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錯因 解決問題

2014-08-28 10:21陳和蘋
小學教學研究 2014年9期
關鍵詞:圖式算式習題

陳和蘋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一道習題的錯誤率之高,引起了我對圖式應用問題的思考。通過對此類問題的深入分析,從“①看圖說話,意在讀懂圖意;②觀察對比,靈活選擇算法;③循序漸進,加深對部分的認識;④學會檢查,回憶思考過程”等四方面,提出了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的策略,同時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方式,使我們樹立有錯必析、有問必究的意識,讓教學更有效。

一、問題呈現——到底求什么

學生在學完圖式應用問題時,出現的錯誤令人瞠目結舌,其中練習時有一道圖式應用題的錯誤引起了我的注意。

原題:[?個]

(錯解1)筆者:你是怎么想的?

看圖寫算式:□○□=□(個)

錯解1: [3] [4] [7][+] [=]

錯解2: [7] [3] [4][-] [=]

生:陳老師,這里左邊有3個向日葵,籃子里有4個,所以3+4=7(個)。

師:一共有7個已經告訴我們了,你再看看,要我們算的是什么?

生:(找了找)問號在這里,左邊的是讓我們算的,可是我看到了是3個。

……

經過統計,班中這題的錯誤率約占31.1%,到底求的是什么呢?任教一年級的老師遇到解決問題時,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解決問題真的這么難嗎?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我們如何教學才能清晰易懂?這一連串的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

二、歸因分析——問題在哪里

此題屬于表示部分和總體關系的減法應用題,學生第一次認識大括號和問號,教材呈現的是一個簡單的求剩余的數學問題,意在讓學生再次經歷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求能看懂圖意,說出要解決的問題并能正確解答。然而由于題目呈現的特殊性,學生在解決這類題時存在很多問題。下面我結合這道題,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

(1)一年級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生動的圖案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抽象的大括號、數字對他們而言似乎有些抽象,不能完全理解,而且題目中剛好3個向日葵已經呈現了,對總習慣順向思維的孩子來說,3+4=7這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的。

(2)很多孩子看圖能清晰地表達意思:一共有7個向日葵,籃子里有4個,左邊有幾個?可在實際列算式時,腦海里的第一反應是3和4合成7,這是由于我們在計算7-4=?時更多地在思考:誰和4合成7,而且平時練習□+4=7,也是這樣思考的,對于孩子來說遇到實際問題時就不能很好地區分。

(3)一年級的孩子還沒有圍繞問題來思考的能力。不知道怎樣在問題情境中去分辨哪些是已知信息、哪些是未知信息,更不能從所提供的信息中全面分析數量關系。

三、探尋方法——提出有效策略

教學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作為教師要能“深入淺出”,沒有對教材的“深入”,也就不會有課堂教學的“淺出”。要能擁有“十八般武藝”,根據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招數,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真正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谝陨戏治?,我循著學生的思維前行,根據學情、教材特點,并結合平時的教學,對這類圖式應用題的教學提出了以下應對策略。

1.看圖說話,意在讀懂圖意

語言能促使思維更加精確、合理。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課堂教學中常出現會做不會說、想說不會說的現象,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多樣化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里引導學生看圖、說圖,我們應該更關注孩子看圖、說圖能力的培養。要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順序地、完整地敘述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

其實教材在例題教學時,用類似“一共有幾只,跳走□只,求還?!踔弧钡日Z句填空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形成“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的規范的基本表達形式,“求還剩幾只,要從7只里去掉跳走的2只,怎樣計算”。通過這樣的語言加以提示,作為學生就學有所依了。

2.觀察對比,靈活選擇算法

比較是人類區別和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在這里可以呈現這樣兩道企鵝題,仔細觀察圖和算式,看看有什么不同?都是有關企鵝的問題,為什么一題用加法解決一題用減法解決?讓學生各抒己見,從而進一步深化對加減法的認識。

[?只] [6只][?只]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的位置不同,就說明要求的問題是不同的,一個求總數,一個求部分。這樣對易混淆的兩個概念進行直觀比較,在比較中讓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發生認知沖突,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梢哉f,這樣的比較是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3.循序漸進,加深對“部分”的認識

練習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圖式應用題的呈現方式和情境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半圖半文式、有全圖式、有求剩余的,還有求去掉的,等等,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分層次進行練習。

準備環節:

出示7個點子 ,每次蓋住一部分,說出另一部分,通過多次游戲使學生感受:從整體里去掉蓋住的,是露出部分;去掉露出的,是蓋住的部分,使學生明白:已知整體求部分用減法,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第一層次:圖文并用型

求部分的習題中,有些配有文字,可以幫助學生讀懂題意、敘述題意,也有很多可理解為動態的過程,即在表達題意時可用上“摘了、跳走、拿走……”等表示動態的詞語,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幫助學生理解“求部分”的問題。如圖①學生可根據文字的引導加以表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層次:若隱若現型

習題中這類若隱若現部分的習題最多。如圖②,學生最易受干擾,有些學生會直觀地去數一數,忽視從整體去觀察習題。我們老師是否可以借助這個“若隱若現”,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白,正因為看不清數不清,“問題”就在這里!在這里打“?”,需要大家來算一算。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強化對“求部分”問題的認識。

第三層次:深藏不露型

如圖③④,這類題要求的部分完全未知,沒有可依托的圖案,也沒有像“摘下、跳走”等明顯可以與減法相聯系的詞可用,學生在解決時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就需要學生直面問題,獨立思考:需要解決什么?

第四層次:一題多變型

此類題用于課后鞏固提升。如出示三個信息,分別是“房子里有2只兔子,外面有5只,一共有7只”,讓學生將問號移動,移在不同的地方,編制不同的練習題。多練不如精練,通過這樣一題多變的形式,經歷一個觸類旁通的過程,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活性,避免重復、機械的練習,真正做到高效。

[6個][?個][一共有□個,摘了□個。

樹上還有?][□ □=□(個)][?個] [7個]

圖① 圖②

[?本] [7本][6本] [?]

圖③ 圖④

4.學會檢查,回憶思考過程

書中“解答正確嗎”這句話引起了我的關注,無疑這是在提示老師們,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檢查習慣,更要喚起學生對整個思考過程的回憶。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總數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知道哪部分,不知道哪部分;列出算式后再說說算式中的每一個數字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即做到看圖時養成一文一式之間一一對應的習慣。

“學習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沒有錯誤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樂于錯中尋源,探索出每一錯題背后的有效教學策略,會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更為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當然這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對于數學中解決問題教學的研究,是課堂教學中永恒的課題。?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一道習題的錯誤率之高,引起了我對圖式應用問題的思考。通過對此類問題的深入分析,從“①看圖說話,意在讀懂圖意;②觀察對比,靈活選擇算法;③循序漸進,加深對部分的認識;④學會檢查,回憶思考過程”等四方面,提出了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的策略,同時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方式,使我們樹立有錯必析、有問必究的意識,讓教學更有效。

一、問題呈現——到底求什么

學生在學完圖式應用問題時,出現的錯誤令人瞠目結舌,其中練習時有一道圖式應用題的錯誤引起了我的注意。

原題:[?個]

(錯解1)筆者:你是怎么想的?

看圖寫算式:□○□=□(個)

錯解1: [3] [4] [7][+] [=]

錯解2: [7] [3] [4][-] [=]

生:陳老師,這里左邊有3個向日葵,籃子里有4個,所以3+4=7(個)。

師:一共有7個已經告訴我們了,你再看看,要我們算的是什么?

生:(找了找)問號在這里,左邊的是讓我們算的,可是我看到了是3個。

……

經過統計,班中這題的錯誤率約占31.1%,到底求的是什么呢?任教一年級的老師遇到解決問題時,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解決問題真的這么難嗎?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我們如何教學才能清晰易懂?這一連串的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

二、歸因分析——問題在哪里

此題屬于表示部分和總體關系的減法應用題,學生第一次認識大括號和問號,教材呈現的是一個簡單的求剩余的數學問題,意在讓學生再次經歷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求能看懂圖意,說出要解決的問題并能正確解答。然而由于題目呈現的特殊性,學生在解決這類題時存在很多問題。下面我結合這道題,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

(1)一年級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生動的圖案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抽象的大括號、數字對他們而言似乎有些抽象,不能完全理解,而且題目中剛好3個向日葵已經呈現了,對總習慣順向思維的孩子來說,3+4=7這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的。

(2)很多孩子看圖能清晰地表達意思:一共有7個向日葵,籃子里有4個,左邊有幾個?可在實際列算式時,腦海里的第一反應是3和4合成7,這是由于我們在計算7-4=?時更多地在思考:誰和4合成7,而且平時練習□+4=7,也是這樣思考的,對于孩子來說遇到實際問題時就不能很好地區分。

(3)一年級的孩子還沒有圍繞問題來思考的能力。不知道怎樣在問題情境中去分辨哪些是已知信息、哪些是未知信息,更不能從所提供的信息中全面分析數量關系。

三、探尋方法——提出有效策略

教學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作為教師要能“深入淺出”,沒有對教材的“深入”,也就不會有課堂教學的“淺出”。要能擁有“十八般武藝”,根據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招數,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真正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谝陨戏治?,我循著學生的思維前行,根據學情、教材特點,并結合平時的教學,對這類圖式應用題的教學提出了以下應對策略。

1.看圖說話,意在讀懂圖意

語言能促使思維更加精確、合理。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課堂教學中常出現會做不會說、想說不會說的現象,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多樣化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里引導學生看圖、說圖,我們應該更關注孩子看圖、說圖能力的培養。要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順序地、完整地敘述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

其實教材在例題教學時,用類似“一共有幾只,跳走□只,求還?!踔弧钡日Z句填空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形成“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的規范的基本表達形式,“求還剩幾只,要從7只里去掉跳走的2只,怎樣計算”。通過這樣的語言加以提示,作為學生就學有所依了。

2.觀察對比,靈活選擇算法

比較是人類區別和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在這里可以呈現這樣兩道企鵝題,仔細觀察圖和算式,看看有什么不同?都是有關企鵝的問題,為什么一題用加法解決一題用減法解決?讓學生各抒己見,從而進一步深化對加減法的認識。

[?只] [6只][?只]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的位置不同,就說明要求的問題是不同的,一個求總數,一個求部分。這樣對易混淆的兩個概念進行直觀比較,在比較中讓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發生認知沖突,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梢哉f,這樣的比較是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3.循序漸進,加深對“部分”的認識

練習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圖式應用題的呈現方式和情境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半圖半文式、有全圖式、有求剩余的,還有求去掉的,等等,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分層次進行練習。

準備環節:

出示7個點子 ,每次蓋住一部分,說出另一部分,通過多次游戲使學生感受:從整體里去掉蓋住的,是露出部分;去掉露出的,是蓋住的部分,使學生明白:已知整體求部分用減法,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第一層次:圖文并用型

求部分的習題中,有些配有文字,可以幫助學生讀懂題意、敘述題意,也有很多可理解為動態的過程,即在表達題意時可用上“摘了、跳走、拿走……”等表示動態的詞語,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幫助學生理解“求部分”的問題。如圖①學生可根據文字的引導加以表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層次:若隱若現型

習題中這類若隱若現部分的習題最多。如圖②,學生最易受干擾,有些學生會直觀地去數一數,忽視從整體去觀察習題。我們老師是否可以借助這個“若隱若現”,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白,正因為看不清數不清,“問題”就在這里!在這里打“?”,需要大家來算一算。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強化對“求部分”問題的認識。

第三層次:深藏不露型

如圖③④,這類題要求的部分完全未知,沒有可依托的圖案,也沒有像“摘下、跳走”等明顯可以與減法相聯系的詞可用,學生在解決時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就需要學生直面問題,獨立思考:需要解決什么?

第四層次:一題多變型

此類題用于課后鞏固提升。如出示三個信息,分別是“房子里有2只兔子,外面有5只,一共有7只”,讓學生將問號移動,移在不同的地方,編制不同的練習題。多練不如精練,通過這樣一題多變的形式,經歷一個觸類旁通的過程,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活性,避免重復、機械的練習,真正做到高效。

[6個][?個][一共有□個,摘了□個。

樹上還有?][□ □=□(個)][?個] [7個]

圖① 圖②

[?本] [7本][6本] [?]

圖③ 圖④

4.學會檢查,回憶思考過程

書中“解答正確嗎”這句話引起了我的關注,無疑這是在提示老師們,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檢查習慣,更要喚起學生對整個思考過程的回憶。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總數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知道哪部分,不知道哪部分;列出算式后再說說算式中的每一個數字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即做到看圖時養成一文一式之間一一對應的習慣。

“學習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沒有錯誤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樂于錯中尋源,探索出每一錯題背后的有效教學策略,會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更為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當然這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對于數學中解決問題教學的研究,是課堂教學中永恒的課題。?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一道習題的錯誤率之高,引起了我對圖式應用問題的思考。通過對此類問題的深入分析,從“①看圖說話,意在讀懂圖意;②觀察對比,靈活選擇算法;③循序漸進,加深對部分的認識;④學會檢查,回憶思考過程”等四方面,提出了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的策略,同時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方式,使我們樹立有錯必析、有問必究的意識,讓教學更有效。

一、問題呈現——到底求什么

學生在學完圖式應用問題時,出現的錯誤令人瞠目結舌,其中練習時有一道圖式應用題的錯誤引起了我的注意。

原題:[?個]

(錯解1)筆者:你是怎么想的?

看圖寫算式:□○□=□(個)

錯解1: [3] [4] [7][+] [=]

錯解2: [7] [3] [4][-] [=]

生:陳老師,這里左邊有3個向日葵,籃子里有4個,所以3+4=7(個)。

師:一共有7個已經告訴我們了,你再看看,要我們算的是什么?

生:(找了找)問號在這里,左邊的是讓我們算的,可是我看到了是3個。

……

經過統計,班中這題的錯誤率約占31.1%,到底求的是什么呢?任教一年級的老師遇到解決問題時,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解決問題真的這么難嗎?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我們如何教學才能清晰易懂?這一連串的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

二、歸因分析——問題在哪里

此題屬于表示部分和總體關系的減法應用題,學生第一次認識大括號和問號,教材呈現的是一個簡單的求剩余的數學問題,意在讓學生再次經歷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求能看懂圖意,說出要解決的問題并能正確解答。然而由于題目呈現的特殊性,學生在解決這類題時存在很多問題。下面我結合這道題,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

(1)一年級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生動的圖案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抽象的大括號、數字對他們而言似乎有些抽象,不能完全理解,而且題目中剛好3個向日葵已經呈現了,對總習慣順向思維的孩子來說,3+4=7這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的。

(2)很多孩子看圖能清晰地表達意思:一共有7個向日葵,籃子里有4個,左邊有幾個?可在實際列算式時,腦海里的第一反應是3和4合成7,這是由于我們在計算7-4=?時更多地在思考:誰和4合成7,而且平時練習□+4=7,也是這樣思考的,對于孩子來說遇到實際問題時就不能很好地區分。

(3)一年級的孩子還沒有圍繞問題來思考的能力。不知道怎樣在問題情境中去分辨哪些是已知信息、哪些是未知信息,更不能從所提供的信息中全面分析數量關系。

三、探尋方法——提出有效策略

教學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作為教師要能“深入淺出”,沒有對教材的“深入”,也就不會有課堂教學的“淺出”。要能擁有“十八般武藝”,根據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招數,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真正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谝陨戏治?,我循著學生的思維前行,根據學情、教材特點,并結合平時的教學,對這類圖式應用題的教學提出了以下應對策略。

1.看圖說話,意在讀懂圖意

語言能促使思維更加精確、合理。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課堂教學中常出現會做不會說、想說不會說的現象,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多樣化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里引導學生看圖、說圖,我們應該更關注孩子看圖、說圖能力的培養。要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順序地、完整地敘述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

其實教材在例題教學時,用類似“一共有幾只,跳走□只,求還?!踔弧钡日Z句填空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形成“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的規范的基本表達形式,“求還剩幾只,要從7只里去掉跳走的2只,怎樣計算”。通過這樣的語言加以提示,作為學生就學有所依了。

2.觀察對比,靈活選擇算法

比較是人類區別和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在這里可以呈現這樣兩道企鵝題,仔細觀察圖和算式,看看有什么不同?都是有關企鵝的問題,為什么一題用加法解決一題用減法解決?讓學生各抒己見,從而進一步深化對加減法的認識。

[?只] [6只][?只]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的位置不同,就說明要求的問題是不同的,一個求總數,一個求部分。這樣對易混淆的兩個概念進行直觀比較,在比較中讓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發生認知沖突,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梢哉f,這樣的比較是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3.循序漸進,加深對“部分”的認識

練習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圖式應用題的呈現方式和情境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半圖半文式、有全圖式、有求剩余的,還有求去掉的,等等,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分層次進行練習。

準備環節:

出示7個點子 ,每次蓋住一部分,說出另一部分,通過多次游戲使學生感受:從整體里去掉蓋住的,是露出部分;去掉露出的,是蓋住的部分,使學生明白:已知整體求部分用減法,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第一層次:圖文并用型

求部分的習題中,有些配有文字,可以幫助學生讀懂題意、敘述題意,也有很多可理解為動態的過程,即在表達題意時可用上“摘了、跳走、拿走……”等表示動態的詞語,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幫助學生理解“求部分”的問題。如圖①學生可根據文字的引導加以表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層次:若隱若現型

習題中這類若隱若現部分的習題最多。如圖②,學生最易受干擾,有些學生會直觀地去數一數,忽視從整體去觀察習題。我們老師是否可以借助這個“若隱若現”,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白,正因為看不清數不清,“問題”就在這里!在這里打“?”,需要大家來算一算。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強化對“求部分”問題的認識。

第三層次:深藏不露型

如圖③④,這類題要求的部分完全未知,沒有可依托的圖案,也沒有像“摘下、跳走”等明顯可以與減法相聯系的詞可用,學生在解決時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就需要學生直面問題,獨立思考:需要解決什么?

第四層次:一題多變型

此類題用于課后鞏固提升。如出示三個信息,分別是“房子里有2只兔子,外面有5只,一共有7只”,讓學生將問號移動,移在不同的地方,編制不同的練習題。多練不如精練,通過這樣一題多變的形式,經歷一個觸類旁通的過程,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活性,避免重復、機械的練習,真正做到高效。

[6個][?個][一共有□個,摘了□個。

樹上還有?][□ □=□(個)][?個] [7個]

圖① 圖②

[?本] [7本][6本] [?]

圖③ 圖④

4.學會檢查,回憶思考過程

書中“解答正確嗎”這句話引起了我的關注,無疑這是在提示老師們,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檢查習慣,更要喚起學生對整個思考過程的回憶。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總數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知道哪部分,不知道哪部分;列出算式后再說說算式中的每一個數字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即做到看圖時養成一文一式之間一一對應的習慣。

“學習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沒有錯誤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樂于錯中尋源,探索出每一錯題背后的有效教學策略,會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更為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當然這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對于數學中解決問題教學的研究,是課堂教學中永恒的課題。?

猜你喜歡
圖式算式習題
思維圖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透過“圖式”讀懂兒童
一道課本習題“鏈式反應”
精心設計習題 構建高效課堂
對一道習題的多角度思考與拓展
重載交通瀝青路面荷載圖式探討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減法算式
關于一道習題解的討論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擺一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