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評價性內容分析

2014-09-21 00:16李巧玲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 2014年8期
關鍵詞:評價性蘇教版學段

評價性內容是指與評價有關的內容,主要是教材中非課文內容部分中能夠體現學生評價、判斷的相關語句。當代教育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媒介的教科書應當呈現一定的評價性內容,促進學生對學習,對內容的評價,提升其學習質量?;诖?,探討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評價性內容,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的選擇與歸類

依據教育評價的相關理論,筆者翻閱現行蘇教版全套小學語文教材(2011年版)共計十二冊,對這些教材進行了仔細的閱讀與認真地記錄,并對相關內容進行了嚴格地篩選和歸類。因此本文所呈現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評價性內容,都是非課文內容部分中與學生評價和判斷有關的語句內容。如三年級(上冊)第7課中的“找出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再抄一抄”[1]。以及一年級(上冊)中出現的“說一說,上面圖中的同學做得對不對;為什么;應該怎樣做”。[2]這些內容均屬于筆者的研究內容。

對評價性內容進行的分類,具體從其分布、呈現方式、具體內容及評價方式這四個方面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評價性內容進行。

在評價性內容的分布分析中,按分布位置,將評價性內容分為三類,屬于課后習題中的評價性內容、屬于單元練習中的評價性內容、屬于習作中的評價性內容。而在評價性內容的呈現方式分析中,按句式分為三類,屬于陳述句型的評價性內容、屬于問句型的評價性內容、屬于組合型的評價性內容。在評價性內容的具體內容分析中,按其內容屬性分為三類:一類是學習型的評價性內容,主要是關涉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另一類是內容型的評價性內容,主要關涉對課文內容及課文中人物的做法行為進行的評價;還有一類是生活型的評價性內容,主要是指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評價性內容。而在評價性內容的評價方式分析中,按其評價方式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比較進行的評價性內容;另一類則是不通過比較的評價性內容。

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的具體分析

(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的分布分析

按分布位置不同,將評價性內容分為三類,一類是屬于課后習題中的評價性內容,如二年級(下冊)第24課《問銀河》中課后的第四小題“你見過‘斜拉橋和‘攔河大壩嗎;大家都來畫一畫,看誰畫的好”[3]。一類是屬于單元練習中的評價性內容,如一年級(上冊)《練習6》中的“聽老師講《小貓釣魚》的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講給同學聽;比一比,看誰講得好”[4]。最后一類是屬于習作中的評價性內容,如三年級(上冊)《習作7》中的“請你把自己喜愛的玩具帶到學校里來,擺一擺,玩一玩,再編個童話故事;先把故事大意講給同學聽,然后寫下來,比一比,看誰寫得有意思?!盵5]評價性內容分布的具體情況詳見表1。

經統計,位于課后習題板塊的評價性內容共22處,位于習作板塊中的評價性內容共5處,位于單元練習板塊中的評價性內容共18處,從評價性內容的數量上來看,位于課后習題板塊中的評價性內容數量最多,其次是位于單元練習板塊的評價性內容數量,而位于習作中的評價性內容數量則最少。

位于課后習題板塊中的評價性內容數量呈現出遞增的趨勢,內容數量隨著學段的升高而增多。

位于習作板塊中的評價性內容數量,從三年級上學期評價性內容開始在習作板塊中出現,直至五年級上學期止,基本都處于第二學段。

位于單元練習板塊中的評價性內容數量,呈現出先減后增的趨勢,在第三學段時內容數量到達最高點。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內容分布有其獨特的優勢,具體表現為:分布區域較多,不論是課后習題、單元練習或習作板塊中均有分布,有利于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練習;分布范圍廣,除二年級上冊之外,每一冊均有分布,尤其是從一年級上冊便出現關于評價的內容,有利于學生培養進行評價的意識。

但從教育評價及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顯示出以下不足之處: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評價性內容的分布較為零散,不論是橫向的每一冊中的內容分布,或是縱向的每一學期的內容分布,均無固定的板塊及數量,就分布位置的固定性及分布的平均性均較差。因此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在分布的固定性及穩定性方面有待加強。

(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的呈現方式分析

筆者將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評價性內容,按句式不同分為三類:一類是屬于陳述句型的評價性內容,如一年級(上冊)的“聽老師講《小貓釣魚》的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講給同學聽,比一比,看誰講得好”[6]。一類是屬于問句型的評價性內容,如四年級(上冊)的“你最喜歡這首詩里的哪些詩句”[7]。還有一類是屬于組合型的評價性內容,如二年級(下冊)的“你見過“斜拉橋”和“攔河大壩”嗎?大家都來畫一畫,看誰畫的好”[8]。評價性內容呈現方式的具體情況詳見表2。

經統計,以陳述句型出現的評價性內容有27處,以問句型出現的評價性內容有8處,以組合型出現的評價性內容有10處,從數量上看評價性內容最多的是陳述句型,其次是組合型,而問句型出現的最少。

陳述句型的評價性內容,呈現出先增后減的趨勢,在第二學段時內容數量達到最高點。

問句型的評價性內容,內容分布并無明顯規律,甚至有些雜亂,有些學期并無相關評價性內容出現。

組合型的評價性內容,其分布較為雜亂,在第三學段時出現的評價性內容數量最多。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的呈現方式有其獨特的優勢:呈現方式多樣,有包括陳述句、問句的句式,并且句式排列較為多樣,從句式的作用來看,陳述句表述直白,內容簡潔明了,有利于學生理解文字內容,問句表達的語氣更為強烈,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對于句子意義的思考,并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第一學段的學生要能夠: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9]。而一年級(上冊)中便已出現帶有句號及問號符號的評價性內容,這一點十分符合課程標準對于學生標點學習的規定。endprint

但從教育評價及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的呈現方式存在不足之處:句子較長,而且句子理解的難度并沒有依據學生學習發展的規律依次遞增,如一年級(上冊)中的評價性內容就比四年級(上冊)中的評價性內容,總體上學生理解起來要更困難一些,因此依照學生學習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評價性內容呈現方式的選擇更為科學合理。此外,筆者發現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的標點的標注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為什么”后面既有“?!睒俗?,又有“?”標注,這也給分類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因此不僅要考慮評價性內容的呈現形式與學生發展之間的關系,還要注意規范標點的形式,做到準確、統一。

(三)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的具體內容分析

筆者將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按其具體內容不同分為三類:

一是學習型的評價性內容,主要是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有評價自己學習的評價性內容,如三年級(上冊)中的“讀讀下面的詞語,加點的字可要留心呦;讀后再查字典,看自己讀得對不對”[10]。也有評價他人學習情況的評價性內容,如三年級(上冊)中的“收集幾個小笑話,講給同學們聽聽??凑l說的笑話最有趣”[11]。

另一類是內容型的評價性內容,主要是對課文內容及課文中人物的做法行為進行的評價,如二年級(下冊)中“看圖,說說下面圖中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跟誰說話,說話姿勢是不是正確,為什么”[12]。以及一年級(上冊)中的“說一說,上面圖中的同學做得對不對;為什么;應該怎樣做”[13]。

還有一類是生活型的評價性內容,主要是指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評價性內容,如對學生個性特長的評價、學生參加活動的評價等。如四年級(上冊)中的“讀了這兩篇習作,你一定會想,我也有我的長處,我的本領。請選擇自己最得意的一個方面寫下來”[14]。評價性內容具體內容的分析詳見表3。

經統計,學習型的評價性內容有17處,其中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的評價性內容僅1處,對他人的學習進行評價的評價性內容共16處。而內容型的評價性內容有23處,其中對課文詞句進行評價的評價性內容共11處,對課文整體進行評價的評價性內容共7處,而對課文中人物做法行為進行評價的評價性內容有5處。生活型的評價性內容僅有5處。

從內容數量來看,內容型評價的數量最多,其次是學習型內容,而生活型內容的數量則相對最少。

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的評價性內容僅有一處,并且在第二學段中才出現;在對他人的學習進行評價的評價性內容中,第二、三學段中的相關內容明顯較多。兩者從比例上來說極不均衡。

在對課文詞句進行評價的評價性內容中,同樣也較為集中在第二、第三學段;在對課文整體進行評價的評價性內容中,幾乎僅在第三學段出現過相關內容;在對課文中人物做法行為進行評價的評價性內容中,則只在第一、第二學段出現過相應的內容。

而生活型的評價性內容,則基本分布在第三學段,一共僅出現了5處,占總體數量的比例也較少。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內容具體內容的編排有其獨特的優勢: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涉及的范圍較廣,既包含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評價性內容,也包含了與學生相關的評價性內容,內容的類型多、范圍廣,這樣的內容編排有利于學生體驗不同類型的評價,豐富學生對評價內容的認識。

但從教育評價及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中具體內容的編排存在以下不足之處:盡管教材涉及的評價內容類型較多,但有關學生對自我進行評價的內容很少,直到三年級上學期,即第二學段時才出現相關的內容,并且僅有2處相關內容。而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相關知識:我國兒童自我意識各因素(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的發展是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的,其中自我評價開始發生的年齡為3—4歲之間。[15]這一結論正說明了處于第一學段中的學生,完全有能力也應該進行自我評價,并且學生在1至3年級期間,自我意識的發展速度十分迅速,因此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應該適當增加有關學生自我評價的內容,并且應該從一年級上學期開始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評價的能力,這樣能夠使得評價性內容的內容編排更為全面、科學。

(四)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的評價方式分析

筆者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按其評價方式的不同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比較的評價性內容,即有對比的評價性內容,如三年級(上冊)的“練習講一講‘哪吒鬧海的故事,看誰講得最生動”[16]。另一類則是不通過比較的評價性內容,即無對比的評價性內容,如三年級(上冊)中的“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有人敲門,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大家說說這些做法對不對,為什么”[17]。而有無對比的評判標準,筆者則是依據評價性內容中有無“比一比”、“看誰”、“誰最”等一些含有比較性質的詞語。評價性內容的評價方式分析詳見表4。

經統計,有對比的評價性內容共19處,無對比的評價性內容共26處。從數量上看,無對比的評價性內容多于有對比的評析性內容。

有對比的評價性內容,總體呈現遞增的趨勢,第三學段時內容的數量達到最高點,但六年級時并無相關內容出現。

無對比的評價性內容的趨勢則相對平穩一些,第二學段及第三學段時所占比重均較多,第一學段時內容數量最少。

盡管從數量上來看,無對比的評價性內容多于有對比的評價性內容,但從內容出現的時間來看,在一年級上學期時就已經出現讓學生進行比較的評價性內容,過早讓學生進行比較,這一點是否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仍需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內容具體內容的編排有其獨特的優勢:體現的評價方式較多,學生能夠得到不同鍛煉機會,并且通過比較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但從教育評價及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評價性內容的評價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之處:盡管評價方式較多,但其中大部分評價的進行需通過比較的方式,并且還讓學生通過比較他人與自身的學習表現,從中選出表現較好的一方,這樣的比較方式、結果,以及比較次數的過于頻繁,會使學生之間產生相互攀比、相互競爭的問題,從而影響到同學之間的關系。此外,對學生評價能力發展的相關研究中也并未提倡或鼓勵過早的讓學生接觸比較性的評價,因此關于選擇何種評價方式讓學生進行評價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大陸與臺灣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比較研究”(12YJA88006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五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38.

[2]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一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28.

[3]張慶,朱家瓏.語文第四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35.

[4]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一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38.

[5]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五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23.

[6]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一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38.

[7]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七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8.

[8]張慶,朱家瓏.語文第四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35.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

[10]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五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07.

[11]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五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93.

[12]張慶,朱家瓏.語文第四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78.

[13]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一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25.

[14]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七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40.

[15]朱智賢.中國兒童青少年發展與教育[M].北京: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420.

[16]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五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55.

[17]張慶,朱家瓏.語文第五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44.

(李巧玲 江蘇省南通大學 226000)endprint

猜你喜歡
評價性蘇教版學段
放緩坡度 因勢利導 激發潛能——第二學段自主習作教學的有效嘗試
第二學段數學新授課“學導課堂”的教學范式
幾何背景在不等式學習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蘇教版高中數學教科書為例
如何設計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家庭作業
淺議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性語言的藝術性
高中各學段史料教學與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術語篇的評價性分析
課本題改編練習(常用邏輯用語、函數)
課本題改編練習(推理與證明、復數)
安全評價性檢查在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