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話范式研究綜述(2013)

2014-08-15 00:55
關鍵詞:資本論正義馬克思

郭 華

(作者郭華系江蘇師范大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創新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講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

任平教授提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九大范式,對話范式是其中重要的一種。作為對話范式,它強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必須立足文本,在細致的文本解讀基礎上,積極加強同國內外學者的溝通交流,通過有效對話,實現思想碰撞、推進學術研究,回答現實問題。所以,對話范式研究的基礎是“文本”,核心是“對話”,目標是“現實”。即深耕文本、加強對話、指向現實,以此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在2013年,通過學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話范式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通過對西方哲學文本的細致解讀,注重文本研究方法的創新和應用,并就這一研究方法在學界同仁中展開積極對話,促進問題的澄明

在這方面,引人注意的是南京大學的張一兵教授。他在核心刊物上連續發表了十余篇文章,集中探討了海德格爾、??乱约爱斍霸趪H學術舞臺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西方左翼激進學者如朗西埃、阿甘本等人的文本和思想。具體言之,張教授對??碌摹兑幱柵c懲罰》、《詞與物》、《認知考古學》,海德格爾的早期著作《存在論:實際性的解釋學》,朗西埃的《政治的邊緣》,阿甘本的《論潛能》等進行了細致的文本解讀,在這些解讀中,不僅體現了張教授對他們文本思想的深刻把握和闡釋,同時也潛在地貫穿了他闡釋文本的新方法——構境論。

構境論是張一兵教授在2007年提出的,按照我的理解,它是指面對文本的一種特定研究方法。在張一兵教授看來,不同于以往的文本學方法,它“至少在文本學基礎上往后走了一步”①張一兵、周嘉昕: 《承認相對和有限的客觀性——關于構境論的對話》,載《理論探討》2013年第4 期。。這“一步”之差體現了面對文本的不同旨歸,即如果說以往的文本學研究旨在還原解讀對象的原初語境、直接達及作者的客觀思想的話,那么構境論則不以此為旨歸,它強調“任何一種思想研究都是特定思想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面對一個文本所產生的特定研究結果”②張一兵:《不可能的“回到事物本身”》,載《哲學分析》2013年第3 期。,承認相對和有限的客觀性,承認主體解讀本身具有無法消除的生產性,所以,“我們的主體性解讀永遠不可能完全達到認識論上的逼真……大寫的絕對真理在今天已經不存在了”③張一兵:《不可能的“回到事物本身”》,載《哲學分析》2013年第3 期。,因此,構境論具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即歷史性和生產性,這與歷史唯物主義具有邏輯承襲關系,是對馬克思主義文本理解的推進。

然而,“構境論”自提出以來,一直受到學界的普遍質疑。在2013年,蘇州大學的王金福教授對此再次提出了激烈的批評意見。他圍繞張一兵教授的“回到”(《回到馬克思》、《回到列寧》、《回到海德格爾》等,尤其是《回到列寧》)系列哲學思想史研究著作,連發文章,在肯定張教授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面重要學術貢獻的基礎上,對其“思想構境論”提出了強烈質疑。王教授認為從《回到馬克思》到《回到列寧》,張一兵教授的解釋學立場從原來的文本學解讀過渡到思想構境論,實際上是從“客觀主義”變成了“主觀主義”,并批評說:“一兵自己把‘思想構境論’看做是他的‘哲學創新’,我則認為,一兵在文本解讀理論上沒有什么進步,反而是在后退?!雹偻踅鸶?《“張一兵難題”:“回到”是否可能?》,載《學術評論》2013年第1 期。思想構境論的提出,制造了文本解讀理論和文本解讀實踐的割裂和矛盾,形成了“張一兵難題”。對此,張一兵教授給予了回答。他認為王教授“并沒有進入我所討論的理論對象的特定‘場境’”②張一兵:《不可能的“回到事物本身”》,載《哲學分析》2013年第3 期。。他并沒有如王金福教授所說的否定文本及其意義的客觀存在,陷入“主觀主義”,只是承認主體理解的有限性、歷史性和相對性,由此來展現文本解讀的新的客觀性。他認為,二者的解釋學立場是有所不同的。為了更好地說明構境論,張一兵教授通過與周嘉昕博士的對話做了進一步說明。他指出構境論不是主觀論,“不是一種主體的隨意論,它都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準確的客觀條件的基礎上,依據對列寧文本的更精細的分析,在特定條件下對列寧文本的分析,而我本身所具有的主觀認知條件也造成了我的認知前提,它實際上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東西,但是我把這種產生的東西視為某種必然的結果,而不是一種隨意的亂說或理解”③張一兵、周嘉昕: 《承認相對和有限的客觀性——關于構境論的對話》,載《理論探討》2013年第4 期。。它的基礎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的非實體關系場境。它是在解釋學基礎上更高的一個層次,是在主體生成新理解的過程中,推進文本研究的深入。

由于構境論思想的復雜性、缺乏完整性等,目前還難以得到學界的完整理解和認同。張一兵教授通過與王金福教授的對話,以及他同周嘉昕博士的對話,對構境論思想做了進一步說明。當然,為了更好地為學界所理解,理論往往也要采取迂回道路。張一兵教授在2013年發表的一系列關于???、海德格爾等人思想的研究成果,目的就是通過尋找在思想的某一方面與他具有共同點、同時又為學界所熟識的思想同盟者,來說明其構境論,擺脫就構境談構境的枯燥和生硬。這是繼回到列寧、回到海德格爾之后,他對構境論思想的說明和闡釋。

二、在對馬克思主義文獻、文本進行詳盡考證和研究的基礎上,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化、時代化,確立經典文獻、文本的思想史價值,突出其現實意義

首先,在文獻考證方面,國內學者始終關注國外MEGA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的研究情況和研究成果,產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中國社科院的魏小萍對此進行了梳理,指出“這些成果主要體現在對馬克思早期手稿文獻、《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和文獻的研究之中,除此之外,《資本論》之前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也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資本論》文本、文獻的研究正在進入學者們的視野”①魏小萍:《MEGA2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30日。。但是,MEGA2提供了大量文獻材料,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重新解讀和研究,必然會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產生沖擊,或者對其盲目拒斥、或者過度拔高。魏小萍認為,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MEGA2的基本特征是呈現原文本、原創作過程,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閱讀資料、通信等能夠收集到的全部信息。借助于MEGA2提供的文本文獻資料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有其獨特的理論價值,這點不可忽視,但是對MEGA2加以無限拔高或者使其神秘化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②魏小萍:《MEGA2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的陳浩博士對MEGA2在日本的編輯現狀和編輯工作的特點進行了專門介紹,肯定了日本學界深厚的文獻學積累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問題意識,為“MEGA 編輯工作印上了獨特的日本‘烙印’……相比‘MEGA2’眾多純粹的文獻學編輯,附帶有更強的問題意識色彩,因而也更能引發研究者的認同與共鳴”①陳浩:《“MEGA2”在日本的編輯現狀》,載《學術月刊》2013年第4 期。。我認為,在對國外MEGA2的研究問題上,我們既要肯定他們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扎實的文本研究,重視其研究成果,但是也要防止陷入“文本陷阱”,為文本而文本,失去立場。

其次,在文本研究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成為理論研究的熱點。學者們通過對文本的學術史研究、文本內容的深度挖掘等,突出了文本研究的現實關注和當代價值。

文本的學術史研究主要針對馬克思的《資本論》。北京大學的聶錦芳教授對《資本論》的哲學思想進行了學術史梳理,認為可以把《資本論》第一卷發表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的哲學思想研究分為如下類型:“戰友和學術的闡釋和宣傳”、“政治領袖的理解和推動”、“《資本論》研究中的‘蘇聯模式’”、“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嫁接’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發現’”、“‘馬克思學’的指歸”、“MEGA 版的編纂原則”。在肯定國內學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聶錦芳教授進一步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如“沒有形成一支《資本論》研究專家隊伍,出現有世界影響的論著”;在文獻考據方面不足,“缺乏真實、完整而權威的文獻基礎”;“與國際《資本論》研究界的狀況嚴重脫節”等,他提出自己的研究觀點:“權威的文獻材料的準確把握、文本結構的完整理解、思想內容的詳盡解讀、論證過程和邏輯的完整梳理和深刻揭示、問題和觀點的到位提煉與概括、思想內涵的深度分析和客觀評價?!雹诼欏\芳:《〈資本論〉哲學思想研究的學術史清理》,載《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1期。南京大學的孫樂強博士從《資本論》的政治形象、學術形象等方面梳理了西方學界對《資本論》形象的認知變化。他認為:“在西方學術界,《資本論》的形象出現了四重‘分裂’:首先,由原來的‘工人階級的圣經’轉化為一種‘失效的舊約’,政治影響力日益衰退;其次,由原來集哲學、經濟學于一體的《資本論》,被解讀為各自獨立的哲學或經濟學著作,在整體形象上出現了重大分裂;再次,由原來作為有機整體的‘完整著作’被解構為各自獨立的‘手稿片斷’,實現了由‘科學著作’到‘虛構偽書’的全面退化;最后,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眼中,《資本論》的形象也由原初的‘資產階級的判決書’轉變為資本主義均衡發展的‘科學指南’,抹殺了《資本論》的黨性原則?!雹賹O樂強:《〈資本論〉形象的百年變遷及其當代反思》,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2 期。對此,他提出我們必須重構《資本論》形象,捍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這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文本內容的深度解讀方面,主要集中于《巴黎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等文本。聶錦芳教授發表了三篇研究《巴黎手稿》的學術論文②聶錦芳:《“巴黎手稿”筆記本Ⅱ內容探佚》,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巴黎手稿”再研究》,載《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3日;《關于重新研究“巴黎手稿”的一個路線圖》,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3 期。,在對《1844年經濟學手稿》整體內容、文本結構的細致分析中,推敲筆記本Ⅱ的思想內容和構架;指出其中重要的思想主題,如異化、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人的本質等,揭示它在馬克思哲學研究中所達到的思想高度;以及具體探討重新研究《巴黎手稿》的路線圖等?!?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文本研究,在學者中形成了理論研究的一個熱點。他們充分肯定了它在馬克思思想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并從不同的角度挖掘、闡釋其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如復旦大學的孫承叔教授從資本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0、31 卷進行了解讀,指出它具有獨特的學術地位,“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與經濟思想相結合的最經典表述,它的明晰度要遠遠超過《資本論》正版和以后的馬克思著作”③孫承叔:《資本與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0、31 卷的當代解讀》,載《西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1 期。,在這里馬克思系統研究了資本與現代社會的關系,第一次提出了三大社會形態理論,這是馬克思深入研究第二大社會形態(即資本主義)的結果,“從理論的深刻性和正確性講,馬克思是研究市場經濟的第一人”①孫承叔:《資本與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0、31 卷的當代解讀》,載《西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1 期。,指出馬克思對資本的思考在哲學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認為資本是一個哲學范疇,現代社會的根本問題是正確對待資本,既要看到其對現代社會發展的積極方面,又要防止資本原則的濫用,避免其消極影響。中國人民大學的安啟念教授強調從時代需要出發重新解讀《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打開為歷史所遮蔽的思想資源。他從文本依據的角度,著重分析了馬克思在《手稿》中關于“自動的機器體系”的思想,指出“隨著自動機器體系的出現,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邊緣化,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價值理論和階級剝削理論受到沖擊”等,但隨著個人自由時間的增加,也為人的解放提供了條件,這些變化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科學的發展使生產力的性質發生重大變化”②安啟念:《馬克思關于“自動的機器體系”的思想及其當代意義——兼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化的文本依據問題》,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3 期。,這些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提供了思想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南京大學的孫樂強博士從馬克思經濟哲學的視角認為《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在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結合文本分析,指出馬克思在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等方面的突破與存在的理論不足,深化了對《手稿》的研究。當然,作為理論研究最大熱點的《資本論》得到了學界的高度重視。對《資本論》的文本研究從多個方面展開。北京大學的趙家祥教授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角度展開對《資本論》及其手稿的分析,如他對生產方式概念、生產關系理論、三大社會形態理論、自由王國與必然王國等問題的研究;北京大學的聶錦芳教授從“當代”視角出發,展開對《資本論》文本和思想的研究,強調必須在扎實的文本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境遇和資本當代發展重新解讀《資本論》,推進理論研究的高度,凸顯其思想史地位和當代價值。他特別強調,不能簡單地“從現實問題出發去文本中尋求解決方案,或者單純靠一個外在的理論框架或當代流行的思潮和方法去‘挖掘’和‘闡釋’其思想”①聶錦芳:《〈資本論〉研究的“當代”視角省思》,載《光明日報》2013年8月27日。,必須以扎實的文本研究為依托,站穩理論立場,結合資本的當代發展態勢來研究。復旦大學的孫承叔以“現代史觀”的視角解讀《資本論》,他認為《資本論》的核心是馬克思的現代史觀,馬克思的現代史觀實質就是馬克思對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看法,“深刻揭示資本、市場經濟、現代社會的關系構成馬克思現代史觀的主要內容”②孫承叔:《〈資本論〉哲學思想與馬克思的現代史觀》,載《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1期。,指出現代史觀是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方法的革命,馬克思歷史觀的真正確立是在現代史觀形成之后。還有學者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角度展開對《資本論》的解讀,如吉林大學的白剛教授等。

應該看到,在對文本文獻研究中,我國學者重視文獻的收集、關注國際相關研究的進展,強調踏實、嚴謹的研究風氣,既注重研究的思想史價值,更突出研究的現實關照,這是文本文獻學研究中值得肯定的,為進一步的國際交流與對話,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互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在與國內外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對話中,促進歷史唯物主義相關研究的深化和發展

首先,在公平正義問題上,國內學者進行了充分研究,并展開了積極的交流與對話。公平正義可以說是國內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這與當前資本的全球化布展以及中國日益嚴峻的貧富差距等現實是有密切聯系的。從目前學界的研究狀況來看,對公平、正義問題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問題上,即歷史唯物主義是否具有正義理論(武漢大學李佃來教授認為歷史唯物主義與正義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互相兼容的,必須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上展開馬克思的正義思想),馬克思的正義理論是關于事實性的理論還是關于價值性的理論(中國人民大學的段忠橋教授認為正義在馬克思著作中是價值判斷而不是事實判斷;李佃來教授認為必須對此進行澄清,即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單純的事實性理論,是具有強烈價值承諾的價值性理論),馬克思的社會公正觀研究(中山大學的徐俊忠認為馬克思社會公正觀雖然不否定社會公正觀念的積極意義,但是基本上不屬于肯定性和倡導性的,而是建立在對社會不公正的基礎和源頭清除的基礎上,因此是屬于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南京大學的唐正東教授結合馬克思文本,詳細論證了公正觀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基礎,認為馬克思的公正觀具有生產關系的基礎和社會歷史過程的基礎,只有深化對這兩種方法論基礎的認識,馬克思才能解答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正之謎),馬克思的正義理論與西方理論家的正義理論的關系如何(李佃來教授主要比較了馬克思與自由主義正義理論在理論旨趣等方面的差異,說明二者是有根本分殊的,難以形成實質性的對話),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公平正義的問題(復旦大學余源培教授認為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要求,沒有公平正義就沒有科學發展,公平正義的發展必然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從百姓的現實需要出發,以收入分配作為促進公平正義的突破口;段忠橋教授結合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的相關論述,指出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是不正義的,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對現實問題的回答),以及以西方政治哲學的研究為基礎,探討正義問題,如吉林大學的姚大志教授對桑德爾、沃爾策等人正義思想的研究,等等。

可以看到,學界從多方面對公平正義問題展開探討,并已經形成了較多的理論成果,但研究中的分歧也較大。在此基礎上,針對共同問題,學界同仁間進行了積極的理論交鋒。中國人民大學的段忠橋教授與吉林大學的姚大志教授就分配正義問題多次交流,形成了學術爭鳴。段教授認為姚教授在2012年《再論分配正義》的文章中,沒有直接回應他的不同意見,并對他的不同意見有一些誤解,因此,他發表了《也談分配正義、平等與應得》的文章,進一步說明二者的分歧,力圖促進問題的澄清。在分配正義問題上,他認為姚教授沒有直接回應他的觀點,反而錯誤地推斷他的觀點“依賴于一種外在的分配正義觀念”。關于平等的分配,段教授認為姚教授對他的觀點存在誤解,同時沒有闡明自己的觀點。關于應得,段教授同意姚教授反對以“拉平”解決中國貧富差距問題,但是卻錯誤地把他引用的西方學者的觀點當成了他的觀點,即把應得當做分配正義的原則視做段教授的主張,這也存在著誤解。姚教授在《三論分配正義》中對批判意見做出了回應,集中在“外在的(客觀的)分配正義觀念”、“平等的分配”和“應得”三個問題上。針對雙方都根據文章判斷對方具有一種外在的分配正義觀念,姚教授承認對段教授可能會有一定的誤解,并闡明自己在此問題上持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否認自己主張存在外在的分配正義觀念。關于“平等的分配”,姚教授指出二者的分歧在于對“平等的分配”具有不同理解,并認為段教授對此的理解是不清楚的,段教授認為平等的分配是把人當做平等者來對待,但這只是程序性標準,無法界定什么是平等的分配,無法解決分配正義這樣的實質性問題。關于“應得”,姚教授認為段教授在應得問題上引用了西方學者的觀點,但沒有明確闡明他的觀點,這是問題所在。就實質性的分配正義問題,姚教授認為二者討論和交鋒的核心問題是“平等的觀念”,導致雙方分歧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平等理解的不同,指出二者應進一步澄清平等含義??梢哉f,二者都是從中國社會現實出發,從學理上探討分配正義問題,通過雙方的爭論,有助于問題的澄清和理解的深入,對我們深入思考和解決中國社會的正義平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對正義問題的探討上,我國學者也有意識地推進同國外學者的交流和對話。中國人民大學的臧峰宇博士在對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教授亞歷克斯·卡利尼科斯的訪談中,提出“作為平等的正義何以可能?”卡利尼科斯教授指出:“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指出的,個人的需求是不同的。這是他所完全認同的共產主義分配原則的部分理由——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在我看來,這種關于平等獲得幸福機會的觀點為實現這種原則指明了路徑。這個觀點在論述平等主義正義論的哲學文獻中得到了徹底的討論,它的一個優勢在于,提供了自由和平等的范圍:正義包括機會均等,然后由個人來判斷如何實現這些機會?!雹訇胺逵?《經典馬克思主義與作為平等的正義——亞歷克斯·卡利尼科斯教授訪談錄》,載《江海學刊》2013年第6 期。自覺促進同國外學者就理論熱點的探討,是我國學者在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方面。

其次,通過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及俄羅斯學者的對話,廓清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促進了對列寧等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推進了歷史唯物主義認識的深化。

對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南京大學的唐正東教授從對西方學界的幾種社會批判理論的批判入手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視角及其學術意義。在他看來,歷史唯物主義有兩個基本的方法論視角,即歷史的和社會關系的。這兩個視角是內在統一的,“歷史的方法論”是社會關系的歷史的方法論,“社會關系的方法論”是歷史性的社會關系方法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歷史性的社會關系方法論不是停留于歷史經驗層面,而是深入到社會發展的本質層面,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作為揭示私有制社會歷史發展的本質線索。但是,隨著資本在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成功殖民,以及西方社會發展帶來的階級結構等方面的變化,西方左派學者對這種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視角產生了質疑,轉而以文化范式批判為入口解讀馬克思哲學并展開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如英國的卡弗教授、美國的吉布森、澳大利亞的格雷漢姆教授等都持此種觀點。不過,以文化范式批判為入口建構社會批判理論,盡管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由于沒能進一步追問文化范式的來源等,在學理邏輯上還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唐教授指出:“他們在微觀話語權力的層面展開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卻在宏觀話語權力的層面陷入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必須“深入到資本主義社會歷史過程的內部去尋找其內在矛盾的根源,去尋找社會危機的真正可能性,去尋找文化批判或文化反擊的社會經濟基礎并梳理出文化反擊的現實可能性路徑,這才是我們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來思考文化批判問題時所應該持有的方法論立場”①唐正東:《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視角及學術意義——從對西方學界的幾種社會批判理論的批判入手》,載《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5 期。。他進一步指出,這一方法論立場是我們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學術思路的前提條件,同時也能使我們更好地堅持自己的學術立場,審視西方學術思潮,構建自己社會批判理論的前提條件。當前,政治經濟學批判成為當今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熱點,對于政治經濟學批判何以可能,唐正東教授再次指出這恰恰在于它能夠超越經驗主義、人本主義的方法,而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方法,這“不是簡單的生產關系批判理論,而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理論”②唐正東:《政治經濟學批判何以可能?》,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0月28日。。

結合落后國家如何對待資本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現實問題,國內學者對蘇聯時期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理論進行了研究。如南京大學的劉懷玉在《俄國民粹主義的資本主義觀:一個歷史的述評》一文考察了俄國民粹主義對資本主義批判的歷史過程;在《論布哈林在帝國主義理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一文中指出他的帝國主義理論是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重要思想資源,并論證了其理論的貢獻與不足等;武漢大學汪信硯、周可在《列寧的資本主義理論及其當代意義》中分析了列寧的資本主義理論,并指出它對當代發展中國家如何看待資本主義、如何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梢钥吹?,列寧思想仍是研究的重點。在對列寧思想的研究中,國內學者已經不再停留在蘇聯時期的相關研究上,而是關注俄羅斯哲學的發展,關注他們的新成果,并展開對話,進行理論探討,推進了相關學術進展。中國人民大學的安啟念教授對俄羅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T.N.奧伊則爾曼關于列寧的認識問題展開了批評,表達了不同的見解。奧伊則爾曼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早、晚期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是不同的,列寧一生堅持馬克思早期思想(暴力革命論),從這點看,他是一個教條主義者;列寧無視或曲解馬克思恩格斯晚期思想(議會選舉獲得政權),從這點看,他同樣是個修正主義者。安啟念教授認為,他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他認為,列寧是堅持從實際出發的辯證法大師,他選擇了馬克思早期的思想,是從沙俄的現實出發,而且也不是完全照搬。奧伊則爾曼指責列寧是修正主義者,有一個未經言明的前提,即把馬克思恩格斯的晚期思想視做馬克思主義的正統,這是成問題的。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早晚期思想都是正確的,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客觀情況發生了變化,即“馬克思早期思想與晚期思想分別客觀地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階段與日趨成熟階段的不同情況”①安啟念:《列寧對馬克思的繼承與發展:關于列寧主義的再認識》,載《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3 期。,所以都是正確的。另外,對于列寧的蘇聯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不完全一致,招致了眾多批評。對此,安啟念教授認為列寧的批評者過于強調理論、普遍性,而列寧則是實踐家,注重俄國的國情,盡管與馬恩的設想不盡相符,但卻是當時唯一符合俄羅斯實際的制度,所以列寧不是教條主義者,而是真正的辯證法大師。

最后,在對話中,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的理論增長點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如政治哲學、空間哲學、政治經濟學批判等。在政治哲學方面,圍繞正義、公平等問題展開了集中探討,在此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們不再完全依賴西方學術資源,而是結合中國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深入挖掘學術思想,系統闡釋相關問題,這充分體現了學者們的理論自覺和現實意識??臻g哲學近年來在學界獲得了長足發展,成為吸引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門領域。國外學者如亨利·列菲伏爾、大衛·哈維、愛德華·索亞等在空間哲學方面的探討成為國內對此問題探討的重要理論資源。蘇州大學的車玉玲教授從空間和文化關系的角度,探討了空間變遷的文化表達以及給當代都市人帶來的生存焦慮問題,提出要重視空間的文化特征,為人們提供合理的生存空間,使人愜意生活。蘇州大學的莊友剛教授探討了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空間生產研究應遵循的原則與理路,他認為,空間生產研究應既要遵循一般唯物主義原則,更要突出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和要求??梢詮目臻g生產與物質生產

邏輯關系的理論闡釋、空間生產視角的生產方式分析圖式的重構、當代空間生產視域中資本批判三個基本方面展開歷史唯物主義空間研究的理路。另外,他還從空間和資本關系的角度探討空間生產問題,提出資本空間化和空間資本化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從現代性向后現代性發展的轉換,都根源于資本的本性,是資本自身的邏輯創新。南京大學的劉懷玉教授立足當今世界的全球化、城市化和跨國的區域化發展趨勢的現實,從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探討空間化問題及其本質。南京大學孫樂強博士立足于《資本論》文本,詳盡闡釋了其中的空間理論,評價了西方學者列菲伏爾、蘇賈等在空間理論上的貢獻與不足,推動了對歷史唯物主義空間理論的認識。政治經濟學批判無疑成為當今世界馬克思主義新的學術生長點。學界圍繞當代資本批判問題,在資本創新形態、資本剝削形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江蘇師范大學的任平教授就資本創新邏輯進行了當代闡釋,他認為資本之所以能夠一次次度過危機,持續在場,根本原因在于資本具有創新功能,從而推動資本形態的變革,即“資本的主導形態從當年馬克思面對的工業資本,經過工業資本與銀行資本的結合而轉向金融資本,進而再轉向知識資本和文化資本,拓展為社會資本、人力資本、消費品資本等等”①任平:《資本創新邏輯的當代闡釋》,載《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3 期。。但不管資本形態如何變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本性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等的分析依然是正確的,所以必須反對否定或背棄馬克思的各種后馬克思主義思潮,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必須建構資本批判理論的當代出場。南京大學的唐正東教授對西方學者麥克爾·哈特和安東尼奧·奈格里的“非物質勞動”觀點進行了批判性解讀,指出這一概念反映了資本主義勞動范式的轉型,即從工業時代的物質勞動轉向后工業時代的“非物質勞動”,顯示了他們較強的理論思辨能力,但以此來證明資本外在于勞動過程,勞動者之間是合作關系,無視勞資關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勞動者的主體解放的可能性,卻是不成立的,充其量只能是一種缺乏現實歷史緯度的倫理呼喚。

四、在與各種思潮的對話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應堅持原則,堅定立場,立足中國實際,關注中國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

針對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出現的試圖以非意識形態化方式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傾向,以及企圖用西方生存論等哲學取代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傾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侯惠勤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具有共產主義內核的,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標志性文本《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當中都有體現。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不能陷入純粹的文本研究,不能以蘇解馬,更不能以西解馬。他指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是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我們應該正視這一點,任何時候,共產主義信念不能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要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要在二者的統一中實現創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應用,即堅持中國立場、關注中國現實,他批評了“時下出現的那種鄙視中國現實問題、熱衷于在西方話語圈子討生活的傾向”①侯惠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共產主義底蘊》,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4月24日。,認為這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是極為有害的。當然,關注現實問題要以勇于正視現實為前提,我們不能否認在“西強東弱”的情況下,共產主義信念的缺失是客觀存在的,如何增強理論自信,侯惠勤教授提出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關鍵是正確看待馬克思關于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判斷間的關系。兩個‘必然’是馬克思主義的戰略思想,即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當今歷史的總趨勢上,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兩個‘決不會’是一個戰術思想,就具體的國家或地區以及具體的歷史發展階段而言,資本主義不但還有自我調整的空間,而且在科技和經濟上的優勢地位也不會立即喪失。兩者不能錯位。如果把戰略變成了戰術,就可能犯超越歷史階段的錯誤;而如果將戰術變成戰略,則可能犯迷失方向、悲觀失望的錯誤。用兩個‘決不會’去否定兩個‘必然’,就是犯了用戰術思想取代戰略思想的錯誤?!雹俸罨萸?《只有堅持唯物史觀才能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30日。復旦大學的陳學明教授也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共產主義是有內在關聯的,《共產黨宣言》中所揭示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以及確立的共產主義信念是不能動搖的,它們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人民大學的陳先達教授認為我們應重視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不能一概把他們(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左翼學者等)的研究視為異類,衡量馬克思主義的標準是“貫穿全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反復論述且不斷出現的具有規律性的論斷”②陳先達:《不朽的馬克思》,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3月6日。,共產主義理想就是其中之一。同時,針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現狀,陳先達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應該具有理論自尊、自強和自信,這才能更好地促進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傳播。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崔唯航進一步提出理論自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當代建構問題,并認為這是近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最有價值的進展。他充分肯定了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較大發展,但在繁榮表象背后也存在問題,如研究總體上還處于簡單的介紹和綜述階段,停留在純理論研究,對重大的現實問題表現淡漠,缺乏對中國問題的反思與回應等。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理論自覺是對其進行前提批判,并立足中國實際推進國外馬研究。這必然導致中國學術話語的建構。他認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必須從流行的西方話語體系中解放出來,從抽象空洞的教條主義中解放出來,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學術話語體系”③崔唯航:《理論自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當代建構——對近年來馬哲研究的一個有限觀察和評論》,載《學術研究》2013年第1 期。,即要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關注中國實際,應答中國問題。這已經成為近年來學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總的來看,在面對西方思潮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我們既要重視他們的研究成果,注重吸收、借鑒,同時也不能為學術而學術,沉迷西方話語。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基本理論,承認其在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導地位,不能盲目的去意識形態化。在此基礎上,關注中國問題,積極推進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

猜你喜歡
資本論正義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我與《資本論》的故事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資本論的雙重誤讀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