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貧困問題與反貧困戰略設定研究

2014-07-04 12:55陳雯
商業2.0 2014年6期
關鍵詞:西藏

中圖分類號:F3073 文獻標識碼:A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日喀則地區,是西藏農牧區貧困發生率最高的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歷史能力導致自我積累能力低下、基礎設施發展滯后、產業結構的單一,導致了日喀則地區經濟發展的落后。本文選取西藏日喀則地區為研究對象,就日喀則地區的貧困概況、貧困成因和反貧困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日喀則地區實際和區域發展潛力,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反貧困戰略。

關鍵詞:西藏;貧困問題;反貧困戰略

西藏要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和跨越式發展,就必須重點解決西藏的貧困問題。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是一項重要指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重點和難點之一在西藏。西藏的反貧困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它關系到西藏發展的長治久安。改變西藏地區的貧困現狀,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關系到全國實現全面的小康。

自中央政府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特別是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以來,西藏日喀則地區貧困現狀有了很大的改善,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并有部分基本實現小康目標。但是由于日喀則地區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加之農牧民脫貧增收管道狹窄,導致農牧民脫貧致富進程不快,返貧現象屢有發生,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本文以日喀則地區為例證,立足西藏實際對西藏貧困問題進行反思并提出相應的反貧困戰略。

一、日喀則地區的貧困概況

(一)貧困線

西藏2000年實行的貧困線標準和國家標準一樣都是625元,從2001年開始,西藏貧困線調整為1300元,一直持續到2006年的1700元,到2012年的2300元。而國家貧困線標準僅隨物價的上漲進行小幅度的調整,直到2011年才調整為2300元。西藏大部分年份的貧困線要高于國家貧困線,這是因為西藏的物價水平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藏地處高寒地帶,對食物的熱量也要明顯高于內地。

(二)貧困人口數量

1994年西藏貧困人口總數為48萬人,貧困人口比例為2069%。2001年整個西藏自治區貧困人口148萬,占西藏總人口的比例為6385%;2005年為20個,貧困人口為373萬人,占西藏總人口比例為1331%。2006年扶貧標準上調到1700元后西藏總貧困人口為515266萬人,日喀則地區貧困人口總數為149155萬人,其中貧困人口比例占全區最高為2895%,貧困發生率居全區第二為238%。自國家將扶貧標準從1700元提高到2300元后,西藏的貧困人口陡然增加到833萬人,占西藏農牧區總人口的3442%,貧困發生率全國最高,反貧困問題仍面臨嚴峻的挑戰。

(三)貧困人口分布

西藏貧困人口數量在地區上分布差異較大,不論農區、牧區、半農半牧區還是邊境地區,貧困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貧困地區分布廣并且集中連片區多,扶貧開發的難度大。

從日喀則貧困人口現狀看,主要受自然條件相對惡劣、農業基礎設施滯后、生產方式單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因素影響,西部縣貧困人口多于東部縣,農區貧困人口多于牧區,普遍分布在邊境偏僻鄉村。

二、日喀則地區貧困成因分析

(一)自然條件惡劣。

日喀則地區地處喜瑪拉雅山北麓、雅魯藏布江南岸,境內山峰聳立、河流縱橫、湖泊廣布,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然條件惡劣、氣候差、地形高低不平,遠離經濟中心地區,交通不便。受高原奇特多樣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氣環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日喀則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霜災、雹災、蟲災、洪澇災等自然災害頻繁。此外,還有地震、泥石流等少見而危害特大的自然災害,經濟發展,尤其是農牧業發展的自然風險極高。

(二)歷史因素導致自我積累能力低下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舊西藏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加上黑暗的封建農奴制的社會制度,使日喀則地區的農牧民和西藏其他地區的人民一樣,過著極端貧困的生活。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農牧民當家做了主人,再加上國家政府對整個西藏的經濟實行幫扶政策,日喀則地區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日喀則地區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解放和發展,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的工作積極性。但是,由于經濟起步晚、發展緩慢、自我積累能力低下、市場發育程度低、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地方財政匱乏、稅源管道少等歷史因素的制約,至今,西藏仍然是我國的連片貧困區。

(三)基礎設施發展滯后,經濟發展成本高

日喀則地區收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城市基礎設施曾十分落后。近年來,在中央政府和各兄弟省市的全方位贊助下,西藏的基礎設施發展較快,但與其他省市相比仍然落后,偏遠的農牧區更是滯后。日喀則地區,單位面積的鐵路里程、公路里程和郵局數量極低,交通通訊相對落后的狀況在進一步拉大、由于交通通達性差,交易費用高,貧困人口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更少,導致這些地區的比較優勢難以發揮。

(四)產業結構單一,導致經濟發展水平低

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日喀則地區經濟結構水平低、“二元度”高 , 傳統農業經濟比重大 , 牧業和手工業只是依附于農業而生存的,基本上還是單一的農業經濟。有調查顯示,日喀則地區居民主要從事的產業高度集中在種植業和畜牧業,從事種植業的占調查總數的389%,從事畜牧業的占調查總數的272%,余下的依次是運輸及商業飲食等服務業、其他、手工業、林業、漁業、邊境貿易等 。由此可知,日喀則地區居民的收入均來自于農業,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收入水平,減緩了他們脫貧的進程。

三、日喀則地區反貧困實踐分析

(一)日喀則地區反貧困現狀

“十一五”以來,日喀則地區共實施貧困戶安居工程11680戶,貧困戶由建設前人均不足10平方米達到現在的25—28平方米;扶貧整體推進不斷深入,使18個縣(市)偏僻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提高,收入明顯增加;產業扶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規模;南木林、定日兩縣“以縣為單位、整村推進、整合資金、連片開發”扶貧試點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定點扶貧工作成效顯著,區地兩級105家定點幫扶單位幫扶的3030戶、14237人全部脫貧。據相關資料統計,“十一五”期間日喀則地區累計完成各類扶貧開發資金4123791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317701萬元,勞務投入、自籌及貸款806090萬元,全地區貧困人口由2005年的2723萬人減少到2010年底的21萬人。

(二)反貧困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來源: 根據 《西藏日報》 2014 年08 月07日相關資料整理

案例:日喀則地區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牧區經濟增長和農牧民持續增收。(1)全地區規劃建設了優質糧油、馬鈴薯、無公害蔬菜等“十大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實施了果蔬、藏系綿羊等“八個產業帶”布局,農牧業區域化特色產業基地基本形成;(2)農牧業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3)品牌開發成效顯著。

強基惠民活動開展兩年多來,各級駐村工作隊落實各類項目建設資金27719881萬元。其中,實施惠民項目10522個,投資21162966萬元;實施強基惠民扶貧農發直通車計劃項目93個,投資3899萬元。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消除制約基層發展的瓶頸因素,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日喀則地區反貧困戰略選擇及對策

(一)改變舊觀念,樹立新理念

思想觀念落后是導致貧困以及貧困惡性循環的直接原因。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這些都是人力所不能抗衡的外界因素。我們應該樹立以人為本,“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人,扶貧先扶志”的扶貧理念,把文化扶貧當做一種移風易俗的精神轉型工程加以推進,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舊觀念,樹立新理念。首先要轉變生存價值心態。改變過去以物質形式為主的扶貧辦法,從根本上轉變人們的生存價值心態。第二是轉變生產價值心態。大力培育和發展貧困縣的商品經濟,形成廣泛競爭的激勵機制,通過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改造人們的生產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三是轉變生活價值心態。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創造重科技、重教育的新風尚。

(二)立足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

按照自治區提出的“提升一產,壯大二產,做強三產”的要求,立足資源優勢,挖掘本地特色資源或傳統優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經濟新“增長極”。

農牧業是日喀則貧困縣的主要產業,是農牧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日喀則地區應根據市場需求,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因地制宜調整和優化產業產品結構,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特色產品為核心,提高生產經營者的商品化、專業化、集約化、產業化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特色農牧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著實提升一產,實現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和農牧區經濟持續增長。

日喀則地區的水力、礦產、藏藥等資源十分豐富,可重點發展水利資源綜合開發,以水電為主的能源工業、礦產業和藏藥材開發,水利設施逐步健全,城鄉電力供應基本滿足;礦業重點開發扎布耶鹽湖礦、謝通門鐵礦、銅礦和崗巴礦泉水;逐步擴大水泥的生產規模;依托藏藥材資源積極發展藏藥特色產業,為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三產業是活躍經濟、繁榮市場、擴大就業、服務群眾的必然要求。提高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對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基礎設施是關系到生產與發展、居民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的基礎性問題?;A設施的發展水平也反映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大道路改擴建、水利設施、通訊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切實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徹底解決農牧區行路難和農產品運輸難的問題,降低經濟成本,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按照“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的要求,推進政府機構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參考文獻

[1]顧正綱,徐愛燕,頓珠.民族地區扶貧成效分析-以西藏日喀則地區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2年7月,第21期,P18-19.

[2]徐愛燕,李懷建,易啊麗.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問題探討-以西藏為例[J].西藏大學學報,2013年9月,第28卷,第3期,P31-36.

[3]廖桂蓉,李繼紅.社會資本視角下四川藏區貧困問題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9月,第217期,P56-58.

[4]黃磊.西藏日喀則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J].西藏發展論壇,2008年,第2期,P46-48.

[5]冉光榮.藏區反貧困再思考[J].財經科學,2006年,第2期,總215期,P107-115.

[6]黃菊英,王然.西藏日喀則地區縣域貧困成因及對策研究[J].科技場,2013年2月, P176-181.

作者簡介:陳雯(1988—),湖北十堰人,西藏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經濟。

猜你喜歡
西藏
西藏
都是西藏的“錯”
『請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我們一起去西藏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麗的西藏
一個人的西藏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
西藏:存在與虛無
西藏非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