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課堂中的點滴體會

2014-07-25 06:07文/謝麗君
新課程·上旬 2014年5期
關鍵詞:循序漸進

文/謝麗君

摘 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法,重視與同事們的交流和課后反思,找出教學中的不足,善于向別人學習較優秀的教法,從而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方法。

關鍵詞:循序漸進;設置懸念;抓住細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習數學的一些基本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不難理解數學的學習理念是什么了,但要在課堂實踐中真正去貫徹這些理念,才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環境。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法;重視與同事們的交流和課后反思,找出自身教學中的不足,善于向別人學習較優秀的教法,從而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方法。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學中積累的點滴體會。

一、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凡事都不能操之過急,要有所計劃與安排。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學習目標、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內容、重難點。我認為,首先應當先理解教材意圖,吃透教材的具體目標;抓住一節課當中學生應掌握的重點,如何才能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教學某個知識點時,要從學生學過的知識中選擇他們最容易接受、最接近本課知識點的舊內容,再引入新的內容,要化難為易,從簡單的入手再循序漸進地學習困難的東西,逐步分解難點,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這樣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如,學生在學習掌握乘法口訣這部分知識點時,就要抓住以“5的乘法口訣”知識點來入門,并根據前幾節課中學生學習接觸了乘法的意義,3個4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3×4=12(個)或4×3=12(個)來表示比較簡便;引起學生的重視,這時他們恍然大悟,原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接著,通過抓住“乘法的意義”這個重點來突破怎樣理解學習“乘法口訣”這個難點了;然后利用“5的乘法算式”,逐步推出“5的乘法口訣”。(1)★1個5表示→1×5=5或5×1=5→(口訣:一五得五)。(2)★★2個5表示→2×5=10或5×2=10→(口訣:二五一十)。(3)★★★3個5由學生寫算式和口訣。(4)★★★★……(5)★★★★★……一直寫到(五五二十五)這句口訣;最后請學生觀察并說說兩句口訣之間的規律?!ㄉ合噜彽姆e都相差5)。在這個基礎上再來教學其余的乘法口訣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學生學習起來相對會覺得比較容易,記起來也較快。

二、設置懸念,激發求知

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否強烈,對于一節課的成功率起到關鍵的作用,所以,要培養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可以這樣:(1)要設置好課前情景,一節課如何設置懸念,教師如何拋磚引玉很重要。(2)有一些課可以以問題未能解決為條件,要求學生想出可行的辦法來解決,把學生當作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時學生就會開始重視他們所面對的是什么問題,就會帶著問題懸念進入教師事先設置好的問題情境,想著該用什么辦法才能解決。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就要以多種方法讓學生去嘗試,使學生不斷去追求最好的數學方法,并能很容易地記住這個知識點。在教學這一課時,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正確理解“什么是周長”這一概念,通過生活中的實物來引出這一概念,如,學生桌的周長、一片葉子的周長、一把扇子的周長、黑板的周長等,這些物體的周長分別在哪里,請學生用手摸出來,引出懸念,(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們的周長),接著追問葉子、扇子的周長該怎樣量(不規則物體的周長的量法),然后教師指導兩名學生用繩子量出葉子的一圈,接著再用尺子量這一圈繩子的長度,學生恍然大悟,一下子豁然開朗,這個辦法真絕哦!終于發現了解決“不規則圖形周長”這個難題了。在之前這個基礎上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就比較容易理解了。要求學生采用同桌一起合作量出桌面的長和寬,然后計算出桌面的周長,如,長92厘米、寬34厘米,學生得出了不同的方法:(1)92+92+34+34或92+34+92+34;(2)92×2+34×2,很多學生都非常贊同第2種方法,教師告訴學生還有一種更簡便的方法,只有兩步,而第2種方法有三步,然后請學生觀察第一種方法:92+34+92+34可以寫成(92+34)+(92+34),問學生是否有什么發現,學生脫口而出——有兩個(92+34),可以寫成(92+34)×2,最后要求學生根據這個算式寫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長+寬)×2;學生發現第3種方法只有兩步,確實比較簡便,以此為基礎應用公式進行解決其他問題,以此為契機來教學正方形的周長就比較容易了。如,一塊正方形桌布,邊長是80厘米,周長是多少厘米?請學生列出不同的方法:(1)80+80+80+80=320(厘米);(2)80×4=320(厘米),學生自然發現了第2種方法最簡便,再要求學生正確寫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這已經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抓住細節,發現規律

作為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反思,善于積累經驗,善于總結一些好的教學方法,以便于與學生共同探討,讓學生多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從中擇優應用。抓住細節,也是讓學生細心觀察問題,掌握比較、概括、遷移等方式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所以,滲透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十分重要。如,在教學“時、分、秒”這課時,其中有個內容是計算經過的時間,算出:9:40-11:20經過了多長時間,列成算式:11:20-9:40這時就會發現20分減40分不夠減,可以介紹計算方法,我推薦了這樣一種方法給學生,利用“退位減法”的計算法則——“哪一位上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減”,遷移到時間的計算方法:——“幾分如果不夠減,就從幾時里退1時,在幾分里加60分后再減”。根據這個規律,11:30-9:40(退1時剩10時,20分+60分=80分)→就變成:10:80-9:40=1小時40分,學生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很容易理解,計算起來也挺方便的,所以,在后面類似的練習題中,學生自覺地、熟練地、準確地運用這個方法進行解題。又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這單元知識點時,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在學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后,先生學生分清問題問什么,以哪里為中心。如,觀察地圖九寨溝在福州的 面,北京在九寨溝的面,前一個是問九寨溝在什么方位是問題,以福州為中心,那么可以在“福州”這個點上畫出十字架,標出8個方向,從而得出結論。后一個同理是問“北京”的具體位置也是問題,以“九寨溝”為中心,做法跟前面一樣,而學習路線圖也是要抓住中心點畫十字架并標明方向才能解決方向問題,如,寫出從西站往哪些方向,經過哪些站點才能到達火車站,這時我推薦的方法是從哪個站點經過就要以這個站點為中心畫十字架并標方向,以西站、中山站、九龍站、郵局、大學城這些站點為中心,都要在這些點上畫十字架、標方向,就能得出所要的路線。

四、觀察對比,抓住本質

日常教學中,鼓勵學生善于觀察,對比問題,從中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以培養他們日后學習數學的基本技能、技巧,對數學具有特殊的敏感,這是讓學生為將來繼續學好數學做長遠的打算,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課時,學生在學習了“數格子”計算出面積的方法后,教師問學生如果在有限的范圍內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那要是在實際生活中遇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地或花圃的面積”,運用“數格式”的方法行得通嗎?(生答:行不通)在學生還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教師可以提示:我們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變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再算出面積。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同桌交流后再動手操作,把事先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讓學生先畫一畫,再剪一剪,然后組合成學過的圖形,學生剪成以下幾種:

(1)■

(2)■

接著請學生標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并問底和高分別在長方形的哪些邊上?這時轉化成什么邊了?(生得出:這時平行四邊形的底轉化成長方形的長,高轉化成長方形的寬)再請學生嘗試寫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說說為什么。(學生寫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因為轉化成的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而底對應長,高對應寬,面積不變。)最后再運用這個公式進行計算花圃的面積。對比了“數格子”的方法與應用“公式法”這兩種,學生得出的結論是用公式法比較簡便。

總之,無論教學哪個學段,都要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作為導向的航標,學習它的精神,抓住里面的精髓,從完成總體目標到各個分解的具體目標,都應當十分明確,用辯證的方法教好每一階段的內容。

編輯 魯翠紅

摘 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法,重視與同事們的交流和課后反思,找出教學中的不足,善于向別人學習較優秀的教法,從而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方法。

關鍵詞:循序漸進;設置懸念;抓住細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習數學的一些基本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不難理解數學的學習理念是什么了,但要在課堂實踐中真正去貫徹這些理念,才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環境。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法;重視與同事們的交流和課后反思,找出自身教學中的不足,善于向別人學習較優秀的教法,從而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方法。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學中積累的點滴體會。

一、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凡事都不能操之過急,要有所計劃與安排。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學習目標、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內容、重難點。我認為,首先應當先理解教材意圖,吃透教材的具體目標;抓住一節課當中學生應掌握的重點,如何才能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教學某個知識點時,要從學生學過的知識中選擇他們最容易接受、最接近本課知識點的舊內容,再引入新的內容,要化難為易,從簡單的入手再循序漸進地學習困難的東西,逐步分解難點,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這樣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如,學生在學習掌握乘法口訣這部分知識點時,就要抓住以“5的乘法口訣”知識點來入門,并根據前幾節課中學生學習接觸了乘法的意義,3個4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3×4=12(個)或4×3=12(個)來表示比較簡便;引起學生的重視,這時他們恍然大悟,原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接著,通過抓住“乘法的意義”這個重點來突破怎樣理解學習“乘法口訣”這個難點了;然后利用“5的乘法算式”,逐步推出“5的乘法口訣”。(1)★1個5表示→1×5=5或5×1=5→(口訣:一五得五)。(2)★★2個5表示→2×5=10或5×2=10→(口訣:二五一十)。(3)★★★3個5由學生寫算式和口訣。(4)★★★★……(5)★★★★★……一直寫到(五五二十五)這句口訣;最后請學生觀察并說說兩句口訣之間的規律?!ㄉ合噜彽姆e都相差5)。在這個基礎上再來教學其余的乘法口訣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學生學習起來相對會覺得比較容易,記起來也較快。

二、設置懸念,激發求知

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否強烈,對于一節課的成功率起到關鍵的作用,所以,要培養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可以這樣:(1)要設置好課前情景,一節課如何設置懸念,教師如何拋磚引玉很重要。(2)有一些課可以以問題未能解決為條件,要求學生想出可行的辦法來解決,把學生當作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時學生就會開始重視他們所面對的是什么問題,就會帶著問題懸念進入教師事先設置好的問題情境,想著該用什么辦法才能解決。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就要以多種方法讓學生去嘗試,使學生不斷去追求最好的數學方法,并能很容易地記住這個知識點。在教學這一課時,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正確理解“什么是周長”這一概念,通過生活中的實物來引出這一概念,如,學生桌的周長、一片葉子的周長、一把扇子的周長、黑板的周長等,這些物體的周長分別在哪里,請學生用手摸出來,引出懸念,(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們的周長),接著追問葉子、扇子的周長該怎樣量(不規則物體的周長的量法),然后教師指導兩名學生用繩子量出葉子的一圈,接著再用尺子量這一圈繩子的長度,學生恍然大悟,一下子豁然開朗,這個辦法真絕哦!終于發現了解決“不規則圖形周長”這個難題了。在之前這個基礎上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就比較容易理解了。要求學生采用同桌一起合作量出桌面的長和寬,然后計算出桌面的周長,如,長92厘米、寬34厘米,學生得出了不同的方法:(1)92+92+34+34或92+34+92+34;(2)92×2+34×2,很多學生都非常贊同第2種方法,教師告訴學生還有一種更簡便的方法,只有兩步,而第2種方法有三步,然后請學生觀察第一種方法:92+34+92+34可以寫成(92+34)+(92+34),問學生是否有什么發現,學生脫口而出——有兩個(92+34),可以寫成(92+34)×2,最后要求學生根據這個算式寫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長+寬)×2;學生發現第3種方法只有兩步,確實比較簡便,以此為基礎應用公式進行解決其他問題,以此為契機來教學正方形的周長就比較容易了。如,一塊正方形桌布,邊長是80厘米,周長是多少厘米?請學生列出不同的方法:(1)80+80+80+80=320(厘米);(2)80×4=320(厘米),學生自然發現了第2種方法最簡便,再要求學生正確寫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這已經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抓住細節,發現規律

作為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反思,善于積累經驗,善于總結一些好的教學方法,以便于與學生共同探討,讓學生多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從中擇優應用。抓住細節,也是讓學生細心觀察問題,掌握比較、概括、遷移等方式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所以,滲透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十分重要。如,在教學“時、分、秒”這課時,其中有個內容是計算經過的時間,算出:9:40-11:20經過了多長時間,列成算式:11:20-9:40這時就會發現20分減40分不夠減,可以介紹計算方法,我推薦了這樣一種方法給學生,利用“退位減法”的計算法則——“哪一位上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減”,遷移到時間的計算方法:——“幾分如果不夠減,就從幾時里退1時,在幾分里加60分后再減”。根據這個規律,11:30-9:40(退1時剩10時,20分+60分=80分)→就變成:10:80-9:40=1小時40分,學生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很容易理解,計算起來也挺方便的,所以,在后面類似的練習題中,學生自覺地、熟練地、準確地運用這個方法進行解題。又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這單元知識點時,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在學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后,先生學生分清問題問什么,以哪里為中心。如,觀察地圖九寨溝在福州的 面,北京在九寨溝的面,前一個是問九寨溝在什么方位是問題,以福州為中心,那么可以在“福州”這個點上畫出十字架,標出8個方向,從而得出結論。后一個同理是問“北京”的具體位置也是問題,以“九寨溝”為中心,做法跟前面一樣,而學習路線圖也是要抓住中心點畫十字架并標明方向才能解決方向問題,如,寫出從西站往哪些方向,經過哪些站點才能到達火車站,這時我推薦的方法是從哪個站點經過就要以這個站點為中心畫十字架并標方向,以西站、中山站、九龍站、郵局、大學城這些站點為中心,都要在這些點上畫十字架、標方向,就能得出所要的路線。

四、觀察對比,抓住本質

日常教學中,鼓勵學生善于觀察,對比問題,從中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以培養他們日后學習數學的基本技能、技巧,對數學具有特殊的敏感,這是讓學生為將來繼續學好數學做長遠的打算,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課時,學生在學習了“數格子”計算出面積的方法后,教師問學生如果在有限的范圍內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那要是在實際生活中遇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地或花圃的面積”,運用“數格式”的方法行得通嗎?(生答:行不通)在學生還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教師可以提示:我們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變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再算出面積。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同桌交流后再動手操作,把事先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讓學生先畫一畫,再剪一剪,然后組合成學過的圖形,學生剪成以下幾種:

(1)■

(2)■

接著請學生標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并問底和高分別在長方形的哪些邊上?這時轉化成什么邊了?(生得出:這時平行四邊形的底轉化成長方形的長,高轉化成長方形的寬)再請學生嘗試寫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說說為什么。(學生寫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因為轉化成的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而底對應長,高對應寬,面積不變。)最后再運用這個公式進行計算花圃的面積。對比了“數格子”的方法與應用“公式法”這兩種,學生得出的結論是用公式法比較簡便。

總之,無論教學哪個學段,都要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作為導向的航標,學習它的精神,抓住里面的精髓,從完成總體目標到各個分解的具體目標,都應當十分明確,用辯證的方法教好每一階段的內容。

編輯 魯翠紅

摘 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法,重視與同事們的交流和課后反思,找出教學中的不足,善于向別人學習較優秀的教法,從而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方法。

關鍵詞:循序漸進;設置懸念;抓住細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習數學的一些基本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不難理解數學的學習理念是什么了,但要在課堂實踐中真正去貫徹這些理念,才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環境。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法;重視與同事們的交流和課后反思,找出自身教學中的不足,善于向別人學習較優秀的教法,從而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方法。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學中積累的點滴體會。

一、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凡事都不能操之過急,要有所計劃與安排。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學習目標、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內容、重難點。我認為,首先應當先理解教材意圖,吃透教材的具體目標;抓住一節課當中學生應掌握的重點,如何才能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教學某個知識點時,要從學生學過的知識中選擇他們最容易接受、最接近本課知識點的舊內容,再引入新的內容,要化難為易,從簡單的入手再循序漸進地學習困難的東西,逐步分解難點,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這樣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如,學生在學習掌握乘法口訣這部分知識點時,就要抓住以“5的乘法口訣”知識點來入門,并根據前幾節課中學生學習接觸了乘法的意義,3個4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3×4=12(個)或4×3=12(個)來表示比較簡便;引起學生的重視,這時他們恍然大悟,原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接著,通過抓住“乘法的意義”這個重點來突破怎樣理解學習“乘法口訣”這個難點了;然后利用“5的乘法算式”,逐步推出“5的乘法口訣”。(1)★1個5表示→1×5=5或5×1=5→(口訣:一五得五)。(2)★★2個5表示→2×5=10或5×2=10→(口訣:二五一十)。(3)★★★3個5由學生寫算式和口訣。(4)★★★★……(5)★★★★★……一直寫到(五五二十五)這句口訣;最后請學生觀察并說說兩句口訣之間的規律?!ㄉ合噜彽姆e都相差5)。在這個基礎上再來教學其余的乘法口訣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學生學習起來相對會覺得比較容易,記起來也較快。

二、設置懸念,激發求知

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否強烈,對于一節課的成功率起到關鍵的作用,所以,要培養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可以這樣:(1)要設置好課前情景,一節課如何設置懸念,教師如何拋磚引玉很重要。(2)有一些課可以以問題未能解決為條件,要求學生想出可行的辦法來解決,把學生當作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時學生就會開始重視他們所面對的是什么問題,就會帶著問題懸念進入教師事先設置好的問題情境,想著該用什么辦法才能解決。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就要以多種方法讓學生去嘗試,使學生不斷去追求最好的數學方法,并能很容易地記住這個知識點。在教學這一課時,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正確理解“什么是周長”這一概念,通過生活中的實物來引出這一概念,如,學生桌的周長、一片葉子的周長、一把扇子的周長、黑板的周長等,這些物體的周長分別在哪里,請學生用手摸出來,引出懸念,(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們的周長),接著追問葉子、扇子的周長該怎樣量(不規則物體的周長的量法),然后教師指導兩名學生用繩子量出葉子的一圈,接著再用尺子量這一圈繩子的長度,學生恍然大悟,一下子豁然開朗,這個辦法真絕哦!終于發現了解決“不規則圖形周長”這個難題了。在之前這個基礎上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就比較容易理解了。要求學生采用同桌一起合作量出桌面的長和寬,然后計算出桌面的周長,如,長92厘米、寬34厘米,學生得出了不同的方法:(1)92+92+34+34或92+34+92+34;(2)92×2+34×2,很多學生都非常贊同第2種方法,教師告訴學生還有一種更簡便的方法,只有兩步,而第2種方法有三步,然后請學生觀察第一種方法:92+34+92+34可以寫成(92+34)+(92+34),問學生是否有什么發現,學生脫口而出——有兩個(92+34),可以寫成(92+34)×2,最后要求學生根據這個算式寫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長+寬)×2;學生發現第3種方法只有兩步,確實比較簡便,以此為基礎應用公式進行解決其他問題,以此為契機來教學正方形的周長就比較容易了。如,一塊正方形桌布,邊長是80厘米,周長是多少厘米?請學生列出不同的方法:(1)80+80+80+80=320(厘米);(2)80×4=320(厘米),學生自然發現了第2種方法最簡便,再要求學生正確寫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這已經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抓住細節,發現規律

作為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反思,善于積累經驗,善于總結一些好的教學方法,以便于與學生共同探討,讓學生多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從中擇優應用。抓住細節,也是讓學生細心觀察問題,掌握比較、概括、遷移等方式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所以,滲透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十分重要。如,在教學“時、分、秒”這課時,其中有個內容是計算經過的時間,算出:9:40-11:20經過了多長時間,列成算式:11:20-9:40這時就會發現20分減40分不夠減,可以介紹計算方法,我推薦了這樣一種方法給學生,利用“退位減法”的計算法則——“哪一位上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減”,遷移到時間的計算方法:——“幾分如果不夠減,就從幾時里退1時,在幾分里加60分后再減”。根據這個規律,11:30-9:40(退1時剩10時,20分+60分=80分)→就變成:10:80-9:40=1小時40分,學生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很容易理解,計算起來也挺方便的,所以,在后面類似的練習題中,學生自覺地、熟練地、準確地運用這個方法進行解題。又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這單元知識點時,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在學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后,先生學生分清問題問什么,以哪里為中心。如,觀察地圖九寨溝在福州的 面,北京在九寨溝的面,前一個是問九寨溝在什么方位是問題,以福州為中心,那么可以在“福州”這個點上畫出十字架,標出8個方向,從而得出結論。后一個同理是問“北京”的具體位置也是問題,以“九寨溝”為中心,做法跟前面一樣,而學習路線圖也是要抓住中心點畫十字架并標明方向才能解決方向問題,如,寫出從西站往哪些方向,經過哪些站點才能到達火車站,這時我推薦的方法是從哪個站點經過就要以這個站點為中心畫十字架并標方向,以西站、中山站、九龍站、郵局、大學城這些站點為中心,都要在這些點上畫十字架、標方向,就能得出所要的路線。

四、觀察對比,抓住本質

日常教學中,鼓勵學生善于觀察,對比問題,從中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以培養他們日后學習數學的基本技能、技巧,對數學具有特殊的敏感,這是讓學生為將來繼續學好數學做長遠的打算,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課時,學生在學習了“數格子”計算出面積的方法后,教師問學生如果在有限的范圍內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那要是在實際生活中遇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地或花圃的面積”,運用“數格式”的方法行得通嗎?(生答:行不通)在學生還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教師可以提示:我們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變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再算出面積。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同桌交流后再動手操作,把事先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讓學生先畫一畫,再剪一剪,然后組合成學過的圖形,學生剪成以下幾種:

(1)■

(2)■

接著請學生標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并問底和高分別在長方形的哪些邊上?這時轉化成什么邊了?(生得出:這時平行四邊形的底轉化成長方形的長,高轉化成長方形的寬)再請學生嘗試寫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說說為什么。(學生寫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因為轉化成的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而底對應長,高對應寬,面積不變。)最后再運用這個公式進行計算花圃的面積。對比了“數格子”的方法與應用“公式法”這兩種,學生得出的結論是用公式法比較簡便。

總之,無論教學哪個學段,都要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作為導向的航標,學習它的精神,抓住里面的精髓,從完成總體目標到各個分解的具體目標,都應當十分明確,用辯證的方法教好每一階段的內容。

編輯 魯翠紅

猜你喜歡
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成大道
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
淺談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
初中英語教學技巧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