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與現實的張力

2014-08-27 15:40張寶石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4年7期
關鍵詞:蔡元培道德德育

張寶石

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范疇。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俗是道德發揮其社會功能的主要路徑。道德是對人們的行為(無論是個體行為還是集體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從人類社會關系和人類活動出發,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歷史起源和發生過程,認為“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是特殊的意識信念、行為準則、評價選擇、應當理想等的價值體系,是調節社會關系、發展個人品質、提高精神境界諸活動的動力”。[1]而教育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帶有非常明顯的階級屬性和時代內涵,它把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作為主要內容,從而有目的有計劃對個人的身心和個性施以塑造性影響。

事實上,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德育的稱謂、內容和要求都是不同。有的把德育稱為公民教育,有的稱為道德教育,也有的稱為政治教育,這些稱謂反映出了在德育內容和要求上的不同側重點而已,但有把德育內涵簡單化之傾向。從這些名稱可以看出,無論哪種稱謂都反映出德育所具有的一個重要本質,即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蔡元培德育思想是在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時代條件下生成的,歷史性和現實性貫穿德育思想始終。

一歷史背景

1救亡與啟蒙

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始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這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慘痛歷史,千年的“天朝”帝國,仿佛一夜間灰飛煙滅,屈辱的傷痛刺痛著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而隨之而來的前所未有的震蕩,拉開亙古未有的歷史巨變序幕。正如馬克思所言:“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野蠻、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了……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盵2]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簽訂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屈辱性條款和條約,而腐朽的清政府并沒有認真去分析這種屈辱“巨變”的原因,反而變得更加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中國完全墜入令人痛心的深淵。當時的有識之士并沒有坐以待斃,就此沉淪,他們懷著拯救華夏的使命感和危機感,發出了“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嘆息。然而,不在沉默中爆發,就要在沉默中滅亡,有識之士的嘆息不會成為千年一嘆,這種嘆息預示著他們將痛定思痛,誓將這屈辱的枷鎖用思想的啟蒙和暴力的革命將其砸碎,恢復華夏民族固有的自由與尊嚴。

民族危機的加深促使有識之士力求變革,因此,在救亡圖存的過程中,有識之士的思維逐漸發生變化,他們將改造國民性,重塑國民人格作為思想啟蒙的出發點和立腳點,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思想以啟發民智。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為代表的有識之士,毅然舉起思想啟蒙的大旗,“由對社會客體的思考轉向了對社會主體的探討,由對西方列強的不可逾越的‘夷夏之大防,到承認在‘蠻貊和‘夷狄面前的戰敗事實,從而逐步轉向了對國民素質的探究和對國民性改造的思考?!盵3]嚴復是中國最早闡述思想啟蒙問題的,1895年3月,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表《原強》一文,從鼓民力、開民智和新民德三方面進行國民性的改造,他說:“是以今日要政,統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夫為一弱于群強之間,政之所施,固常有標本緩急之可論。唯是使三者誠進,則其治標而標立;三者不進,則其標雖治,終亦無妨;此舍本言標者之所以為無當也?!盵4]嚴復在改良主義范疇內,表達了使中國走向富強的根本立場。這種改良主義的道路亦為當時許多啟蒙者所奉行,比如康有為、梁啟超所領導的維新運動,這場維新運動促進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為愛國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接受革命理想開辟道路。但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不但不符合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也暴露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最終宣告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和改良主義道路的破產。蔡元培在維新運動失敗后,“知清廷之不足為,革命之不可已,乃浩然棄官歸里,主持教育,以啟發民智?!辈⑶艺J為維新運動之所以失敗,是由于“不先培養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不能不情見勢絀”。[5]這是蔡元培教育救國思想的最初萌芽,也是他委身教育,服務于新式學校的開始。

2教育與救國

蔡元培一生服膺于文化教育事業,立志通過教育實現國家的富強,他雖然一生篤信革命民主主義,并追隨孫中山左右,然其革命思想始終沒有與教育救國相脫離,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他看到培養革新人才之重要,隨著對社會現實認識的深入,認為“凡一種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小部分,然后能集成良好的大團體。所以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盵6]他在1919年回顧近代中國自強的歷程時指出:“我國輸歐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繼而練軍,繼而變法,最后乃知教育之必要?!辈⑶颐鞔_提出:“吾人茍切實從教育入手,未嘗不可使吾國轉危為安?!边@就真切的闡述了蔡元培“教育救國”的思想。由此可見,啟民智、新民德、倡教育,并把教育作為救國的主要手段,是近代中國有識之士在總結屈辱歷史經驗中提出的一個主張。經歷史的檢驗表明,單純依靠教育手段去達到救國的目的是不現實的,如果把教育救國的主張同民主革命相結合,培育革新人才,這種主張不但具有進步意義,而且也符合歷史潮流,從此層面來說,蔡元培所倡導的教育救國理念,就屬于這樣一種進步主張和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行動。

蔡元培之所以提倡教育救國,是因為他意識到教育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他說:“蓋嘗思人類事業,最普遍最悠久者,莫過于教育?!盵7]“人類所最需要者,即在克盡其種種責任之能力無可疑。由是教育家之任務,即在為受教育者,養成此種能力,使能盡完全責任,亦無可疑也?!盵8]蔡元培所說的“盡完全責任”亦即為國家、為社會的無私奉獻精神,利用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回報社會、服務社會。此外,康梁的維新變法運動,使蔡元培對近代中國歷史有了更清醒地認識,他認為民主共和體制的建立必須依靠國民教育,沒有教育對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境界的提升,民主共和的事業不可能完成。蔡元培對維新變法運動的態度就已經清楚地說明,他說:“中國這樣大,積弊這樣深,不在根本上從培養人才著手,他們要想靠下幾道上諭來從事改革,把這全部腐敗局面轉變過來,是不可能的?!笨梢?,蔡元培已經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中國的腐敗局面,單靠幾個人和孱弱的君主是不可能的,這不是少數的事業,重要的是要從教育入手,培養革新人才。正因如此,蔡元培棄官從教,為教育事業奔走于中國之內。蔡元培訣別仕途之后,先后創立中國教育會、愛國學社、愛國女學等教育團體,這些教育團體目的就是救國救民,培養學生“暴動的種子”,“暗殺的種子”,所以他要求:“革命精神之所在,無論其為男為女,均應提倡,而以教育為根本?!眅ndprint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提出,教育要“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人格”。1917年,蔡元培在《愛國女學校之演說》中指出,“當滿清政府未推倒時,自以革命為精神。然于普通之課程,仍力求完備。此猶家人一面為病者求醫,一面于日常家事,仍不能不顧也。至民國成立,改革之目的已達,如病已愈,不再有死亡之憂。則欲副愛國之名稱,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養成完全之人格。蓋國民而無完全人格,欲國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慮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謂愛國矣。完全人格,男女一也?!?/p>

總之,蔡元培以教育救國為根基,以興邦育人為良策,雖曾有“教育萬能”之錯誤認識,然其始終堅持從教育著手,去改造社會,深信只有“養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才能“救我們貧弱的國家”。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蔡元培勇于改革,開拓創新,他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并同中國社會現實相結合,先后廢除“忠君”和“尊孔”等條文,提倡德、智、體、美和世界觀教育,“五育”并舉,培育了無數的愛國青年??梢哉f,以愛國為核心,以啟民智、新民德、救中國為己任的德育思想和育人精神貫穿了蔡元培教育實踐的始終。

二傳統文化的滋養

蔡元培是受傳統文化浸染的飽學碩儒,雖然他大膽改革,銳意創新,積極引進吸收國外學術思想和德育理念,但是他的血脈里一直跳動著華夏民族的文化因子。蔡元培對傳統德育思想的繼承與弘揚最鮮明之處,就是對傳統德育理念的繼承和發展。在《中學修身教科書》中,蔡元培開篇就談到寫此書的意義,他說:“人之生也,不能無所為,而為其所當為者,是謂道德。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襲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修身一科,即所以示其方法者也?!盵9]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實現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沒有“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個根本就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因此,深受儒學影響的蔡元培非常重視修身之道,他認為“夫事必有序,道德之條目,其為吾人所當為者同,而所以行之之方法,則不能無先后。其所謂先務者,修己之道是已”,“夫道德之方面,雖各各不同,而行之則在己。知之而不行,猶不知也;知其當行矣,而未有所以行此之素養,猶不能行也。懷邪心者,無以行正義;貪私利者,無以圖公益。未有自欺而能忠于人,自侮而能敬于人者。故道德之教,雖統各方面以為言,而其本則在乎修己?!盵10]“修己”是道德之教的前提,這也正是中國傳統德育的核心。

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是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而人作為道德存在物,要想發揮和實現道德功能,必須擁有合理的途徑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其歸納為三個方面,即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蔡元培也深知此律,尤其是在內心信念方面,他把中庸之道提高到內心信念的層面進行論述,并且認為是“倫理界不祧之宗”。他說:“理論實踐,無在而不用折衷主義:推本性道,以勵志士,先制恒產,乃教凡民,此折衷于動機論與功利論之間者也?!嗣裰赖?,稟承于政府,而政府之變置,則又標準于民心,此折衷于政府人民之間者也?!恢苤臼?,吾族承唐虞以來二千年之進化,而凝結以為社會心理者,實以此種觀念為大多數。此其學說所以雖小挫于秦,而自漢以后,卒為吾族倫理界不祧之宗,以至于今日也?!盵11]即使在民主共和時代,蔡元培也認為中庸之道具有普遍適用性,同樣適用于現代社會。他曾用中庸之道評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認為“三民主義雖多有新義,為往昔儒者所未見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為標準。例如持國家主義的往往反對大同;持世界主義的,又往往蔑視國界,這是兩端的見解;而孫氏的民族主義,既謀本民族的獨立。又謀各民族的平等,是為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的折中?!盵12]他之所以重視中庸之道,主要原因在于他視中庸之道為中國的民族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的根源?!八枷胱杂?,兼容并包”的文化交融理念就是中庸之道的理論運用。

道德是蔡元培思想的根本目的和終極關懷,同其他近代知識分子一樣,道德在蔡元培那里不僅僅是行為規范,他更將道德視為人格完善和人性升華的路徑和標識。但是蔡元培不像嚴復等近代知識分子,只強調公德而忽視私德,認為只有公德才能有助于國家的富強。在中國,傳統道德大多屬于公德的范疇,因此,傳統道德被認作為社會進步的障礙而成為眾矢之的。其實“道德之為道德,就在于它有一種‘絕對命令式的約束力,這種約束力根源于人的良知或實踐理性?!盵13]蔡元培認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僅僅與公德有關系,更與私德關系重大,因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個人素質的高低決定社會道德狀況的好壞。因此,蔡元培認為私德與公德同樣重要,二者不可偏廢。他說:“今人恒言,西方尚公德,而東方尚私德;又以為能盡公德,私德之出入不足措意,是誤會也。吾人既為社會之一分子,分子之腐敗,不能無影響于全體?!盵14]因此,要完善人格,必須通過教育,而“德育實為人格之本”。但是,蔡元培所提倡的道德并非純粹的傳統道德,他清楚地知道傳統道德缺點和不足之處:“我國倫理之說,萌芽于契之五教。自周以來,儒者尤盡力發揮之。顧大率詳于個人與個人交涉之私德,而國家倫理闕焉。法家之言,則又偏重國家主義,而蔑視個人權利?!盵15]雖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但是在對待西方文化時,他主張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個性,形成民族特色,而不能“為其同化”。

三西學的熏陶與借鑒

蔡元培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后,憤然離京南下,放棄仕途,獻身教育事業。先后創辦了愛國女學和愛國學社,組織中國教育會,創立光復會,主持同盟會上海分會,在國內參與反清的各種革命活動,可以說,蔡元培的名字與當時的民主啟蒙運動是緊密相連的。但是蔡元培“作為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家,也表現了他的弱點。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由于輕視群眾,過分看重了個人的作用,將自己和所謂‘群氓對立起來,不愿意在群眾中作艱苦的工作,對革命懷有急躁冒進情緒,因此,很容易在革命方法上接受民粹派的影響,企圖用個人恐怖去代替群眾的革命的發動?!盵16]由于當時革命形勢處于低潮,革命隊伍出現分裂,蔡元培感到“所圖皆不成,意疲倦”,于1908年遷居德國萊比錫。endprint

蔡元培在萊比錫大學共學習三年,先后研習哲學、文學、文明史、人類學等課程,正是在德國的這段時間,蔡元培編著了《中學修身教科書》,《中國倫理學史》,并翻譯了《倫理學原理》一書,他以康德哲學作為自己哲學的框架,吸收了叔本華的意志哲學、伯格森的生命哲學和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但是他反對尼采的強權主義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也不贊同社會達爾文主義。由于蔡元培博采眾長,涉獵廣泛,在此,筆者簡要闡述克魯泡特金互助論思想對蔡元培的影響。

兼容并包的文化交融思想是蔡元培社會進步理論的基礎,也是其德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梁啟超、嚴復為西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所啟發,認為社會以殘酷的生存競爭為特征時,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進入了蔡元培的視界,后者否認進化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戰爭來實現的邏輯前提,宣稱:和諧與合作,才是人類自然生活的本質特征。蔡元培堅守了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認為互助合作不僅發生在特定的團體之間,也發生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社會的進步不是通過單一的自然選擇的淘汰方式完成,而是通過不同社會群體的文化交流過程實現的,在這個文化交流過程中,也有淘汰現象發生,淘汰的是陳舊的觀念和準則,究其原因是:“只有那些將自己與外界團體的所有接觸頑固地隔絕開來的社會才會真正地被淘汰?!辈淘嘣凇逗诎蹬c光明的消長》一篇文章中,用互助論解釋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戰勝同盟國,并稱為“是黑暗的強權論消滅,光明的互助論發展”。他說“從達爾文等發明生物進化論后,就演出兩種主義:一是說生物的進化,全侍互竟,弱的竟不過,就被淘汰了,凡是存的,都是強的。所以世界只有強權,沒有公理。一是說生物的進化,全侍互助,無論怎么強,要是孤立了,沒有不失敗的?!舜未髴?,德國是強權論代表。協約國,互相協商,抵抗德國,是互助論的代表。德國失敗了。協約國勝利了。此后人人都信仰互助論,排斥強權論了?!盵17]可見,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正是蔡元培德育思想的源頭之一。蔡元培多次留學國外,他比同時代的學者對西學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后人評價他“一方面接受了固有的文化遺產,一方面又吸收19世紀的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和互助論的新思想,加以發揚光大,這樣才成了中國近代思想界的火炬?!盵18]

參考文獻

[1]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3]陳劍旄.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21.

[4]嚴復.嚴復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

[5]周天度.蔡元培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

[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12.

[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414.

[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263.

[9]張汝倫.文化融合與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138.

[10]張汝倫.文化融合與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138.

[1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51.

[12]桂勤.蔡元培學術文化隨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118.

[13]張汝倫.文化融合與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15

[1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124.

[1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168.

[16]周天度.蔡元培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8.

[1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216.

[18]蔡建國.蔡元培先生紀念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102.endprint

猜你喜歡
蔡元培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蔡元培的氣度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