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氣象防災減災前瞻性思考

2014-10-21 14:23羅輝
管理學家·學術版 2014年12期
關鍵詞:防災減災認知氣象

羅輝

摘要:氣象災害是指氣象原因造成的災害,在自然災害中最為常見。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損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發生頻率高、種類多、范圍廣、強度大,造成的損失也很嚴重。所以,加強氣象災害的分析和研究,對提高氣象災害的預測預警服務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氣象;防災減災;措施;認知

一、西藏地區氣象災害特點

(一)西藏地區因常年受到風沙災害,土地沙漠化面積已到達總面積20%左右。全區21萬平方千米的沙漠化土地中,中度沙漠化達52%,輕度沙漠化占30%,這充分的說明西藏地區的沙漠化正處在強烈發展的態勢中。受到風沙的危害,西藏地區的耕地面積日益縮小,耕地質量急劇下降。風沙危害對農業發展造成了種籽吹跑、幼苗拔起、根系吹露等災難性影響,影響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降低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二)西藏地區土壤侵蝕狀況十分嚴重,主要表現為:風力侵蝕、水力侵蝕、凍融侵蝕三種。在這些受侵蝕嚴重的地區,泥石流比較容易發生。在西藏東部地區的“三江”流域,由于降水較多、土地濕潤,水土流失面積可以達到整個“三江”流域面積的80%左右。再加上這個地區山高坡陡,土層的礫石含量較高,而表層的巖石已經被破碎,當地表的地表植被降水破壞后,造成了大面積的水土侵蝕,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嚴重災害的產生。

(三)受西藏北部冷空氣和南部暖濕氣流的共同影響,西藏的暴雨天氣出現頻繁。西藏地區的昌都、林芝、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市經常出現中雨、雷陣雨、暴雨等天氣。暴雨天氣導致西藏很多地區遭受洪澇災害,連續的強降水會造成部分村莊出現泥石流災害,農田被淹,道路、水渠、農橋等基礎設施都受到影響,嚴重制約了當地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

二、氣象災害的具體分類

根據氣象災害形成的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大氣運動以突變的形式出現,造成直接、明顯、危害程度顯著的災害現象,稱為突變性災害,即天氣災害。

氣候系統緩慢發生變異,持續變異,部分疊加社會因素,產生長期效應、整體危害嚴重的潛伏性災害現象,稱作漸變性災害,一般指極端氣候事件,即因氣候變化而形成的負面、不利的災害。

氣象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例如臺風登陸所引起的近海區風暴潮和巨浪等海洋災害,暴雨和山洪引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干旱、雷擊、焚風引發的森林和草原火災,大澇、大旱后以及寒潮引發的病、鼠、蟲、凍等生物災害,氣候變化所引發的生態環境災害等。

三、科學的氣象災害認知

(一)減災措施以犧牲部分利益換取更大價值的減災效益,所以不僅要參照投入產出比,還要參照減災與致災的辯證關系。例如避雷不當可致導雷天氣,上游地區的人工防雹可能導致下游地區的雹災等。減災和致災是矛盾的,減災必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綜合考慮。

(二)災害發生的原因有自然變異和人為影響兩種。人類從創生之日起,就開始以生物界前所未有的能力干預自然界,一方面開發資源,利用環境,為人類的生息和繁衍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也因無節制、不科學地向自然索取,致使災害現象不斷增加,環境惡化、災害叢生。所以,防災減災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氣象變異在造成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的情況下才構成災害。所以災害本身既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實際災害的大小除氣象變異的強度因素外,還應考慮經濟發展水平、防御和承受災害的能力、人口密度、成災機制等因素。防御和減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防災減災即意味著GDP的增加。

四、氣象防災減災的相關措施建議

(一)加強對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機制建設,是防御西藏地區氣象災害的保障。氣象災害在將要發生的情況下,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后,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好防災工作,也就是要強化氣象災害的處置。要健全部門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積極主動的采取有效措施,為抗災救災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當氣象災害發生后,要將氣象災害信息及時報告相關政府部門,確保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置機制,以便充分調動部門力量,按照災情的實際情況,及時有效的處置氣象災害,防止災害蔓延,減少廣大農民群眾的損失。

(二)做好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警信息發布,是防御西藏地區氣象災害的關鍵。要充分利用新一代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對西藏地區的氣象災害進行有效監測。尤其是在一些氣象災害的頻發區,要強化重點觀測,全面提高對氣象災害的警報能力。同時,要加強氣候預測能力,提高天氣預報準確度,積極對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分析,利用可視化平臺更加直觀、清晰的把預測結果顯示出來。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載體,全方位、多渠道的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確保廣大農民群眾第一時間做好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

(三)災害監測評估是氣象災害預測和救援的基礎,也是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時效性的基礎。發展探索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創建規范、統一、系統的災害評估指標體系和農業氣象災害數據庫,進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概率研究。首先要與水利、農業、民政等單位進行配合與協調,建立災情的實況快速調查與上報機制,使農情、災情、氣象等資料經過信息傳輸系統快速上報,便于開展可行性的災害防御。還應加強災前預評估、災中跟蹤評估和災后綜合評估模式,開展實地調查和定位觀測,把災害防御適用技術進行推廣應用。

(四)氣象部門應增強對政府和相關單位的宣傳,進一步提升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認知,應制訂氣象防災減災的相關政策和規劃,使氣象防災減災成為工作日常行為。應創建由電臺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構成的科普宣傳網絡,政府、氣象、以及其他相關單位可利用科普宣傳網絡為社會公眾宣傳和普及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增強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普及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使其在防災減災的實踐得以切實發揮。

五、結束語

要想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除了要由系統單項的防災減災向各系統協同的全面型防災減災轉型外,還應統籌各層次的可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在此過程中可進行跨領域合作,實現各學科穿插融合的綜合型防災減災技術,以其作為輔助,構建全面協調的管理體系,統籌協調資源的統一使用、系統間的聯動性、測檢預警以及應急措施等防災減災措施的全面措施,從而全面提升氣象防災減災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趙潔妮,李向紅.加強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服務的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03)

[2]殷春生,劉浩.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研究[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0公共氣象服務政策體制機制和學科建設[C].2011

[3]劉文軍,劉方,李靖.地市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探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象災害與社會和諧分會場論文集[C].2009

猜你喜歡
防災減災認知氣象
氣象樹
文章有象
我國校園防災減災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的河北方案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