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并購動因研究綜述

2014-06-26 22:02胡宏雁
經濟研究導刊 2014年14期
關鍵詞:跨國并購并購動因

胡宏雁

摘 要:隨著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經濟的深入發展,并購逐漸成為企業生存、發展和壯大的必然選擇:或在并購中存活壯大,或在并購造就的不利競爭夾縫中茍延。從對外直接投資動因源頭出發,以歷史發展為序梳理跨國并購推動力和原因,探究跨國并購新的動因——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跨國并購,一種以知識經濟時代為背景、以知識產權獲取為動因、以主要知識產權類型為內容的跨國并購。

關鍵詞:并購;跨國并購;動因

中圖分類號:DF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226-04

科技進步、資本過剩、利潤最大化追逐等促使了戰后國際直接投資特別是近些年并購的迅猛發展。自19世紀末至今,全球已經經歷了六次并購浪潮。今天,一定程度上,并購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源泉。根據《現代漢語大辭典》的解釋,動因是指動力和原因??鐕①彽膭右?,是指促使企業進行跨國并購行為的推動力量和原因??v觀六次并購浪潮,正如盧東斌教師所言,跨國并購浪潮背后常有高新科技熱潮的推動,如20世紀50年代的軍事、宇宙領域的第一次高新科技熱潮與60年代的能源、通訊和半導體領域的第二次高新科技熱潮推動了美國以混合并購為特征的第三次并購浪潮;80年代的微機、半導體、生命科學和計算機軟件領域的第三次高新科技熱潮推動美國第四次并購浪潮的迅猛發展;90年代的通訊、網絡領域的高新科技發展熱潮與第五次并購浪潮。高新科技企業的發展與跨國并購一定程度上結伴而行,賦予近期跨國并購以知識產權獲取為引導方向的特點。

一、對外直接投資的一般理論

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為FDI)理論是在傳統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體部分是解釋和說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因的學說。自20世紀60年代初斯蒂芬·海默教授提出壟斷優勢論,到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維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論和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等,已經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理論。隨著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更多地參與跨國并購,還出現了反映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非主流理論,如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以及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等。鄧寧指出,在過去的20年中,隨著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和跨國公司活動知識性的增強,以投資企業的靜態優勢為基礎的市場尋求型和資源尋求型的對外直接投資相對下降,而基于擁有或獲得動態優勢的效率尋求型和戰略資產尋求型FDI的重要性在不斷增加。這一類的對外直接投資依賴于不止一個國家的智力資本,跨國公司傾向于在國外經濟地收購或建立這些無形資產[1]。

二、跨國并購的一般動因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國際資本流動新趨勢主要表現為國際資本流動規模迅速擴大、國際資本重新流向發達國家、國際資本流動以并購為主和國際資本流動的產業重點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導致跨國并購成為國際資本投資主導形式的原因,主要是跨國公司通過跨國并購的方式,實現生產經營的全球配置??鐕①彽膭右蚴侵缚鐕緦嵤┎①徯袨榈膭訖C和目的??鐕①徯袨槊媾R不同的東道國、行業和目標公司,其具體動因也存在較大差別。因此,跨國并購是多動因綜合推動、動態平衡的結果。近年來,西方學者對跨國并購的動因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概括起來,主要包括目標公司價值低估、獲取財務協同效應、適應國際環境變遷、獲取市場勢力、獲得規模經濟性、傳遞或獲取廠商優勢,以及獲取速度經濟性[2]??鐕①徫⒂^動機一般理論框架可以概括為:投機型,包括投機動機和個人動機;經濟型,包括規模經濟動機、協同動機、尋求新市場動機和交易費用動機;戰略型,包括贏得壟斷或產業領導地位動機、構建核心競爭優勢動機、資產組合動機和尋求戰略均勢動機[3]。當前,跨國并購的外因包括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金融自由化的促進、政策管制環境的變化;內因,包括效率性動機、利益分配性動機、戰略性動機和個人行為動機??鐕①弰右虻慕洕鷮W解釋,包括,一般解釋(市場競爭理論、規模經濟理論、政府干預理論、代理成本理論、自由現金流量假說、自負理論、效率理論、風險分散說和財務協同說),新制度經濟學解釋和核心知識與資源能力解釋。經濟學家通過知識資本的擴張和管理來闡釋當前跨國并購的相關機理。企業跨國并購是企業以自己的或獲取的核心知識和資源為基礎,以知識管理為紐帶,不斷向外延伸,推動企業知識資本的積累、開發和擴充,不斷豐富充實企業與市場之間存在的中間地帶,提高企業的競爭力[4]。從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微觀動因出發,可以將我國企業跨國并購分為:資源驅動型,通過跨國并購獲得市場上不易得到的市場資源;技術品牌驅動型,通過跨國并購獲得企業品牌、技術方面優勢;市場驅動型,通過跨國并購進入國外市場,有效避免貿易摩擦和關稅壁壘[5]。

三、當代跨國并購動因的發展

當代跨國并購推動動因具有多樣化、結果平衡的動態性特點。目前,沒有一個理論可以單獨解釋跨國并購的全部動因,跨國并購是多動因共同推動的;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聯系具體并購案例,同一或相關企業實行并購的原因也不盡相同。知識經濟時代,當前的跨國并購動因演進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在傳統的FDI一般理論基礎上,繼英國學者鄧寧(Dunning)在1994年提出了“戰略性資產獲取動機說”后,學者們提出了一些新的跨國并購動機理論來解釋知識經濟時代下的跨國并購動因。如:技術獲取型、技術尋求型、技術并購動因說、知識并購等理論。

1.戰略性資產獲取動機說

英國學者鄧寧(Dunning)在1994年提出了“戰略性資產獲取動機說”(亦有學者將之稱之為創造性資產獲取型跨國并購)。① 他認為,與傳統的自然資源獲取、效率獲取和市場獲取型的FDI不同,跨國公司戰略性資產獲取型投資的目的是通過全球化戰略以獲得技術和組織能力為關鍵資產,從而有效提高組織的競爭優勢[6]。具有某種所有權特定優勢的母國企業,可通過對外投資擴大這種優勢;缺乏競爭優勢的母國企業,則可通過跨國投資獲取優勢資源。近期的研究均表明:降低成本、克服貿易障礙、實現規模經濟等并非“尋求戰略性資源型FDI”的主要動機,其動機更在于獲取優勢資產、人力資源、商業氛圍等戰略性資源[7]。獲得戰略資產提升競爭力。所謂戰略資產是指對企業競爭力有貢獻的資源和能力,這些戰略資產包括聲譽、供應商關系、默會知識、研發能力、品牌和專利技術等[8]。endprint

2.技術獲取型FDI(Technology Sourcing FDI,TSFDI)

德國布魯斯·考加教授特和張世真是最早進行技術獲取型FDI方面研究的學者,他們通過研究日本對美國和歐洲的FDI,發現日本對美國和歐洲進行直接投資的主要動因在于日本對美國和歐洲技術的獲取,借此縮小日本與美國和歐洲的技術能力差距[9]。其后,學者們在其相關研究中進一步證實了技術獲取型FDI的存在。②

我國學者們對技術獲取型對外投資進行研究并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如,技術獲取型FDI主要是指發展中國家的FDI企業在發達國家進行的旨在獲取核心技術的生產經營活動或研發行為,是一種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追求投資主體的戰略利益最大化,而不僅僅是短期利潤最大化[10]。技術獲取型FDI是以獲取東道國的智力要素、研發機構、信息等R&D資源為目標,以新建或并購海外R&D機構為手段,以提升企業技術競爭力為宗旨的跨境資本輸出行為[11]。技術獲取型海外并購是指獲取與本企業核心業務相同或相關的技術為目的,對擁有其目標技術的海外上下游企業和競爭對手實施的并購[12]。所謂技術獲取型FDI,是指中國企業通過FDI的方式在發達國家兼并高科技企業、跨國公司的研發部門,或者在海外以獨資、合資形式設立新技術開發公司、研發機構等,從而獲得先進技術、組織能力等關鍵性知識,有效地提高企業競爭能力[13]。技術獲取型FDI通過設立海外研發機構、建立技術聯盟或跨國并購等方式,可以縮短新產品的開發周期,獲得創新期和成熟期的先進性好的核心技術[14]。所謂技術獲取型FDITSFDI(technology sourc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種以獲取東道國的智力資源、研發機構等技術要素為目標,以新建或并購海外 R&D 機構為手段,以提升企業技術競爭力為宗旨的跨境資本輸出行為[15]。提出技術獲取型FDI之所以是我國獲取核心技術的現實選擇,原因在于:增強投資機制功能的動機;降低技術移入成本的動機;加快技術獲取速度的動機;提高技術獲取效率的動機。發展中國家企業為了改變其技術落后的狀況,有可能主動采取逆向FDI方式,以便獲取某種先進經濟和管理技能??鐕①徔梢允箍鐕精@得大量核心技術,提高提高其研發能力,加快創新進度。也就是說,一方面,通過跨國并購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降低研發成本;另一方面,通過跨國并購取得現有研發成果,加快了企業創新的速度。中國企業FDI的四種動機:尋求市場、尋求自然資源、尋求技術和管理技能以及尋求金融資本。中國企業國際化的5個動機:尋求資源、尋求技術、尋求市場、尋求多樣化和尋求戰略資產。并購和有機擴張是中國FDI獲取知識資源的主要方式。根據資源基礎理論,企業是一組資源的集合。在動態的全球市場上,企業必須通過戰略資源(如技術、管理訣竅、營銷知識和品牌等)的獲取和重構來形成并維持自己的競爭優勢[16]。

3.技術并購

技術并購(Technology-driven Acquisition)是指企業以獲得外部技術、提升技術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并購行為[17]。技術并購指的是一類企業并購現象,學者們通常將企業以獲取對方核心技術,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實現企業跨躍式發展為主要動機,對技術型企業進行的一種戰略性并購稱為技術并購。當目標方對于并購企業來說擁有獨特的技術,并購方或是為了技術多樣化、鞏固市場地位,或是進入新產業,都有可能進行技術并購[18]。技術并購(Technology M&A)也稱為“研發并購”,或者“技術驅動的新型技術型公司的收購”,是指以獲取技術能力為主要動機對技術型中、小企業的并購行為[19]。

4.知識并購

知識并購通常是指企業為了獲取知識資源,以兼并或收購的形式,將另一創新企業的整個資產或可以行使經營控制權的股份買下來[20]??鐕緫{借知識壟斷優勢實施跨國并購具有知識優勢的公司,通過在國外并購企業的途徑來發揮其知識優勢。在現代世界知識經濟發展中,跨國公司一直是從事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不斷進行知識創新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承擔者,也是絕大多數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工藝的采用者和壟斷者,更是多種無形資產的擁有者。目前,全球5.3萬多跨國公司母公司和45萬個國外子公司與附屬企業控制了全球1/3的生產、2/3的國際貿易、70%的FDI、70%以上的專利和技術轉讓、80%以上的新工藝與新技術。正是憑借著對有形和無形兩種資產所有權的壟斷優勢,跨國公司才得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其中,知識創新能力對于跨國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而通過并購相對劣勢企業獲得知識創新優勢明顯優于其他形式,因為通過將技術輸入被收購企業,收購者能提高自己的壟斷地位和影響力。收購者還往往收購大于其知識優勢的企業,以提高其在國內外的競爭地位和盈利性。例如,1999年Overture公司發明了競價排名知識,并申請了專利。4年之后,雅虎耗資17億美元購買了該公司,競價排名的專利也由此被其收入囊中。知識并購是組織間知識交易的最高端交易形式[21]。

四、跨國并購動因新動向——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跨國并購

一種以知識經濟時代為背景、以知識產權導向為動因、以主要的知識產權類型為內容的并購。

首先,產生的大背景是知識產權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知識產權在企業資產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的知識經濟時代。

其次,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跨國并購,買方的目標聚焦于目標公司的知識產權上,以獲取知識產權為目的,以并購為其手段或途徑。

再次,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跨國并購產生的企業原因。一是要求內部研發已滿足不了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無法保障企業的競爭力。如3M公司的發展軌跡(近100年中,3M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具創新精神的企業的傳奇,每年申請的新專利數目遠遠超過一些企業存續期間申請的專利數目。3M公司擁有允許員工利用工作時間的15%去創作知識產權的特色企業文化,并且研發出近6萬件新產品。然而,到1998年,3M發現自己無法實現在四年內通過產品創造30%利潤的目標,而且其無法僅通過內部研發確保年10%的財政增長率。公司僅能從內部增長機制獲得7%的增長,這大大低于其預期最低10%的增長率。因此,3M公司改變其傳統的傳奇發展戰略,要求公司分支機構不斷發掘潛在的目標公司,要求這些目標公司的尖端知識產權和創造力的研發團隊能夠確保3M公司獲得超過內部研發的總體財務增長速度。目前為止,這種旨在購買公司而獲取研究力量和知識產權創新能力的機制取得了成功。)二是出現了許多擁有前沿知識產權的初創公司,這些公司賬面價值小,但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初創公司的知識產權可以使一些大公司的瀕臨到期的專利(尤其是醫藥行業)重獲生機;博士倫曾通過收購以小初創公司而使自己免于被強生訴訟侵犯知識產權等。三是如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并購獲得知識產權、營銷渠道等,實現自己走出去的目標。endprint

最后,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跨國并購在具體運作中存有如下問題。盡職調查,辨明專利等知識產權的所有人,如1998年大眾收購勞斯萊斯遭遇尷尬境地:大眾不知道勞斯萊斯的商標專有權早在1973年勞斯萊斯集團分為汽車和飛機發動機兩個部分時,就已經約定勞斯萊斯的商標權屬于飛機發動機公司。只要勞斯萊斯汽車公司為英國所有,則其可以無償使用勞斯萊斯商標。所以,大眾4.79億英鎊收購到的只是破舊的廠房和本利品牌。而其后,寶馬以40萬英鎊獲得了勞斯萊斯的冠名權。TCL收購湯姆遜取得過時的知識產權使自己陷入困境等。并購中的知識產權評估,并購領域的2:8定律。很多失敗源于高估了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以至于后期無法盈利;源于其后的知識產權整合等。并購后的知識產權轉移,涉及國家安全等問題,根本得不到預期的知識產權。并購后通過知識產權優勢產生的壟斷及其規制等。

結論:知識經濟時代,學者們對跨國并購的動機作出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就跨國并購動因研究而言,尚待更深入的探討。目前已有的研究存在著不足,如研究主體有失偏頗,現有研究大多僅基于國內并購現實提出發展中國家技術落后企業為獲取技術、知識資源而進行并購,忽略了并購主體中尚有很大一部分是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企業。在動態的全球競爭條件下,跨國并購實踐中,具有局部競爭優勢的技術落后企業可以通過逆向并購形式,尋求并獲得未來競爭的關鍵性資源—知識產權,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有發達國家技術先進企業為控制發展、技術防衛或完善升級、互補創新等而進行跨國并購。研究視角比較局限,僅談到技術、知識,對于并購中大量存在的獲取商標(品牌)等視而不見,等。技術、知識不同于知識產權,不容忽視的是知識產權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大背景下,知識產權漸成為企業并購的導向或動因。并購不是簡單的獲取品牌、技術、市場規模,更可能是并購企業脫胎換骨的二次重生。通過并購,企業可以實現其擴張所要求競爭力迅速集中和1+1>2的經濟效益。①并購是企業獲取知識產權、構建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模式。自第五次并購浪潮起如火如荼發展的跨國并購深受知識經濟的沖擊更是深深地打上了知識產權的烙?。阂灾R經濟時代為背景,以知識產權導向為動因,以主要的知識產權類型為內容。

參考文獻:

[1] 王海平.OLI范式與跨國并購之動因[J].國際經濟合作,2002,(5):42.

[2] 李甫英,陳林心.國際資本流動中跨國并購的動因分析[J].企業經濟,2007,(1):50.

[3] 井百祥,劉平.基于微觀經濟與戰略動因的跨國并購[J].國際貿易問題,2002,(11):40;葉勤.跨國并購的動因及其理論分析[J].

國際經貿探索,2002,(5):24.

[4] 王成昌,劉升幅.當前跨國并購動因及其經濟學解釋[J].現代管理科學,2004,(1):76.

[5] 董慶輝.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企業跨國并購動因分析[J].經濟論壇,2010,(4):166.

[6] Dunning,J.H.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in Ohlin,B.,

Hesselborn,P.O.and Wikman,P.M.(Eds),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acmillan,London,1977,pp.395-418.

Dunning,J.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Addison-Wesley:Wokingham,UK.1993.

[7] 屈韜.FDI技術外溢與自主創新體系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118.

[8] 喻紅陽,袁付禮.我國汽車企業跨國并購動因及障礙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1,(3):71.

[9] Bruce Kogut,Sea Jin Chang.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ume 73,Issue 3(Aug.,1991),401-413.available at http://www0.gsb.columbia.edu/faculty/bkogut/files/

1991_RES_Kogut_Chang.pdf

[10] 孫建中.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選擇[J].生產力研究,2004,(8):9.

[11] 杜群陽,朱勤.中國企業技術獲取型海外直接投資理論與實踐[J].國際貿易問題,2004,(11).

[12] 梁超,余芹,曹萌.技術獲取型海外并購戰略選擇——以長虹并購歐麗安為例[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2,(1):23.

[13] 黃穎.論中國企業技術獲取型FDI的模式選擇[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1,(1):108.

[14] 候靜如.我國技術獲取型FDI的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總第674期:29.

[15] 黃穎.中國企業技術獲取型FDI的模式選擇——以中興通訊TSFDI為例[J].對外經貿實務,2011,(5):75.

[16] 張娟,劉鉆石.跨國并購和有機擴張的學術論爭及其引申[J].改革,2012,(2):94-95.endprint

[17] Ahuja G,Katila R.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197-220.轉引自,李培馨,謝偉.影響技術并購效果的關鍵因素[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

(5):5.

[18] 王宛秋,王淼.基于動態能力觀的技術并購整合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9,(3):123.

[19] 于成永,施建軍.技術并購、創新與企業績效:機制和路徑[J].經濟問題探索,2012,(6):103.

[20] 王習農.跨國并購中的企業與政府[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09.

[21] 陳搏著.知識交易及管理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192-19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transnational merge reason

HU Hong-yan

(Heilongjiang province politics and law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M & A has become the enterprise survival,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 inevitable choice: or survival and growth in M & A,or adverse competition betwee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de in linger. Starting from the motiv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ource,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order carding force and reason of transnational M & A,--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iented motivation of the transnational M & A,background,intellectual property acquisition for the cause,with the main typ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or the content of the transnational M & A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is a kind of.

Key words:merge;transnational merge ;motivation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

猜你喜歡
跨國并購并購動因
課程思政的動因、理路以及堵點治理
企業跨國并購過程中的財務風險與防范
跨國并購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制造企業跨國并購財務決策
大學生參與法治社區建設探微
“蛇吞象”并購后弱勢企業的營銷策略探析
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研究
中國企業跨境并購的策略分析
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及其防范
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的風險度量及防范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