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化學課堂中常見越位現象及對策

2014-09-26 15:51單世乾
化學教與學 2014年9期
關鍵詞:越位化學對策

單世乾

摘要:文章結合案例介紹了高中必修化學課堂的常見越位現象,包括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越位和知識內容的越位,分析了越位行為的歸因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必修;化學;越位;對策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9-0045-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4

高中化學課程由若干課程模塊構成,分為必修、選修兩類。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必修課程是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明確教學目標,重視學生的主動構建與體驗探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防止在課堂教學中出現越位現象。

一、必修化學課堂中常見越位表現

1.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越位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本,絕大多數場合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币虼?,化學必修課教學中的越位,首先表現在師生關系上。

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教師要變課堂教學的“主宰者”為學習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協助者。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創新的過程。但是,在日常教學行為中,為求知識目標達成的穩妥,教師往往提前強調各種注意事項,忽略學生探究過程的意義,講解、概括、滿堂灌和滿堂問等交替進行、輪番轟炸。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學生茫然失措,只能緊跟著老師的節奏,亦步亦趨。例如某教師在講授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片段為:

[板書]三、乙醇的化學性質

[引導]先看一個實驗,邊實驗邊引導討論:鈉沉入試管底部,有氣體,鈉又浮到液面,驗證H2,從而得出乙醇可和鈉反應.

[練習]乙醇與氯化氫反應方程式

[過渡]今天我們只學乙醇的兩個化學性質,還有氧化反應和脫水反應,將在下節課繼續學習。

在本節課中,教師在教學中也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演示實驗、問題引導等,但當學生存在思維障礙時,并沒有讓學生去思考、討論、探究,而是馬上講解。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師的這種越皰代俎現象比比皆是,凡是課程標準要求的,事無巨細,都被許多教師包辦了:新課引入、聯系生活、知識遷移、實驗操作及現象描述、教學評價、錯誤糾正、反思感悟……。教師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的結果是:一節課下來,老師忙忙碌碌,學生袖手旁觀;一學期下來,教師嘔心瀝血,學生無動于衷。沒有質疑和探究,連完成教學的知識目標的初衷,都無法順利實現,更談不上貫徹化學學科的科學精神。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果對自身角色沒有一個新的認識,不能進行角色轉變和角色調整,不能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從師生關系中演變而成的越位就是必然的趨勢。

2.知識內容中的越位

必修課程是在初中化學課程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課程,更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積累,也就是說,必修內容首先要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要求和達標。新課程必修教材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教學要求降低;二、知識點顯著減少;三、學生參與的活動內容多。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不能嚴格控制必修課程知識內容的深廣度與進度,導致知識內容的越位。

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為例,必修中著重其單質和化合物的基本化學性質以及提取方法和應用。緊密地聯系現代社會的實際,如日常生活、環境資源、材料、衛生健康等等,并與化學工業發展趨勢和科技新成就相結合。新教材是從人們接觸的生產、生活中的實例出發,研究化學學科中的主干知識,已經刪去了以前許多繁難偏舊的知識。教師受原有教材知識體系的影響,總覺得新教材中有許多知識沒有呈現完整或沒有出現,擔心知識有遺漏,難度不夠,習題不足。在實際教學中不斷補充、擴展,甚至將高考題中信息設置的一些背景資料展示給學生。比如,在某些縣級公開課上,老師向學生介紹氮化鎂的性質與考查方式,硫酸鈉與硫酸鎂在醫療上的應用等。像這樣必修直接按照選修內容要求、高一按照高考的目標一步到位的教學方式,在高一化學教學中并不少見。難怪有部分教師常常抱怨說,1個模塊用40學時根本不能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典型的必修教學越位必然會導致課時不足,學生負擔加重的混亂局面。

但是,如果僅僅照本宣科,不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不仔細解讀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又容易造成知識缺位問題。認知規律告訴我們,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一般都有它的生長點和延伸點,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則。教師要把握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來明確教學起點,還要注意某一知識在后續模塊(或專題或單元)學習中的作用。所以在必修化學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應十分關注每一個知識的前后關系,找準它的起點和延伸點。例如必修1前兩個專題中已經學習了氧化還原的概念及其實質,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理論平臺。從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角度來學習Fe2+和Fe3+的相互轉化條件時,先激活氧化還原概念及其原理,再學習相關內容。反之,即為教學缺位。

另外,新課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設置,是將物質性質的學習置于一定的社會或生活背景中,從更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層面切入物質性質的學習。也就是說,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已經突破傳統的物質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從結構、性質、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學習和研究有關的物質,如果教學中依然按舊教材知識體系去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活動,某些方面就會超越教學要求,不利于課程三維目標的實現。

三、必修教學越位行為歸因及對策

教師行為的越位造成了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緩慢,效率低下,甚至偏科、厭學的消極后果。大量理論研究和事實證明,教師本位的教育觀念是導致教學過程中的越位的主要原因,教師本位的不當教育價值觀念,如教育教學過程注重知識和方法的傳輸,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忽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越位的主要根源;而僅僅憑借主觀的經驗,脫離教學過程的階段性目標,盲目提高要求,直接造成了教學內容中知識點和教學目標的越位。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教師教育理念沒有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而變化,沒有領會新課改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仍采用單向的知識傳輸的方式,“滿堂灌”或者追求形式的“滿堂問”,機械呆板,課堂形式單一。這樣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防止教學缺位與越位,首先要更正教師的教育觀念,準確把握新課程中教師角色變化。教師對教學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對學情的掌握、對教學的設計、對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對深化學習問題適當點撥、有針對性地指導上。教師要做“站在學生后面的”參與者,在課堂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幾點,“讓一步”:在指導學習預習時,不要“嚼爛再喂”,要“讓一步”空間,由學生自主發現、感知,提出問題;“慢一步”:在解決學生預習中的問題、學習中的基本問題時,不要忙于指出問題、給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給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講出來”的“話題”;“退一步”:在交流展示、質疑拓展中,不要變成“教師秀”,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講臺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講出來”; “緩一步”:在教學任務即將完成時,不要急于總結、概括,要“緩一步”,給學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時間。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自主學習的主角意識和學習能力。其次,在實施新課程時,要盡可能排除原有教材知識體系的影響,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理解教材意圖。才能防止內容的越位,才有利于課程三維目標的實現。

總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思考、多探索、多反思、多總結,準確定位,才能使課堂教學更精彩,更能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和科學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鋪墊,有利于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落實。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endprint

摘要:文章結合案例介紹了高中必修化學課堂的常見越位現象,包括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越位和知識內容的越位,分析了越位行為的歸因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必修;化學;越位;對策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9-0045-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4

高中化學課程由若干課程模塊構成,分為必修、選修兩類。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必修課程是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明確教學目標,重視學生的主動構建與體驗探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防止在課堂教學中出現越位現象。

一、必修化學課堂中常見越位表現

1.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越位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本,絕大多數場合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币虼?,化學必修課教學中的越位,首先表現在師生關系上。

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教師要變課堂教學的“主宰者”為學習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協助者。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創新的過程。但是,在日常教學行為中,為求知識目標達成的穩妥,教師往往提前強調各種注意事項,忽略學生探究過程的意義,講解、概括、滿堂灌和滿堂問等交替進行、輪番轟炸。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學生茫然失措,只能緊跟著老師的節奏,亦步亦趨。例如某教師在講授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片段為:

[板書]三、乙醇的化學性質

[引導]先看一個實驗,邊實驗邊引導討論:鈉沉入試管底部,有氣體,鈉又浮到液面,驗證H2,從而得出乙醇可和鈉反應.

[練習]乙醇與氯化氫反應方程式

[過渡]今天我們只學乙醇的兩個化學性質,還有氧化反應和脫水反應,將在下節課繼續學習。

在本節課中,教師在教學中也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演示實驗、問題引導等,但當學生存在思維障礙時,并沒有讓學生去思考、討論、探究,而是馬上講解。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師的這種越皰代俎現象比比皆是,凡是課程標準要求的,事無巨細,都被許多教師包辦了:新課引入、聯系生活、知識遷移、實驗操作及現象描述、教學評價、錯誤糾正、反思感悟……。教師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的結果是:一節課下來,老師忙忙碌碌,學生袖手旁觀;一學期下來,教師嘔心瀝血,學生無動于衷。沒有質疑和探究,連完成教學的知識目標的初衷,都無法順利實現,更談不上貫徹化學學科的科學精神。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果對自身角色沒有一個新的認識,不能進行角色轉變和角色調整,不能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從師生關系中演變而成的越位就是必然的趨勢。

2.知識內容中的越位

必修課程是在初中化學課程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課程,更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積累,也就是說,必修內容首先要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要求和達標。新課程必修教材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教學要求降低;二、知識點顯著減少;三、學生參與的活動內容多。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不能嚴格控制必修課程知識內容的深廣度與進度,導致知識內容的越位。

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為例,必修中著重其單質和化合物的基本化學性質以及提取方法和應用。緊密地聯系現代社會的實際,如日常生活、環境資源、材料、衛生健康等等,并與化學工業發展趨勢和科技新成就相結合。新教材是從人們接觸的生產、生活中的實例出發,研究化學學科中的主干知識,已經刪去了以前許多繁難偏舊的知識。教師受原有教材知識體系的影響,總覺得新教材中有許多知識沒有呈現完整或沒有出現,擔心知識有遺漏,難度不夠,習題不足。在實際教學中不斷補充、擴展,甚至將高考題中信息設置的一些背景資料展示給學生。比如,在某些縣級公開課上,老師向學生介紹氮化鎂的性質與考查方式,硫酸鈉與硫酸鎂在醫療上的應用等。像這樣必修直接按照選修內容要求、高一按照高考的目標一步到位的教學方式,在高一化學教學中并不少見。難怪有部分教師常常抱怨說,1個模塊用40學時根本不能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典型的必修教學越位必然會導致課時不足,學生負擔加重的混亂局面。

但是,如果僅僅照本宣科,不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不仔細解讀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又容易造成知識缺位問題。認知規律告訴我們,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一般都有它的生長點和延伸點,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則。教師要把握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來明確教學起點,還要注意某一知識在后續模塊(或專題或單元)學習中的作用。所以在必修化學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應十分關注每一個知識的前后關系,找準它的起點和延伸點。例如必修1前兩個專題中已經學習了氧化還原的概念及其實質,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理論平臺。從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角度來學習Fe2+和Fe3+的相互轉化條件時,先激活氧化還原概念及其原理,再學習相關內容。反之,即為教學缺位。

另外,新課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設置,是將物質性質的學習置于一定的社會或生活背景中,從更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層面切入物質性質的學習。也就是說,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已經突破傳統的物質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從結構、性質、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學習和研究有關的物質,如果教學中依然按舊教材知識體系去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活動,某些方面就會超越教學要求,不利于課程三維目標的實現。

三、必修教學越位行為歸因及對策

教師行為的越位造成了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緩慢,效率低下,甚至偏科、厭學的消極后果。大量理論研究和事實證明,教師本位的教育觀念是導致教學過程中的越位的主要原因,教師本位的不當教育價值觀念,如教育教學過程注重知識和方法的傳輸,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忽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越位的主要根源;而僅僅憑借主觀的經驗,脫離教學過程的階段性目標,盲目提高要求,直接造成了教學內容中知識點和教學目標的越位。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教師教育理念沒有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而變化,沒有領會新課改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仍采用單向的知識傳輸的方式,“滿堂灌”或者追求形式的“滿堂問”,機械呆板,課堂形式單一。這樣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防止教學缺位與越位,首先要更正教師的教育觀念,準確把握新課程中教師角色變化。教師對教學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對學情的掌握、對教學的設計、對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對深化學習問題適當點撥、有針對性地指導上。教師要做“站在學生后面的”參與者,在課堂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幾點,“讓一步”:在指導學習預習時,不要“嚼爛再喂”,要“讓一步”空間,由學生自主發現、感知,提出問題;“慢一步”:在解決學生預習中的問題、學習中的基本問題時,不要忙于指出問題、給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給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講出來”的“話題”;“退一步”:在交流展示、質疑拓展中,不要變成“教師秀”,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講臺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講出來”; “緩一步”:在教學任務即將完成時,不要急于總結、概括,要“緩一步”,給學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時間。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自主學習的主角意識和學習能力。其次,在實施新課程時,要盡可能排除原有教材知識體系的影響,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理解教材意圖。才能防止內容的越位,才有利于課程三維目標的實現。

總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思考、多探索、多反思、多總結,準確定位,才能使課堂教學更精彩,更能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和科學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鋪墊,有利于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落實。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endprint

摘要:文章結合案例介紹了高中必修化學課堂的常見越位現象,包括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越位和知識內容的越位,分析了越位行為的歸因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必修;化學;越位;對策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9-0045-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4

高中化學課程由若干課程模塊構成,分為必修、選修兩類。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必修課程是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明確教學目標,重視學生的主動構建與體驗探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防止在課堂教學中出現越位現象。

一、必修化學課堂中常見越位表現

1.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越位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本,絕大多數場合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币虼?,化學必修課教學中的越位,首先表現在師生關系上。

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教師要變課堂教學的“主宰者”為學習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協助者。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創新的過程。但是,在日常教學行為中,為求知識目標達成的穩妥,教師往往提前強調各種注意事項,忽略學生探究過程的意義,講解、概括、滿堂灌和滿堂問等交替進行、輪番轟炸。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學生茫然失措,只能緊跟著老師的節奏,亦步亦趨。例如某教師在講授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片段為:

[板書]三、乙醇的化學性質

[引導]先看一個實驗,邊實驗邊引導討論:鈉沉入試管底部,有氣體,鈉又浮到液面,驗證H2,從而得出乙醇可和鈉反應.

[練習]乙醇與氯化氫反應方程式

[過渡]今天我們只學乙醇的兩個化學性質,還有氧化反應和脫水反應,將在下節課繼續學習。

在本節課中,教師在教學中也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演示實驗、問題引導等,但當學生存在思維障礙時,并沒有讓學生去思考、討論、探究,而是馬上講解。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師的這種越皰代俎現象比比皆是,凡是課程標準要求的,事無巨細,都被許多教師包辦了:新課引入、聯系生活、知識遷移、實驗操作及現象描述、教學評價、錯誤糾正、反思感悟……。教師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的結果是:一節課下來,老師忙忙碌碌,學生袖手旁觀;一學期下來,教師嘔心瀝血,學生無動于衷。沒有質疑和探究,連完成教學的知識目標的初衷,都無法順利實現,更談不上貫徹化學學科的科學精神。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果對自身角色沒有一個新的認識,不能進行角色轉變和角色調整,不能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從師生關系中演變而成的越位就是必然的趨勢。

2.知識內容中的越位

必修課程是在初中化學課程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課程,更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積累,也就是說,必修內容首先要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要求和達標。新課程必修教材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教學要求降低;二、知識點顯著減少;三、學生參與的活動內容多。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不能嚴格控制必修課程知識內容的深廣度與進度,導致知識內容的越位。

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為例,必修中著重其單質和化合物的基本化學性質以及提取方法和應用。緊密地聯系現代社會的實際,如日常生活、環境資源、材料、衛生健康等等,并與化學工業發展趨勢和科技新成就相結合。新教材是從人們接觸的生產、生活中的實例出發,研究化學學科中的主干知識,已經刪去了以前許多繁難偏舊的知識。教師受原有教材知識體系的影響,總覺得新教材中有許多知識沒有呈現完整或沒有出現,擔心知識有遺漏,難度不夠,習題不足。在實際教學中不斷補充、擴展,甚至將高考題中信息設置的一些背景資料展示給學生。比如,在某些縣級公開課上,老師向學生介紹氮化鎂的性質與考查方式,硫酸鈉與硫酸鎂在醫療上的應用等。像這樣必修直接按照選修內容要求、高一按照高考的目標一步到位的教學方式,在高一化學教學中并不少見。難怪有部分教師常常抱怨說,1個模塊用40學時根本不能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典型的必修教學越位必然會導致課時不足,學生負擔加重的混亂局面。

但是,如果僅僅照本宣科,不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不仔細解讀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又容易造成知識缺位問題。認知規律告訴我們,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一般都有它的生長點和延伸點,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則。教師要把握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來明確教學起點,還要注意某一知識在后續模塊(或專題或單元)學習中的作用。所以在必修化學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應十分關注每一個知識的前后關系,找準它的起點和延伸點。例如必修1前兩個專題中已經學習了氧化還原的概念及其實質,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理論平臺。從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角度來學習Fe2+和Fe3+的相互轉化條件時,先激活氧化還原概念及其原理,再學習相關內容。反之,即為教學缺位。

另外,新課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設置,是將物質性質的學習置于一定的社會或生活背景中,從更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層面切入物質性質的學習。也就是說,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已經突破傳統的物質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從結構、性質、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學習和研究有關的物質,如果教學中依然按舊教材知識體系去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活動,某些方面就會超越教學要求,不利于課程三維目標的實現。

三、必修教學越位行為歸因及對策

教師行為的越位造成了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緩慢,效率低下,甚至偏科、厭學的消極后果。大量理論研究和事實證明,教師本位的教育觀念是導致教學過程中的越位的主要原因,教師本位的不當教育價值觀念,如教育教學過程注重知識和方法的傳輸,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忽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越位的主要根源;而僅僅憑借主觀的經驗,脫離教學過程的階段性目標,盲目提高要求,直接造成了教學內容中知識點和教學目標的越位。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教師教育理念沒有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而變化,沒有領會新課改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仍采用單向的知識傳輸的方式,“滿堂灌”或者追求形式的“滿堂問”,機械呆板,課堂形式單一。這樣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防止教學缺位與越位,首先要更正教師的教育觀念,準確把握新課程中教師角色變化。教師對教學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對學情的掌握、對教學的設計、對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對深化學習問題適當點撥、有針對性地指導上。教師要做“站在學生后面的”參與者,在課堂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幾點,“讓一步”:在指導學習預習時,不要“嚼爛再喂”,要“讓一步”空間,由學生自主發現、感知,提出問題;“慢一步”:在解決學生預習中的問題、學習中的基本問題時,不要忙于指出問題、給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給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講出來”的“話題”;“退一步”:在交流展示、質疑拓展中,不要變成“教師秀”,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講臺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講出來”; “緩一步”:在教學任務即將完成時,不要急于總結、概括,要“緩一步”,給學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時間。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自主學習的主角意識和學習能力。其次,在實施新課程時,要盡可能排除原有教材知識體系的影響,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理解教材意圖。才能防止內容的越位,才有利于課程三維目標的實現。

總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思考、多探索、多反思、多總結,準確定位,才能使課堂教學更精彩,更能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和科學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鋪墊,有利于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落實。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歡
越位化學對策
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對策探討
家校協同育人中的缺位、越位與歸位
“深度偽造”中個人隱私的保護:風險與對策
走,找對策去!
我國貨幣錯配的現狀及對策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越位,毫厘之間的戰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