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偽存真 實現語文課堂真民主

2014-09-21 08:12鹿文芝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 2014年8期
關鍵詞:民主文本語文

陶行知先生說:“民主的教育,必須辦到各盡所能,各學所需,各教所知?!薄懊裰鞯慕逃椒?,要使學生自動,而且要啟發學生使之能自覺”,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語文課堂教學民主是針對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現象而提出的語文教學觀念,是民主的管理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它表現出師生關系的平等互助,課堂氛圍的自由活躍。要想實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民主化,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語文觀念,構建平等、和諧、友善的師生關系,創設自由、活躍、民主的課堂情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要實現真正的民主課堂,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去形式表演,存思維參與

語文課堂中的民主應該是師生心靈的相互溝通,是獨立的主體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敞開基礎上的雙向主動交流,是思維的交流而不是單純形式上的以學生活動為主。

在教授賀鑄的《橫塘路》的課例中,教師先由歷代文人寫愁的句子引入,然后請一個男生配樂朗誦,接著全班齊讀。讀過之后讓學生利用投影儀展示之前的預習作業,分別是:(1)關于賀鑄的相關情況。(2)古代詩人關于香草以及美人的描述及其深層含義。(3)本詞中“凌波”“錦瑟”“蘅皋”“彩筆”等典故的來源。

在解讀完整首詞之后先是齊讀,然后是一個學播音表演的女同學配樂朗誦。在課堂的最后用投影儀展示學生將《橫塘路》改寫成的現代詩歌,展示的內容是課前已寫好的和課上修改之后的。

無疑,這堂課的活動是精心設計的,學生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突出了學生的民主地位。遺憾的是在所有的朗讀環節中,教師沒有任何的要求以及點評,學生只是走過場似的展示而已。在展示預習作業時,教師既沒有對展示作業的同學進行點評,也沒有對其他同學提任何要求。最后學生展示改寫的現代詩歌時,教師沒有點評,也沒有提問,只是先后請了兩個同學展示他們的作業。這就忽略了教師的存在,單一強化學生地位的課堂不是真正的民主課堂。民主課堂不能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過分放松課堂,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進行學習。在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點評或者引導學生點評,起到以讀來理解文本的效果。尤其在最后修改已經改寫好的現代詩時,可以引導學生談談修改的原因,以此來帶動學生談初讀和深讀之后不同的閱讀體驗,這應是一堂非常生動的詩歌課。教師應該在原生態的學習矛盾之中,抓住教學契機,去除形式上的偽民主,讓學生真正從思維上進入課堂,實現真正的課堂民主。

二、棄灌輸捷徑,求思維碰撞

在具體分析文本的環節中,教師抓住這首詞的中心“若問閑情都幾許”,投影展示了學生預習時的問題:美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只有春知處”表達了什么?作者所喜愛的美人有何深層含義?拋出問題之后就讓學生討論,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比較迅速地寫出如下板書:

美人:寂寞 遲暮

情:相思 抑郁不得志

學生回答問題時完全脫離文本,直接給出關鍵詞,教師并不引導學生具體分析文本。教師在分析寫景的句子時,在學生齊讀之后,問學生寫了哪些景。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草、絮、雨。繼續追問景物的特點,再次異口同聲:多、亂、纏綿。

這些環節看起來是體現了學生課堂的民主性,讓學生自己講出問題的答案,但是這些答案都是概念性的或者結論性的,學生沒有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也沒有進行思維的碰撞,因此,這樣的民主并沒有真正體現學生參閱課堂的民主。

要實現語文課堂學生思維的民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行“對話”教學。

(一)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一部作品的意義只有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首先,要實現文本由專制、封閉走向開放。沒有人與作品、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往與對話,看不到噴薄的情感、睿智的思想、靈動的趣味,一切都以知識點的形式來進行灌輸,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心靈、智慧、能力的開發。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引伸開去,從而在人與文本之間建立和諧的對話關系,交流溝通各種思想情感,使之達到豁然開朗的、具有創造性的閱讀境界。

語文是“水磨功夫”,是需要精雕細琢的。對于課堂上要重點學習的文本需要集中力量重錘敲打,而不是浮光掠影的一帶而過?!稒M塘路》是一首詞,詩詞是濃縮的精華,首先應對詞句本身進行推敲,比如“冷波不過橫塘路”之中的“不過”,引導學生比較“過”與“不過”,就能體會美人的若即若即的朦朧感。還有對最后三句話的處理大可慢一些,可以先讓學生還原詞作,對這三句話進行描摹,走進詞人的內心,在描摹的基礎上再概括景物的特點,最后結合三種景物描述意境:細細密密,紛繁細碎,無所不在,充塞天地,沒完沒了,無法排遣。不沉重卻彌散;不急驟卻久長;不痛入骨髓卻無法揮去,不能理清……這樣學生就能比較感性的感受作者的“閑愁”,而不是單純的憑借幾個生硬的詞語。

其次,教師要保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對于學生預讀產生的文本,教師要尊重和保護,不能因為它不成熟,甚至幼稚,而廢棄它。尤其是從語文學科的特點看,語文具有多義性,簡單的或相同的文字往往具有豐富的意象和深厚的內涵,而對意象和內涵的把握情況往往與讀者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有關,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教師不能任意否定學生的那一“義”而把自己理解的一“義”奉為絕對真理。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感悟、積累和體驗,老師給予的和書上記載的都只能是外在的東西,難以融進學生的靈魂,很難成為學生綜合素養的一部分,沒有民主參與,則難有真正的自我體驗。在最后呈現閱讀的結果時,不能是教師的“一言堂”,應該是在學生思維碰撞的基礎上總結而來,這樣學生才有成就感與參閱課堂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語文課堂的民主化。

(二)進行師與生的對話

師生對話是指師生就他們共同關心的文本涵義、結構、語言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彼此敞開心扉,進行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因此,語文教學中的師生對話,是師生心靈的相互溝通,是獨立的主體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的基礎上的雙向主動交流。要實現師生之間的這種對話,就要做到以下三點:endprint

第一,由教師的單向灌輸轉變為師生的共同討論。傳統語文教學以讓學生接受現成的既定的書本知識為主要目的,因此課文的講解與分析成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及方法。在對話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過程中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和引導性,教師的作用表現在對教育資料的選擇加工以及對所選擇的教育內容進行‘激活,使它為學生所喜聞樂見,誘導學生參與其中”[1]。這為學生對文本的解釋提供了空間,提供了一個開闊的想象與創造的空間。教師可以借助學習這首詞的機會向學生介紹詩歌的特點“語斷意連”。引導學生思考:詞的上闋最后一句“只有春知處”,怎么到了下闋就成了“飛云冉冉蘅皋暮”,這時間的跨越如何理解。詩詞的“語斷意連”,這斷開的空白,就要運用聯想、想象進行補充:詞人目送美人,看如癡如醉,久久站立,不知不覺,已是日暮,體現其情感的濃烈。教師應介紹一些方法,并引導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

第二,教師要動員全體學生參與對話?!皢柎鹗健闭Z文教學提問叫答的對象只是少部分人,有的教師只在舉手的學生中或者點名選擇回答者,這就使那些不想答、不愿答和不會答的懶惰者、消極者和困難者永遠處在回答圈外,發言的時間和機會被少數同學“霸占”,出現了“話語霸權”現象,造成了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機會的不均等,這樣的語文教學民主只是少數人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因此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思考、暢所欲言,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對話當中來。具體執教《橫塘路》時,可以在預習作業中讓學生根據課本注釋談閱讀的第一感受;課堂上讓學生分組活動,以詞人口吻,描述情境,描摹情景;按照座位的方便原則,分組討論詞中的“閑情”該如何理解,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實現語文課堂的真民主,而不是少數人的課堂。

(三)鼓勵學生之間的對話

真正民主的課堂,還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彼此對話、相互交流。學生之間的對話是年齡相仿、地位相同、智力和經驗閱歷相互接近的學生之間的對話,能夠獲得一種互補性的提高,從而也激發了新的熱情、碰撞出創造的火花?!皩W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有利。與同伴的社會相互作用是兒童身心發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的基本關系”[2]。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與溝通不是為了形成統一的個性、統一的思想和一致的意見,是要鼓勵對話雙方保持各自的獨特性,發展各自的個性與精神,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不同側面。

在課堂的最后環節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將橫塘路改寫成的現代詩歌。展示的內容分兩部分,分別是課前預習時寫好的和課上經過學習之后修改的。但是,讓人遺憾的是僅僅是展示而已,沒有任何的評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這么幾個問題:同一個同學展示課前寫好的和課堂上修改的兩首現代詩歌的不同,哪個更好,為什么;不同學生展示同一個時間點改寫的現代詩歌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引導學生與學生的對話,讓其他學生點評呈現的詩歌,在點評的過程中可以與呈現者有所交流。這樣生生之間的對話,是課堂呈現多元化的思維展現,可以借此實現真正的課堂民主。

三、舍不當拓展爭吃透文本

課例中,在詩歌學習之后,下發學案,學案上有很多現代詩歌。教師讓學生找到學案上戴望舒的《雨巷》,開始講解“丁香一樣結著仇怨的姑娘”,代表著作者的希望,并且總結《雨巷》和《橫塘路》的共同點就是哀怨朦朧。整個過程非常迅速,速度慢的同學并不能完整細致的讀完《雨巷》,完全是教師在講授。學生對本堂課的重點《橫塘路》是否讀懂仍然讓人疑惑,花寶貴的課堂時間這樣拓展,有點舍本逐末。

這樣的文本拓展走馬觀花,所具有的效果讓人擔心。應該對所學文本進行了細致而深刻的閱讀之后,才能循序漸進的進行拓展。課堂的拓展,應該以文本的延伸為主,以有效為原則,不能為了單純追求課堂的豐富而一味地拓展,無視學生主體的真正參與,否則,會使民主課堂越走越遠。

民主,是陶行知先生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在語文課堂中,很多教師努力地實行著陶行知先生的這一教育思想,但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實現真正的課堂民主,而不是形式上的民主。

注釋:

[1]瞿葆奎主編.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1[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8.

[2]王坦,高艷.論合作教學的互動觀及其啟示[J].福州:教育評論,1996,(3).

參考文獻:

[1]雷石.對話與閱讀[J].教學,2001,(8).

[2]孫春成.中學語文一課堂創新教學模式[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3]李鎮西.共享:課堂師生關系新境界[J].課程.教材.教法,2002,(11).

[4]火青,劉朝中.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有效的民主教學[J].遼寧教育研究,2004,(4).

[5]邱廣禹.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探索,2006,(6).

(鹿文芝 蘇州市吳江區吳江中學 215200)endprint

猜你喜歡
民主文本語文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關于現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好民主 壞民主
欲望的位置:論兩種慎議民主取向之爭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