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媒體的未來在哪里?

2014-05-04 07:54走向冬天
創新科技 2014年21期
關鍵詞:報紙雜志

文/走向冬天

傳統媒體的未來在哪里?

文/走向冬天

如今,你隨手拿起一份報紙或雜志,看看上面有多少廣告,就能夠斷定它的銷量如何?!豆娝埂罚℉arper's)、《國家》(The Nation)和《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這些雜志上的廣告少得可憐。然而,“翻閱”(當然是在網上)一份往期的《紐約客》雜志,查閱埃德蒙·威爾遜關于《死海古卷》的論文,你會感受到過去那個時代的自信:幾乎一欄文字就配有3頁廣告。在紙質版雜志上可能感覺不到,但是在網絡版雜志上,看到讓文本相形見絀的巨幅廣告,你會聯想到,這真是個華麗的網站,此外無他。

互聯網業的一大謎題是:為什么網絡版的報紙和雜志不能賺錢?

這些網站的半個主頁都登著巨幅廣告,像極了過去最為輝煌的出版物。這些網站上的廣告也不是過去普通的報紙廣告,而更像電視廣告——你可能還會感覺更好,因為點一下鼠標就可以買到廣告上的商品,而不用再拿起電話撥號。更何況,《紐約時報》網絡版的讀者是紙質版的10倍!人們對于新聞業的未來有著諸多憂慮,于是很容易忽略一個荒謬的現實:《紐約時報》的讀者越來越多,廣告也越來越多,但它卻瀕臨破產。

傳統媒體的窘境

發生了什么事情呢?一個標準的解釋是:過去的廣告投放費用過高了。如今,有了精確的受眾指標,“灰色女士”(《紐約時報》的戲稱)的收入終于變少了,其實她一直以來都只值這么個價。

看起來難以置信是吧:難道一個多世紀以來,永久理性的、最有效率的資本主義,真的錯誤估計了平面廣告的功效嗎?

新媒體的興起,產生了新的廣告渠道

有兩個數字是不疊加的?;ヂ摼W的平均使用時間從2004年的每周6小時,增長至2009年的每周12小時,但人們看電視、聽收音機和閱讀雜志的時間基本保持不變。一部分原因是工作場所的電腦,并沒有帶來什么生產力的變革,你懂的——有了You Tube,你現在可以一邊看著懷舊MV,一邊拿著薪水。一回到家,你也是新舊媒體兩不誤: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人通過二次抵押,購買了新的平板電視,全家都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和手機?,F在人們可以圍著餐桌,同時看電視、查收電子郵件和發短信。

電影《銀翼殺手》曾描繪了一個噩夢般的未來世界——目之所及全是廣告,大型的公司飛艇將廣告投射到建筑物的外壁上?,F在看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靈活、更家庭化的現實。如今,廣告不但遍布每一個公共表面,還鉆進你的家里——不光出現在電視柜上方,還出現在我們的書桌上、大腿上和口袋里。廣告滲透進我們在Gmail和Facebook上的私人通信,并且隨著Kindle、Nook和iPad的發展,它們侵入書籍的日子也不遠了。

廣告投放總量維持恒定,導致平媒廣告投放下降

由于新的廣告平臺大大增加,無論用戶訪問《紐約時報》網站的頻率有多高,報業的收入永遠也別想趕超昔日。隨著廣告平臺不斷拓展,單個廣告的價值必然相應降低。當然,如果各公司提高廣告投放,廣告收益還是會上升。但是,在過去的90年中,歷經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的崛起,美國總的廣告支出幾乎始終保持在GDP的2%~3%之間。廣告利用的是人類欲望的無限性和可塑性,但另一方面,廣告投放還要考慮其受眾相對固定的、缺乏彈性的可支配收入。

廣告業不斷擴張,民眾中位收入停滯,廣告投放維持恒定——新聞業正是在這三者的夾縫中求生存?;ヂ摼W經濟的主要理論仍然來自于《連線》雜志的首席預測家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他在2004年預見了全球性的長尾現象——少數的文化商品(例如丹·布朗的小說《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等)會極其風靡,占據產業總銷售額的一半;而剩下一半則來自許許多多不那么知名的商品的零售額。這個理論模型基于亞馬遜網站的運營,只要所售商品不像報紙上的新聞一樣隨時間貶值,就會運行良好。

平媒的成品(紙張、書本)本身不值錢

然而,記者和編輯偏偏都愿意給自己的勞動成果定一個低價。音樂、電影和圖書產業從一開始就進行著版權斗爭,而多數報紙只想著趕緊讓庫存脫手。幾十年來,報業一直沉浸在巨額的廣告收益中。對于它們來說,訂閱費不過是用來承擔印刷與投遞費用的。當沒有了物質成本時,降低或免除訂閱費看起來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社交網絡時代的完美廣告

現在看很明顯,報紙和全國性雜志的商業責任同它們的文化影響力一樣,關注的都是大眾全方位的興趣。但是對于廣告商來說,公眾階層的“所有人”就是消費領域的“沒有人”,也就是說,媒體不知道受眾是誰,或者他們的購買力如何。把一個記者打發到剛果或者巴基斯坦,無異于花一大筆錢去迎合琢磨不定的人群的喜好。

為什么以前平媒的廣告會過高投放?

當沒有其他辦法可行時,廣告商們是這么做的:如果梅西百貨在搞促銷,它會在報紙的頭版登廣告,上面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保衛戰的報道,下面是最新爆出的國會丑聞,以為這樣“所有人”隨便怎么樣都會看到促銷的消息;如果福特汽車要推出一款新型卡車,它就會到處找橄欖球比賽去插播廣告。如果只向想買衣服的人推銷衣服,只向物色卡車的人(而不是球迷)推銷福特卡車,對商家和客戶而言,不都合理和有效得多么?

此前,廣告商只能憑猜測;而現在,利用關鍵詞搜索、社交網絡和電子郵件所提供的信息,廣告可以更加精準。此外,社交網絡、電子郵件、搜索引擎和博客上的“內容”,都是神奇地自我產生的,也就是說,是由用戶創造的免費內容。廣告向私人通信領域的延伸,令其他領域成本更高的廣告方式大大失去競爭力。馬克思將無產階級難以維持生計的工資歸咎于“勞動后備軍”,而令《紐約時報》虧損的罪魁禍首,則可以說是“社交網絡后備軍”。

新媒體“完美廣告”的競爭價值

在過去的想象中,鋪天蓋地的廣告只會讓人徹底麻木:越來越多的廣告,兜售著越來越多你不需要、甚至不想要的東西。真正完美的廣告,也就是即將到來的“廣告烏托邦”,則會是另一番景象:廣告會個性化,同時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廣告不但不會讓人麻木,還會刺激感官,甚至還可能起到用處。

今天,我們“谷歌”自己,來看世界對我們的了解程度;明天,我們只需看廣告就夠了。從谷歌的電子郵件數據挖掘技術中,已經可以看出苗頭:寫信告訴一個朋友你的貓死了,結果旁邊一欄,很殘忍地,就出現了貓砂打折的廣告。廣告的精準定位在社交生活中的延伸,還體現在Facebook的“好友推薦”上。一旦我們把所有的好朋友、同事和不太熟的人都加為好友,網站就向我們推薦那些我們認識但又不可能發送好友請求的人,例如另一半的前任、暗戀的對象和公司總裁們。個性化廣告會先勾走我們的最低可支配收入,然后又意外地展示我們渴求卻又買不起的東西。

完美廣告時代,報紙和雜志如何維生?

在布魯克林,有線電視公司已經在人口統計資料的基礎上登出個性化的電視廣告,并且要將這個項目推廣至全美。同時,手機定位會顯示附近商店的促銷活動——甚至可以發來一張優惠券。手機網絡運營商也會因此知道我們去了哪兒,呆了多長時間,實際使用了哪些優惠券。運營公司可以將這個信息用于自己的廣告,也可以出售給其他公司。將所有不同的數據流匯集起來,就是所謂的“現實挖掘”。埃爾文·戈特利布(IrwinGotlieb)被稱作“廣告之王”,他的群邑集團(GroupM)掌握著全球600億美元的廣告買單。他向我們揭示了未來廣告業的一鱗半爪:

“今天,如果我需要賣出一塊高端手表,該賣給誰?我可以找手頭富裕的人,也可以找50歲以上的人。但將來,我會知道你是一個手表收藏家,因為我有你這方面的數據。怎么得到的?我會了解你的購買行為。很多零售商都有客戶忠誠計劃,他們會分享這個信息。如果消費者在谷歌或易趣上搜索手表,就會留下數據痕跡。所以,不用假設一個人有錢,他就可能買我的手表。我可以將目標客戶縮小至少數的手表收藏家?!?/p>

好的一面是,我們再也不用看手表廣告了。壞的一面是:拿起一份如今已然“瘦身”的《紐約客》——比兩年前的同期少40頁左右——翻翻剩下的廣告,沒有你能買得起的東西了。但是別生氣——這種快要消失的不完美廣告其實是一種累進稅制。沒有那么多人要買勞力士,但是每個人的雜志印刷必須是一樣的。因此,少數勞力士買家的附加稅降低了訂閱價格,令所有人的年訂閱費都是47美元。要是在完美廣告時代,我們就不能一直跟那些富人借光了。

報紙和雜志(包括《紐約時報》)最有可能維持生計的方法,就是在它們的精英讀者身上打主意。人們總是談及《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的成功,二者都免費刊登最流行的新聞,同時對其他適合印刷版的內容實行收費。網絡版報紙的下一步,就是將一些邊角料新聞丟給大眾,對值得做廣告的富有讀者全部免費,對其他人則按文章收費。如此一來,我們就會一次性拿出幾美元,瞧瞧我們買不起的精裝書的書評(而它們會被自動發送到富人的iPad中,當然還帶著廣告),再讀讀去不起的斯普林斯汀演唱會的簡訊(演唱會由廣告商贊助,門票通過短信發送給少數的“幸運兒”)。這才是克里斯·安德森的新書《免費》一書的真正含義:對于有購買力的人來說,什么都免費。這種模式可能挽救《紐約時報》——但不是為了那些訂閱不起的人。

來源:nplusonemag.com

猜你喜歡
報紙雜志
《食品科學》雜志征訂啟事
東方養生雜志征稿函
2020年雜志訂閱單
報紙
雜志介紹
賣報紙
可以吃的報紙
賣報紙
扶貧雜志走進“兩會”
非常魔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