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時代的新媒介素養研究

2014-08-11 00:04李黎孫文彬湯書昆
出版廣角 2014年12期
關鍵詞:媒介公眾受眾

李黎 孫文彬 湯書昆

[摘要]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普通公眾徹底改變了被動接受信息的地位,但也使得公眾對媒介的依賴性進一步加強,甚至出現了“手機癮君子”“微博控”等現象。這對傳統媒介素養的研究和教育理念都提出了挑戰。媒介素養的提升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必須在深刻理解媒介定律的基礎之上,加強對新媒介素養研究,促進公眾對自媒體的合理使用,營造健康和諧的媒介環境。

[關鍵詞]自媒體;媒介素養

[作者簡介]李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孫文彬,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新媒體傳播系;湯書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

[基金項目]《跨媒體數字出版技術集成標準及規范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BAH91f03)。

自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布自媒體(We Media)研究報告以來,至今已經有十年余的時間。在這十年間,中國的媒介環境乃至社會環境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博客、微博以及微信等網絡平臺的用戶數量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大大超出了許多研究者之前的設想。正如美國當代社會理論家曼紐爾·卡斯特爾(Manuel Castells)所言:“雖然大眾傳播仍然強勢,但自媒體式的大眾自我傳播(mass self-communication)已經登上歷史舞臺,并展現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弊悦襟w被認為是所有人向所有人進行的傳播,它使得傳播者和受眾兩者界限越來越模糊,成為普通公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然而,這些新媒體的發展與我國媒介素養教育不成正比,這使得由于自媒體的不當使用而產生的問題不斷涌現,這也對我國媒介素養研究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提升公眾的新媒介素養以應對新媒體的發展勢在必行。

一、自媒體的力量

自媒體被認為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個普通公眾或機構組織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訪問網絡,通過現代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并分享他們的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一種途徑和即時傳播方式。自媒體的產生主要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應用的主體是普通公眾。從 MSN、ICQ、QQ 等即時通訊出現到博客、微博、微信等交互平臺的勃興,自媒體不僅全面進入了普通公眾的生活,更深深觸動了其他媒體的神經。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認為:“互聯網替代了相當多的文牘工作(stationery),同時又使我們困守在電腦前不能移動(stationary)?!倍苿踊ヂ摼W的發展有效地解決了第一代桌面互聯網所帶來的“先天不足”。 移動互聯網既是互聯網的延伸和“移動化”,同時也代表著它塑造的一種生活形態。移動互聯網的移動性、即時性和無縫與碎片化等特征真正實現了個人成為世界“中心”的理想,也將自媒體的發展推向了高潮。

2014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是中國網民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手機網民規模的持續增長促進了手機端各類應用的發展,成為2013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大亮點。公眾通過手機連接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和分享信息。這都得益于我國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發展,從功能手機到增強型功能手機再到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的計算能力和多媒體功能越來越強,呈現互聯網應用的能力也越來越強。由移動互聯網引發的自媒體革命正在對公眾的社會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自媒體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公眾在傳播信息中的被動地位,提升了公眾的話語權,公眾不僅可以隨意表達與發布自己關于私人生活的片段,還可以通過微博爆料、披露關于公共事件的信息,從而大大激發了公民對新聞的參與意識。微信中基于地理信息位置和個人信息的 “查看附近的人” 的功能還使公眾的社交范圍得到極大的擴展。然而,早在丹·吉爾默提出“自媒體”概念時,他就指出:“草根新聞的興起伴隨著嚴重的道德問題,包括真實性和公然欺騙?!弊悦浇槭聦嵣弦殉蔀橐槐o窮的雙刃劍,在給受眾帶來信息便利之福音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真偽難辨、質量良莠不齊等諸多困擾。因此,公眾有必要學習和了解自媒體相關知識,提高利用自媒體傳受信息的能力。

二、媒介素養的興起

1933年,英國學者利維斯與其學生桑普森的論文《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的發表標志著媒介素養教育理念的誕生。媒介素養教育理念一經提出,便立即得到了歐洲、北美以及大洋洲眾多發達國家的響應和跟隨。雖然各國媒介素養運動的動機各異,但普遍認同需要通過對公眾的媒介教育來提高媒介素養,尤其要培養受眾的批判性意識,以便能合理地欣賞、解讀與批判媒介及其信息,并自主地使用媒介,而不受媒介及內容的支配,通過媒介素養實現個人的終身學習與全面發展。尤其隨著數字革命的完成與計算機網絡的普及,社會的媒介形態與傳播模式發生巨變,個人的媒介觀念與交往方式也隨之改變,直接導致了大眾傳播研究的焦點與范式的轉移,受眾對媒介及信息的認知、解讀、批判與使用的主體性與控制權問題得以凸顯。媒介素養理論研究開始復興,并隨著歐洲文化批判主義的媒介研究傳統,極大地沖擊了美國主流的實證經驗主義傳播學研究。

信息時代的來臨賦予了受眾更大的自主性與交互性,而受眾在數字化生存過程中也面臨著信息爆炸與知識迷霧的挑戰。因此,受眾不僅需要具備媒介素養,而且應該超越傳統媒介素養。馬斯特曼將這種轉變形象地比喻成從“免疫”到“賦權”,大眾傳播研究自此走向視野廣闊的新范式——媒介素養范式。西爾弗布拉特最早系統地將媒介素養置于以受眾與文化為中心的理論中進行思考,并認為傳統的素養是對僅限于語言與印刷媒介的聽、說、讀、寫的技能,而現在新的媒介不斷涌現,因此對素養的理解必須拓寬,而這種素養便是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可以而且必須提高的技能。

最終,在媒介素養范式下,學者們普遍達成了以下共識:受眾確實是積極的,但未必是具有絕對控制力的(使用與滿足);受眾的需求、機會與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限制(批判文化主義);內容能夠指導行為(社會認知理論、社會符號學理論);人們必須實際地估計出,他們與媒介文本的互動會怎樣影響這種互動在他們所處環境中的功能(文化理論);人類有著不同程度的認知處理能力(認知與生物科學)等。因此,要發揮媒介的功能(而不是讓媒介功能不良),最好的方法是提高人們使用媒介的能力,即媒介素養。

三、新媒介素養的發展:從媒介批判到媒介管理

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提出的 “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這是傳統媒介素養定義的典型代表。隨著當代信息技術與媒介形態的發展,社會文化與傳播模式再次發生變革,傳統的媒介素養的理念已無法解決由此所帶來的種種新問題。羅杰斯在《創新與擴散》中指出:“新技術通常始于意識到某種問題或需要的存在,并刺激人們去開展研究或開發活動,從而創造一種解決問題或需求的創新措施?!泵浇樗仞B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也隨著媒介形態的發展而有所提升和創新,并開始與信息素養,網絡素養等逐步融合,有學者就提出 “新媒介素養”這一概念。

20世紀末,在媒介素養研究進入中國的時候,互聯網技術已經席卷全球。作為繼傳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的第四大媒介,互聯網不僅影響了個人與社會的傳播方式,它還塑造著個人的行為習慣與思維模式,建構著社會的運作機制與文化形態。隨著新傳播科技與新媒體的加速發展、運用和普及,以數字化為表征的新媒體對媒介環境乃至社會環境正在產生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的社會環境與媒介生態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新媒介與個人、社會及文化形成一種循環互動的影響,個人在其中的自主性與能動性是這一循環的核心。網絡技術與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受眾創造了“賦權”與“釋放”的機會,新媒介的產生改變了傳受雙方的權利與信息失衡,搭建了網絡的傳播模式與數字平臺,創造了民主參與的文化形態。新媒介素養在概念內涵與結構、媒介運用與表現、媒介教育與發展等方面同傳統媒介素養都存在顯著不同。

然而,人們的媒介素養教育卻總是滯后于媒介科技的發展。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信息”和“熱媒介、冷媒介”等著名媒介理論,但最被人忽視的是他的“媒介四定律”。我們從他的一段話中能找到一點原因。他說人們忘記了“嚴密地觀察和追蹤”媒介,而他卻想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他認為媒介的發展主要包含以下四個階段:(1)一種媒介提升了人的某種官能;(2)新媒介使用或取代了舊媒介;(3)新媒介能推陳出新并再現以前某種舊的形式;(4)到一定程度時,新媒介就逆轉為一種補足的形式。他還告誡人們不要當“媒介盲”,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文化”的人。他的媒介定律四位一體,不可分割。簡言之,就是提升、取代、再現和逆轉。在這個全新的信息社會中進行數字化生存的公眾,亟須培養與媒介發展規律相匹配的新媒介素養教育。缺乏這種新媒介素養,個人將被社會所淘汰,而社會將被技術所左右。自媒體不同于以往的傳統媒體,前者可以囊括前者所具有的所有傳播方式并將傳播生活化,而后者則幾乎沒有任何不可替代的優勢。

在自媒體時代,網絡論壇、博客、微博、社交網站、手機媒體等新媒介的崛起,打破了傳統媒介時代傳者對信息的壟斷,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媒體成為獨立的記者,及時地發布自己獲得的信息并對其他公眾所發布的信息發表評論。在接觸信息、傳播信息、理解信息與運用媒介上,集傳者和受者于一身,這對個人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極大的挑戰。新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當代公民素質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重要內容,其內涵的發展將是文化素養與管理策略的雙軌趨勢,前者突出民主交流的傳播素質,后者強調科學決策的知識管理。例如,追求傳受雙方的交互平等,整理龐雜無序的信息,使其成為有用的知識加以認知與共享。新媒介素養參與和交互的賦權理念取代了傳統媒介素養中理解與批判的免疫理念,其研究和教育重心應該從培養媒介批判能力提升到培養媒介交往和信息管理的綜合能力上來。

四、新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

自20世紀30年代,英國首倡媒介教育以來,西方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媒介教育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而我國還處在艱難的起步階段。隨著自媒介的洶涌而至,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理念也須實現向新媒介素養教育理念轉向。傳統媒介時代,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新媒介的出現給青少年帶來的媒介依賴等問題,讓家庭與學校開始注重媒介素養教育問題,但仍處于自發狀態,沒有專門機構組織將新媒介素養教育系統化。學者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不應該以自己的判斷和體驗代替受眾的判斷和體驗,而是應該在雙方互動的交流與學習中一起理解媒介的內容與影響,幫助受眾發展一種認識媒介、建設性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養是一個歷史與發展的連續統一體而不僅僅是一個確定的范疇或標準,新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開放系統,必須將新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正規教育的發展體系當中,并建構一個由政府、學界、企業、學校、家庭與媒體相結合的立體教育體系,對不同的群體實施多元的媒介教育手段,促進公眾新媒介素養的快速提升。

自媒體的發展已經使得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三種傳播類型呈現出融合趨勢和一體多功能的態勢。微博、微信的使用不僅是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還促進了商業模式的變革,“微營銷”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爭相發展的陣地??缛?014 年之際,自媒體視頻脫口秀主持人羅振宇,憑借團隊精心打造的微信賬號“羅輯思維”,號稱在一夜之間將百萬現金吸入囊中。這促使很多公眾都開始做起了自媒體的發財夢。公眾通過網絡參政議政更促進了電子政務、政務微博的發展。

在自媒體時代,公眾新媒介素養教育的整體提升將直接拉動社會各部門的發展。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科技方面,新媒介素養促進了公眾間知識的共享與交流,并將推動知識的創新與發展,這有利于科技的傳播與進步;新媒介素養還讓商業信息的流動更加順暢與快捷,提高了資金的周轉與市場需求的反應速度,促進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氣候,而且新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社會權利共享與平等交流的對話機制,必將推動社會政治體制的民主化進程;自媒體使公眾可以通過信息互動參與到整體社會文化的構建中,這種民主參與、平等對話、共享交互的文化正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創新性社會的基礎;而新一代的公民將在這樣的文化中實現社會化并形成學習型社會,并再次通過新媒介素養實現個體的終身教育與素質教育。我們可以看到,新媒介素養聯系著個人與社會的各方面,而新媒介素養教育必將成為推動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制。

[1]曼威·卡斯特,陳韜文等:對話曼威·卡斯特[J]. 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1):15.

[2]鄧新民. 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 探索,2006(02):134-138.

[3]新華網. CNNIC發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4-

01-16)[2014-03-01]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4]張晨陽. 自媒體時代微博熱的喜與憂——基于受眾角度的分析[J]. 中國出版,2011,20:18.

[5][美]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著. 曹書樂譯. 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第3 版)[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369.

[6]孫文彬. 媒介素養內涵演變與發展研究[D].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

[7]余秀才. 全媒體時代的新媒介素養教育[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02):116.

[8]何道寬. 媒介革命與學習革命—麥克盧漢媒介理論批評[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5):99.

猜你喜歡
媒介公眾受眾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