 以孔子為師

英國高等教育史學家哈羅德·珀金(Harold Per kin)曾說過:“一個人如果不理解過去不同時代和地點存在的大學理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現代大學?!背刂輰W院作為一所新建“地方性、師范性、開放性”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前身為1977年建立的池州師范??茖W校,有著師范教育的傳統;學校升格后一方面增設應用型專業,一方面守持師范專業,倡導以教師教育為基礎,重塑師范特色。校訓中“以孔子為師”,一方面是針對我校的學生而言,另一方面也是針對教書育人的廣大教職工而言,同時也是針對高校的教育特點而言??鬃幼鳛閭ゴ蟮慕逃?,為萬世之師表,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教育史產生了重要影響??鬃觽ゴ笾幉粌H在于兼辦私學,提出了一套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具有永恒意義的教育理念??鬃拥慕逃V領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爸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出自《論語·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池州學院“以孔子為師”的校訓同樣也傳承著孔子教育綱領的精神,折射著孔子教育理念的當代意義。

1.1 志于道

“志于道”是孔子對為師為生者提出的一個要求,也是對人生提出的一個要求,是教育和學習的總綱領?!爸尽币馕吨_定并朝向一定的目標,“道”在此則表現為一定的人生理想。所謂“志于道”,也就是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以“道”作為內在的目標,不斷指向并實現這種目標。志于道的第一步是立志、立高志,即確立明確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堂堂正正做人,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傳授知識是孔子教學的主要工作,但他始終以“求道”為理念,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求道”抓住了教育的本質,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務與發展方向。大學當然也要確立遠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管理大師彼得斯和沃特曼(Peters&Waterman,1982)的研究指出,所有優秀的組織都很清楚自己主張什么并認真地建立和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大學亦不例外,大學核心價值觀是指大學的師生員工在長期的工作、學習、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對本校教學、科研、產業、管理等行為,表現為一種較穩定的心理定勢和文化積淀,體現了大學自身的價值追求。建設特色鮮明的地方性、師范性、開放性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努力為社會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即是池州學院的辦學之志;立志成為一個胸懷寬闊、志向高遠、德才兼備、身心協調發展的有用之才即是池州學院莘莘學子所應確立的求學之志。

池州學院作為一所以師范為基礎的新建本科院校,雖處在偏靜之處,但不失信念與追求。如果說教師是一項需要思想的職業,那么教育則是一項富有理想的事業??鬃印爸居诘馈钡乃枷霑r刻提醒學校廣大教職工要“立志求道”,堅持內涵發展、轉型發展、特色發展,辦出應用技術大學特色,辦出教師教育特色;同時又要求教師和學生“達其道”,以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做一名人民滿意的教師,做一名適應崗位和職業需求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1.2 據于德

儒家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德性教育?!皳诘隆奔磸娬{教育要以人的內在德性為依據,發揮人固有的潛能,培養理想人才。在孔子的世界里,“道”是“德”的靈魂和根本,“德”是“道”的體現和延伸,“據于德”是“求道”的根本途徑??鬃雨P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要培養具有最大的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鬃拥摹皳诘隆迸c當今要求的“立德樹人”具有內涵上的一致性,“立德樹人”是要求我們在辦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誠信意識,樹立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和生活美德。朱熹在長沙的岳麓書院親書“忠孝廉節”四字院規,臺灣東吳大學確立了英文校訓:“Unto a Full Grown Man”(“法古今完人”),朱镕基為國家會計學院題詞“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國家會計學院確立“不做假帳”為校訓。古今中外,教書育人,“德”字先行,品德高尚是每名教師和學生最為重要的素質?!皳诘隆币髲V大教職工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培養和造就學高身正技強的專業人才隊伍??鬃印皳诘隆钡乃枷?,從現代教育意義上來講,就是要求我們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3 依于仁

如果說“德”是人內在的規定,“仁”則是這種內在規定的具體內涵?!熬觿毡?,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孔子將“仁”作為為人處事的標準,把“仁”推崇為德性的核心??鬃诱J為,人之間往往不能相親,甚至互相殘害,這是不仁的結果?!胺t問仁。子日:愛人?!保ā墩撜Z·顏淵》)韓昌黎曰:“博愛之為仁?!敝祆湓疲骸叭收?,愛之理,心之德也”?!叭省?,即愛心、服務與奉獻。因此,教育要以啟發仁心為主旨?!耙钥鬃訛閹煛钡男S?,時刻提醒全校師生要向孔子一樣,以人的先天的原初善性為教育的起點,校正和修復后天的道德行為,并使人的道德行為最終歸納到先天的道德觀念之中,在順乎自然中喚醒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善良本性,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公正、誠信、負責、利他、合作的心理特征。構建教師愛學生、愛職業,學生愛知識、愛真理的和諧校園。

1.4 游于藝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游”不僅是一種教學的方法,也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內容?!八?,六藝也?!敝付Y、樂、射、御、書、數六種儒家必學的技藝,泛指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化、藝術、知識??鬃诱J為,六藝是道的載體,通過課內外實踐,可“下學而上達”,獲得最高真理。正如《學記》所云:“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蹦纤侮懢艤Y亦云:“藝者天下之所用,人之所不能不習者也。游于其間,固無害其志道、據德、依仁,而其道、其德、其仁亦于是而有可見矣。故曰 ‘游于藝’?!保ā蛾懢艤Y集·論語說》)當代高校的“藝”就是專業教育與文化知識學習,“以孔子為師”就是要求我們不僅要重視文化知識、專業理論、專業技能的學習,而且還要有上進之心,善于學習,發現學習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融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于一體,做到在 “做中學”、“學中做”,使學習成為一種體驗性、問題性、自主性、開放性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動性,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

池州學院提出“以孔子為師”,旨在從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在傳承幾千年的教育思想中尋找積極的人文精神和當代啟示,以史為鑒,推陳出新?!耙钥鬃訛閹煛本褪菑娬{學校在辦學治校和人才培養中,堅持以“道”(人生理想)為目標,以“德”(德性教化)為根據,以“仁”(關愛奉獻)為依靠,以“藝”(文化專業學習)為內容?!耙钥鬃訛閹煛敝荚谔嵝盐覀冊谵k學過程中應時刻遵循“大學”的內在邏輯,堅持關愛他人、關注社會的基本道德觀,守望博雅通識的“大學之道”。

2 以行知為友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畢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業。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培養學員的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他的教育思想我們可概括為求真、求實、求新、求活,陶行知先生的“四求”教育思想對轉型發展中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具有深刻地教育啟發意義和指導價值,充分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先進性和當代性。

2.1 求真

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陶行知在美國深受這一教育思想的影響,回國后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提出了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主張?!扒笳妗奔仁墙處煹赖碌膬仍谝?,也是教師道德的目標追求。只有真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真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以孔子為師”,打造一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教己求真,以具備以教人者教己的素養;其次,教師要在教學中愛崗敬業,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責任意識,真心教書;再次,教師要在課堂上踐行“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向學生滲透求真教育,讓學生學到真知識、掌握真技能。大學的本質在于“求真”,一方面探求真知、追求真理,另一方面在于培養“真”的學生。如果說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求真”,則學生的職責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即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做一個真善美的人、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人。池州學院在教育教學方面也有“求真”的教育追求,學校勇于打破“學校的邊界、專業的邊界、課程的邊界、課堂的邊界、教師隸屬的邊界,依據政府、行業、企業的需要設置專業”?!耙詫W生滿意度”優化課程結構,開設大學生文化素養、大學生科學素養等課程;“以行業、企業滿意度”調整課程結構,通過校內外合作教學、課內外學用結合的形式提高育人質量;根據學生的智能結構和類型,去發掘學生的內在價值、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時代“真人”。

2.2 求實

1915年,24歲的陶行知先生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專修教育行政,師從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1917年秋他懷著“要使全國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機會”的志愿回國,先后創辦了曉莊學校、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等。作為杜威的得意弟子,陶行知先生全面學習了“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但他不盲從、照搬“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等理論,而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出了“社會即學?!?、“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新觀點、新思想,其實質是強調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共通性,倡導教育要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陶行知先生在《行知行》(1934年)一文中說:“二十三年前,我開始研究王學,信仰知行合一的道理,故取名知行。七年前,我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論?!苯o人簽名時為“行知行”,即強調身體力行,勇于實踐,敢于求實。自此,“先行后知,知行合一”求實精神遂成為陶行知先生最基本的教育哲學思想。

池州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地方性是其辦學之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學校辦學的現實追求。學校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的“按照服務需求,調整供給”的要求,不盲目追求“高”、“精”、“深”,而是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培養服務于當地農村、農業、農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地方企業、行業“無縫對接”的技能型人才。努力做到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于一體,課內教育與社會實踐于一體,培養出一批“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的“下得去、留得住”的實用性人才。如為適應池州“十二五”規劃中重點發展旅游業、物流商貿、機械制造、精細化工、非金屬材料、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業以及承接產業轉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學院建設發展了旅游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機械設計與制造、高分子材料等專業群。

2.3 求新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真諦在創造,人才培養的核心標志是求新精神。他激勵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創造求新,“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睘榇?,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無時不變,教育隨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的主張,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自覺性之啟發,創造力之培養,教育之普及,生活之提高”。陶行知的求新教育思想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保持合作和開放的態度,積極吸收新的教育理念,不斷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創新的啟迪,鼓勵每一個學生去創新,進而發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育過程中做到“一大三需六解放”,即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空間、時間和眼睛,滿足學生的充分的營養、行為習慣和因材施教的需要,通過民主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池州學院在辦學實踐中,也處處體現了對創新的執著與追求,學校根據地方產業轉移和升級的需要,要求所有應用型專業瞄準行業、企業,共同構建“產業+專業+學業+就業+創業”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優秀中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支持教師參與行業、企業科研創新,選聘一批“學者型企業家”或“企業家型學者”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或客座教授,提升學校的創新、求新氛圍。與此同時,學院開設了模塊化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引導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實踐或直接進入企業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實踐;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學生創業實踐;支持學生開展科技創新課題研究,大力表彰和獎勵在科研活動、科技競賽等活動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生。

2.4 求活

“兩干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后的陶行知”,這是郭沫若當年祭陶行知先生的詩句。陶行知先生繼承并超越了孔子傳授知識囿于做人的道理,在教育內容上特別強調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活教育”思想。陶行知“活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學做合一”,強調教育要與生活實踐結合,教與學都必須以“做”為中心,把教、學、做一體化,“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教”?!拔幕M步,是沒有止境的;世界環境和物質的變化,也是沒有一定的?;畹慕逃?,就是要與時俱進?!碧招兄J為“教育是生活反映出來的影子”,所以必須以生活為根本。在教學方法上,陶行知則吸取了孔子的“啟發誘導”、“舉一反三”、“學思結合”等思想,十分重視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智力。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育弟子,教育目的著重“禮”和“仁”。陶行知則完全突破了孔子的局限,他在糅合了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教學做合一”的“活教育理論”。無論在曉莊師范還是育才學校,陶行知都堅持 “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一方面指導學習,一方面研究學問”的“求活”教育精神。即在教育過程中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而要“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池州學院在辦學實踐中緊遵陶行知的“求活”教育理念,積極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學校根據教育部《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課程體系構建,細化課程內容設置,先后出臺了《池州學院關于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池州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池州學院關于加強理論課課內實踐教學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旨在“依托行業、對接產業、鎖定職業、服務就業”,培養一批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發展”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3 “以孔子為師,以行知為友”的實踐策略

校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歷史與傳統,反映了一所學校的地域文化特色與學科特征,昭示著學校的時代精神與發展前途,凝聚著學校的辦學使命與文化追求。英國學者阿什比認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迸隧壬J為,一所學校的校訓應是“時代性與持久性、創新性與穩定性的矛盾統一?!背刂輰W院新校訓“以孔子為師,以行知為友”既體現著注重大學文化的歷史傳承,又體現著能夠順應時代新挑戰的教育創新精神;既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教育思想的結合,又強調大學理想與行動實踐的結合,寄寓和表達著全校師生的辦學使命與文化追求。在學校的辦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從大學的四個職能上來整體把握和理解新校訓的實踐策略。

3.1 在人才培養上注重以生為本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皭廴恕奔础叭省?,愛人就是關愛他人,那么怎樣才算是關愛他人的人呢?孫子說“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根據孔子儒家理論的核心精髓,高校教師的“仁”就是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通過教書育人幫助學生有所樹立,引導學生實現理想。在人才培養的實際中,就是要把學生主體性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目標,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人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有利于學生成人成長成才成功的環境與條件等等。

池州學院建校以來,牢固樹立并落實“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落實“以生為本”方面:一是重視學生成長教育指導,注意將校訓精神融入大學生日常行為和素質養成教育,充分發揮入學教育、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渠道功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核心,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自覺性;二是重視加強專業教育指導,利用專業導論講座將專業思想灌輸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了解專業特點、前景和培養目標,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三是注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結合專業課外閱讀書目,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診斷,制定分學期分學年的專業學習和專業實踐計劃,明確學習目標、內容和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四是注重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打通第一與第二課堂,著力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科技能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的引導和支持力度,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五是注重對學生的就業與指導服務,積極開拓就業市場,加強就業基地建設,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孵化項目培育,不斷提升就業質量;六是注重助學助困服務,健全“獎、貸、助、補、減、免”學生資助體系,盡力安排校內勤工儉學崗位,積極構建校、系、班級為單位的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形成“咨詢、教育、普及、干預”一體化的心理教育工作模式;七是注重學生學習生活環境條件改善,重視校園文體設施和學生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努力為學生營造貼心、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定期舉辦各類安全教育主題活動,認真開展防火、防震等專項演習,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保障服務。我認為,這些關愛學生“以生為本”的舉措,既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仁愛關懷精神,也充分表達著現代高等教育的人本理念,教書育人的神圣性、人才培養的根本性也憑藉這些溫暖的舉措得以彰顯和落實。

3.2 在科學研究上注重博學重行

《禮記·中庸》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安W”就是以學為貴,以知為重,就是強調師生學習求知、追求真理對于推動社會進步和成就事業、完善人生的重要意義。英國著名教育家紐曼在《大學的理念》一文中指出:“大學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在那里對任何一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边@表明了紐曼崇尚知識、崇尚科學、崇尚真理的大學教育理念。1636年建立的哈佛學院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學府,在其?;丈嫌美∥膶懼癡ERITAS”的字樣,是英文“TRUTH”的意思,即“真理”。200年后的昆西校長對其解釋為:“大學的根本任務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去追隨任何派別、時代和局部的利益?!边@反映了哈佛大學堅持博學求真、實事求是,以追求真理為目標的辦學理念。池州學院“以孔子為師,以行知為友”的校訓承繼了中外大學對知識和真理的推崇,倡導自覺學習、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博學審問、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學院九棟主教學樓均以“博”字開頭命名,分別為“博文樓”、“博采樓”、“博學樓”、“博雅樓”、“博古樓”、“博識樓”、“博物樓”、“博奕樓”、“博愛樓” 等。這些以“博”引領的命名方式,表達了學校鼓勵廣大師生追求知識、崇尚科學、追求真理、追求自由的理念精神,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勵志敦行、博學重教的校園文化。

《禮記·中庸》中的“篤行”,就是學以致用,執著實踐。從大學科學研究的職能來看,重行就是崇尚實踐,崇尚技能,服務社會,努力做到學用結合、知行結合、產學研結合。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边@反映了孔子對理論脫離實際、知識不能改造社會的困惑心態。20世紀初,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校長范·海斯創造性地提出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應考慮區域的實際需要。并提出大學只有融入社會、從事社會服務才能盡到一個現代大學的責任。自此,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成為現代大學的一項主要功能,成為檢驗大學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從大學“科學研究”的職能定位來看,“博學”是“重行”的基礎,“重行”又是“博學”的目的,二者互為因果,相得益彰,同時“博學重行”與孔子的 “志德”、“游藝”以及陶行知先生的 “求真”、“求實”思想也有內涵共通互滲的關系。

近年來,池州學院圍繞地方文化資源,利用學科專業優勢,先后組建了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九華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池州儺文化研究中心、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皖南詩學研究中心、南泉普愿佛文化研究所等,深入開展池州儺戲、青陽腔、杏花村文化、九華山佛文化、東至花燈等研究。依托我校教師的科研成果,池州儺戲、青陽腔、東至花燈等成功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貴池羅城民歌等12項池州文化資源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圍繞池州豐富的非金屬礦、生態、旅游資源,先后成立了資源環境與旅游發展研究中心、池州生態經濟與旅游發展研究中心、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非金屬材料研究中心等,與地方50余家公司、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本著“政府促進、學校助推、社會扶持、個人自主”的原則創建了“池州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扶持學生的創業行為。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為宗旨,支持和鼓勵廣大青年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3.3 在社會服務上注重以用為先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經世致用,儒家哲學說到底就是培養一種能夠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擔當使命的踐道者。我認為,這種道德理想在今天高校的人才培養中仍然有傳承借鑒的價值意義,高校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社會服務,大學用什么服務社會?當然是通過培養人才來服務社會,所培養的人才又是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能力來服務社會,而這些知識和能力又是自己所擅長且在實踐中能夠很好發揮作用。在當今中國,國家正在推動相當一部分高校轉型發展,強調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人才,注重人才的知識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池州學院也正順應這一趨勢,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中提出“以用為先”理念,“以用為先”就是強調學校培養的人才具有應用型、直接性和實效性,就是強調教育教學中做到學以致用、知行結合、教學做合一。

地方本科院校承擔著為區域培養人才、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職能,一直以來,從學校層面來看,“以用為先”就是要求學校要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不動搖,為地方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的主戰場,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努力使學校成為地方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中心、區域文化研究的中心,政產學研與科技創新的中心。多年來,池州學院積極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人才合作培養的無縫鏈接;緊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建設了環境旅游類、文化產業類、材料化工類、機械電子類、經濟管理類五大專業群;設立了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資源環境與旅游發展研究中心、非金屬材料研究中心、池州儺文化研究中心、九華山佛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臺,積極開展服務地方服務社會的科學研究,為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智庫服務。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環節來看,“以用為先”就是要求學校要堅持市場導向,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突出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專業特色,加強實踐技能訓練,增大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比例,創新課內實踐教學,使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驗證即時同步進行,突出專業教學的實用性;在課程資源整合上,根據行業企業崗位能力和素質要求,整合資源,細化課程質量標準,更新教學內容,推進課程教學與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緊密對接;在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上,堅持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實習基地為依托,實習、實訓、實驗三位一體相結合,依托一批省級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和省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培養,同時積極組織參加各類競賽,以賽代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協作精神?!耙杂脼橄取逼鹾狭顺刂輰W院新校訓中儒家經世致用的文化蘊義,也與陶行知先生的知行結合、行知并重、求實求活教育思想的旨趣相同。

3.4 在文化傳承創新上注重傳承創新

大學對文化的傳承創新,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的人格的培養,注重對道德養成的追求,在教育教學中注意對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傳承??鬃犹岢囵B有德性的理想人才,儒家經典《大學》即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标U明了大學的根本宗旨在于塑造完美的德性;在于受到教化,成為新人;在于達到道德上完美無缺的理想境界。

池州學院“以孔子為師,以行知為友”的辦學理念既繼承了國人重視人文精神的涵養致知,又重視道德教化的傳統,反映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現實需要。就學生培養而言,旨在引導他們自覺深厚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通過厚德、正心、養氣的長期修煉,知榮明恥,知書達理,不斷向美好情操、高尚品德的境界提升。不斷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對民族精神的認同。為此,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滲透了大量人文素養課程,如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大學生藝術素養,大學生科學素養等。與此同時,校園環境與校園文化也突出這一主題,校內教學樓牌坊匾額分別題詞 “誠意正心”(《中庸》)、“和而不同”(《中庸》)、“八音克諧”(《尚書》)、“化成天下”(《周禮》)、“天工開物”(《天工開物》)、“行遠自邇”(《中庸》)、“韋編三絕”(《史記》)、“格物致知”(《中庸》)、“切問近思”(《論語》)。這些匾額題詞充分表達了學校重視塑造師生完美人格,重視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對師生人文精神的傳承與訓育,重視大學文化大學精神的傳承與培養。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真諦在創造,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精神,從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職能來看,大學對文化的傳承創新的另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服務區域社會文化建設,服務區域社會管理創新,推動社會文明進步,這種傳承創新正是高校辦學過程中的社會文化追求,也是高校這個學術共同體的價值追求。

近年來,學校充分利用學科專業人才優勢,利用區域社會歷史文化資源,開展特色研究,積極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學校十分重視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學校在池州旅游發展的理論研究、決策咨詢、旅游產品研發等方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為池州旅游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積極響應池州“文化名市”的戰略,自覺承擔地方文化發掘研究者和引領者的角色,積極參加區域文化建設,服務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極大地提升了池州歷史文化、非遺文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在服務池州生態文化產業方面,也是碩果累累,圍繞池州“生態立市”發展戰略,致力于池州生態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為池州生態文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以孔子為師,以行知為友”新校訓在學校四大職能上的實踐策略,并不是簡單的疏離分割狀態,而是有其內在密切關聯性,在辦學治校實際工作中,各個實踐策略既有職能上的邊界,又有邏輯上的聯系,既有教育實踐上的側重,又有內涵理論上的交叉。我們在分析討論和工作實踐中,斷不可簡單地以偏概全,也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忽略了重點,只有認真厘清四大實踐策略的關系,才能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學?!耙钥鬃訛閹?,以行知為友”新校訓的要領和精髓。

[1]王彩霞.中國學校校訓研究——20世紀中國校訓歷史演進的教育考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國教育辭典[K].上海:上海中華書局印行,1928.

[3]袁貴仁.加強大學文化研究,推進大學文化建設[J].中國大學教育,2002(10):4-5.

[4]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蒙培元.中國高校應以孔子為友[N].光明日報,2010-03-29.

[7]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8]陶行知.活的教育[M]//胡曉風.生活教育的文選.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9]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1.

[10]何根海.尋找學科專業建設優勢 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0(16):40-41.

[11]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騰大春,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2]韓延明.大學理念論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3]潘懋元.研究大學校訓 弘揚大學精神——《大學校訓論析》序[J].大學教育科學,2013(4):1.

[14]何根海.高?!耙陨鸀楸?”“以師為本”問題的整體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0):7-11.

[15]柳友榮.以生為本 以用為先——池州學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思考.池州學院學報,2010(2):123-125.

[16]何根海,譚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1(4):61-63.

[17]亨利·紐曼.大學的理念[M].高師寧,譯.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6.

[18]朱國宏.哈佛帝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9]何根海.新建本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1(13):46-48.

[20]舸昕.漫步美國大學:美國著名大學縱橫談(續編)[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

[21]何根海,譚甲文.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J].中國高等教育,2013(12):17-18.

[22]李鐵范,何根海.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發展的路徑選擇與實踐——以池州學院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2(4):126-133.

[23]何根海,陽光寧,談家勝,等.應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參與區域歷史文化協同創新——以池州學院為分析向度[J].池州學院學報,2013(6):12-19.

猜你喜歡
池州校訓陶行知
池州學院二級學院商學院簡介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豐碩
校訓展示墻
校訓展示墻
體現“親愛精誠”校訓的三件往事
我們的100期紀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錄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訓”
池州武儺文化研究
新四軍第七師沿江團池州抗戰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