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對等理論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的實際應用與問題

2014-08-15 00:53
環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關鍵詞:奈達成語詞匯

趙 楊

(長春建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1、簡介

1.1 關于功能對等

功能對等理論是美國著名翻譯學家尤金·奈達提出的翻譯理論,并由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被介紹到了中國。由于其理論在于提出了動態對等翻譯手法的翻譯標準,以及把現代語言學的理論與研究成果進行了很好地結合,使得動態對等理論成為了西方翻譯理論當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皠討B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詞匯對等,2.句法對等,3.篇章對等,4.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事實上,在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完全與英文對等的句型來表達同樣的內涵。于是,譯者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即用目的語中相應的詞匯直接說明、解釋原文的內涵,以使譯文讀者更易接受譯作。在中國的翻譯學研究領域,由于尤金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巧妙地打破了中國式傳統翻譯理論的靜態翻譯的沉寂的局面,使得國內許多翻譯研究者都對該理論進行執著且深入的了解,這也從某方面促進鞏固了尤金·奈達在中國翻譯界的地位。

在尤金奈達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當中,他的理論核心內容被稱作“功能對等”。所謂的“功能對等”,指的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避免字面意義上的、死板僵硬的對照,而是要在兩個語言之間實現一種功能上的,或者是說意思上的對等。這種對等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是單詞,詞匯或者語法上的對應,更是指在整體語言風格上的一種對應。尤金奈達的這一理論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研究,很好地為語言學習者和翻譯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對待語言和翻譯的角度,不僅糾正學習者對于翻譯的理解,更提高了對于學習者的要求,不僅僅是從語言詞匯層面去翻譯和理解文章,更需要從一個相對更有深度的文化層面去體會作者意圖。

1.2 關于大學英語寫作

英語作為現代大學生的必修課,在學生的學分成績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重。不光是英語學科,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職稱英語考試,都是影響英語學習者生活或者學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英語的學習和考試中,翻譯作為一個重點模塊,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現階段,很多大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無法達到一個較為合格質量的翻譯水準,由于過度借助網絡詞典及里面的整句翻譯,很多學生已經逐漸喪失了翻譯的基本素質和水平,導致考試的時候翻譯出的文章或句子達不到應有的質量,從而失分,得不到一個理想的成績。

2、大學英語寫作中的對等問題

對于大學英語寫作課,在面對大部分非英語專業、不需有過多的專業術語來授課的學生群體來說,動態對等理論的導入并不是畫蛇添足的,這是一個能夠使學生錦上添花,亦或者對其翻譯學習產生幫助的語言理論工具。面對大學英語寫作中的對等問題,有如下幾種。

2.1 詞匯對等

詞匯對等是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當中的一部分,對于詞匯的對等,我們可以分為詞語方面和成語方面。如我們在英語學習中能夠感受到,漢語和英語的語言之中,詞語的對等的程度是相對比較高的。比如“耳機”對應的就是“earphone”,“door”對應的就是“門”等等。在某些簡單的句子,或者僅僅是翻譯詞語的句子上,學生們還基本都是能夠做到完全意義上的對等,即無論是詞義還是文化意義上都能達到一個對應的水平和準確度。

面對成語方面,漢英兩種語言之間就存在了一些差異。這些差異可以是由于語言的用詞上的,也可以是地理位置的差異上的,同時還可能是由于歷史文化上的差異。由于大多數大學生并不是英語專業,他們對于外國的文化了解的相對較少,對于英漢語的語感方面自然就不及專業方面的學生在面對此類問題的時候更加輕松。

比如在大學寫作當中,有的學生想使用成語的時候,用到“雨后春筍”,就想當然的以為是“bamboo shoots after the spring rain”,殊不知在外國,筍并不是一種很常見的植物,人們會更加傾向于說“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再如成語“一箭雙雕”,在寫作當中學生們會常常說到“It’s easy and fast like shooting two eagles with only one arrow”。這樣從字面理解來說的確能夠理解成語“一箭雙雕”,而且十分逼真。然而真正追究到成語當中,還應該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這就體現了當學生們在英語寫作中進行漢語成語和英語語言之間的翻譯轉換的時候,需要蘊含一種語言上的對等概念和能力,否則翻譯出來的文章和句子也只會使Chinglish,只有中國人能看懂。

2.2 篇章對等

篇章對等同詞匯對等有所不同,當句法之間出現翻譯的問題時,是由于句子結構和語言的語法之間的差異而導致的。這里的差異是由于語法里的語序,時態,數詞和詞性等方面造成的。當某個句子出現了翻譯上的通順問題或者略顯突兀,是由于該文章在翻譯的過程中過度往源語言的語言結構上靠攏導致的,因此學生在進行從腦到紙上的翻譯過程中,應當盡量擺脫源語言對于翻譯的影響,翻譯出具有原文的感染力和譯文語言的美感。

如,當學生在面對完成時態的時候,對于完成時幾乎每個人都能熟練的說出來“指的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對于現在的一個影響,這個影響可能會持續下去,也可能是到現在這個時間點就到此結束了”。但是面對翻譯的時候,我們卻不能按照這種“死”的方法來翻譯活的文字。在翻譯“The students who had been watching the speech started to applaud.”這句話的時候,有很多學生會翻譯成“這些從過去在觀看演講的學生開始鼓掌”。這樣的翻譯我們可以理解,但是相對于更好的翻譯“一直在旁邊觀看的學生開始鼓起掌來”來說,會顯得略遜一籌。再如,有些學生在介紹自己的家鄉的時候,試圖翻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時候,有的學生會翻譯出“The heaven is above and Hangzhou and Suzhou are below”這樣的特別中國式的句子。正確的譯法應該是“As there is paradise in heaven,so there are Hangzhou and Suzhou on earth.”這樣的例子在大學英語寫作當中比比皆是。

3、大學英語寫作中的功能對等理論的技能培養

在面對英語翻譯課和寫作課的時候,學生應具備基本的關于翻譯理論的知識掌握。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有如下方法可以喚起學生對于翻譯和寫作的興趣和信心,并且能鞏固學生對于動態對等理論的理解。

首先,只需簡單介紹關于尤金奈達等人的翻譯理論,舉出翻譯當中比較常見的例子,盡可能的喚起學生對于翻譯和寫作當中出現的問題的共鳴。

其次,由于大學生的叛逆心理和攀比心理相對較強烈,并且有些已具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因此教師在選擇翻譯材料的時候可以適當找尋一些屬于大學生團體當中的詞匯或者文章,令學生進行翻譯練習。在翻譯的過程中,既喚起了學生對于學習的好奇心和求勝欲,同時也會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學習的實用性與與時俱進性。

最后,教師應當多找學生互動,上課的時候如果只是針對小部分群體授課,這樣整體的課堂氣氛和學習效果都達不到一定的好處。只有適當的分層練習,循序漸進,才可能使得學生對于翻譯和寫作這塊英文考試的重點區域進行適當的練習,并且達到一定的學習效果。

總結:大學英語寫作和大學英語翻譯是英語考試之中的重點內容,也是相對需要時間和練習進行輔助學習才可能進步的重點模塊。對于這方面的學習,倘若能在扎實的語法基礎上結合上尤金·奈達的翻譯理論,想必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事半功倍,這樣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也會教學相長,有著長足的發展。

[1]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2.

[2]馬會娟.奈達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奈達成語詞匯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功能對等視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漢語字幕翻譯研究
拼成語
奈達翻譯理論關照下的翻譯策略
詞匯小達人
詞匯小達人
詞匯小達人
猜成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