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2014-06-09 19:21王世德
文史雜志 2014年3期
關鍵詞:明哲保身道教道家

王世德

魯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的信中說:“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盵1]我對這段話,曾思索多年,有過一些感想,至今還在發展中。我一直很重視,在努力思索它。

首先,本文說道教思想,也說道家思想,還廣延到它們滲透到大眾中的影響及其變易,例如歷代流傳很廣的許多成語格言。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吸收其思想。道家思想很豐富、深邃。道教在民眾中影響很大。道家和道教的思想,常是可以通用的。

我對魯迅說的“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這句話,是非常重視的。我認為,魯迅作為偉大的思想家,他不是隨便說的。即便是隨口說出,也是有他廣深的思考和觀察作背景的。這是個大命題,其中有大智慧、大學問,有豐富多樣、復雜深刻的內容。

我認為,這個根柢主要說的是思想意識、感情追求、處世哲學的根柢,包括民族的國民性、深厚的思想基礎等等。魯迅是研究國民性的思想家,他揭示出阿Q的精神勝利法,就是他研究國民性的重要成果和不朽貢獻。阿Q的生命哲學中包括精神勝利法。既然說是“勝利”,當是他生存發展實踐活動的積極支撐和動力。事實的實質上失敗,精神上還勝利,是中華民族在鴉片戰爭以后的大問題,是精神上的痼疾。思想精神的痼疾,有時比社會制度還深刻重要。社會制度變了,如果思想不變,還會有大的患害,最終還是要思想也除舊革新,制度的改變才能徹底,才能拯救民族國家。魯迅著力于對國民性的革新追求,在辛亥革命后引起重視,并有新的延續、發揚,取得了重要的新成果,推動社會取得新的發展。

我認為,說“根柢"主要是指思想、心理、處世哲學、社會潮流、人生觀、世界觀、理想追求,才說得上“根柢”,其內涵也很豐富,并不單一、簡單,很難歸結為一個概念。說“全在”,也不是說“只有”道教是“根柢”,其他如儒、佛、法家等就對“中國根柢”沒有影響和作用。說是“根柢”,我體會其意是說,在生活中經常,甚至處處可以感受到,道家對中國人的思想心理的“根柢”的影響。這個“根柢”,有豐富復雜的內容,很值得探索和研究。

我還認為,我們還不能因為這話并不是說“根柢”真是全部只在道教,而忽視道教對“根柢”影響的重大作用。我們還必須正面重視魯迅這一論斷的重要和豐富深刻的內涵和意義。

我經過深廣思索以后,還認識到,道教思想精神對中國人的思想、心理、行為、風氣、追求、理想、處世哲學的影響,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在不同人的身上,有多樣不同的內容和形式的。(陶淵明、白居易與蘇軾即為印證。)

魯迅在給蕭軍《八月的鄉村》寫的“序言”中論及道教,他寫道:“‘要征服中國民族,必須征服中國民族的心!但這書卻于‘心的征服有礙。心的征服,先要中國人自己代辦。宋曾以道學替金、元治心,明曾以黨獄替滿清鉗口。這書當然不容于‘滿洲帝國,但我看也因此當然不容于中華民國。這事實很快的就會得到證實。如果事實證明了我的推測并沒有錯,那也就證明了這是一部很好的書?!边@里說到宋朝曾經用道學替金、元治服人民的心,是指宋朝曾鼓吹道學中的消極因素,例如息事寧人,明哲保身,退讓哲學中的消極因素。魯迅的目的是揭露當時偽滿洲國和中華民國“鉗口”和“治心”,要征服中國人民的心。這段話,不是對道學的全面評價,但也有助于理解和認識道學有治心的作用;不過這并不等于說:道學治心,只有消極作用。

息事寧人,退讓哲學,當然是消極的,但是如果是迫于實力對比,只得暫時退讓以求保身者,有深謀遠慮的全局之計,以退一步作為創造條件后能進兩步的策略,那就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策略的一部分,應該肯定。除非毫無退路,無其他可能,都不應該投入全部實力,作魚死網破的一搏。這又是道家、道教隱含的智慧。

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中國人中盛行的思想觀念、處世哲學、核心的精神,我認為是因循自然的本性和規律,不要逆物之性、恣意妄為,要明哲保身、清心寡欲、清靜無為、雌靜謙下,柔弱能勝剛強,退后一步自然寬、迂回曲折、韌性遠謀,要適中、含蓄、忍讓、低調等等。這些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傾向,是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強自出頭爭鋒,直線莽撞冒進。

我認為,道教精神和道家精神是一致的,都是遵循自然。李剛教授說道教要長生成仙,是“逆自然”。我認為,想要長生,仍要順應自然,逆自然是行不通的。道教很多長生做法,乃是遵循自然的。

因循自然的精神,在中國的影響很深廣,可說是處處可見,可說是:“根柢全在道教?!?/p>

它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根柢呢?可以說,既可能是好的,是明哲的智慧;又有可能是不好的,有缺陷、有患害。情況復雜,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老莊關于“因循自然”的思想,按蒙文通老前輩的論述,老莊本義是很重要、正確、深刻的思想。尊重自然、遵循規律,并非茍且馬虎因循,放棄主觀努力,完全隨波逐流、順水推舟。但我們仍然可以和應該這樣認識:也并不排除在實際生活中,在實踐中,人們仍然有可能有茍且因循的缺點。

同樣,“明哲保身”,可以認為是很重要、正確、深刻的思想,是人生處世的必要和重要的智慧,保身也是正確合理的;但它也并不排除:在實際生活中,在實踐中,人們仍有可能有消極的茍且因循的缺點,缺少應有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奮斗、努力爭取,創造條件去改造環境,努力為真理、為人類福利去奮斗的精神。人的行為和事物,常有兩面性:過猶不及。在實踐中,在理性認識和感性追求中,往往并不能照顧到所有方面,往往會有偏差、缺陷、不足。對于“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認識和看法,也應不是簡單、絕對、片面和膚淺、單一,而忽略其豐富、多樣、深刻、全面、深廣的內涵和意義。當然也不能漫無邊際,抓不住主要核心而不得要領。

清心寡欲,靜心恬和,是長壽秘訣。很多病是吃出來的,有的是因為欲求不得,有失落感,煩惱抑郁致疾,勞累損傷,導致夭折早衰。屢試不爽的事實,被人置若罔聞,忽視不見,只憑興趣,不顧后果,妄作妄為,以至一意孤行,終至后悔莫及。前車之鑒,后人不能忽視。

因循自然,順應自然,如果發展到極端,消極被動,隨波逐流,或者隨機應變,完全喪失原則,淪為滑頭主義,四面光滑,八面玲瓏,便都是錯誤。

張岱年先生說:“中國哲學之天人關系論中,所謂天人合一,有兩個意義: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類。天人相通的觀念,發端于孟子,大成于宋代道學。天人相類,則是漢代董仲舒的思想?!盵2]

天人合一,最早見于張載《正蒙》。他認為天賦予人善良本性,能與人感應。程頤認為“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之前的董仲舒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已類合之,天人一也?!比耸翘斓母北?。周敦頤、邵雍也認為人性和人世秩序也是天賦予的副本?,F代則認為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持續發展。

道家認為,天、地、人是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人和天地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本源,就是道家的核心范疇“道”。它們的關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萬物的本源,道是自然而然運行的規律準則。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說:“對道家來說,‘道不是人類社會生活正確之道,而是宇宙運行之道?!盵3]天、地、人要遵循自然的規律秩序,才能平衡和諧。怎樣才能“道法自然”?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古代士大夫在出仕艱難、精神壓抑時,為求得精神超越解放自由的出路,就明哲保身,安時順命,對自然敬畏和順應,缺少對自然取得科學認識、進而改造自然的思想。順應自然有長處,也有短處,要妥善處理,看到兩面性,才接近全面恰當。

老莊的道學精神是要擺脫社會束縛和污染,追求自然和自由,與自然之道合一,反對為利欲爭斗,“殊死者相枕”,“刑戮者相望”,大道廢弛,滿目瘡痍?!案`鉤者誅,竊國者諸侯”,“圣人不死,大道不止”,圣人說教維護等級禮法,滋生社會爭奪功利,戕害自然人性。也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的:“今日之棲居也由勞動所宰制,因追名逐利而動蕩,為貪欲所蠱惑?!盵4]莊子主張“莫之為而常自然”,要回復本真本性,超越功名利祿,任其生命本真,不要妄為,不要強加給人虛偽仁義?!肚f子·大宗師》說:“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薄肚f子·在宥》說:“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逼渚窬褪遣灰还沤袢藶橹贫ǖ木S護特權等級的禮法規定束縛,應求獨立自由,各任其性,各安其分,各隨其化。其積極面是擺脫不合理的束縛,追求合理的個性自由,也可能存有消極面,是完全單一的過分的不合理的各任其性,或完全消極的無所作為的息事寧人,明哲保身。這幾種思想作風在生活中都有,也都可能是受道教精神的影響。影響可能是復雜多樣的,我們應該分析研究,不應簡單化和單一化地看待這種影響,簡單地采取完全肯定或否定的態度。具體情況應具體分析,這才是正確的認識和應有之態度。

道家有以柔弱勝剛強、退一步可以進兩步的精神。順其自然,充分發揮自然本身的力量和規律的作用,不費幾倍的功夫去創造,因勢利導,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少花很多冤枉工,可以不動聲色,不費大力氣,取得很大成功,達到很大目的。此即是“巧勝”“智取”。其中的大智慧,是費大力氣換不來的。

明哲者不僅保身,而且可以大智得天下、為人杰。但道家不以此為奮斗目標,相反,秉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宗旨和精神,不求得天下,不以人杰自居、自喜、自滿、自得。與人不得不交手時,先是退避三舍,后退三步,先是保護自己不被打倒,先讓人出手,進攻三招,然后迂回曲折周旋,讓對手撲空失手。自己既是保身,又是得勝,占了理,得了道。退避三舍,是消極的;最后得勝、得理、得道,便是千金難買的、匹夫之勇難得的積極效果。

例如,中國體育運動中的太極拳,柔慢婉轉,毫無銳勇拼命的氣概,卻比直來直去的拳術更容易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也是柔弱勝剛強的標志。準確地說,它并不柔弱,只是柔弱其表、剛強其內,核心精神是柔韌迂回遠勝簡單拼命的直闖莽撞。

這才是“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正確積極寶貴的精華。

這種道教精神,在美學思想中的表現,就是以柔克剛,以柔為美,以虛為實,以虛為美,虛實相生,虛實結合,剛柔結合。表現在文學、戲劇、音樂、影視、繪畫、詩歌、書法等藝術中,就是曲折回環,藏鋒含蓄,意韻傳神,無言之美,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無限深遠,點到為止,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等等。平淡與險奇結合,很多場合是險奇以平淡出之,貌不驚人而內涵深厚,耐人尋味,品之無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時無聲勝有聲。

現代藝術的技法中,則可引申、輻射、表現為伏筆與高潮、明線與暗流、顯彩與暗影、雙關與影射,高低、長短、厚薄等相形相生,互相烘托,互相生發;不是單音獨發,直線突出,孤掌難鳴。

這種精神的哲學根據,就是和而不同,多樣統一,和諧組合,互動互生。這里面有大學問,很豐富,很深沉,很高深,很廣遠。

這是有中國特色的重要創造和偉大成果。

在當今新時代,全球一體化,交往日益頻繁,事物的標準格式和社會潮流發展趨向多元化、多樣化,更不能強加刻板不變的標準模式和唯一結論。社會思潮是由很多因素合力自然形成的,更難規定命令。除了必要的法令之外,在思想感情方面很難劃一。特別像審美領域,更應容許多樣自由,應該容許和鼓勵自由選擇,任其自然,尊重個性,提倡道教任其自然的精神。當然,丑惡的邪道歪門是要反對的,但健康的積極的人性追求有廣闊多樣豐富的天地。應該提倡自由、自然的理想追求,這是傳統的道教精神符合今天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是忠實的道教徒。他的代表作《蘭亭序》錯落變化,顧盼呼應,虛實相間,收放自如,疏密得當,恬淡自然,陰陽虛實,映帶相顧,自己都覺得是難以重復的神品。有人說它是生氣勃發,神完氣足的雄強之作,體現了陰陽調諧的道教精神,是符合實際的。

他在《蘭亭序》中,感嘆于“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知生為虛誕,但求興懷,在清流激湍,茂林修竹間暢敘友情,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甚有感慨,也貫穿著道教精神。

為什么人們要槍打出頭鳥?因為出頭鳥好打,縮頭烏龜難打。也因為這個原因,明哲保身的人,往往愿意做“縮頭烏龜”,便于保護自身,免受打擊和損害。

為什么出頭椽子先爛?因為遭風吹雨淋太陽曬的時間多。這也是明哲保身的人不愿出頭、不爭上游的原因。

有名利思想的人,總盼望自己能出風頭,早出名,早成家,早得利。但又有上述兩條的弊害,所以明哲保身的人愿意采取“低調”的生活態度。有人要爭先出名,有人卻怕出名,為什么?各有所求。為什么有人怕出名?因為出名的人,惹人注意,招人嫉妒,要被人損害。為什么豬怕壯?因為要先被殺以取食。所以,莊子說,要做不中用、不成材的樹,不會被砍去做木料用。其實,也不一定。如果主人要找不成材的樹去燒,那就會先輪到它被砍。中用、成材的樹,有時會被先砍,也是先被重用。有人愿意被重用,有人愿意不被砍,各有所取、所盼,但所取、所盼不同,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有不同的理想追求,因而采取的做法也不同,但都是各有所求,是服從其需求。

生活中,明哲保身的人在風浪激盈、危險多的時候,先求保護自己生命安全的人多,因此,愿做“中游”的人也要多一些。上游最辛苦,下游要打屁股,而中游最舒服。生活中,中間人物常常是多數。在以前的政治運動中,民間有過這樣的順口溜:“上游要帶頭,沖前頭;下游攆著走,拖著走;中游,不緊不慢隨大游,夾在中間樂悠悠?!薄吧嫌翁量?,下屁股,中游最舒服?!边@恐怕是甘居中游者自得其樂、知足常樂的自我安慰。實際上,水漲船高,在形勢緊迫的情況中,對中游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中間分子很容易成為落后分子,也要被鞭打和批判,日子也不會很好過,并不見得真會樂悠悠,很舒服。

道家和儒家思想,一個尊自然保身,一個重社會立功,在一個人身上也會相結合,但各有所重,也會相分立,也會相轉化。

儒家立功,有道義責任感和犧牲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最高尚,也最辛苦;但最光榮,受人尊敬欽佩。為國爭光,舍我其誰,奮力爭先,沖鋒在前,勇于犧牲,也樂于犧牲,是民族國家的棟梁。其悲哀是在封建社會,受制于帝王個人喜怒無常、自私自利的善變決斷,可能不被重用,被迫閑置。歷史上有很多忠臣義士、愛國偉人,屢受冤貶,空有報國志而遭棄用甚至殺害,令人扼腕嘆息。這也成為產生道家的明哲保身的自覺信條的客觀原因之一。

為什么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呢?其原因就因為:道教主張“因循自然”之道。從根本上說,是因為自然的力量太強大了,不遵循、適應、服從它不行??!人類要生存,必須順應自然;但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類又必須改造自然,創造自己所需要的、原來自然界沒有的事物?,F在我們生活的世界、社會上的事物,很多已不是自然原先的形態了,都是人類改造自然、創造的事物了,叫做“人化的自然”了。這說明,人類的力量和智慧,也是很偉大的、很強大的。有句成語叫“人定勝天”,肯定人創造新世界的智慧和力量。但是,人創造新世界的智慧和力量,是在順應、遵循、服從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產生的,這是前提條件。只要舉“地震”這一實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地震造成災害的力量太大了。人類一直努力認識它,設法減少和避免這災害。人類抗震的努力,也是有力量的,但也是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基礎上發揮作用的。

現在,要進一步說,為什么中國根柢全在“因循自然”的道教精神呢?難道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不是這樣嗎?是的,世界各國都要遵循自然規律,連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也必須在尊循自然規律的基礎前提下,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用智慧去改造自然界,創造人類新世界。那么,為什么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難道世界各國不都是如此嗎?

我認為,中國如此是因為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遵循自然”這一人類總精神下,經過幾千年的文化思想積累,有了一整套思想體系,派生出很多思想、意識、心理、觀念、處世哲學和意識形態,包括我這篇文章里列舉的很多中國俗諺和成語,如“明哲保身”“清靜恬淡”“無為無欲”“退后一步自然寬”“出頭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強扭的瓜不甜”“吃虧就是?!薄安桓覟樘煜孪取薄巴艘徊?,進兩步”“長線釣大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韜光養晦”“人怕出名豬怕壯”“精神勝利法”“中游哲學”等等,簡直是說不盡、道不完,可說廣泛、深入、普及、提高、滲透到時時、處處、人人。其內容和形式,在各人身上還有不同,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細致內容,但都是道教精神的表現。這就使人要從內心深處感嘆,說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了;這就要使人不禁贊同魯迅的說法:“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了。因為,這種精神廣泛、深入地滲透在人人、時時、處處的思想行為中,根深蒂固,形式內容豐富復雜,幾乎可說無時不在、無地不現??!

注釋:

[1]《魯迅書信集》上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第18頁。

[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頁。

[3](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頁。

[4]轉見劉小楓:《人類困境中的審美精神》,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560頁。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

猜你喜歡
明哲保身道教道家
王艮“明哲保身”說的歷史敘事
《莊子七篇》大樹的形象,彰顯超功利的處世方法
《莊子七篇》大樹的形象,彰顯超功利的處世方法
西夏道教補議
漫畫道家思想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生“十不過”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近現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