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飄逸的青布旗袍

2014-10-21 16:42劉玲
中國文藝家 2014年9期
關鍵詞:茶社奉天大鼓

劉玲

在一堆發黃的東北大鼓檔案資料中,我最喜歡看的是“鼓界大王”劉問霞的照片。她一會兒是著黑色絲絨旗袍,素素淡淡、高貴大氣;一會兒是著淺淡色旗袍,熨熨帖帖、典雅大方。但不知為何,我的眼睛總是定格在她那身著青布旗袍的照片上,腦海里抹不去的是她在戲臺上一手拿鼓槌、一手拿簡板的身形,回蕩著的是她抑郁悲涼、纏綿委婉的唱腔。

柳暗花明,步入藝術圣殿

劉問霞一生都在追隨東北大鼓,在上世紀20年代紅極一時。她的唱腔婉轉優美,表演細膩,情感豐富,以演唱《憶真妃》、《露淚緣》、《寶玉探病》等子弟書短段見長,被稱為奉天大鼓“鼓界大王”。

劉問霞生于1900年,山東沾化人,清末隨父親劉順成到奉天(沈陽)投親而不遇。因為父親找不到差事,一家三口陷入困境。只好送劉問霞學唱大鼓。這個帶有凄美色彩的故事就是她從藝的開始。雖飽嘗一個家庭破敗的滋味,但劉問霞迷上了大鼓,16歲拜東北大鼓藝人“浪劉”劉連甲為師,專攻短段,伴隨著叩響藝術圣殿的艱辛,她一生再也沒有輕松過。她天資聰慧,很快就在奉天曲壇嶄露頭角,《紅樓夢》中的摘唱《寶玉探病》、《黛玉望月》等成為她的代表曲目。特別是她的“依字行腔”技高一籌,被幾代藝人所效仿,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有人說她突破了女大鼓藝人表演“目不斜視”的老規矩,有人說她開創了女大鼓藝人優美傳神的表演風格,還有人說她首開了女大鼓藝人根據每次所唱書目的情調著不同色調衣服的先河。難怪,當時已經在全國很有名氣的書法家沈延毅先生,1924年專程從哈爾濱乘火車到奉天小河沿凝香榭茶社,觀看劉問霞演唱的子弟書段《糜氏托孤》,還興奮地當場賦詩一首:“小榭涼亭四面風,荷花初綻俗塵空,英雄兒女傷心史,都付韓娥一笑中?!?/p>

有驚無險,轟動陪都盛京

在東北大鼓藝人中,劉問霞的聰明、智慧一直被幾代藝人所稱道。清末民初,曾有不少“子弟書”的追隨者聚集沈陽,他們是劉問霞的鐵桿“粉絲”。記得有一次劉問霞在演唱紅樓段《寶玉探病》其中有一句描寫林黛玉的在病中的情景的,“烏云兒一半(兒)蓬松一半兒繞,孤拐兒一個(兒)白來一個兒紅……?!彼齾s一時忙里出亂唱成了“孤拐兒一個(兒)紅來……”伴奏的弦師賀寶升馬上發現唱錯了,你可要知道,這些粉絲經典橋段不但會聽,還能唱上兩口,他們一般都懂得轍口,雖然短段鼓曲都是成詞,但是必須合轍押韻。全場鴉群無聲,劉問霞也發現唱的不對,她靈機一動馬上把后半句改唱成“一個兒不紅”沒有串轍,粉絲們無不被她的機智所折服,成為曲藝界的一段佳話。

不懈追求,留下傳世之作

雖然劉問霞在大鼓界已經聲名鵲起,但為了將自身潛力發揮到極致,她經常與一些子弟書作家、名士研究切磋,在很長的時間里,劉問霞在自己開設的公余茶社為沈陽名士、曲藝評論家馬二琴提供免費茶座,還經常到子弟書作家繆東霖(作品有《沈陽百詠》、《陪都雜述》)家里去唱堂會,以便近距離得到名家指導,使她的演唱技藝獨領風騷,風靡一時。

民國十九年(1930),劉問霞終于迎來了她的全新時代。她在沈陽凝香榭、鴻泰軒、萬泉等大茶社已經是最大的“腕”,唱大軸。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民國二十年(1931),她去天津,免費唱了三天,然后拿包銀。在這次演出中,她使用了富有東北民間特色的“四節腔”,一炮打紅,譽滿津門,被關內外公認為奉天大鼓“鼓界大王”。

同時,上海百代公司為她灌制了《紅娘下書》《大西廂》《劉金定觀星》《小拜年》《寶玉探病》六張唱片(弦師趙精一、琴師王瑾塘),后收入沈陽市群眾藝術館東北大鼓陳列廳,成為她的傳世之作。

《盛京時報》(民國二十年(1931)一月八日版)載有《鼓書場的姐妹花》一文,評論說“劉問霞演唱之《黛玉望月》,抑郁悲涼,纏綿委屈。其囑咐紫鵑、雪雁一段,不忍卒聽,而問霞也將有不忍卒歌之情”。

“幸運”的“苦行僧”

劉問霞的一生經歷了很多的不幸:生活的艱辛、情感的孤獨、世態的炎涼,她都飽嘗到了。她終身未嫁。從感情上說,她曾渴望舉案齊眉的柔情,卻又有所顧忌,她說:“有誰瞧得起說大鼓的!社會上一向娼優并提,甚至放在娼之后,正經人嫌你低賤,有錢有勢的娶去,無非是做小,我不干?!彼簧钚小胺钆纱蠊摹笔撬娜?,一輩子都在做“奉派大鼓苦力”,演唱出許多傳世之作。

劉問霞又是幸運的。她從山東沾化那個小地方走出來,在中國的關東奉天找到了當時有名的奉派大鼓師傅劉連甲,很快在女大鼓藝人中創造出了奇跡,成為一代奉天大鼓“鼓界大王”,憑借自己的勤奮、智慧開創了女大鼓的鼎盛時期。她是第一個灌制唱片的“奉派大鼓”藝人,也是第一個唱腔被選進音樂論著的大鼓藝人。她的唱腔也是第一個被中央音樂學院“試用教材”所選用(1983年印刷、1984年出版)。她做到了在父親最困難之時“養活一個家庭”,盡了孝道。而最最關鍵的是,她終于在人生的黃金季節,讓自己的藝術生涯多姿多彩,成為中國鼓曲“東北大鼓”永久的記憶,讓人們久久不能忘懷。

值得后人敬佩的是,劉問霞是一位有骨氣、有良知的中國民間藝人。在日寇的鐵蹄下,劉問霞的演藝生涯步入艱難,有許多她擅長的曲目《黛玉望月》《寶玉哭黛玉》都不準她唱,怕是溝起百姓成為亡國奴之后的悲憤之情,還說什么“月亮剩半邊那是影射中國剩半邊了”,1944年,日本人到她經營的公余茶社觀演時,她置之不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她敢于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然地揮灑出中國民間藝人的民族氣節。日本憲兵當場帶走了手無縛雞之力的劉問霞,關押在警察局,受盡凌辱。因為她當時是奉天大鼓“鼓界大王”,經各界多方營救才被釋放。

她于一九四四年八月——那個抗日戰爭勝利即將到來的日子辭世,據說,劉問霞被保釋后,僅為時一周便去世了,她曾經是一位“最愛惜羽毛的人”對于這樣一位名藝人的含恨離世,心里蘊藏著什么樣的痛苦,我們現在已無法知道。

一代奉天大鼓“鼓界大王”就這樣溘然長逝,我發覺她那一手拿鼓槌,一手拿簡版,她那飄逸的青布旗袍已經定格在中國鼓曲“東北大鼓”的舞臺上,永遠,永遠……。

注釋:東北大鼓又名奉天大鼓、奉派大鼓,又叫遼寧大鼓。

猜你喜歡
茶社奉天大鼓
我的樣子
宮廷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視域下的明代外交圖景
大鼓聲聲
影像志
奉天設計師沙龍
宣城星級酒店內開設茶社的探索
大鼓
基于“情緒記憶”的茶社插畫和燈具設計研究
奉天討罪
簡述樂亭大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