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妥協的藝術:淺析英國《自由大憲章》

2014-08-15 00:53敖中恒
環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關鍵詞:王權憲章教皇

敖中恒

(貴州省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一、1215年《自由大憲章》

在英國的歷史發展中,有一部人類史上特別重要的法律,這便是1215英國國王約翰在位時期發布的《自由大憲章》?!洞髴椪隆凡粌H對當時的英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后世也起了重大的作用。后人在提到《大憲章》時,總會把《大憲章》與憲政、自由、民主、人權等方面聯系起來,這足以說明《大憲章》的重要性。

1066年,諾曼人開始入侵英格蘭,諾曼人很快便征服了大片的英格蘭國土,在諾曼人的苦心經營之下,英國在十一、十二世紀開始強大起來,英國成長為歐洲的重要強國。但新任國王約翰在繼任王位后不久卻陷入到困境之中,面對限制王權的難題。首先是英國在對法作戰中的失敗,大批貴族失去大片領土,導致貴族們對國王在對法戰爭中的不作為十分不滿;其次,因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問題,導致教廷對英格蘭處以懲罰,這讓英國同教廷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張。這些問題使得國王同國內各階層之間矛盾重重。不可調和的矛盾終于在1215年6月10爆發,貴族們紛紛在倫敦郊外聚集,并最終挾持了英國國王約翰,逼得國王不得不同意貴族們提出的“男爵法案”,并迫使國王在6月15日簽署法案,貴族們宣誓才對國王效忠。最初的《大憲章》就這樣誕生了。

1215年《大憲章》最為核心的內容便是限制王權?!洞髴椪隆返诹粭l“安全法”。根據該條的規定,由二十五名貴族組成的委員會有權隨時召開會議,具有否決國王命令的權力;并且可以使用武力,占據國王的城堡和財產。這種權力是出自中古時期的一種法律程序,但加之于國王卻是史無前例。這就使得國王的權力大打折扣,從根本上限制國王的權力。英王約翰是在貴族武力之下被迫在文件上簽署,所以當貴族們退去,他隨即便宣布廢除《大憲章》,使得英國很快便陷入到內戰之中。之后英王約翰內戰時病死,亨利三世繼承王位。為了盡快的結束內戰,獲得貴族們的效忠,亨利三世再發布修訂后的《大憲章》,使得國王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得以緩和。亨利三世在位期間在1217年和1225年兩次發布修訂后的《大憲章》。亨利三世死后,他的兒子愛德華一世又在1297年10月12日再次發布修訂后的《大憲章》,這樣《大憲章》便作為永久的法律得以保存下來。

二、各方共同作用下的《自由大憲章》

英國王“無地王”約翰是肯定不愿意簽下縛束王權的《大憲章》的,但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約翰沒有選擇,只得簽署《大憲章》。雖然約翰從未真正的承認過《大憲章》的合法性,在簽署《大憲章》后不久,約翰便廢除《大憲章》并導致英國發生內戰。但《大憲章》在多方作用下得以重新存活了下來,并且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是封建王權。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與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制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我國的封建制一般而言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大權基本上集于皇帝本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圖。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而是建立在君主與封臣互相權利和義務之上的,體現出的是雙方之間的契約關系。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王權較之于封臣貴族在力量方面都居于優勢地位。但是在約翰統治時期,由于歐洲大陸國土的喪失,對法戰爭的失敗,在宗教上與教皇英諾森三室的沖突,以及國內反面,嚴重損害到貴族們的利益。使得約翰處于非常不利的局面,王權大打折扣。面對咄咄逼人的貴族們的“逼宮”,約翰只有選擇妥協以保王位,極不情愿的簽署《大憲章》。

其次是封建貴族。面對歐洲大陸領地的消失,國王在對法戰爭中的不作為,以及國內國王在稅收等方面的肆意妄為。這些貴族諸侯們實在是忍無可忍,終于用武力脅迫的方式逼迫國王簽署了保障他們自身利益的《大憲章》。再對英王約翰的斗爭中獲得了暫時的勝利,雖然不久后約翰公然宣稱《大憲章》非法,但是這卻史無前例的開啟了以法律形式來約束王權的形式,使得“王在法下”、“王有限”的思想得到法律的正式認可,也使得這些觀念在人民群眾中蔓延開來,讓英國自古以來便有的自由傳統觀念更加根深蒂固,深深的影響到了以后英國政治制度的發展。

最后一只力量便是宗教。西方社會的發展,總是離不開宗教的影響。特別是在西歐中世紀時期,宗教的影響更為明顯。這突出的表現在教權與俗權的沖突上,更為確切的體現,就是教權與王權的身上。約翰在英國教會坎特伯雷大主教人選以及教會司法權上與教皇有著嚴重的分歧,這對于當時權利顯赫的教皇英諾森三世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教皇隨即宣布革去約翰的天主教身份。約翰權衡再三后終于還是向教皇妥協并取得了英諾森三世的原諒。但是教權與王權的斗爭并沒有因此而結束。在《大憲章》第一條中,就明確提出教會的自由和權利不可侵犯。充分保護教會的權益。在這一條中,明顯體現出教權與王權斗爭的激烈性,但是這種激烈并非你死我活這般。從本質上看,這同樣是教權與王權妥協的結果,既保護了雙方的利益而又維護了雙方的地位。

三、《自由大憲章》中體現出的妥協性

《大憲章》中體現出的妥協性,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具體的來分析:

1、教權與王權。由于約翰的一意孤行,導致教皇英諾森三世一怒之下革去他的教籍,并對全英實行“禁教令”??此萍s翰與教皇英諾森三世之間鬧得不可開交,但是約翰左右衡量之后選擇向教皇認錯,承認英國教會的權利自由。約翰等到回應也是積極的,并且在約翰被迫簽署《大憲章》后,教皇英諾森三世也對約翰表示聲援,認為《大憲章》是諸侯們脅迫國王下的一個可恥文件。由此可見,教皇不愿意看到俗權勢力左右教會,但是但是更不愿意看到封建貴族們挑戰以“君權神授”下自己在世俗間的代表——封建王權。所以教權與王權之間既有著激烈的沖突,也有著不可分裂的合作,而妥協恰恰是兩者處理矛盾的最好方式。

2、王權與貴族特權。英國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國家,現代意義上的英國一般是指1066諾曼登陸開始后的英國。諾曼人把日耳曼式的民主制帶到英國,而英國早在“七國時代”時便保持著自由的悠久傳統,自由早已經是他們社會生活中的習慣法和原則?!捌坡涞男∥?,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弊阋哉f明英國人民對自由傳統的理解有多深刻。諾曼人統治下的英國很好的融合了遷徙而來民主制度和本土自由傳統。君主與封臣嚴格按照約定俗成的習慣來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一旦一方違反雙方的契約,那么另一方有權利不履行自己的相關義務,為了保護自己的契約利益甚至可以采取武裝斗爭的形式。

歐洲領土的失落,對法戰爭的失敗,國王肆意妄為的收取重稅。使得貴族們對英國國王約翰失望之極,于是訴諸武力。國王軍隊節節敗退,貴族們進攻到溫莎城堡下,但是貴族們并沒有趁勢攻破城堡,而是出人意料的選擇和國王談判。要求國王簽署《大憲章》,以此來限制王權,從而保護貴族諸侯們的利益。待國王簽署《大憲章》后,再次向國王宣誓效忠。諸侯們的這種選擇讓東方人大為驚訝,不得其解。

歐洲封建制王權與貴族特權的這種特點,恰恰是其寶貴的地方。中央集權在長時間里經常壓制著地方割據勢力,但是中央集權有不能太過分的壓榨地方諸侯。而一旦地方諸侯群雄并起,中央集權就顯得岌岌可危。但是這種叛亂一般都不會對王權造成滅頂之災,而這一切恰恰是妥協這一方式造成的。貴族們想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只要他們得到這樣一份契約,他們的目的變達到。而不是選擇一切推翻重來,推翻意味著重建,意味著社會的大動亂,意味著有太多意外沖擊著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們選擇妥協,因為妥協能帶來穩定,而穩定意味著安全。

四、1215年《大憲章》影響

1215年《大憲章》雖然是在貴族武力逼迫之下英王約翰逼迫簽署的,約翰在貴族退去之后很快便廢除了,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但是《大憲章》卻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權,為“王權有限”、“王在法下”的觀念開了先河。而后在亨利三世以及愛德華一世統治時期又多次發布修訂后的《大憲章》,雖然《大憲章》內容有所變化,條文有所增減,但是“王權有限”、“王在法下”的核心精神卻深入人心,成為永久性的法律。后人在提到《大憲章》時,總會把《大憲章》與憲政、自由、民主、人權等方面聯系起來,這說明大憲章不僅對當時來講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對于英國社會此后的發展,同樣有著深遠的影響。

1215年在約翰簽署《大憲章》后,隨后又陸續發布修訂后的《大憲章》,最終被定為法律,對后世影響極大。在今天的法律、政治體制、民主、自由、人權等方面依然還能看見《大憲章》的痕跡,《大憲章》所體現出來的精神仍然值得我們思考。

[1]錢乘旦,徐潔明《英國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2]邁克爾.VC.亞歷山大 《英國早起歷史中的三次危機》.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孟廣林 ,《英國封建王權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王權憲章教皇
吐蕃王權研究海外學術史鉤沉①
A Brief History of Rome
德國少數民族語言保護政策及其特點
親吻修女前,教皇提出警告
帶著老伴走天下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真實或想象
英國為800歲《大憲章》策展
從中世紀歐洲文明到近現代西方權力制衡體系
教皇演講遭蜘蛛“騷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