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存在于一個什么樣的世界里?

2014-06-27 21:53趙毅衡
鄱陽湖學刊 2014年3期
關鍵詞:符號學主觀倫理

趙毅衡

1998年,當代生態符號學“正式”成立,因為在《符號系統研究》(Sign System Studies)刊物上同時刊登了兩篇文章,一篇是“新塔爾圖學派”的領軍人物、愛沙尼亞符號學者庫爾(Kalevi Kull)的“符號生態學”(Semiotic Ecology),另一篇是任教于德國卡塞爾大學的著名符號學家諾特(Winfried Noth)的“生態符號學”(Ecosemiotics),兩篇文章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宣告了這門學科的成立。

“符號生態學”與“生態符號學”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中文看起來的確不同:前者用符號學角度研究生態學,后者研究生態方面的符號學。但是在西文中,二者的區別并不清楚,我們試讀一下這兩篇文章就可以知道。為了簡便清楚,我們就用“生態符號學”這個名稱,實際上西文中Ecosemiotics這個名稱也漸漸正式化。生態符號學是關于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符號關系的研究,所謂“有機體”,就是所有的生物。按照這兩篇文章的詳細回顧,這樣一種“非人類中心”的符號學,已經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但是生態符號學可以直接追溯到兩位開創性的人物,一位是愛沙尼亞-德國生物學家-哲學家烏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ull,1864-1944),這位德國貴族提出的“環境界”(Umwelt)理論,影響深遠,海德格爾、舍勒、卡西爾、梅洛-龐迪、???、德勒茲等哲學家都引用此概念。所謂“環境界”,就是一個有機物(例如一個阿米巴蟲)作為主體所生存于其中的主觀時空世界,這個世界靠符號意義構成。與之不同的是一個有機體居住于其中的客觀世界,或許可以稱之為“現世界”(Umgebung)。另一位是匈牙利-美國符號學家西比奧克(Thomas A Sebeok,1920-2001)創立的“生物符號學”(biosemiotics)。他們的理論深刻地影響了當代符號學的走向,尤其在“倫理符號學”(semioethics)中,而倫理符號學與生態符號學已經有合流的趨勢。這兩個學派,都是對一百多年來的符號學運動的突破。倫理符號學突破了主流符號學的形式論傾向,深入到道德、價值、責任等問題之中,而生態符號學突破了人類中心論,凡是“有靈之物”,都生活在符號意義構成的主觀世界之中,他們與“意義環境”的交流成全了他們的存在。

我個人認為,在中國,我們依然應當把人的主觀意識和文化精神,作為符號的意義世界的核心,因為我們需要建立人的主體。這并不是說我們必須落后西方一步,而是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我們的主體精神進一步高揚。但是我們必須現在就看到,人類不是孤立地生存于這個世界上:我們周圍正在發生的許多事,包括讓人觸目驚心的生態危機,已經讓我們明白意義世界不等于人類世界。我們應當重新考慮:我們存在的邊界,我們主觀意識的“環境界”,其邊界究竟在哪里?本期“生態符號學研究”專欄刊登的幾篇譯文,都是“生態符號學”的經典文獻,希望引起國內學人的關注。

猜你喜歡
符號學主觀倫理
基于圖像符號學的品牌聯名設計研究
淺析徽州馬頭墻中的設計符號學
后印象
淺談我國社會工作倫理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
有主觀小量傾向的“數+量/名+之+形/動”格式
掙多少錢,才可以買到快樂
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研究
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研究
寫在“生命符號學研究”前面的話
對立與存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