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學生的未來該系于什么?

2014-05-30 01:28儲昭柏
中國西部·教育刊 2014年9期
關鍵詞:班級班主任家長

儲昭柏

近日,遇到一位家長,她的孩子我沒教過,但曾在我教書的學校就讀,而今在一個自認為并不理想的二本大學學習,遺憾之情溢于言表。這位家長說,孩子不適合讀文科,念理科可能好一些。我問,為什么當時就沒有學理科呢?家長認為原因是孩子不喜歡高一時的班主任,所以沒有學理科。孩子死活要離開這個班主任,如果這個班主任帶文科她就學理科,如果這個班主任帶理科她就學文科。這個班主任最終帶的是理科,所以她讀了文科。

如此執拗的選擇,讓我十分詫異——一個學生把關乎自己未來的選擇系于對一個班主任的喜好。

我說:“不對呀,不能因為暫時的喜歡或不喜歡而影響自己的長遠前途?!?/p>

這位家長無奈地說:“孩子要這樣又有什么法子?!?/p>

我又問:“為什么就不喜歡這個班主任了呢?”

家長回答說:“這個班主任喜歡把她與另外一個同學相比,比著比著就不喜歡了?!?/p>

原因如此簡單,加上不是很理想的結果,讓人覺得很是惋惜。

學生這樣思考問題的邏輯方式,讓擔任了多年班主任的我也始料未及、想象不到。有多少學生因不喜歡我而做出如此的選擇,想想都有些后怕。

一個教師因不被喜歡而導致一個學生的行為軌跡、人生道路發生非理性的改變,可能會讓這個學生的人生歷程多走一些彎路,甚至會帶來一些風險。這種影響是長期的,有時甚至是難以估量的。

一講到這樣的問題,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歸責于教師,或者我們教師會自覺不自覺地自責。但話又說回來,教師又不是學生“肚子里的蛔蟲”,不是所有學生的心理活動都能摸得透,心再細也會有觸摸不到的地方。即便教師知道了,教師也會有“好心沒好報”的傷感,需要教師自己做好心理調整。過于苛責于教師,教師心里也會有許多不堪承受之重?,F在的班主任難當,以至于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不愿意做這個“苦差事”。

在社會、學校、家長對成績要求很高的外在壓力之下,教師可能對后進生的成績有著焦慮情緒,往往在教育之中談得最多的就是成績,這種壓力自然會傳導給學生,如果方式方法上不適合于學生的“口味”,就會引發或明或暗的師生矛盾。這種矛盾,即便教師找到了原因也難以理解,往往覺得:這不很正常嗎?

為你樹立一個榜樣,為你找一個競爭對手,這有利于你的進步呀!現在有一些后進生,越是后進越是有強烈的自尊心,這種自尊是一種自我的、本能的、頑固的,他們不懂得一個人的自尊不是一味地要求別人給予,而是要通過自己爭取,但由于進取的動力和行為不夠,他們往往又只能安于現狀。我們反對“應試教育”,但我們不能反對學習,勤于學習、樂于學習是一個人一生都需要的品質,我們不能因為不能過分強調成績而放棄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否則我們的教育也會走向目標的反面。有些學生對學習有一種厭學情緒,一談學習心就煩,一講別人怎么樣,由于自我內心沒有達到或超越別人的打算、追求,就會在心理上為自己找出路,于是把對自己有要求的教師推向自己心理的對立面。學生這樣的心態、行為需要得到矯正。

這種對教師的不喜歡的情緒,一般情況下不會直接傳達給教師,有可能在家里反映出來,一個學生的狀態往往在父母面前會有一個真實的表現?;谶@樣的判斷,家庭教育的合理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家長要合理分析教師與自己的孩子談話的真實用意、良苦用心,甚至即便是教師有說得、做得不妥的地方也要有一個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分析、解釋。有的家長可能不聞不問,任由這種矛盾的存在、發展;有的家長,一味聽信孩子的話,附和著說教師的不對,這種盲目“護犢式”的護短,給孩子以心理上的支撐或補償,反而加劇了教育的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講,好的教育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家庭教育,家長應該學會如何促進孩子的成長。所以,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的教育的問題,而是一個體系,要讓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為了尋找學校教育更好的效果,學校應該適時地開好家長會,辦好家長學校,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

這種對教師的不喜歡的情緒,也可能通過學生在同學中的好朋友反映出來。這個知心朋友的思想和對事情的反應,對坦露心跡的一方有著很大的影響,成為不好心理或改變,或支撐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不僅要面對學生個體,還要面對學生群體。一個班級的輿論導向非常重要,人是易于受環境影響的,班主任好不好往往與班級輿論有很大關系。所以,建設好班級主流意識是一個班主任需要用心的,既要在學習、反思中做好一個班主任,又要給班級成員以正確的、積極的價值取向。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我們的教師需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同時,加強對我們的教育對象的研究,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使教育方式、方法更能適合學生內心的需要,讓學生能夠喜歡教師,“親其師,信其道”,使得學生對教師的心理沖突不至于產生,即使產生了,也易于化解。因為,學生不喜歡一個教師往往容易形成本能的抵觸心理,老師說什么學生也難以聽進去,包括教師認為的好話。心理傾向不一樣,學生對教師的認知、感受也會大相徑庭。

教育無小事,教師對生命的成長需要一種敬畏,恰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深入學生、觀察學生、讀懂學生,把握學生的內心律動。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無私的奉獻,讓學生對老師有一份真誠的信賴?,F在,有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學生在看問題、做事情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從別人的角度、全面的角度、長遠的角度思考問題,往往容易與教師的取向、社會的取向發生沖突。其往往缺乏辯證思維,一根筋式的片面、極端地思考問題,基本上不會反思自己的對與錯。

也許,等他們某一天碰到“青磨刀石”才會醒悟,但那時已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這也許會導致他們的人生發展形成一些錯亂的“腳印”。如果推而廣之,如此景況在以后的人生中時不時地上演,人生還談什么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認知與心理的引導也是教育學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健康心理的形成對教育教學效果的影響非常大,這就使得我們要重視心理健康課,特別需要努力培養好學生的情商。只是,潛在的東西比表面的東西容易讓人忽視,有的學校沒有開設心理健康課,有的學校開設了也沒有專業教師。同時,心理健康課不是高考科目,學生與教師參與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這種狀況必須得到改變。

對教育心存敬畏,對學生成長心存敬畏,不讓學生因對教師的喜歡或者不喜歡而做出輕率的選擇。教育不能浮于表面,需透于心、融于心,讓學生健康成長、快樂成長。

猜你喜歡
班級班主任家長
如何做好一個班主任
班級“四小怪”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如何構建和諧班級
夸夸我的班主任
我心中的好家長
班主任
不稱心的新班級
家長請吃藥Ⅱ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