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文化建設

2014-10-21 20:08張辰鈺
商品與質量·消費視點 2014年11期
關鍵詞: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對策

張辰鈺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發展過快也伴隨著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必然。以生態文化建設為核心,探索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研究文化缺失帶來的危害,將生態文化作為個人、企業、政府的行為指南,提高個人文化素質,轉變企業發展模式,構建綠色政績考核體系,以推動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文化;文化缺失;對策

一、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

生態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獨立而先進的新型文明,是對工業發展理性反思形成的產物。生態文明倡導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優化產業結構,改變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并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且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狹義上看,生態文化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制度”;廣義上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方式”。

生態文明是生態文化的具體表現,是生態文化的物質載體;通過生態文明感悟生態文化,生態文明是生態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抽象的,是精神;文明是具體的,是實實在在的事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有生態文化作為其精神支柱,將生態文化的理念融入和貫穿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各種實踐活動中。

二、生態文化缺失的危害

作為新型、獨立的高級文化,生態文化調節著人與自然的關系,追求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著眼于人類的長遠利益,是社會進步、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個人、企業、政府必須以生態文化作為行為指南。

從個人角度看。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力量的集合足以改變一切。人們存在從眾心理,登山時,游人看到整座山被破壞殆盡,那么即使再折一根也會無傷大雅,就像有素質修養的人在果皮遍地的大街上,可以亂扔亂吐而不感到羞愧。文化決定個人的生活方式。生態文化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它要求每一個人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時刻遵循自然規律,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相反,生態文化的缺失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破壞,資源浪費。

從企業角度看。企業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生產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污染和浪費現象,因此,必須將生態文化引入企業,引導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目前中國企業的主流文化是工業文化,工業文化將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粗放型的發展,其發展模式是:資源—產品—廢物,浪費十分嚴重。生態文化缺失導致企業片面以經濟發展為主,任意排放污染和廢棄物,致使河流、大氣、土地受到嚴重污染。據統計,2011年中國GDP47萬多億元,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多達到2 .82萬億元。

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政府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導力量,因此必須構建生態型政府,使政府決策生態化,要求政府做到生態執政,即“以生態文明為價值取向,依法行使對生態環境的管理權力”。政府按理不應該是環境破壞者,但是由于生態文化的缺失,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主要由以下表現:第一,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對環境缺乏關注,甚至在某些方面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來發展經濟,由于政府政策的失誤或者與某些利益集團勾結,同時無人或者缺乏監管,破壞者將更加肆無忌憚,最典型的例子是地方政府對本地污染企業的地方保護。第二,對保護環境提供的財力、物力、人力有所不足,甚至逐年減少對環境保護的投入。第三,某些地方政府為了掩飾污染而封鎖污染信息,甚至阻撓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監督。以上種種現象表明了建立生態型政府已經迫在眉睫。

整體上看,我國的環境情況不容樂觀,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先天不足,后天破壞,透支發展,延誤后代。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在三十年內完成了西方工業國家上百年的工業任務,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但是也把上百年的工業破壞集中在了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這對于環境資源“先天不足”的中國造成了嚴重的“后天破壞”。我國人均水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湖泊、河流、地下水過度開發導致湖泊萎縮、河水斷流、地下水干涸;空氣污染嚴重,今年甚至出現長時間的霧靄天氣,對人民的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沙漠化范圍擴大、水土流失面積增加,耕地的減少不利于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對資源透支性開發,預支子孫后代的資源,污染破壞子孫的生存空間,這種種行為都是生態文化的缺失造成的。要想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必須轉變個人的價值觀、企業的生產觀和政府的執政觀,使個人、企業、政府樹立生態文化觀,由自發的保護生態環境向自覺轉變。

三、生態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化決定人的行為方式,農業文化和工業文化都已經被現實證明了它們并不有利于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生態文化才能夠真正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民的永續發展。生態文化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依據,不僅能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還能夠轉變企業生產經營模式,指導政府進行綠色執政。

第一,生態文化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人類的實踐過程是“實踐——認識——形成理論——以理論指導再實踐”,中國政府制定國家戰略,不是空口無憑或者是沒有任何依據,它是在生態文化指導下進行。人們通過樹立生態文化觀,以生態文化作為行為指導,從而認識生態規律,掌握自然發展的軌跡,然后轉變自身生活生產方式,以適應環境。人們對生態文化的態度決定著可持續發展的程度,只有將生態文化作為根本行為準則,才能夠真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共同發展。

第二,生態文化建設有助于促進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是由他們本身的文化所決定的,工業文化講求“人類中心主義”,以追求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因此在工業文化的指導下,大量企業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賺取經濟利益。與工業文化不同,生態文化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追求經濟利益、社會利益與生態利益。生態文化并不反對人們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它強調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時要做到保護環境,維護自然生態的利益,生態文化要求人們轉變傳統觀念和傳統的生活方式,由“人類中心主義”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轉變,由傳統浪費型消費模式向綠色消費模式轉變。

第三,生態文化建設有助于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生產發展,為人們提供新的生產工具。生態文化不僅在理論上對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中也起著推動作用。由于生態文化主張綠色生產,倡導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那么企業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就需要及時處理,若以工業文化為指導,則廢棄物將會被直接排放,然而若以生態文化為指導,則企業就會想方設法開發新的工具,回收廢棄物,用新的生產工具對廢棄物進行加工,從而減少生態環境污染。由此觀之,生態文化對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它有助于企業技術的創新。

第四,生態文化建設有助轉變政府職能,促進政府生態執政,在全社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同時政府也是整個社會的引導者。通過生態文化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在政府主導下,從學校、新聞媒體、輿論、教育、規章制度等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政府通過制定教育大綱,將生態文化教育融入學校德育之中,提高個人生態文化素質,通過信息公開,利用新聞媒體對環境保護進行輿論監督,通過制定相關規章制度,規范企業生產經營,嚴懲環境破壞者,獎勵環境保護者。

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的途徑

生態文化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與關鍵,生態文化追求整個社會達到生態文明。生態文化建設必須全面開展,多管齊下,從個人、企業、政府多個角度同時進行,缺一不可,個人生態文化建設是根本,企業生態文化建設是重要組成部分,政府生態文化建設是主要推動力量。

第一,普及環境教育,廣泛宣傳生態文化,使公眾樹立生態價值觀,轉變人民大眾的消費生活模式,鼓勵公眾參與生態文化建設。個人生態文化建設是一個依次遞進的過程,對全民實施生態教育,在學校中開展生態文化素質教育,將生態文化學習納入到學生的必修課中。在校外則是利用輿論導向,依靠新聞、報紙、傳媒等中介,向廣大人民群眾弘揚生態文化,倡導適度消費,反對鋪張浪費,加大文化消費比重,提高消費質量。在校內通過德育強化新生代的生態文化意識,在校外通過宣傳喚醒人民群眾的生態良知,使公眾樹立生態價值觀,從而轉變人民群眾的消費模式和行為模式,使其由傳統的浪費型消費模式向綠色消費模式轉變,使人民群眾不僅僅是黃種人,同時也要使其成為“綠色人”、“環保人”、“生態人”,倡導每一個人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如每天出行盡量乘坐公交、地鐵,不亂扔亂吐,節約用水用電,最終十三億中國人民都參與到環境保護和生態文化建設當中。

第二,將循環經濟理論引入企業文化當中,構建循環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在企業中開展生態文化素質教育,樹立企業生態文化觀,以生態文化取代生產文化,解決企業效益與環境的矛盾。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企業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污染的源頭之一,為了讓污染源頭消失,應當將循環經濟理論引入企業文化當中,在企業進行全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從基層員工到企業高層領導,每一個人都以生態文化為行為指南,基層員工生產時堅持清潔生產,領導層制定政策時堅持綠色決策。同時將企業生產模式由單一粗放型生產模式向循環生產模式轉變,把“資源——產品——廢物”轉變為“資源——產品——循環利用資源——產品”,對廢物進行回收處理用于再生產。轉變企業的績效考核標準,企業不能把經濟效益作為評價企業發展的根本標準,應當在生態文化的指導下,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追求綠色效益,并且廣泛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當中。

第三,加強政府人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轉變政府職能,構建“綠色GDP”考核系統,建立綠色政府,使政府決策生態化。政府是環境保護的主要力量,它通過政令、法規對環境起著最直接的干預作用,同時間接地對個人、企業產生著導向作用。因此必須在政府內部加強生態文化素質教育,增強公務人員的生態文化意識和生態責任感。最關鍵在于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標準?,F行的政績考核標準是傳統的以GDP為主,將生態文化引入政府部門,構建“綠色GDP”考核系統,使政績考核標準由傳統模式轉為以綠色GDP為主要標準的綠色考核模式,在計算GDP的增長時,扣除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以此衡量官員政績,那么政府人員在制定和實施政策時必然會將保護環境放在首位,從而做到生態執政。

生態文化建設不僅要從個人、企業、政府著手,還需要培養一個高素質的生態文化人才隊伍。21世紀人才最重要,任何一個項目都需要有一個領導者或者一個領導集體,要想在全社會進行生態文化建設,就需要有一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進行社會調查、組織策劃、項目實施,由他們首先牽頭推廣生態文化,因此,政府部門可以提供一個專項資金,用于培養生態文化人才隊伍,并且為他們的實踐活動提供便利,如財力、物力和相關政策。人們是有從眾心理的,當有那么一批人才隊伍在默默奉獻時,會有越來越多的參與到生態文化建設當中,并且會成烈火燎原之勢,燃遍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第一步必然是理論與精神支柱,即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共同演進,最終與中國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與關鍵,生態文化指導著個人、企業、政府的行為,促使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最終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蔡登谷.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內容.中國林業2007年7月.

[2]黃愛寶.生態型政府構建的背景動因.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8年3月第7卷第1期 .

[3]黃偉.生態執政的實現途徑.光明日報2012年9月第015版.

[4]王婷.生態危機解讀與生態文化建設.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7月.

[5]王靜.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綠色文明”的必然選擇.西安社會科學.2011年6月第3期.

猜你喜歡
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對策
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對策探討
“深度偽造”中個人隱私的保護:風險與對策
走,找對策去!
我國貨幣錯配的現狀及對策
新型工業化城市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
林業行業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創新的思考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