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正義與馬克思正義觀的思考及應用

2014-07-04 13:48王靜
商業2.0 2014年6期
關鍵詞:貧富差距和諧社會正義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摘要:在對正義追根溯源的基礎上,又對歐洲和中國為代表東西方的正義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闡述了馬克思正義觀的主要觀點,最后,結合中國實際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路,簡述了馬克思正義觀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正義;馬克思主義;正義觀;貧富差距;和諧社會

自古以來,正義一直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議題之一。由于正義是人們對某種社會關系(或反映某種社會關系的社會現象)所做出的價值評價;再加上正義又與人們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密不可分。所以對于什么是正義,至今仍莫衷一是。馬克思對正義的考察有著不同尋常的視角,他對正義的尋求就是對資本主義非人道和剝削的批判。然后,從歷史的基本前提物質資料的生產出發創建新的正義觀,并將自由、平等一同納入到增進共同利益的價值正義目標之中。其研究對后期關于正義的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關于正義之探源

正義與觀念一樣都屬于社會意識,但不同時期的正義都與該歷史時期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制度、秩序密不可分。從柏拉圖的“天性職務”正義觀到亞里士多德的分配和矯正正義,再到中世紀的“基督神性”正義,最后到近代資產階級的“自然人性”正義觀無不如此。

以古希臘文化為文明源頭之一的西方文化,傳統上極為重視對正義的思考。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開創的關于正義的解釋,根源于對人生的意義、對法與國家的理想狀態的探索。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認為正義是一種人類美德的道德原則,要求人們不要超越自身等級和職務范圍,并遵守社會秩序。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與公正是德性的整體,是集德性之大成,而不公平、不正義則是邪惡的整體。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正義就是合法、平等的觀點。

而中國的公平正義觀產生于原始社會。當時,人們尊敬的人是德才兼備的英雄,這些英雄對于集體具有犧牲和貢獻精神。從人不被人奴役的角度看,每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他們都具有人身自由;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奴役現象,因此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在無剩余產品時,氏族內部存在著平均分配的現象。原始社會重視道德傳統在家族中保留了下來,直接通過儒家傳承到封建社會,成為中國的主流文化的核心。盡管東西方文化具有差異,但是在人類早期他們都把正義看做是人的重要美德、社會秩序的和諧和財產平均分配關系。

二、關于東西方正義的比較

與正義相對應的私義在中西方是一貫存在的,由于正義在歷史條件下的局限性,“私義”與“正義”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這在中西方文學作品中如歐洲騎士與中國俠客的正義精神表現最為突出,中西方俠文學都具有突出忠奸、正義與非正義斗爭的內在倫理蘊涵。然而,西方文學表現騎士的正義事業多為民族解放,騎士是為廣大民眾鏟除暴君統治者、外敵的英雄,注重強調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信念;中國古代俠文學中的正義,帶有明顯的個體借助為君國建功立業來體現自我價值的趨向。西方的鷹與中國的劍,分別代表歐洲騎士與中國俠的正義精神。古代中國極重“私義”,是家族或小團伙的道德,未必是社會公理正義。在中國,違法殺人復仇是一種道德實現;在西方,受基督教影響,人的善惡,上帝才是仲裁者,西方騎士的愛情本身就由正義構成,行使正義使命的主要動機即獲取女性愛情;而古代中國俠的正義,卻要高于情愛,常以犧牲情愛換取正義實現。中國俠士們以鮮見的血性,大義凜然、率性而為、勇于擔當,逐漸成為人們認同的高貴品質。然而,與西方騎士相比明顯缺乏自由和浪漫主義色彩。

三、關于馬克思正義的主要觀點

1.馬克思與正義的爭論

1971年羅爾斯出版的《正義論》,標志著政治哲學實現了當代復興,其研究主題從“自由”轉向了“平等”和“正義”。由此,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也開始重新整理馬克思的理論遺產,詳細檢索馬克思關于正義的分散論述,從而構建起馬克思的正義理論。這一理論重構工作發端于1972年,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艾倫·伍德發表了《馬克思主義對正義的批判》一文,率先提出馬克思的正義論是關于交易的正義理論。此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從不同的理解角度,紛紛提出自己對馬克思理論的解讀結論,由此引起一場長達30多年的主題為“馬克思與正義”的爭論。

馬克思和正義問題爭論的核心是,馬克思是否視資本主義為非正義并加以譴責。針對這個問題,產生了主張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非正義及與其相反的兩派觀點。英國新左派、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諾曼·杰拉斯通過對馬克思著作的深入分析,充分地說明爭論中不同詮釋的分歧。他指出,在馬克思的文本當中存在很多含混和不一致的論述,這是產生爭論的根源。

雖然馬克思并沒有專門對正義集中論述,但是這并不等于馬克思不關注正義,更不能斷言說馬克思對正義的態度是拒斥的,馬克思對正義的考察有著不同尋常的視角,他對正義的尋求就是對資本主義非人道和剝削的批判,其本質就是一種正義形式即否定性正義。然后,從歷史的基本前提——物質資料的生產出發創建新的正義觀——肯定性正義,并將自由、平等一同納入到增進共同利益的價值正義目標之中。

2.馬克思對否定性和肯定性正義的論述

馬克思否定性正義實際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現代性具有三個特點:世俗化、理性化和自我意識增強)的批判性反思,這種批判性反思本身就應然地體現了積極的正義訴求。首先,馬克思從社會的歷史演進來建構否定性正義觀的。其次,馬克思從異化勞動出發批判資本主義的非正義性。再次,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法權原則的批判。

馬克思對肯定性正義的論證是在批判性正義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合理性論說。馬克思唯物史觀是我們理解肯定性正義觀的基本依據,唯物史觀的核心在于強調物質資料的生產作為歷史的基礎和前提。正義是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觀念東西,物質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的生產活動構成了一個社會的真正權利內容,體現著具有正義性的歷史必然性。首先,生產方式決定著正義的內容。正義是與人的社會物質條件相關的社會現象,不是脫離社會的抽象的“無知之幕”,“正義在其實質上無非是在生產上處于支配地位的階級意志和利益的表現”。其次,物質生產決定分配正義的程度。分配正義往往采取道義的情感訴求或依靠物質生產而進行兩種方式。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意味著一種有效的分配正義。共產主義中“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標準較之“按勞分配”是分配正義的最好體現,也是正義社會實現的基礎。

3.馬克思對自由主義正義的論述

馬克思關于正義問題的許多討論,都是在對自由主義正義理論的批評中進行的,而且,馬克思的正義理論與自由主義正義理論的相互對峙,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19世紀下半期之后政治哲學和政治實踐發展的方向。

自由主義正義理論的基礎和核心是權利原則,而在馬克思那里則存在著一個正義原則的序列:權利、貢獻、需要原則。馬克思以貢獻原則反對權利原則,又以需要原則批評貢獻原則。在討論正義問題時,馬克思確立了一種以物質利益和客觀關系等客觀性的東西說明正義原則的方法。這種方法使他能夠在強調正義之歷史性的同時避免陷入相對主義的陷阱。馬克思始終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特別是人在現實制度下的自由與平等。馬克思對正義的關注不在于建構一種正義的理想狀態,而是致力于揭示出一條實現這種正義目標的現實途徑——人的自由與平等的現實性途徑。

四、關于馬克思正義觀的具體應用

1.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

大學生作為中國的未來和希望,當前,某些大學生價值觀在某些方面發生了偏失,主要表現在他們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傾向,這些傾向當然有其產生的社會現實因素,主要因素是市場經濟的發展。馬克思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深刻認識和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社會正義,它主要表現在社會勞動正義、分配正義和政治制度的正義等。當代大學生馬克思正義觀的欠缺主要表現在對馬克思“勞動正義”認識的不足;對馬克思“分配正義”感到困惑;對馬克思“政治制度正義”欠缺堅定的信心。

面對當代大學生馬克思正義觀的缺失,應加強其馬克思正義觀的教育,使其認識到馬克思正義觀是迄今為止最為科學的正義觀。首先,從歷史視角加強對其“社會正義”感的教育。其次,從現實生活維度加強其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教育。最后,從實踐方式加強其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正義觀”的教育。

2.對中國貧富差距現實的論斷

公平正義自古以來就是不同時代的人們所共同追求的目標。中國共產黨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正義思想落實到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從新中國成立到實行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主要奉行“一大二公”的公平正義思想。改革開放初期,人們追求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原則的公平正義?,F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包含了“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公平正義思想。但是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處于正義語境之中。貧富差距是當今中國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在貧富差距是否正義這一問題上卻出現了集體“失語”的情況。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中關于按勞分配的論述蘊涵著一種不同于剝削不正義的正義觀念,即由非選擇的偶然因素導致的實際所得的不平等是不正義的觀念。這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依據。由于,我國貧富差距中的貧者和富者不是以被剝削者和剝削者來界定的,而是以收入的高低來界定的;導致貧富差距的原因主要不是剝削,而是不同的身份等級、不同的生活環境和不同的天賦。顯然,我國存在的貧富差距不同于資本主義剝削的不正義。但依據馬克思的由偶然因素導致的人們實際所得的不平等是不正義的觀念,當前我國存在的貧富差距同樣是不正義的。

3.對構建中國和諧社會的應用

馬克思通過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分析,形成建設性正義理論,使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個人與個人關系的和諧共處。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我們當前所構建的和諧社會是依據社會生產方式的要求,各階層各盡所能、應得其所得的社會。

當前應根據馬克思正義觀的基本要求從以下兩個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堅持以人為本,讓適應不同層次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各種生產關系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每個人都能實現“應得其所得”。二按照社會生產方式的基本要求,從制度、秩序和機制方面,調整社會關系結構內部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參考文獻

[1]曹麗新.剝削、正義與共產主義——杰拉斯對馬克思正義觀的闡釋[J].學術交流,2010(4):10-13.

[2]牛小俠,劉敏.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教育問題探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4):31-35.

[3]段忠橋當前中國的貧富差距為什么是不正義的?——基于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的相關論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1)2-14

[4]張海夫論馬克思的正義觀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J]桂海論叢2006(3):11-15

[5]林進平.馬克思的“正義”解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7

作者簡介:王靜(1983-),女,碩士,研究方向:高職思政教育。

猜你喜歡
貧富差距和諧社會正義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群眾文化之我見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中縮小我國貧富差距的幾點思考
報告
法律與正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