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山喪葬儀式中的器樂研究

2014-07-13 13:46周邦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系417000
大眾文藝 2014年10期
關鍵詞:梅山笛子樂器

石 瑾 周邦春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系 417000)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喪葬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音樂作為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喪葬儀式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功能,是喪葬儀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喪葬儀式中的音樂主要是法事音樂,也叫祭祀音樂,在民間通常叫做“辦道場”,主要是由法師來完成的,一般分為聲樂和器樂兩類,祭祀音樂其旋律進行多為一字一音,節奏緩慢、風格莊重、古樸、嚴肅、沉悶、呆板,多給人一種神秘、沉重和壓抑之感。對于整個喪葬儀式音樂來說,器樂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能渲染喪葬儀式中的氣氛,與道場融為一體,達到與神靈世界的溝通。

一、梅山地區的地理概述

“梅山”名稱,相傳始于西漢,古梅山,莽莽蒼蒼,綿延千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地形地貌多樣,高山疊嶂,峰巒挺拔。土地肥沃,各類資源豐富。梅山先民,即“梅山蠻”,長期居住山林,剽悍頑強,不歸王化,宋代以前的歷代統治者都想用武力征服他們,但都沒能成功,其維持社會秩序的是宗族制,首領的人選以唯德與能者居之。宋熙寧開復梅山后,其具體地域,“東起寧鄉司徒嶺,西接邵陽白沙砦,北界益陽泗里河,南止湘鄉佛子嶺?!睋擞浭?,可認定古梅山地大致相當今湖南之新化、安化、冷水江全境及今新邵、漣源、隆回、溆浦、桃江等縣市部分地域。北宋在梅山建筑二邑,上梅山筑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筑一邑,命名“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由于交通阻隔,缺乏交流等因素,梅山居民仍顯現出具有語言文化差別的少數民族的特點,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左右著他們的社會發展。

二、梅山宗教信仰的成因

古梅山由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厚的歷史內涵,民風淳樸、剽悍,頌歌成風,民間異俗、宗教信仰尤為盛行。大約在唐初首先是佛教傳入了梅山,唐代建于下梅山的五座佛教廟宇,最早的建于太宗貞觀年間。眾所周知,佛教是外來宗教,東漢明帝時正式傳入我國,后來又融合了儒家、道家的一些哲學思想,逐漸成為中國統治階級和廣大民眾所能接受的宗教,但在長期的孤立發展中,梅山蠻逐步有了自己的宗教,后來有學者給梅山各類教派統一成一種宗教——“梅山教”,后來有人也稱其為“巫教”,其在梅山的歷史更為久遠,據說巫師在梅山蠻中有一種獨特的位置,是精神文明的執掌者,男性巫師稱“先生”,代表上天男性諸神,女性巫師稱“娘娘”,代表上天女性諸神,他們平時與他人無異,唯有在祈福、驅鬼、祭祀活動中享有高貴的權利,是所附之神的代表。

古梅山喪葬儀式中所應用的器樂都是道場中所應用的,都是道教音樂的范疇。道教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產生于東漢時期,其根植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良田沃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源于古代的巫術,又接受了道家的很多哲學思想,并不斷精益求精,臻于頗高的藝術境界。

三、梅山喪葬祭祀儀式中的器樂及演奏

我國很多地方的喪葬儀式中使用的喪葬樂器除了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外等,主奏旋律的樂器是嗩吶,嗩吶獨有的音色,高亢的音調,再配上悲痛的旋律,凄哀婉轉、如泣如訴,能充分宣泄出悲痛的心情,加上其他配器的配合,音樂大起大和,古老凄美。梅山喪葬祭祀儀式道場中常用的樂器一般由大鼓、大鑼、小鑼(馬鑼)、錐鑼、頭鈸、二鈸、笛子等組成。有大樂和小樂之分,大樂主要是指打擊樂,包括鼓、鑼、鈸等,小樂主要是鼓、錐鑼、笛子。主奏旋律的樂器是笛子,很多曲調的領奏是由笛子來完成的,這是梅山喪葬音樂區別于其他地區喪葬文化的標識之一,具有鮮明的楚湘地域特征。當然打擊樂器在整個梅山祭祀儀式中擔負很重要的角色,在整個儀式音樂中居于中心位置。

(一) 大鼓在梅山喪葬儀式中的作用與技法

大鼓主要起指揮整個樂隊的作用,是道場音樂的靈魂,每段音樂都由鼓手起鼓開始,鼓的打法也很多,通常在鼓心所敲擊的那種有規律的節奏音型,被稱之為“鼓頭”,主要起領起和指揮伴奏的作用,當“鼓頭”開始后,其他伴奏者就要遵照“鼓頭”所標志的不同節奏音型,立即分辨出演唱者要用什么板式,什么腔調,隨之奏起相應的節奏和旋律予以配合。大鼓通用的演奏法就是擊鼓心。在音樂的弱拍時還可以敲鼓邊,就是以棰側擊鼓面與鼓幫交界的鼓邊或打鼓幫即左右棰尾分別連續側擊鼓幫,發出蹄踏之聲。

(二)鑼在梅山喪葬儀式中的作用與技法

鑼屬于金屬類的打擊樂器,是用銅冶煉而成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鑼身呈一個圓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鑼身的邊框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音,其音響低沉、洪亮而強烈,余音悠長持久。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鑼,長期以來,由于應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形成了各具類型的鑼約30余種,其中常用的有大鑼和小鑼兩種。大鑼是銅鑼類樂器當中體積最大的一種,直徑在3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它的特點是發音寬宏,深沉而雄厚,音色柔和,余音比較長;在大型樂隊中,大鑼往往起到渲染氣氛和增強節奏的作用,而在戲劇中則用以增強氣氛和突出人物性格等。小鑼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直徑在21至22.5厘米之間,小鑼是一種用途很廣的伴奏樂器,尤其被中國的戲劇京劇、評劇、梆子戲、花鼓戲等地方戲曲,以及曲藝、話劇、吹打樂隊和民間舞蹈廣泛采用。在梅山喪葬儀式中,鑼聲用于表現一種緊張的氣氛和不祥的預兆,具有十分 獨特的藝術效果。大鑼主要起區分每一樂句的作用,有時也會加花演奏;敲擊鑼的中央發“倉”音,敲擊中央稍偏的位置,然后用手立即捂住鑼面時發“各”音;敲擊鑼面的邊緣部分發“傾”音。錐鑼主要是起裝飾性的作用,為豐富樂句的色彩而存在,主要跟強拍;主奏樂器是大鑼,起著分節落韻的作用。主打的樂曲有《開壇鑼鼓》等。

(三)鈸在梅山喪葬儀式中的作用與技法

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稱镲,打擊樂器,碰奏體鳴樂器的一種。鈸的構造簡單,鈸體為一圓形金屬板,用“響銅”制成,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碗根與鈸邊之間叫作“堂”,碗是鈸的固定點,頂部鉆有小孔,用綢或布拴系,叫“鈸巾”,演奏者須取站姿,用雙手通過鈸巾持住鈸身,相擊后振動發音。也可以懸掛在支架上,用鼓槌滾奏,表現力很豐富,其音響洪亮而強烈,穿透力很強,善于烘托氣氛,是各種管弦樂隊和地方吹打樂隊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擊樂器,在吹打樂等地方樂種中在用于強奏時,極富氣勢,通常表現一種激情;用于弱奏時,其作用類似大鼓,屬于節拍樂器。鈸在地方音樂及管弦樂隊中應用廣泛,在少數民族中亦相當流行。在梅山祭祀儀式中,節奏的核心部分是由鈸來完成的,鈸的打法有很多種,以便表現豐富的音色:悶打發“七”音、揉打發“其”音、磕打發“得”音、雙亮發“去”音、單亮發“配”音。有時鈸還作為一種法器而存在,例如某些經文每念誦一小段完后鳴3次;某些特殊經句念完后鳴1次;某些經典中要求在念完某一佛號后鳴1次;其突出強調作用;法會結束時鳴3次等作用。鈸主打的樂曲主要有《五字鈸》。

(四)笛子在梅山喪葬儀式中的作用與技法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稱為“竹笛”。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于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后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于獨奏,也可參與合奏。笛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長管,上面開有若干小孔。常見的六孔竹制膜笛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個)、膜孔(1個)、音孔(6個),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2個)、 前出音孔(2個,又名筒音),以及笛管、笛頭和笛尾組成。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梅山祭祀儀式中笛子屬于唯一的旋律樂器為唱腔伴奏,道場中一般有兩支笛子,都吹一些簡單的樂曲,如《反復笛》《香偈》《洞中虛玄》《懺悔偈》《志心朝禮韻》等,在不同的儀式場次中一首樂曲反復吹奏。

梅山喪葬儀式中隨樂隊人數的多少四種樂器的數量也有增加或縮減,但主要以這四種樂器為主。祭祀音樂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器樂與舞蹈及聲樂變換豐富,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對它們的研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懈的努力。

[1][2]曾維君,唐松青.梅山文化的歷史真相淺探[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4).

猜你喜歡
梅山笛子樂器
學樂器
山里有間笛子鋪(中)
山里有間笛子鋪(上)
處方分析在中藥房藥學服務中的應用
樂器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奇妙樂器
奇妙樂器
論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