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地理傳統習題課的改革實踐

2014-07-10 09:33常莉劉文斌
教育科學論壇 2014年3期
關鍵詞:綜合題習題課黑板

●常莉,劉文斌

地理習題課,是通過習題解答,例如選擇題與綜合題,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地理知識應用能力的一種課型,傳統的地理習題課比較注重習題的重復性練習和模式化訓練講解。高三的習題課較多,一般是學生按要求完成題目,教師批改或簡略翻看后在課堂上講解,講解時大多就學生的共性問題解說,常常會忽略特殊情況。由于高三課時所限,習題課中教師多總結規律與答題方法,代替學生思考,剝奪了學生思維時間與能力,導致課堂上教師梳理答案,學生成記錄員,學生做題老師講解的傳統習題課模式。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牽著學生鼻子走,忽略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致使學生做題不能夠舉一反三,失誤多次重現,題海戰術事倍功半。

筆者針對傳統高三地理習題課的弊端, 結合新課標與新高考的要求,對高三傳統習題課進行改革。把方法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習題的主人,本文以高三地理習題課中綜合題的改革為例。 高三綜合題習題課改革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做綜合訓練題時請學生代表到黑板上寫出答案,教師評講;第二步,請學生代表做題,將答案寫在黑板上,由做題的學生本人為大家講解,教師補充;第三步,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做完題后,由其他學生評講補充,教師完善。 黑板上的答案可以是由學生提前做完題, 在上課時謄寫到黑板上的,也可以是在課堂時間集體做,請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寫,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寫。每一步持續的時間和訓練次數由學生具體情況和課程內容而定,旨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習題課,在教師的引導下體驗答題的進步與成功,建立自信,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下面,筆者將從自己高三應屆班級的習題課改革實踐來進行案例分析。

案例1:學生展示,教師評析,引導完善

此案例選取自改革步驟一中學生習題課的展示。 題目選自2012 年福建高考題,紅層地貌是地質歷史時期紅色沙礫等巖層上發育的侵蝕地貌,多陡崖,巖性具有軟硬互層特點。下圖示意中國某區域紅層地貌的分布。 讀圖指出圖示紅層地貌區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并說明該類災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學生代表黑板展示答案:主要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自然原因:該地多陡崖,地勢起伏大,土壤肥力小,植被覆蓋率低,該地多侵蝕地貌,巖體破碎,降水集中且豐富。

教師:本題考查地質災害及其成因。題干要求回答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 該同學回答基本正確,為滑坡、泥石流,當然還可能有崩塌。再看題干第二問,“并說明該類災害形成的自然原因”,這一問解題的關鍵是根據廣東省本身的特征, 結合材料中的侵蝕地貌、陡崖和巖性具有軟硬互層特點,分析圖中斷裂處的地質災害及形成的自然原因。 應該從地形地勢、氣候、巖體特征等方面加以說明,我們一起來看該同學的答案。該同學回答了該地多陡崖,地勢起伏大,即坡度大的原因,也回答到了該地多侵蝕地貌,巖體破碎的狀況,還有降水集中且豐富,即多暴雨,非常好,那么還有沒有特殊之處呢?

生:氣候濕熱,多流水侵蝕作用。

教師:很好,此區氣候濕熱,風化強,多暴雨,易滑坡,可泥石流的形成多分布在什么地區?

生:河谷地區。

師: 回答正確! 所以此題的原因還應加上多河谷,地形坡度大的原因,這樣就回答全面了。 再看看該同學回答的另一個方面的原因,“土壤肥力小,植被覆蓋率低”,該同學思考較全面,還考慮到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土壤與植被因素,大家認為合理嗎?能不能得分?

生:可以,植被少了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生:不可以,這里是南方丘陵,植被覆蓋率低嗎?

生:植被覆蓋率低主要是人為原因吧?

教師:很好,大家一討論,觀點就出來了,題干中要求回答地質災害及其成因,與土壤肥力無關,這么回答跑題了, 材料也看不出土壤肥力差對植被覆蓋率的影響, 況且此地局部地區植被覆蓋率低也主要是人為導致的,與題目要求不符,故不能得分。 那么是不是去掉這一條, 加上河谷地區這一條就可以得滿分了呢?

生:可以了。

教師:點都答到了,可是語言組織欠佳,重點、邏輯稍微顯混亂,加以調整就可以得滿分了。 (答案修正略)

通過改革第一步的實踐, 筆者在講解綜合訓練題時請學生代表到黑板上寫出答案, 評講中幫學生總結問題,提醒注意其他易錯、易失誤的地方。 主要發現學生在做綜合題時的失誤之處有審題不仔細,答非所問;思路不夠清晰,回答格式較為混亂,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讀圖能力差,基礎知識應用欠靈活等等問題。 因此,在高三傳統習題課的改革中,尤其是綜合題解析中, 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提取材料與題目信息,引導回顧書本知識,對兩者信息進行有機加工和整合,進而再規范答題。這是綜合題習題課改革的第一步,主要是教師教會學生解題方法與思路,逐步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解題思想,組織答題語言。經過一個月的專門訓練, 學生做綜合題時基本形成分析題目——分析答題思路——組織答題語言三個環節的解題邏輯,為他們自做自講自評打下了堅實基礎。當然, 在第一步的改革中教師還應注意到一些細節問題,例如訓練題目類型的選擇,可以由簡到難,由淺到深,摒棄重、繁、難、舊的題目,與高考接軌,與日常生活及學生的發展相聯系。

案例2:學生答題,學生講解,取長補短

此案例選取自改革步驟二中學生講解習題環節。通過改革第一步的訓練,學生講解的主要內容包括分析審理題目、分析答題思路、組織答題語言。

題目: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內蒙古某草場景觀圖。

材料二 下圖為我國可利用草場資源示意圖。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我國草地破壞嚴重。 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學生解析過程: 根據兩個材料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草地破壞嚴重, 題目要求回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沒有具體說自然的還是人為的,我認為應該從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自然原因, 我從氣候、水分方面來分析,氣候變暖,變干,蒸發旺盛,蒸發量加劇導致缺水,草場退化。人為因素就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如過度開墾、過度放牧導致草原面積減小、沙化嚴重。所以我的答案是氣候變干,蒸發加劇,過度放牧,過度農墾。

教師:解析的非常好!感謝這位同學跟我們分享他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成果,思路清晰,解題有邏輯深度,大家要相互學習!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綜合題的認識與理解,學生講解雖然口語化語言較多,但學生通過動腦分析、動嘴表達觀點,最終提升了解題思維。學生在自己解析的過程中有許多突出的優點, 例如常用課本中和材料中的語句去回答,有些同學還總結出解題規律,進行思維總結和延伸, 概括解答類型相似的題目時常運用的方法。通過習題課的改革,新穎的課堂模式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增強了主動性,使得學生學習地理變得輕松有趣,在高三習題復習的壓力中得到自信。

案例3:學生做題,他人評講,逐步提升

此案例選自改革步驟三中學生自主答題, 他人自主評析環節。學生代表將答案呈現在黑板上,其他同學代表評價答題優點,補充不足,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評析與被評。

題目:說明重慶多霧的原因。

學生代表展示答案: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海拔低,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降水多,不易蒸發。

生1: 重慶多霧要考慮多水汽的原因,他回答到降水多,我認為是對的,但是不易蒸發,我認為不對,重慶為亞熱帶氣候,蒸發量應該比較旺盛的,水汽才多。

生2:他回答到地形為盆地,我也認為與地形有關, 海拔低對的,可是中間低四周高的地形應該是不利于水汽的擴散,與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沒關系吧? 我認為,這里改為盆地地形,風力較弱,水汽不易擴散就好了。

生3:水汽多還因為這里江河匯集,重慶地處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所以水汽蒸發多。

生4:記得霧是水汽附著在塵埃上面,重慶工業發達,污染較嚴重,塵埃物質多,所以多霧。

教師:很好! 多塵埃說明有充足的凝結核。 非常好! 幾位同學從各個方面把重慶多霧的原因解釋地十分清晰,(答案組織略。 )大家相互借鑒,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逐步提升。

隨著改革的持續進行,學生對地理綜合題的把握也越來越大,老師也從繁瑣的習題講解、滿堂灌輸的辛苦中解脫出來,改革中,教師正確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學生表現更優異,教師能更輕松的駕馭地理課堂。

習題課改革中,保證每位學生都到黑板上展示解題過程,可按座位輪流進行。學生在課堂自主完成習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關注與指導。教師在講解時注意評價語言的使用,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用鼓勵性語言。教師不要怕學生出錯誤,暴露的問題才是“戰機”,習題課就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關于課時的問題,題不在多,精做精講的收獲多于枯燥無味的訓練解說,所以在有限的課時里, 改革傳統習題課,使學生做有所思,講有所得。

在高三傳統習題課的改革中,教師要多促進學生合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此種習題課改革一開始學生比較新鮮,積極性較高,效果頗佳,可持續時間長了,學生投入多少會有波動,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并積極反思,改革是為革新課堂,實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學生才是習題解答的主人的目標。 本文心得皆來自一線課堂實踐反思,旨在為高三教師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猜你喜歡
綜合題習題課黑板
巧用全等形 妙解綜合題
一次函數與幾何圖形綜合題
長在黑板上的詩
曉黑板
實現課堂高效的初中化學習題課教學策略
an=f(Sn)型數列綜合題淺探
高效課堂之高中數學習題課初探
黑板
差錯是習題課的有效資源
綜合題命題宜漸次展開和自然生長:由一道綜合題的打磨說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