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研究需要足夠的沉默

2014-08-27 02:01文雙春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4年7期
關鍵詞:諾獎科學研究科研人員

文雙春

教育部繼兩年前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又稱“2011計劃”)之后,日前又印發了《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計劃》。據報道,前者主要立足于對協同創新中心研究方向上的分類支持,側重國內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后者則是一種國際協同,側重與國際創新力量的合作與交流。

當前,科研團隊、協同創新、國際合作、學術交流,越來越成為全球、而不僅僅是中國科研活動的主流形式,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研項目的設計毫無疑問對此起到了強烈的引導和推波助瀾作用。人們不禁要問:是否所有的科學研究都離不開或者都需要這些形式?團隊、協同、合作、交流是否有個度?如何才能合理地控制這個度?

要回答這些問題,應回歸科學和科學研究的本質。一方面,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性研究,強調的是思想創新和獨特,具有顯著的個人特征,“人多力量大”在這個行當基本不成立。在一些學科,孤獨和沉默可能遠勝過合作與交流。試想,如果科研人員在不斷穿梭和發聲,他們還有時間思考嗎?沒有思考,創新又從何而來?看每年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每項最多獎3人,而且即使多人分享,他們也很少出自同一個團隊。

最近,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高級講師梅勒在英國政府資助下對“科學中的沉默”展開研究。她基于物理學史指出,西方社會之所以誕生了許多偉大的物理學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西方,成為孤獨學者的理想由來已久,知識精英始終保持著具有嚴重宗教思想特征的孤獨傳統。牛頓以性格孤僻和沉默寡言著稱;愛因斯坦鐘愛“孤獨思考”,他的成功公式中竟然包含“少說廢話”。

另一方面,科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分化與融合不斷交替,這就注定了科學研究也需要團隊、協同、合作、交流。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說:“科學是內在的整體,被分解為單獨的部分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著由物理學到化學、通過生物學和人類學到社會科學的鏈條,這是一個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笨茖W被人為地劃分為學科是為了各個擊破,科學作為內在整體又需要打破學科壁壘、合作交流。

科學史同樣表明,即使是那些看起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突破,也離不開共同學習、外部激勵和支持網絡,孤獨天才的神話并無事實依據。即使是性格孤僻的牛頓,也與其他自然哲學家通信;盡管他愛好隱逸,他也參與公共事務———在英國皇家鑄幣廠任監管。愛因斯坦渴望孤獨,但也定期參加學術會議。

綜合來看,創造性的科學研究離不開孤獨和沉默,而推動科學向前發展最終又有賴于整個科學共同體,合作與交流必不可少。幸好,合作與孤獨,交流與沉默并非互不相容,而是構成微妙平衡。因此,創造知識的過程需要科研人員合理控制合作與交流的度,而且必須以最適合不同個體的方式來開展合作交流。

當下全球的科研環境———論文如山、會議似海,足顯合作與交流有余,而孤獨與沉默不足。連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希格斯都感嘆:在今天的科研環境中,他將不可能完成諾獎成果,因為他在上世紀60年代完成他的諾獎成果時所享受的那種平靜和安寧已不復存在。政策制定者和項目資助者有必要警惕,當科研人員在相關政策和項目激勵下不遺余力地加強合作與交流時,他們可能正在喪失創造性科學研究必須的關鍵性要素———沉默及與之相伴的孤獨。

(選自:《中國教育報》2014-4-21)

猜你喜歡
諾獎科學研究科研人員
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
歡迎訂閱《林業科學研究》
科研人員破譯黑豬肉特征風味物質
歡迎訂閱《紡織科學研究》
紡織科學研究
聚焦諾獎
治療艾滋病,中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發現
紡織科學研究
廣東公安科研人員風采
殘雪,為何能成諾獎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