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書》傳本真偽之爭新論

2014-06-09 19:33沈金亮
文史雜志 2014年3期
關鍵詞:流傳尚書司馬遷

沈金亮

清華大學于2008年7月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戰國竹簡,經過清理保護和研究,最終確定清華簡共為2388枚,其中發現了失傳2000多年的戰國《尚書》。經整理出版的《尹至》《祭公》《保訓》等屬于《尚書》或類似《尚書》的文獻,與現今流行的《尚書》相比較,是確有差異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認為,“從‘清華簡提供的這些證據來看,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實是一部偽書,自北宋以來,許多學者對它的懷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確的”;“通過‘清華簡,我們不僅看到了真正古文《尚書》的原貌,還可為多年來古文《尚書》真偽之爭畫上圓滿句號?!盵1]

《尚書》是中國流傳到現在的最古老的文獻,它的命運多舛,能夠在今天還可以讀到它的傳本,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就它的文本及其內容而言,可以斷定其中有“偽”的部分,而這又可以說是任何流傳到今天的古籍都存在的問題;但因此就認定《尚書》是“一部偽書”,也是非常輕率的。所以,不能不指出,劉國忠教授關于“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實是一部偽書”的結論太草率太武斷了。盡管“清華簡”的發現和研究對《尚書》的研究有非常大的意義和貢獻,但是,說它就“為多年來古文《尚書》真偽之爭畫上圓滿句號”還為時太早。

一、命運多舛的《尚書》文本

《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官方史書,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根據典籍記載,歷史上流傳的《尚書》應該有四種版本。

第一種版本也應是相對完備的文本,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西漢人說先秦時《尚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2]后來的《尚書》文本都只能說是這個文本的部分篇章。遺憾的是,這個文本,在歷史記載中沒有關于它的詳細資料,它在秦末戰亂中散佚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下令焚燒民間私藏詩書,其中《尚書》被列為禁書之重點。民間《尚書》傳本多被銷毀,僅宮中檔案尚得以保存。但秦末戰亂,項羽占據秦都后火燒咸陽宮,多數宗社檔案亦被焚諸一炬。

漢惠帝時宣布撤銷秦政權的禁書令,民間收藏的《尚書》遂得復出。漢文帝時,年過九十的故秦“博士”伏生在濟南傳授《尚書》。但是,伏生所傳《尚書》,一說并無寫本,“失其本經,以口傳授”,靠腦中記憶記誦二十余篇。司馬遷則說:“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鄒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寬……”[3]西漢初著名政治家賈誼、晁錯都是伏生的門生,曾從伏生學習《尚書》。伏生所傳《尚書》,其經文皆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因此漢人稱伏生所傳29篇的《尚書》為“今文”《尚書》。

漢景帝、武帝間,魯恭王劉馀拆除孔子舊宅,于墻壁內發現孔子家族一批藏書。其中有《尚書》,以“蝌蚪文”(古文字)抄寫。劉馀遂以其書還賜孔子家族人。周代文字在漢代已很少有人認識,于是參照伏生所傳《尚書》,定其可識者,改寫為隸書。這一部《尚書》比之伏生所傳本,多出25篇。傳寫其書者,乃孔子后裔中之著名學者孔安國。這一部《尚書》,與伏生所傳之今文寫本《尚書》多有不同。司馬遷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孔)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余篇,蓋《尚書》滋多于是矣?!盵4]孔安國本想將這一套書獻奉漢武帝,但不久發生巫蠱之亂,遂未能進獻。

這意味著,在西漢時代,《尚書》已經出現兩個系統的傳本,一是濟南名儒伏生的今文傳本,一是孔子后裔孔安國的古文傳本。根據這兩個文本又形成了多家注本。

西晉末年發生“永嘉之亂”,王室傾覆,文物淪喪?!坝兰螁蕘y,眾家之書并亡?!盵5]《尚書》也遭遇再度亡散?!霸フ聝仁访焚懽嗌峡讉鞴盼摹渡袝?,亡《舜典》一篇,購不能得,乃取王肅注《堯典》從‘慎徽五典以下,分為《舜典》篇以續之?!盵6]即是說,東晉政權南遷后,晉元帝時的豫章太守梅賾搜集到古文《尚書》的一種傳本,計46卷58篇,獻予朝廷。梅賾所獻《尚書》中有33篇內容與伏生舊傳今文28篇略同,唯從“堯典”篇分出“舜典”,從“皋陶謨”篇分出“益稷”,“盤庚”篇則一分為二,又從“顧命”篇分出“康王之誥”,此外另有25篇也有所不同于漢傳本。

梅氏所獻的孔傳古文《尚書》,當時即被國家視為瑰寶,立于學官。唐初孔穎達受太宗詔命為之作注,此后遂頒行天下。這個傳本一直流傳至今。

自今文、古文《尚書》出現后,關于《尚書》傳本的真偽之爭就產生了,尤其是對于梅氏所獻的孔傳古文《尚書》,特別是不同于漢傳本的25篇的真偽問題,自北宋以來就存在討論。清初閻若璩作《尚書古文疏證》八卷,囊括前說,在朱熹以迄梅賾等人的辨偽方法和考證成果之基礎上,共舉128條證據以證古文《尚書》是魏晉間某人的作偽。該著發表以來,有黃宗羲與之作序,錢大昕給他作傳,又有兩朝皇帝予以盛贊,紀曉嵐為其定案,還有姚際恒、惠棟、程延祚、崔述等人繼此補證……學界自此幾乎認定古文《尚書》為偽書。與此同時,也存在諸如毛奇齡《古文尚書冤詞》之類的異聲。關于《尚書》文本真偽之爭,延續了上千年,并沒有一個結論。

二、《尚書》傳本真偽之爭有個大問題:缺乏參照物

筆者認為,上千年的《尚書》文本真偽之爭有一個極大的闕失:判斷《尚書》文本的真偽,需要正確的《尚書》文本作比較,可是,這個正確的、最早的《尚書》文本在哪里?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文本嗎?

“尚書”一詞的本義是指中國上古國家檔案文件的匯編。中國上古國家檔案文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保存的,現在還不能斷言,但從西周初年的周公旦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7],可知商代已經建立了保存檔案的制度。周代接收了商代的歷史檔案,并進一步發展了史官制度,史官們把屬于同一時代以及涉及那個時代的文獻編在一起,稱為“書”,并以朝代作為區別,遂產生了“夏書”、“商書”和“周書”。這些按朝代分編的歷史文獻應該就是《尚書》的前身。

春秋末年,孔子創立儒家,他在整理古籍、提倡學術和普及教育方面起過很大的作用。他經常和弟子們講論《詩》《書》,使這些文獻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正因為這樣,后世的儒家才把《尚書》奉為經典;也因為這樣,后世遂有人對孔子和《尚書》的關系才產生了一些牽強附會的傳說。從西漢以來,就有人認為原有的《尚書》包括三千多篇,被孔子刪掉了其中絕大部分,編成百篇本《尚書》并寫過《書序》,認為現在《尚書》每篇前的《小序》就是孔子寫的。這些傳說曾長期流傳于學術界,成為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不可靠的。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許多學者的著作都曾引用過類似于《尚書》的歷史文獻,如《墨子》《管子》《孟子》《呂氏春秋》《荀子》《韓非子》等書,都直接引用過“書”中的詞句。這些引文有的見于今天的《尚書》,有的不見于今天的《尚書》,有的和今本《尚書》中的詞句大同小異。它們雖然只是片言只字,卻證明了:雖然孔子為教學的需要整理過“書”作為教材,諸子百家為學派宣傳的需要也對“書”有選擇地進行過使用,但是,在那個時代,“很大的可能是并沒有編成定本的《尚書》”[8]。

這即是說,《尚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完整的書,它是在歷史的不同時期,需要者根據手中掌握的夏商周歷史文獻而進行的編本。而這樣的編本,當然也就不能排除其中有“偽”的篇章。

三、關于《尚書》之“偽”的歷史分析

嚴格地追究起來,流傳到今天的古籍,可以說每一部著作都有“偽”的成分。

司馬遷的《史記》,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9]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司馬遷也因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史圣”。但是,誠如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指出的一樣,司馬遷《史記》的全本,或是他沒有最后完成,或是完成后有佚失,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能不能因此就說《史記》也是一部“偽書”呢?

任何書的保存和流傳都需要書寫,尤其在東漢以前,沒有紙,沒有印刷技術,寫在竹簡上的書經過多少次傳抄就容易出錯;能夠流傳下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所以,對流傳到今天的古籍,千萬不要輕易否定,而需要格外珍惜。

具體到《尚書》這部中國最古老的著作,如下幾點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作為《尚書》的原材料——夏商周的歷史文獻在春秋戰國時期從總體上說是佚失了,但散落在民間的還有不少,所以在諸子百家的著作中還可以零星見到,在地下文物發掘中也偶爾可以見到。這些歷史文獻也肯定有人整理過,甚至是多人整理過,這即是傳說中的孔子百篇《尚書》。

第二,秦始皇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以及秦末農民戰爭等原因,包括《尚書》在內的古代典籍大多散失了。后來出現的今文、古文《尚書》是很難得的了,應該肯定;尤其是梅頤在古《尚書》久已失傳之際,匯輯、保存了這批古籍材料,使當時久已失傳的《尚書》得以再現,是他的重大歷史功績。

第三,在沒有紙和印刷技術的時代,古籍靠抄寫而流傳,伏生《尚書》還是靠的記憶和口傳,所以,《尚書》文本有文字差異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第四,因為夏商周的歷史文獻在春秋戰國還有不少散落在民間,所以在《尚書》的流傳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篇章出現。例如,伏生《尚書》本只有28篇,后來又在民間獻書中發現了《泰誓》,才成為29篇的?,F在“清華簡”的發現,應該就類似于這種情況。梅頤所獻《尚書》,與漢代孔安國的古文傳本并不完全相同,實際可能是晉代民間學者所匯輯的,可能也吸收了晉代出土的《汲冢竹書》中有關文獻,如《漢冢周書》等。

第五,在我們這個大國,能出現多本不同的書應該是文化幸事。通過這些不同的書,我們才能接觸到已經離我們遠去的時代。我們不能簡單地以一批竹簡的發現就輕易地否定另一批與之不同的資料。例如,《尚書》中的《禹貢》篇,是最被認為是“偽書”的。清代以來,康有為認為《禹貢》是春秋后期的孔子所作;王國維認為《禹貢》為西周初期的作品;顧頡剛則認為《禹貢》是戰國時期的作品;還有的甚至認為,《禹貢》成于秦漢之際;等等。但是,近年發現的距今2900年的,目前所知是中國最早的關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獻記錄——西周遂公盨,它不僅證實了大禹及夏朝的確存在,甚至也證明《禹貢》并非是戰國時期的著作。在“遂公盨”的98字銘文中,開張即是:“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10]這與《禹貢》開張的“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是多么一致。所以,對司馬遷認可的,因此才全文收入《史記》的《禹貢》,需要重新認識。所以,除非是有明確證據證明為后出的偽造之文,就不要輕易地稱某書為“偽書”。

根據以上的認識,“清華簡”的發現和研究,意義很大,它豐富了《尚書》的內容。但是,“清華簡”也只能作為《尚書》歷史、真偽等問題的研究參考,還不能簡單地作為衡量標準。如果按照疑古派的思路,“清華簡”屬于“來路不明”。真要這樣較真,哪里還有中國遠古文化呢?所以,“清華簡”不可能就證明“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實是一部偽書”,說它就“為多年來古文《尚書》真偽之爭畫上圓滿句號”顯然是錯誤的。

注釋:

[1] 張建松:《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系“偽書”》,《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1月5日。

[2]參見(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3][4](漢)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二十四史”橫排本。

[5][6](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黃焯:《經典釋文匯?!?,中華書局2006年版。

[7]《尚書·周書·多士》。

[8] 馬雍:《〈尚書〉史話》,中華書局1982年版。

[9]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10] 李學勤:《論遂公盨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6期。

作者單位: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

猜你喜歡
流傳尚書司馬遷
經典“詠”流傳
《尚書》中“迪”釋為“由”新探
革命先烈精神永遠流傳
專家學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央視《經典詠流傳》回文詩辯正
蹴鞠有達人,一“踢”永流傳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尚書·禹貢
《明新興雷石庵尚書遺集》補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