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淮海戲的保護與傳承

2014-07-13 13:46王曉康泗陽縣文化館223700
大眾文藝 2014年10期
關鍵詞:淮海蘇北農村

王曉康 (泗陽縣文化館 223700)

在蘇北的徐、淮、鹽、連地區,有著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地方音樂、曲藝、小戲多不勝數。據調查,20世紀50年代時,我國共有367個傳統戲曲劇種。然而,到目前已經消亡了100多種。一些極具特色的小劇種已成為戲曲史料勉強的留存,有的甚至沒有留下任何音像資料。大多數戲曲面臨著后繼無人、資金短缺、沒有劇場、表演技巧消失等情況?;春蚴翘K北小戲中小有名氣的戲種,但生存狀況不容樂觀,許多具有獨特的存在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經典劇目瀕臨失傳。為此筆者對淮海戲的傳承與保護談幾點想法。

一、淮海戲分布區域不大,但人文研究價值高

(一)蘇北淮海戲蘊涵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

地方小戲里面往往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在蘇北這塊廣袤的大地上,上古時代的先民們就在這里漁獵生活,留下了“下草灣人文化遺存”和大賢莊等細石器時代的遺址。地廣河流縱橫,人杰地靈,遺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大概在元明時期有一些江湖藝人背著羊皮弦子到處賣唱,以此謀生,唱的詞是觸景生情,見什么唱什么,以歌功頌德為主要內容。清乾隆17年(1752)在連云港的海州、沭陽吳集一帶出現淮海戲雛形,清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班組,清光緒3年(1877)“小戲班”開始在沭東灌西盛行,清末傳入泗陽。1954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淮海戲,流行于蘇北宿遷、淮安、連云港、徐州、鹽城及皖東北一帶?;春虬l源為清代的海州 、沭陽 、灌云一帶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稱“三括調”。約于清代乾隆十五(1750)年前后,淮海地區即出現了民間以演唱換取食物的表演形式,因為在每家門口演唱,故又稱之為“打門頭詞”。清道光年間,演員以家族人員為主組成了小戲班,開始分角色演出小型的“對子戲”和只有小旦、小生、小丑的“三小戲”,演出活動分布于農村各個角落。40年代,共產黨在蘇北淮海地區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淮海戲的演員們自編自演一些抗日題材的現代小戲,特別是淮海戰役期間,淮海小戲在戰前動員中為鼓舞指戰員的斗志起到積極作用,小戲演出深受淮海區黨政軍民的喜愛,被譽稱為“淮海小戲”,并在淮海地區廣為流傳,而這一時期的唱段、曲調就成為后來淮海戲的最基本唱腔。

(二)淮海戲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淮海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于“拉魂腔”,是江蘇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春虻漠a生與發展,至今已有240年的歷史。

早期淮海戲并無曲譜可依,僅靠師傅傳教。建國后,著名藝人單維禮(沭陽人)始將部分曲譜記錄下來。著名演奏藝人邵惠川(灌云人,僧侶出身)傳授佛教曲牌16支(梳妝臺、大柳搖金、小柳搖金、凡開門、花開門、豆葉黃、小青羊、城步階、花落板、小桃紅、節節高、十三倫等)。1954年,淮陰專區文教處文化科員阮立林開始整理淮海戲,除改編、加工部分傳統戲的內容外,還記錄、整理了唱腔曲譜。1963年,泗陽中學音樂教師周廣乾調泗陽淮海劇團任樂隊指揮和作曲,他開始對淮海戲的樂曲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并進行科學分類。至1972年,共整理出女腔29曲(基本腔12曲,常用腔10曲,綜合板式唱腔7曲);男腔17曲(基本腔11曲,常用腔2曲,綜合板式唱腔4曲);樂器曲牌29曲。

在淮海戲發展過程中,泗陽涌現出楊秀英、陳玉梅等著名藝人,也編排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如《十里香》《三岔路口》《陳毅三會韓德勤》《軍嫂情》等與現實生活相搏動的具有現代氣息的大型舞臺劇和具有極其濃郁鄉土氣息的如《十五貫》《打豬草》《豬吊腰》《雞刨塘》《驢打滾》《狗拜年》《腳尖走》《鬼扯轉》《穿八字》《矮步蹬》等小型劇目,這些劇目的表演形式,可以因地制宜,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在舞臺上演出,也能屈尊屈坐,在街頭、庭院、場頭、廟會“擺地攤”。因此,淮海戲深受淮海地區人民群眾的喜愛,大家在行路、干活、休憩時都會情不自盡的哼唱淮海戲。

解放前泗陽縣“小戲”班子的盛行,促進了淮海戲表演藝術的改革和發展,藝人們不斷改革唱腔和唱法,比如女腔中的原來哼哼哈哈難唱的“二泛子”,改為易唱好聽的“嗨嗨調”,男腔更是吸收了淮海鑼鼓的唱法,創造了“小滾板”“一掛鞭”等唱腔。有些劇目,經過長期磨練,富有特色,成為淮海戲保留劇目,如《皮秀英四告》《樊梨花點兵》等。與此同時,逐漸形成了生、旦、凈、丑等不同的行當。

建國以后,淮海戲學習京劇和其他劇種,增添服裝、布景、燈光,正式搬上舞臺,進入劇場。1954年,泗陽縣組隊參加華東戲曲會演,會演歸來,即著手籌備成立淮海劇團,同時組織人員對淮海戲的劇目、唱腔、表演、舞臺語言進行了全面改革,確定了一批具有劇種風格的傳統劇目和男女腔主體唱腔,創新使用高胡,建立以三弦為主的民族樂隊,于1955年正式成立泗陽縣淮海劇團,培養了以楊秀英、李守英、朱浩、張開國、張守維、江衍俊、江其友等為代表的淮海戲名家。泗陽縣淮海劇團高峰時期演職員多達150余人,兩次晉京演出,足跡遍布華東。

(三)淮海戲獨特的藝術風格是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區域文化的組成部分

淮海地區處于北方魯文化向南方吳文化的過渡地帶,淮海戲的總體風格是即有北主劇種的粗獷豪放,又有南方劇種的溫柔婉約,具有淮海地區特有的風格。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不可再生的區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蘇北淮海戲的生存環境和空間面臨消亡

2004以來,當地政府認識到保護地方劇種對研究、傳承和發展歷史文化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開始著力搶救和保護承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淮海戲,加大了對地方劇種的保護措施,增加對縣劇團的經費投入,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初見成效。但淮海戲的生存狀態不容樂觀。

一是淮海戲生存的環境逐步失去?;春蛑饕嬖诨春5貐^廣大的農村,農村眾多的人口、豐富的民間傳統習俗和貧乏的文化生活狀態是淮海戲產生和發展的土壤,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大量勞動力的轉移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嚴格意義上的農村區域越來越小,農村的居住人口越來越少,民間傳統習俗逐步被淡忘,淮海戲觀眾越來越少、演出的場次萎縮,淮海戲面臨生存空間危機。

二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的普及,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再加上生活節奏加快,淮海戲觀眾銳減,使淮海戲的發展步入了兩難境地。從演藝人年齡結構趨于老化,因待遇低等原因年輕人對其興趣不足,從而導致淮海戲發展陷入低潮,傳承狀況令人擔憂。由于各種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新型媒體役備、設施層出不窮,淮海戲當初的娛樂功能受到極大的沖擊?;春蛴捎跊]有能很好地利用新技術、跟進時代發展的快節奏,還以樂隊現場伴奏為主要表現形式而無法參預競爭。60-70年代全省有縣級淮海劇團十個以上,其它的淮海戲班社近二十個,目前成建制生存的縣級淮海戲劇團不足3個,而且也是以綜合演出和為政府服務為主的。演出的范圍由原來的整個魯東南地區和蘇北地區縮減到只有淮安、宿遷、連云港的部分縣區。

淮海戲藝人們的生存環境從自給自足的農耕環境向現代化新農村變化。根據宿遷市非遺保護中心的調查,蘇北淮海戲的老藝人以前重要的謀生方式是種地和唱戲班子。戲班子就是在民間祭祀、紅、白喜事等場合演出一些傳統淮海戲,伴奏樂器以三弦基礎,二胡、鑼(三塊銅、大鑼、小鑼、鐃鈸)鼓輔助,一般四五人、五六人不等組成一個戲班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農村出現了一批年輕人組成的吹手班子,他們運用現代電聲音響為主要樂器,在各種演出場子上更加熱鬧、更有氣勢、更能烘托主題氣氛。在這樣的情況下,淮海戲藝人以淮海戲為生存的空間逐步喪失,加上現在農村青年人都外出務工,聽戲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中沒有人愿意學習這爭不到錢和行當,造成原有的淮海戲藝人紛紛轉行,年輕的外出務工,年長的轉向養殖業。

三、立足徐、淮、宿、連地區實際,做好淮海戲的保護工作

人們習慣于把對蘇北淮海戲的搜集、整理、拍錄看作保護,事實上,這只是博物館式的保存,蘇北淮海戲真正需要的是活態傳承、生態保護。鑒于此,筆者對蘇北淮海戲的保護與傳承談幾點意見:

(一)樹立正確的保護觀念

引導淮海戲保護工作順利開展在蘇北淮海戲流布最多的廣大農村地區,農民們渴望過上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新農村建設使一個個美麗的小村莊、古老集鎮消逝。如淮海戲藝人較多的泗陽縣莊圩鄉的一些村莊,在新農村建設和集中居住區建設中幾乎全村移民了,農村的年輕離開土地,外出創業。農村人口的聚減使淮海戲失去了演藝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護與傳承的就得政府的承擔,從政府開始樹立起保護意識,承擔淮海戲保護職責,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保護措施。

(二)對淮海戲傳承人的保護

淮海戲的保護,各縣區都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采用錄音、錄像、保存記錄,有的結合旅游資源開發搞演出。我認為最重要的保護應當是對淮海戲演職員的保護,因為淮海戲是靠邊人來實現傳播,沒有從事淮海戲事業的人,就談不上有效保護,只有后繼有人才能有效地、長久地保護蘇北淮海戲對現有區域內從事淮海戲人員普查與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是有效保護方法。

新農村建設、城市化進程使淮海戲班子的生存農村環境也在慢慢地縮小。民傳統民戲劇脫離了生存環境,淮海戲面臨人絕藝亡的境地。如果我們對現有民間淮海戲從事人員進行普查登記,對代表性傳承人給予認定,才能使這民間傳統文化一代代傳下去。作為淮海戲傳承“載體”的民間藝人,他們生活在農村,對農民的文化需求充分了解,他們的演技貼近農村現實生活,深受農民的喜歡,受到專業人士肯定,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沒有進入”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范疇。他們老去之日,可能也就是淮海戲消亡之時。因此應對淮海戲傳承人進行普查備案,建立科學的數據資料信息反饋系統,及時開展搶救性保護是當務之急。

鼓勵淮海戲藝人收徒授藝。只有傳承人存在才能有效傳承。傳承人一旦死亡,淮海戲也就消亡了。職能部門要抓緊系統整理和記錄淮海戲歷史淵源、分布范圍、傳承譜系、保護現狀、藝術特點、文化價值等內容。政府應劃撥資金對現存的淮海戲團隊、班子進行扶持,對老藝人們開課收徒的給予補助,政府購買各種演出團體的淮海戲節目做公益性演出等方式主導淮海戲保護和傳承。這樣才能使淮海戲傳承進人一個良性循環,使淮海戲后繼有人。

(三)鼓勵中小學校的參與

中小學校的參與是保護傳承的有效途徑。中小學校的參與,使淮海戲的保護與傳承發展成為可持續性保護?;窗彩形幕囆g學校先后兩次為泗陽縣淮海劇定向培養了淮海戲演員,對泗陽縣的淮海戲傳承起了積極作用。學校的參與使淮海戲傳承的變得更加快捷。在全國“非遺熱”的大背景下,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提倡地方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沭陽縣就在小學開設淮海戲興趣班,嘗試著讓淮海戲民間藝人走進課堂,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使淮海戲后繼有人,可以演出不斷,使淮海戲的保護形成良性循環。

(四)結合蘇北地域文化特色,制定有效保護措施

1.各級政府制定的淮海戲保護和傳承舉措要切合當地實際,并具有“操作”性

淮海戲的保護,一是當地政府大力扶持并在群眾中積極倡導這一文藝形式,舉各種規模的淮海戲藝術節、演唱會等群眾性文藝活動,學校開設相關的教學課程,重視培育小觀眾、小演員;二是把淮海戲作為當地的文化品牌精心打造,整理出版淮海戲曲集、音像資料,舉辦具有重大影響的藝術節等活動,擴大當地淮海戲的影響;保護與傳承應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為一時的“非遺”熱做表面工作,從而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2.政府出臺引導地方社會力量參與淮海戲保護的政策

淮海戲的保護和其它非遺項目保護一樣,面臨資金缺乏的情況,等待上級保護經費再保護是一種消極態度,只有有效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才是持續保護的方法。這方面昆劇保護已做出了示范,我們本市的沭陽縣調動東關小學積極性,在學校開設淮海戲興趣班,不僅豐富小學的課堂生活,也為社會培訓了淮海戲后備人才。泗陽縣文化館也推出了創新性保護措施,利用房地產開發商開發文化廣場契機,動員房產商建露天舞臺,無償交給文化館管理,請地方民營企業奇鷹集團出資10萬元用于廣場舞臺的日常演出費用,每周民間淮海戲愛好登臺演出2場,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有效地開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職能部門管理、群眾自娛樂自樂觀保護模式。只有形成了政府推動、鼓勵社會積極參與,民間藝人配合、文化部門有效管理的機制,淮海戲才能在保護中發展創新,才是可持續的發展和傳承。

總之,淮海戲的繼承發展、推陳出新,都要符合淮海戲發展的自身規律。要給淮海戲創造生存環境開展保護。人民群眾是無形的文化遺產創造者、傳承者,以民間事民間辦為原則,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者,充分體現出傳承者是無形文化遺產的主人?;春虻膫鞒幸鹬貧v史的面貌,同時尊重事物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做到“活態傳承、生態保護”。只有生存才會延續,這才是最好的保護和傳承。

江蘇戲曲志編輯委員會.江蘇戲曲志—淮海戲志[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淮海蘇北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楊岳赴蘇北調研農村基督教工作
四牌樓
淮海南路,北風正在吹
淮海南路,北風正在吹
“西芹”老太
秦吉鳥,只為懂愛的人傳情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 新一輩
淮海決戰定乾坤 淮塔園林慰英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