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2016-11-19 09:40林濤賴浩明
職教論壇 2016年23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文化建設高職院校

林濤+賴浩明

摘 要:“建設生態文明”的興起,為高職院校教育發展開拓了新視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生態文明為依托,結合高職校園文化的“職業性”特點和培養“全面發展人”的目標,努力將生態文明建設的要素融入高職院校文化發展中,提高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的高技能職業人才層次。

關鍵詞:生態文明;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職業人才

作者簡介:林濤(1965-),女,廣東揭陽人,南昌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賴浩明(1973-),男,江西南康人,南昌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3-0042-03

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經濟建設呈現新常態,要進行社會轉型升級,改變生產方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特別需要大量的對生態文明高度認同的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及方式務必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校園文化作為衡量高職院?!败泴嵙Α钡暮诵囊刂?,如何以生態文明為依托,更好地培養適合后工業時代的職業人才?本文旨在結合高職校園文化的“職業性”特點和培養“全面發展人”的目標,思考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意義,探索建設高職院校特有的環境文化、職業文化和社團文化的策略,進一步推進高職教育改革向著縱深和可持續的健康方向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服務經濟社會的高技能職業人才。

一、生態文明特性與高職校園文化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遵循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一種文化倫理形態,是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客觀條件之一,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它包含了生態文化、生態制度、生態環境、生態消費和生態產業等等基本要素,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一個復雜體系。

校園文化是學校價值追求、辦學理念、辦學模式、物質環境和制度規章等的集中體現,是學校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它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道德修養、就業趨向,在學生的成長成材道路上發揮巨大作用。

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不但是學校生存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然而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還處于探索階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創建時間短暫,缺少歷史積淀,文化底蘊薄弱。不少高職院?;蚴钦瞻崞胀ù髮W的校園文化,出現了校園文化的“同質化”,忽略了高職院校文化的職業性;或是追求功用的企業文化,表現為校園文化的“企業化”,忽略了培養人的全面發展。

因為高職教育的“職業化”特點,決定其校園文化建設不能照搬普通大學校園文化模式,應該凝練出高職院校的特性,融入更多應對地方經濟、企業和崗位需求特征的要素,更凸顯職業化、企業化的特征。但是,高職院校不能僅考慮學生的就業需要,過于看重培養學生適應企業崗位的技能,在培養目標的價值取向上偏于工具性,培養出來的人僅停留在“技”和“用”的層面上,這就難以擔負起高等職業教育終極價值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非“工具人”的使命。為此,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高職校園文化發展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加快發展,受制于“資本的邏輯”,篤信科技萬能論,激勵外向超越,過于追求物質財富,“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導致我國經濟繁榮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日益加重,地質地貌、土壤、大氣、水體、生物等自然環境的破壞,直接危及我國民眾的生存質量。教育,特別是面向大眾的職業教育,與工業發展息息相關,是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作為培養社會未來建設者的搖籃,高職院校應著力建設以生態文明為基礎的高職校園文化,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社會各行各業的技術人才。

(一)有益于培育與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它是人類為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后工業時代的生態倫理觀是“可持續發展”,倡導綠色工業文化,也就是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尊重自然,不過度依賴和開發自然,保持對自然界的友善,對人類的永續關懷?,F代職業教育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已超越經濟價值,涵蓋了更有意義的社會價值和環境生態價值,培養的技術人才從產業經濟發展的“工具人”轉化為“全面發展的人”,正日益成為社會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和實現現代文明的生力軍。

為此,高職院校應依托生態文明建設夯實校園文化發展基礎,通過生態文明理念、生態生活方式、生態消費方式,啟迪學生的心智,對綠色工業文化達成認同共識,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價值觀念,在校園活動中養成生態文明思想,并加速其社會化進程。通過培養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的新時代創新型技能人才進入各行各業,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具體的生產與管理過程中,把生態生活方式、生態消費方式帶到社會生活中,從而承擔起傳播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中國的社會責任。

(二)有助于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的到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發生重大變革,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受到極大的影響。信息控制技術革命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這就意味著我國兩大相對優勢(即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低廉)將失去其優勢地位。面對新形勢,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應該強化其“職業性”特征,在教育教學中努力踐行綠色工業文化理念,培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職業人才。

堅持生態保護,推進生態文明。高職院校具體落實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就是要從人、自然和社會三個層面,在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高度重視人文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將生態文明滲透到科技創新的各個環節中,與企業攜手在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模式的道路上推動更高水平的發展,向綠色要“發展紅利”,創造出比工業文明更多的物質財富和更優的生存環境。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輸送技能型人才,支撐文明社會經濟可持續的發展。

(三)有利于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

生態文明代表的是社會的人文情懷,構成的是社會獨特的人文環境,體現的是國家軟實力?,F代社會的文明發展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物質環境,更要建設好精神環境。為此,我們要突出綠色低碳,發展循環經濟,重視環境保護,讓人文精神與社會的發展相生相伴,為建設“美麗中國”作貢獻。

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職業人才,理應以生態文明為指引,圍繞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加強專業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社會實踐,通過環境熏陶、學科滲透、道德踐行等途徑,構建學生的環保意識、環境倫理、環境素養,使生態文明全面融入校園的文化建設中,努力培養具有職業技術能力、身心健全發展的人才,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三、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策略

(一)塑造高職院校生態環境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校園是綜合性教育的文化場域。高職院校要從傳統文化的生態文明思想中汲取養分,充分認識到“天人合一”觀念的合理性,擯棄“科技萬能論”,真正地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價值觀和遵守自然生態法則的文化價值需求。一方面,師生皆應懷著環境友好的理念,充分挖掘校園中的可綠化資源,做好凈化、綠化、美化校園工作,布置和建設校園設施應凸顯濃郁的生態文化氛圍,共同創建獨具特色生機勃勃的生態校園,陶冶師生的道德精神情操。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綠色校園環境的生態教育功能。高職院校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的環保技術和生產行為準則,通過高職生的實習實踐輻射到社會各個領域,不斷擴展和影響著其它社會成員,成為一種社會共同遵守的規范標準,成為一種社會行為的向導。

(二)建設高職院校生態職業文化,引領人與人的全面發展

高職院校為社會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要實現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應把推進地域綠色發展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共識與行動,表現為必須建設職業發展的生態理念,突顯職業發展的社會價值。

工業文明中的工業化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支撐人類生存和發展,然而前工業文明過程并沒有體現出這一價值意義,它體現了人類的工具性而不是完全理性,它把自然僅限于維持生產和消費資源的來源。工業文明追求資本增值最大化成為基本邏輯,為了滿足物質欲望,過度生產和消費危及人類生存環境,導致傳統工業文明的正義性的缺失。高職院校應當培育學生在職業活動過程及其結果中的生態意義的自覺性,實現后工業文明的人本覺醒。

作為現代職業人,其職業素質不僅包括勝任工作的職業技術能力,還包括在職業活動中秉承的生態理念和工作過程與結果體現出的生態意義和價值。高職院校應立足企業技術崗位需求進行教學及課題研究,以校企結合的方式,把發展低碳和生態經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點,促進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探索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措施,在教學與科研工作中,賦予工業文明以生態意義和價值。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職業教育論壇,幫助師生牢固樹立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在人類的生產勞動中要本著對自然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原則,擯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生產方式,努力發展生態產業體系,讓生態產業成為新的經濟生長點,創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在高職院校課程及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生成師生生態道德責任意識和習慣,發揮服務社會的功能。

(三)繁榮高職院校的生態社團文化,促進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和諧、綠色發展已成為衡量一個地方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弱的重要標志。這就要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或者說是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相協調統一。每個人服從社會利益,社會利益集中體現個人利益,實現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學生社團是因學生的愛好、特長、觀念大致相同而自發在一起開展活動的組織,在促進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可發揮巨大作用。高職院校應該繁榮社團文化尤其是發展好生態社團,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到學生社團活動中,開設講述中國傳統生態文明思想的公選課等等,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內向超越的重要性和極端外向超越的危險性,人生幸福并不依賴財富的增長,而直接依賴于身心健康和境界提升。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總是在不斷發展經濟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個需要的滿足實際上就是一個消費的過程,與人們的消費觀有著很大的關系??茖W合理以及健康的消費觀,兼顧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需要,在人與自然的需要中達到平衡,有利于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高職院校應有效利用校園網絡、廣播和宣傳欄,進行環保宣傳教育,掀起弘揚和培育生態文明的熱潮,形成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規范。還可利用校園重大活動和重要節日等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素養和綠色行動能力。只有把低碳生活、節約資源內化為每位學生的自覺行動,生態文明建設才會真正落到實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和動力,更好地推動創新綠色工業先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薛棟.論職業教育應關注的三個問題[J].職教論壇,2015(22):16-19.

[2]邵長蘭.生態文明視域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價值取向反思[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9):32-35.

[3]馮雁.融入城市精神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職教論壇,2014(2):49-51.

[4]劉永紅,侯維芝,董兆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高職綠色校園文化[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7):1-5.

責任編輯 韓云鵬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文化建設高職院校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